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上文言文預習之《孟子》三章【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富貴不能淫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簡介】 作者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漢族,東周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東周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富貴不能淫》中,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只是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出嫁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于君,當然也應該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勸諫。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應該是“和而不同”。孟子認為,這“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而只有儒家的仁、禮是“大丈夫之道”,也就是他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樣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這樣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關于“大丈夫”的這段名言,雖在批判縱橫家的方面上不妥,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名言仍閃耀著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座右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于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既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譯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啊。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條件,去攻打(那些)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會勝利。富貴不能淫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氣、作為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孟子說:“這哪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以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以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順從作為準則,這是婦女之道。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 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時,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時,就獨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練習】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親戚畔之 2.困于心,衡于慮3.入則無法家拂士 4.固國不以山溪之險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威武不能屈7.動心忍性 8.人恒過,然后能改9.環而攻之而不勝( ) 10.委而去之( )11.得道者多助( ) 1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13.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 14.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1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16.富貴不能淫( )17.貧賤不能移( )二、翻譯下列句子。1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0.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21.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22.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2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二、比較閱讀。(一)(甲)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乙)孫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聞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孫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③。此之謂也。”孫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堯,舜其尤病諸⑤。”(《孫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對自己的謙稱。②蹴然:吃驚不安的樣子。③怨歸之:怨恨會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層。⑤堯,舜其尤病諸: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特別擔心做不到呢。24.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必先苦其心志 ( ) (2)入則無法家拂士( )(3)仆聞之 ( ) (4)官大者,主惡之( )2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蘭是女郎B.舜發于畎畝之中 此之謂也C.所以動心忍性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D.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孫叔敖曰:不然。26.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人恒過然后能改。(2)可以免于患乎?27.閱讀甲乙兩文后,回答下面問題。(1)甲文中,列舉舜、孫叔敖等人的事例是為了論證什么觀點?(2)乙文中,孫叔敖所持的觀點與甲文中哪句話意思相近?(二)【甲】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乙】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28.下列加點虛詞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一怒而諸侯懼 人不知而不慍B、以順為正者 以待餓者而食之C、行天下之大道 曾子聞之D、不得志,獨行其道 揚其目而視之29.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富貴不能淫 ( ) 貧賤不能移 ( )蒙袂輯屨 ( ) 黔敖左奉食 ( )30.把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⑴是焉得為大丈夫乎?⑵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31.乙文中的“饑者”體現了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的哪種品格?曾子認為“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請說說這個觀點與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4分)一、1.通“叛”,背叛 2.通“橫”,梗塞,指不順 3.通“弼”,輔佐 4.鞏固 5.銳利 6.使動用法,使……屈服 7.使動用法,使……驚動,使……堅韌 8.犯錯 9.包圍 10.放棄 11.幫助 12.選拔 13.明白 14.真正,確實 15.教導、訓誨 16.使動用法,使……惑亂,迷惑 17.使動用法,使……改變,動搖。二、18.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19.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20.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會勝利。21.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22.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23.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三、(一)24.(1)使……痛苦(2)通“弼”,輔佐(3)聽說(4)討厭,厭惡25.D 26.(1)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2)可以憑借這種做法免除禍害嗎?27.(1)成就大業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練。(2)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二)28.D 29.①迷惑 ②使……改變 ③袖子 ④捧著30.⑴這怎么能夠叫大丈夫? ⑵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31.體現了大丈夫“貧賤不能移”的品格。 不矛盾。曾子認為嗟來之食不能接受,這符合“貧賤不能移”的標準。當黔敖道歉之后,餓者獲得尊嚴,沒有違背“貧賤不能移”的標準,可以接受食物,這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