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上名著閱讀之紅星照耀中國【內容梗概】《紅星照耀中國》原名《西行漫記》,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等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該書通過一個外國人的所見所聞,客觀地向全世界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實情況,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國共產黨人的真實生活。書中不僅記錄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資料,而且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紅色中國”產生、發展的原因,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做了客觀的評價。全書共12篇,主要內容包括:(1)關于紅軍長征的介紹;(2)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采訪;(3)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紅軍的軍事策略;(4)作者的整個采訪經歷和感受等。由于斯諾在西北紅色區域的冒險中引起的激情和對中國人民的熱愛,他用了后半生的幾乎全部精力,對中國問題作繼續的探索和報道。《紅星照耀中國》特指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社會革命,有明顯的贊譽意味。【作者簡介】埃德加.斯諾(1905-1972),1905年出生于美國堪薩斯城的一個貧苦家庭,年輕時當過農民,鐵路工人和印刷學徒,大學畢業時開始從事新聞工作。1928年到達中國的上海,擔任《密勒氏評論報》的助理編輯,以后兼任紐約《太陽報》和倫敦《每日先驅報》的特約通訊員。1930年以后,為采集新聞,遍訪中國主要城市和東三省、內蒙、臺灣及日本、朝鮮、荷屬東印度。他是首先把魯迅著作介紹到西方的人之一,也是在紅色區域進行采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 在他的一生中,除了為歐美報刊寫作通訊稿以外,他完成了11本著作,其中絕大部分是和中國問題有關。他所寫的《西行漫記》(即《紅星照耀中國》)始終是許多國家的暢銷書。【創作背景】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陜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于誕生。【人物形象】1.毛澤東(1)外貌: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個子高出一般的中國人,背有些駝,一頭濃密的黑發留得很長,雙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顴骨凸出。一個非常精明的知識分子的面孔。(2)出身:農民。(3)印象:農民出身的知識分子、革命家,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復雜的人。他有著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說話平易近人,生活簡樸。天真質樸同銳利機智和老練的世故結合。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研究。他有演講和寫作的才能,記憶力異乎常人,專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尋常。他對于吃的東西很隨便,有著南方人愛吃辣椒的癖好。他對當前世界政治驚人的熟悉。他是個認真研究哲學的人。(4)特征:質樸純真,博覽群書,涉獵廣泛,精力過人,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同時又是一個感情深邃、愛軍愛民的人。有杰出的軍事戰略能力和深刻的政治洞見能力。2.周恩來(1)外貌: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結實,盡管胡子又長又黒,外表上仍不脫孩子氣,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熱情。(2)出身: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親是個杰出的教書先生,母親不同凡俗,是個博覽群書的婦女。(3)印象:他確乎有一種吸引力,似乎是羞怯、個人的魅力和領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產物。他是中國人中最罕見的一種人,一個行動同知識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純粹的知識分子。頭腦冷靜,善于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驗,態度溫和。(4)特征:平易近人,溫和文雅,頭腦冷靜,善于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驗。從他為斯諾作的行程規劃可以看出,他細心熱情,善于計劃。3.賀龍(1)外貌:大個子,像只老虎一樣強壯有力。年過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2)出身:他的父親是哥老會的一個領袖,把名望傳給了賀龍,因此賀龍在年輕時就聞名湖南全省。(3)印象:他的口才很好,有很強的個人感召力(許多部下寧可與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離去)。生活跟他的部下一樣簡單。他不計較個人財物——除了馬匹。他喜歡馬。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謙虛。一直忠于黨,從來沒有違反過黨的紀律。總希望別人提出批評,留心聽取意見。(4)特征: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戰,有出色的軍事才能,急躁而又謙虛。4.其他人物形象朱 德:沉默謙虛,愛惜部下,天性極端溫和,說話樸實,喜歡運動和讀書。彭德懷:率直爽朗,愉快愛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勞,精力過人,愛惜部下,善于作戰。徐海東:大膽無畏,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善良真誠。徐特立:富有革命理想,面對開展教育的各種困難沒有退縮,想方設法提高蘇區的教育水平。朱作其:精通英語、德語,業務素質過硬的電力專家;很有才能、嚴肅認真、無私奉獻、忠于職守的共產黨員。劉 曉:思想最一本正經、工作最刻苦努力的青年之一;態度極其溫和謙恭,彬彬有禮;對共產主義有一種狂熱的純粹感情。紅小鬼:精神極好、愉快樂觀、耐心、勤勞、聰明、努力學習,寄托著中國的將來。蔡樹藩:獨臂將軍,有趣、可愛、英俊的青年,頭腦機靈,容易沖動,善于辭令,妙趣橫生。大批年輕的紅軍戰士:剛毅堅忍、勇敢頑強、忠貞不貳、堅定如一,充滿革命信仰和犧牲精神,為家庭、土地和國家而戰。【作品主題】《紅星照耀中國》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精神,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在本書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展的原因。他判斷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和具體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斯諾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作品影響】《紅星照耀中國》不僅在政治意義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在報告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上也成為同類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畫、環境描寫以及敘事的角度幾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出版后,在中國同樣產生巨大的反響,成千上萬個中國青年因為讀了《紅星照耀中國》,紛紛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10 月,《紅星照耀中國》首先在英國出版,一問世便轟動世界,在倫敦出版的頭幾個星期就連續再版七次,銷售10萬冊以上。世界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個杰作,標志著西方對中國的了解進入一個新時代。美國歷史學家哈羅德·伊薩克斯的調查說明,作為美國人對中國人印象的主要來源,《紅星照耀中國》僅次于賽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國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國老百姓,而《紅星照耀中國》則使西方人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真實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代美國人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知識都是從斯諾那里得來的。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展的原因。他判斷由于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和具體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這一種思想武裝,使得一批青年,能夠對國民黨的統治進行群眾性的斗爭長達十年之久。他對長征表達了欽佩之情,斷言長征實際上是一場戰略撤退,稱贊長征是一部英雄史詩,是現代史上的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斯諾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紅星照耀中國》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他面對面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賀龍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紅軍將領,結下了或淺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毛澤東。斯諾準確地把握到毛澤東同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民眾的精神紐帶。沒有人比毛澤東更了解他們,更擅長綜合、表達和了解他們的意愿。這將深刻地制約著以后數十年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這樣,斯諾對中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發現了一個“活的中國”,對普通中國百姓尤其是農民即將在歷史創造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確的預言,他發現了隱藏在億萬勞動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斷言中國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真題訓練】一、填空題。1.《紅星照耀中國》又名《 》是 國著名記者 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 至 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先后被譯為二十多種文字,幾乎傳遍了全世界。2. 紅軍給戰士規定了三條簡明的紀律是:行動聽指揮; ;打土豪要歸公。3. 在《蘇維埃的掌權人物》《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中,我讀到了年屆不惑的 。他的童年、在長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國民革命時期、蘇維埃運動、紅軍的成長,不僅呈現了他 ,而且呈現了紅軍的成長歷史。我還讀到了書生出身的“造反者” ——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兒子,先后就讀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先后在法國、英國、德國學習,先后組織了上海罷工、 ,是黨的創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組織者,無私地忠于一種思想,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都包含在這個紅軍創建者的故事之中。4. 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還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滅口66人,讓斯諾懂得“階級斗爭”的紅色窯工 ;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員 ,還有平均年齡在25歲以下的強渡大渡河的英雄們,覺得別人整天唱歌花費太多時間的電氣專家 。二、選擇題。5. 美國記者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寫道:“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次大遷移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動的武裝宣傳。”文中的“武裝宣傳”是指 ( )A.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擴大了革命影響 B.太平天國北伐、東征,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C.工農紅軍的萬里長征,成為“革命的播種機” D.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辟了革命根據地6. 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以紀實性手法向西方國家大量介紹了紅色中國以及紅軍長征的事跡,一度風靡全世界。2019年是紅軍長征勝利( )A.50周年 B.60周年 C.70周年 D.83周年7. 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 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寫道:“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和膽怯、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火焰,貫穿著這一切,他們無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這是斯諾對以下哪一事件的評價( )A.五四運動 B.紅軍長征 C.北伐戰爭 D.抗日戰爭8. 埃德加 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寫道:“在西安進行的這場軍事政變時機抓得很好,執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國最終站到了即將來臨的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一邊。”斯諾所說的“這場軍事政變”是指( )A.八一三事變 B.西安事變 C.九一八事變 D.七七事變9. 美國人埃德加 斯諾是較早向世界報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外國記者。1937年10 月,其西北革命根據地采訪錄《紅星照耀中國》在英國出版,引起世界轟動。1938年12月,該書在上海發行的中文版卻更名為《西行漫記》, 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凸顯延安的抗戰中心地位 B.便于該書在中國順利發行C.準確界定采訪活動的區域 D.遵循新聞采訪的中立原則10. 毛澤東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結束的。”“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以下說法不符合相關史實的是( )A.紅軍長征是歷史上的壯舉 B.長征的勝利,為開創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C.紅軍長征過程中宣傳了革命的思想 D.長征的勝利,意味著中國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11. 《紅星照耀中國》被譽為是研究中國革命的“經典的百科全書”,該書真實地記錄了作者斯諾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斯諾可能報道了( )A.工農紅軍在會寧會師 B.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C.臺兒莊戰役勝利 D.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三、簡答題。12.列舉蘇維埃政府對農民最有重要意義的四項舉措。13.在來到中國進行國際援助的眾多國際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美國記者是誰?他們記錄中國歷史的著作是什么?14.簡要敘述紅軍長征的經過。15.為什么說紅軍的西北長征是撤退而不能說是潰退?16.張學良是如何改變思想,相信國內統一戰線建議的合理可行的?17.《西行漫記》全書共 12 篇,請羅列出其主要內容包括哪些?18.在井岡山時的“三項紀律”是什么?19.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時間是哪年到哪年?政治基礎是什 么?20.簡述西安事變的過程及意義。21.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毛澤東心中,建立起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三本書是哪三本?22.紅軍大學有哪些獨特無二的地方?23.為什么說蘇區是個理想之地?24.斯諾眼中的紅軍劇社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說“在共產主義運動中, 沒有比紅軍劇社更有力的宣傳武器了,也沒有更巧妙的武器了”?四、閱讀《紅星照耀中國》(節選),回答問題。25.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于俄國情況的書。我熱心地搜尋那時候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用中文寫的共產主義書籍。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幫助組織反對趙恒惕的運動,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我本想參加,可是 結果沒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動工會的工作。——埃德加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1)文中的“我”是誰?(2)下列有一本書不屬于材料中提到的“三本書”是( )A 、《 共產黨宣言 》 B、《 資本論 》 C、《 階級斗爭 》 D、《 社會主義史 》(3)在橫線上填入適當的文字。26.不論我們對這一事件的動機及政治背景作如何評論,都必須承認這一點,在西安進行的這場軍事政變時機抓得很好,執行得十分利落,使中國最終站到了即將來臨的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一邊。——埃德加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1)材料中所說的“在西安進行的這場軍事政變”發生在哪一年?是誰發動的?(2)“這場軍事政變”的動機是什么?【參考答案】一、1.《西行漫記》 美 埃德加 斯諾, 1936年6月 1936年10月 2.不拿貧農一點東西3.毛澤東 個人的成長軌跡 周恩來 八一南昌起義 4.徐海東 徐特立 朱作其二、5.C 6.D 7.B 8.B 9.B 10.D 11.A三、12.重新分配土地, 取消高利貸,取消苛捐雜稅,消滅特權階級。13.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尼姆.威爾斯《續西行漫記》;哈里森.福爾曼《北行漫記》。14.紅軍一共爬過 18 座山脈, 渡過 24 條河流,經過 12 個省份,占領過 62 座大小城市,突破 10 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 開進和順利穿過 6 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15.(1)紅軍的西北長征是一場戰略撤退而不能說是潰退,因為紅軍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無損,其軍心士氣和政治意志的堅強顯然一如往昔。(2)共產黨人認為,而且顯然也這么相信,他們是在向抗日前線進軍,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進軍到戰略要地西北去,無疑是他們大轉移的第二個基本原因,他們正確地預見到這個地區要對中、日、蘇的當前命運將起決定性的作用。16.(1)被共產黨打了敗仗后,成千上萬的東北兵投向了紅軍,被俘虜的東北軍將領被釋放后,對紅軍有誠意要停止內戰,用和平民主方法統一中國的想法很贊賞; (2)東北軍全軍都有反對與紅軍作戰的情緒; (3)張學良本人也受到強烈的左傾影響; (4)王牧師給張學良帶了一個談判方案,張學良又見了周恩來,經過長時間的詳細討論,張學良相信了紅軍的誠意,相信國內統一戰線建議的合理可行。17.第一、關于紅軍長征的介紹;第二、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采訪;第三、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 紅軍的軍事策略;第四、作者的整個采訪經歷和感受等。18.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打土豪款子要歸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19.1924—1927 年,政治基礎是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 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20.過程:在勸說蔣介石聯共抗日遭拒絕的情況下,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于 1936年 12月12日,發動"兵諫",在西安拘捕蔣介石,并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等八項主張。中共中央以民族大義為重,派周恩來赴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合作,迫使蔣介石接受聯共抗日條件,使事變得以和平解決。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結束,對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21.(1)《共產黨宣言》(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2)《階級斗爭》、(3)《社會主義史》。22.它的校長林彪是一個28歲的指導員,據說他從來沒有吃過一次敗仗。紅軍大學自稱有一個班的學員全是老戰士,平均年齡是27歲,平均每人有八年作戰經驗,受過三次傷。由于“紙荒”而不得不把敵人的傳單翻過來當做課堂筆記本使用。每個學員的教育費用,包括伙食、衣著、一切在校開支,每月不到 15 銀洋,或是把那些鼎鼎大名的學員的首級賞格加起來總共超過 200萬元。23.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平等,人與人和睦相處,在全國一片烏云的情況下,這里獨存光明。24.由于不斷地改換節目,幾乎每天變更活報劇,許多軍事、 政治、經濟、社會上的新問題都成了演戲的材料,農民是不易輕信的,許多懷疑和問題就都用他們所容易理解的幽默方式加以解答。紅軍占領一個地方以后,往往是紅軍劇社消除了人民的疑慮,使他們對紅軍綱領有個基本的了解,大量傳 播革命思想,進行反宣傳,爭取人民的信任。四、25.(1)毛澤東 (2)B (3)忘記了開會的地點,又找不到任何同志。26.(1)1936 年 張學良楊虎城 (2)逼蔣抗日,停止內戰 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