資源簡介 《小調集萃》教學設計課 題:《小調集萃》教 材:人音版教材 七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小調集萃》課 型:欣賞體驗教學課時:1課時教材分析:本單元的音樂都是圍繞民歌中小調這一藝術形式。結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音樂審美教育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突出學科特點、關注學科綜合”等,本單元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體驗感受各地小調獨特的韻味和魅力,知道方言和襯詞在民歌中的作用。通過對教材的認真考量,我從本單元的七首經典曲目中選擇了《無錫景》和《沂蒙山小調》作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這一南一北兩首小調特點突出,能讓學生更明確的感受小調的特點。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他們不再滿足于音樂的好聽與否,渴望更深層次地了解音樂的內涵,另外,這一時期的他們注意力不易長時間集中,所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并能堅持學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為此,我力求音樂課新鮮、奇特、活潑。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主要通過“聽”、“唱”、“演”、“創”等手段,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體會歌曲的思想內涵,通過音像資料和作品本身的音樂元素來表現小調音樂的歌曲風格和獨特魅力。教學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感受地方民歌獨特的韻味與魅力,并喜歡民歌音樂,還能積極參與課堂音樂活動,激起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過程和方法”目標:能積極主動參與聆聽、探究、體驗、綜合等音樂活動中來。“知識和技能”目標: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來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能初步了解民歌音樂的基本概念以及知道方言和襯詞在民歌中的作用。教學重難點:重點: 能初步了解民歌音樂的基本概念以及知道方言和襯詞在民歌中的作用。難點: 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來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1、激趣導入1、師演唱歌曲《龍船調》師生交流,請學生也來唱一唱自己會的民歌2、簡介民歌的體裁分類:勞動號子、山歌、小調3、簡介小調的概念【設計意圖】:教師唱民歌再到學生唱在這里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初步感受民歌并導入課題。2、欣賞江蘇民歌《無錫景》1、欣賞歌曲,說感受2、二次聆聽,交流歌曲情感3、出示歌譜,小聲跟唱分析歌曲的旋律,節奏和歌詞的特點及作用4、聆聽方言版說感受,小結方言的作用5、隨音樂做動作,感受江南人的柔美6、小拓展,電影插曲《秦淮景》【設計意圖】:只有把音樂要素對音樂的作用理解了之后才能更好地去感受音樂。因此,我通過聆聽、哼唱、表演這些直觀演示的教學方式將較為抽象概念化的學習變得形象直觀而呈現于學生面前,學生容易理解并能較好掌握。再在師生交流中得以總結完整表述而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三、欣賞《沂蒙山小調》1、聆聽歌曲,談感受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小結特點2、出示歌譜,再次聆聽隨音樂劃旋律線,感受音樂的起伏及旋律特點3、看旋律,找規律講解魚咬尾的創作手法4、看歌詞,有哪些相似之處?襯詞、兒化音對比感受,小結襯詞和方言在民歌中的作用5、隨音樂跟唱體驗6、對比一南一北兩首歌曲的節奏、旋律和歌詞,說說它們的共性和特性。【設計意圖】:通過劃旋律線,學生可以更直觀的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四、課堂小結,拓展升華1、分辨幾首民歌分別來自什么地方。2、交流、分享收獲【教學意圖】: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學生提出希望。教學反思:《小調集萃》是一節欣賞體驗課,屬音樂欣賞的教學領域。新課程標準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是中小學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應滲透在各個不同的教學領域中。同時,音樂課還應從音樂學習的特點出發,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進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以獲得對音樂的親身體驗。根據這一教學理念本節課采用了“欣賞、交流、聽唱、體驗、表現”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喜愛音樂,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小調所蘊含的音樂美,用自己對民歌的理解激起學生的共鳴,用自己的歌聲、語言和動作將作品所呈現的音樂美傳達給學生。同時,將思想品德教育寓于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本節課的設計特點是:1、注重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個體感受。在欣賞音樂作品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音樂知識,對民歌中小調的特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師生共同感受民歌音樂之美。2、用問題引導他們去思考、去發現、去探討,從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問題緊繞教學重點,力求突破、易化難點,讓音樂知識形象化。本節課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如: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七年級的學生在隨音樂完整表現時,無法與音樂完美融合,因此教師應該隨時在語言上多啟發學生,給學生充分的自信心,使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