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2課時發面的秘密(大象版)六年級上01學習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3探究新知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作業布置教學目標知道酵母菌能發面的原理。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看得見的真菌。0102能用繪圖或文字描述看到的現象;在對比實驗中,培養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03通過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并用圖示或文字描述所觀察的現象;設計發面對比實驗,驗證并交流酵母菌發面的原理;通過閱讀知道蘑菇和木耳是能看得見的真菌。科學觀念04培養觀察、比較、描述的能力及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又松又軟的饅頭和包子,看著都好吃。新知導入新知導入媽媽和面時放了一點兒咖啡色的粉末。媽媽,你加的是什么?這是酵母粉。面團和好了……過了一兩個小時,面團變大了。蒸出來的饅頭又松又軟,真好吃!酵母粉觀察:酵母粉里有什么酵母粉里有什么神奇的東西?探究新知觀察:酵母粉里有什么顯微鏡下能直接觀察酵母粉嗎?不能。需要制作成酵母粉裝片。探究新知觀察:酵母粉里有什么材料準備培養皿攪拌棒酵母粉溫水白糖顯微鏡探究新知觀察:酵母粉里有什么實驗操作1、在一個清潔的培養皿里加入一點兒酵母粉。2、加入100毫升溫水和5克白糖,用玻璃棒攪拌均勻,放在溫暖的地方。3、過幾個小時,取一滴浮在上面的液體做成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4、繪圖或用文字描述我們看到的現象。探究新知觀察:酵母粉里有什么酵母粉觀察記錄顯微鏡下有很多接近卵圓形、圓柱形的物體,大小不一,形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還帶有小芽……它們也是一種生物——酵母菌探究新知搜集證據酵母菌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它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有哪些用途?探究新知搜集證據酵母菌是能發酵糖類的單細胞真菌,常呈圓形、卵圓形或者圓柱形。它有很多種,每種的形狀有所不同,而且會隨著菌齡與環境不斷變化。探究新知搜集證據酵母菌廣泛生活于潮濕且富含糖分的環境中,如水果皮表皮、植物分泌物、植物表皮等,土壤、空氣中也有分布。酵母粉中的酵母菌在28-30℃的溫糖水中能夠迅速生長繁殖,發面效果也最好。探究新知搜集證據酵母菌能夠將生面團中的葡萄糖代謝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氣體在面團中形成了氣泡,從而使面團中產生很多蜂窩狀的小孔。中國古代漢朝時就知道用酵母發面制作饅頭、餅等。酵母還能用來釀酒,早在殷商時期人們就知道利用酵母釀造米酒。探究新知搜集證據用來制作酸奶的乳酸菌使食品發霉的霉菌酵母菌是真菌的一種,肉眼根本看不見,我們把微小到肉眼看不見或者很難看清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探究新知搜集證據探究新知疏松、多孔二氧化碳加熱時體積急劇膨脹分解面粉里的糖類,排出二氧化碳和酒精實驗:發面的秘密提出問題:酵母粉與發面效果的關系是怎樣的?溫水和涼水到底使用哪個發面效果更好?探究發面的秘密實驗方案猜想假設:加酵母粉的面團會發“胖”。探究新知實驗:發面的秘密實驗材料:面粉、溫水、溫度計、酵母粉……酵母粉溫水面粉溫度計探究新知實驗:發面的秘密實驗步驟:1、先將容器清洗干凈。2、取出面粉100克、酵母粉5克,攪拌均勻。再加適量30℃的溫水和成面團。另一塊面團不加酵母粉。3、在容器內放入溫度計,并記錄溫度變化。4、每隔15分鐘記錄一次面團的變化。探究新知實驗:發面的秘密探究發面的秘密實驗記錄表加酵母粉 面團 溫度變化 (起始 ℃) 未加酵母粉 面團 溫度變化(起始 ℃)15分鐘30分鐘45分鐘60分鐘探究新知處理信息沒加酵母粉的面團沒有變“胖”,加了酵母粉的面團變“胖”了。我發現使用溫水和面的面團發得更快。我發現放點白糖和面也能使面團發得更快。探究新知加了酵母粉的面團1小時前后對比圖剛加酵母粉加酵母粉1小時后處理信息你認為溫度高低對面團體積大小是否有影響?發面時溫度對面團中二氧化碳產生影響,在30℃左右時發面效果最好。探究新知處理信息酵母菌能夠將生面團中的葡萄糖代謝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在面團中形成氣泡,從而使面團中產生很多蜂窩狀的小孔。這就是酵母菌發面的原理。探究新知閱讀真菌界是真核生物(細胞中具有細胞核的生物)中與植物界、動物界等相并列的一大生物類群,包括酵母菌、霉菌之類的微生物。真菌和植物一樣不能自主移動,但可以通過菌絲的延長拓展棲息地,或者通過孢子進行長距離的傳播。真菌不能像植物那樣自己制造養分,必須像動物那樣從其他生物或環境中吸收有機養分。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主要分解者,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探究新知閱讀蘑菇和木耳都是大型、高等的多細胞真菌,是肉眼可見的“微生物”。探究新知閱讀蘑菇和木耳都是大型、高等的多細胞真菌,是肉眼可見的“微生物”。蘑菇的地上部分好像一把張開的小傘,傘蓋部分叫菌蓋,傘柄部分叫菌柄,整個地上部分叫子實體。探究新知閱讀木耳質地柔軟,呈膠質狀,薄而有彈性,既可以野生,又可以人工培植。探究新知閱讀探究新知野生菌類有可能有毒,不要輕易食用。毒蠅鵝膏菌有毒!主要產生神經精神型病狀。閱讀探究新知野生菌類有可能有毒,不要輕易食用。鱗柄白鵝膏劇毒!會出現嚴重的腸胃系統中毒癥狀。毒性極強,食用一小株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閱讀探究新知野生菌類有可能有毒,不要輕易食用。塊鱗灰毒鵝膏有毒!該蘑菇雖然有毒,但目前毒素不明。金針菇學名毛柄金錢菌,又稱冬菇、金菇、智力菇等。因其菌柄細長,似金針菜,故稱金針菇,具有很高的藥用食療作用。銀耳又稱白木耳、雪耳、銀耳子等,有“菌中之冠”的美稱。是銀耳科銀耳屬真菌銀耳的子實體,是一種食用菌。香菇又名北菇、花菇,是世界第二大菇,起源于我國,是我國久負盛名的珍貴食用菌。我國最早栽培香菇,已有800多年歷史。探究新知閱讀1、蘑菇是一類個體比較大的( )。A.細菌 B.霉菌 C.真菌2、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生物是( )。A.木耳 B.酵母菌 C.酵母粉3、在使用酵母菌發面時,面團膨脹是因為( )A.面團的溫度在升高B.酵母菌使面團里產生了二氧化碳氣體C.用力擠壓面團導致體積變大選一選BBC課堂練習填一填1、酵母菌是能發酵糖類的單細胞( ),常呈圓形、卵圓形或者圓柱形。2、酵母菌發面的原理:酵母菌能夠將生面團中的( )代謝生成( )和( )。( )在面團中形成了( ),從而使面團中產生很多( )的小孔。真菌葡萄糖二氧化碳酒精二氧化碳氣泡蜂窩狀制作酵母水和面發酵肉饅頭蒸饅頭課堂練習斷一斷1、用酵母菌發面時水溫越高越好。( )2、酵母菌只能用來發面,不能用來釀酒。( )3、真菌能像植物一樣自己制造養分。 ( )4、只要是蘑菇都可以食用。( )5、酵母菌、食用菌和霉菌都是真菌。( )6、二氧化碳在面團中形成氣泡,從而使面團中產生很多蜂窩狀小孔。( )××××√√課堂練習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酵母菌是以后總真菌,能夠將生面團中的葡萄糖代謝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在面團中形成氣泡,從而使面團中產生很多蜂窩狀的小孔。知道蘑菇和木耳是兩種能看得見的真菌。課堂總結你看見過媽媽蒸饅頭嗎?你可以在媽媽蒸饅頭時,當媽媽的小助手,思考怎樣才能把面發得更好,蒸出的饅頭又松又軟。作業布置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單元基本信息單元主題 顯微鏡下的世界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學習內容: 5.2地球上存在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類型的生物。 (1)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舉例說明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5.3細胞是生物體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知道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 7.4人體生命安全與生存環境密切相關。 舉例說出重大傳染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人類安全的威脅。 學業要求: 1.初步認識微生物及其對人類的影響,初步認識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 2.能使用顯微鏡觀察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形態。 3.通過對生命系統構成層次的初步學習,樂于探究和實踐,關注人體健康與環境保護。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關注重大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其對人類安全的威脅,關注生物資源保護。單元課時設計 5課時一、單元學習主題分析(體現學習主題的育人價值)主題名稱 顯微鏡下的世界單元設計意圖 1.本單元是學生在認識了常見的動物、植物這些生命體的一些共同特征的基礎上開展學習的。本單元將引領學生首次進入微觀世界,探索微觀世界中生物體的一些奧秘,了解一些微生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 從學習目標上看,該單元既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記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2.本單元對《課程標準》的落實。本單元通過實踐、觀察、探究、歸納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 3.熟悉整套教材內容,明確該單元在整套教材中與其他單元的關系和作用。 4.該單元分為五課,分別為《顯微鏡下的細胞》《發面的秘密》《發霉的饅頭》《不一樣的“感冒”》《疫情與防護》。先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觀察洋蔥表皮,體會微觀世界的神奇;然后過渡到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發面和發霉;第4課《不一樣的“感冒”》讓學生明白常見感冒的原因,了解細菌和病毒的區別;最后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知道如何做好防護。主題學情分析 學生們的集中注意能力有所發展,專心致志的時間可達25分鐘左右,他們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但仍然是同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仍然習慣于模仿實際動作,因此需要加強啟發式教學,發展學生比較、分析、綜合思維的能力。開放性學習環境 指導性預習:閱讀+問題+檢測; 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課堂學習:問題+探究+講述+整合+實戰; 現代教育新技術:PPTX+微視頻+網絡+師生互助二、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基于標準、分析教材、結合學情,體現素養導向)單元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 學生基于觀察和實踐指導在顯微鏡下看到的一切難以用肉眼觀察的微小生物統稱為微生物,了解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主要結構。 學生基于觀察和分析了解發面和發霉的原理,知道微生物可以被人類利用。 科學思維: 通過觀察、比較、概括等方法,抓住細胞、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展示對生命系統的理解。 探究實踐: 學生基于實踐操作,觀察和對比酵母菌在面團中的作用,在不同實驗中饅頭發霉的情況。 基于實踐指導有些微生物對人類生存不利,如疾病、新冠肺炎等,是肉眼難以觀察到的細菌、病毒引起的,知道蘑菇、木耳是能夠用肉眼觀察到的微生物。 態度責任: 了解并學習、掌握顯微鏡的使用,認識到顯微鏡的發明和不斷改進是人類好奇心和社會需求動力下的產物。 增強探索的興趣。三、學習活動/任務設計(指向學習目標,強調學生的活動與體驗)第1課時 任務1 名稱:觀察洋蔥表皮 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并用語言描述觀察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感受肉眼觀察和使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的不同。任務2 名稱:在顯微鏡下觀察洋蔥表皮 通過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等不同的植物細胞,使用圖示和語言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描述、交流和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操作,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讓大家學會使用顯微鏡,同時感受顯微鏡下的洋蔥表皮和放大鏡下的洋蔥表皮的不同,初步感受細胞的存在。任務3 名稱:整理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結果 利用顯微鏡觀察其他植物細胞是什么樣子;小組交流洋蔥表皮細胞的樣子。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操作顯微鏡,觀察顯微鏡下的細胞,感受不同植物以及植物的不同部位的細胞的不同,理解植物體是由很多細胞構成的,不同部分的細胞的形狀、大小也不同。任務4 名稱:動物的細胞和人體的細胞 課件出示人的口腔黏膜細胞,人的卵細胞,動物的血液細胞圖片,學生感受不同的細胞,形狀、大小也不同。并通過動物細胞結構圖了解動物細胞主要由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等構成。最后對比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動物的細胞和人體的細胞的不同。通過拓展延伸理解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不同,以及細胞對人體的作用。第2課時 任務5 名稱:觀察酵母粉里有什么 分組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粉裝片,小組交流,并用語言或者繪圖的方式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媽媽用酵母粉蒸饅頭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粉,知道酵母粉中有許多酵母菌,進一步了解酵母菌。任務6 名稱:認識酵母菌 閱讀酵母菌相關資料,了解酵母菌及其生活環境和主要用途,初步了解酵母菌為什么能使饅頭、面包疏松多孔。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酵母菌,知道酵母菌是微生物的一種,了解酵母菌及其生活環境和主要用途,了解酵母菌使饅頭、面包疏松多孔的原因,為后面的實驗做鋪墊。任務7 名稱:實驗“發面的秘密” 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設計實驗來驗證酵母菌在發面過程中的作用。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實驗記錄表,并用語言或圖示的方式交流匯報,交流實驗的過程和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共同完成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準備實驗材料,了解實驗步驟,填寫記錄表等幾個環節,讓大家感受實驗的過程,從而理解為什么酵母菌會使面團變“胖”的原理及條件。最后引導學生自己處理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考查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任務8 名稱:閱讀《看得見的真菌》 閱讀《看得見的真菌》,了解真菌的概念、特點和作用。認識蘑菇和木耳這兩種常見的,可肉眼看得見的真菌,并了解常見有毒野生菌和生活中的其他真菌。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圖片的出示,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真菌,以及真菌的特點和作用。通過閱讀蘑菇和木耳,知道它們是常見的可以肉眼看得見的真菌。通過拓展延伸了解生活中的其他真菌。第3課時 任務9 名稱:觀察霉斑里面有什么 使用體視顯微鏡或之前使用的顯微鏡觀察霉斑,看看食物霉斑里面有什么,用語言或者繪畫描述觀察到的現象。觀察妙妙和奇奇的觀察記錄,認識真菌及其結構,知道不可食用發霉的食物。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使用顯微鏡親自觀察發霉食物的霉斑,了解霉菌,以及霉菌的特點,同時知道“食物一旦發霉,應該毫不猶豫地丟掉”。任務10 名稱:實驗“探究食物發霉的條件” 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食物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發霉?”并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探討探探和究究的實驗結果,總結實驗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要解決的問題,實驗都可以進行哪些假設,實驗需要研究的四種條件是怎么來的,同時調動大家利用課余時間操作實驗,得出結論的興趣。通過探探和究究的實驗結果,運用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方式得出結論“饅頭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發霉,在寒冷、干燥的條件下不容易發霉”。任務11 名稱:遷移應用——防霉技術 閱讀霉菌的相關材料,了解霉菌的危害。收集有關防霉技術的資料,學習防霉的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霉菌的危害,激發學生了解防霉技術的興趣,并通過展示常用的防霉技術,提升學生的生活應用能力。任務12 名稱:拓展閱讀——預防真菌感染 閱讀材料,了解真菌感染及其預防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閱讀,讓學生明白真菌除了可以使食品、物品發霉外,還可以感染人的身體部位,了解一些常見的預防真菌感染的方法。從而感受到個人衛生對預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性。第4課時 任務13 名稱:請病假 設計情境,引導學生區分究究和探探的感冒癥狀的不同,同時思考為什么究究要去發熱門診,而探探去普通門診。 設計意圖:通過導入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今天的學習與“感冒”有關,同時知道發熱要去發熱門診,不發熱可以去普通門診,感冒有不一樣的,為后面的學習做準備。任務14 名稱:感冒就診 通過導診臺流程圖,引導學生了解門診就診的流程。再展示究究和探探的就診結果,引導學生進行對比。 設計意圖:通過真實案例,讓學生了解門診就診的流程,明白感冒有兩種細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從而知道不同的感冒的治療方法不同。任務15 名稱:細菌和病毒 閱讀病毒與細菌的相關資料,了解細菌和病毒的分布、種類,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等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展示和老師介紹細菌和病毒的資料,讓學生更多地認識細菌和病毒,從而理解他們與人類的關系。任務16 名稱:知識鏈接——安全用藥小常識 通過探探詢問醫生用藥方法的情境,引出安全用藥常識的相關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探探看病的例子,讓學生明白要按照醫囑安全用藥。通過課件出示的安全用藥小常識,更深入地掌握用藥的方法。任務17 名稱:遷移應用 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冒經歷,并分析究究和探探的感冒經歷,給出合理解釋。學習藥品說明書的相關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究究和妙妙的感冒經歷,讓大家再次明白要按照醫囑服藥。通過拓展延伸,讓大家理解藥品說明書。第5課時 任務18 名稱:調查新型冠狀病毒 以新冠肺炎為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再引導學生閱讀新型冠狀病毒相關材料,了解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最后引導學生以概念圖的形式對疫情防控的有關措施進行歸納、分類。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調查,收集有關資料,并對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幫助學生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概念、感染后的臨床表現、傳播環節及疫情防控措施。任務19 名稱:預防傳染病 閱讀材料《人體內的“微型戰爭”》、《人體免疫的分類》、《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了解更多關于傳染病和預防傳染病的知識。 設計意圖:結合收集的資料得出結論:傳染病的病原體不只有病毒,還有細菌等各種微生物,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減少被感染的風險。任務20 名稱:遷移應用——其他常見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查閱專業資料,或者請教醫生、防疫人員,收集其他常見呼吸道和腸道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設計意圖:該環節是對本節課內容的遷移運用,由如何預防新冠延伸到如何預防其他常見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安全健康意識。四、單元學習評價設計評價要素 針對單元整體描述評價內容 第1課時《顯微鏡下的細胞》: 通過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等不同的植物細胞,使用圖示和語言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描述、交流和總結,并結合閱讀等活動了解動物和人體也是由各式各樣的細胞構成的,進而運用比較、概括等思維方式得出結論“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 第2課時《發面的秘密》: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酵母粉,并用圖示或文字描述自己的發現,知道酵母粉中有許多酵母菌。然后設計實驗來驗證酵母菌在發面過程中的作用。 第3課時《發霉的饅頭》: 用語言描述或者用圖畫描繪自己的觀察發現,從而得出結論——使食物發霉的是霉菌,并認識霉菌的結構特征。接著研究食物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發霉,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并通過對比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接著將這一結論遷移應用到生活生產中的防霉技術。最后通過拓展閱讀學習如何預防真菌感染。 第4課時《不一樣的“感冒”》: 根據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感冒需要化驗嗎?然后通過調查醫生利用化驗結果做出診斷的過程,了解感冒的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接著收集細菌和病毒的資料并交流。最后遷移應用到調查和解釋同學們的感冒經歷中。 第5課時《疫情與防護》 根據情境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并展開調查,收集有關資料進行處理。以概念圖的形式對疫情防控的有關措施進行分類,,進一步得出結論:傳染病的病原體不只有病毒,還有細菌等各種微生物。最后通過查閱專業資料,或者請教醫生、防疫人員,將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遷移應用到其他常見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措施中。評價指標 第1課時《顯微鏡下的細胞》 知道植物體是由很多細胞構成的,知道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了解光學顯微鏡的主要結構。(科學觀念)通過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植物的葉細胞、植物的根細胞、動物的細胞和人體的細胞,進行推理從而得出結論:細胞是由生物體的基本組成部分。(科學思維)會制作洋蔥表皮裝片,能利用顯微鏡對細胞進行觀察,并利用圖示和語言的方式描述觀察到的細胞。(探究實踐)在用顯微鏡觀察的實驗中,要愿意與他人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培養科學探究意識,增強探究本領。(態度責任) 第2課時《發面的秘密》 知道酵母菌能發面的原理;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看得見的真菌。(科學觀念)能用繪圖或文字描述看到的現象;在對比實驗中,培養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科學思維)通過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并用圖示或文字描述所觀察的現象;設計發面對比實驗,驗證并交流酵母菌發面的原理;通過閱讀知道蘑菇和木耳是能看得見的真菌。(探究實踐)培養觀察、比較、描述的能力及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態度責任) 第3課時《發霉的饅頭》 知道霉菌不僅能使食品發霉變質,還能在食品中產生毒素;知道食品防霉的有效方法;了解預防真菌感染的方法。(科學觀念)在對比實驗中,培養比較、分析和概括邏輯思維。(科學思維)觀察顯微鏡下的霉斑,用語言或繪圖描述霉斑的特點;通過觀察不同實驗中饅頭發霉的情況,探究饅頭發霉的條件。(探究實踐)初步認識霉菌的危害和防霉技術。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態度責任) 第4課時《不一樣的“感冒”》 了解感冒大多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不同的感冒用藥不同,要經過化驗診斷后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不能自己盲目用藥或憑經驗用藥。(科學觀念)在收集、整理、交流中,培養分析、概括和歸納的邏輯思維。(科學思維)結合醫生的處方,正確認識安全用藥常識;搜集資料,了解細菌和病毒種類、分布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探究實踐)生病了學會請病假,知道去醫院就醫的流程,不同的感冒用藥不同,增強生命保護意識。(態度責任) 第5課時《疫情與防護》 知道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預防措施;知道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減少被感染的風險。(科學觀念)學習使用概念圖對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科學思維)通過閱讀、整理資料,了解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方法,掌握個人防護的技能。通過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發現預防傳染病的基本措施: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探究實踐)能夠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分析傳染病對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影響。(態度責任)評價方法 課上評價 1.教師激勵評價 2.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3.成果展示,學生互評:贊賞性評價和質疑性評價 5.使用評價量化表,延時評價 課后評價 1.課時作業 2.單元測試五、單元作業設計選一選。 1.下列關于顯微鏡的操作,正確的是( ) A.用右眼看目鏡,左眼同時睜開,一邊觀察一邊記錄 B.調焦時,眼睛先看著目鏡,轉動調節旋鈕,直到出現清晰的圖像 C.安放顯微鏡時,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將其向著光擺放在平坦桌面上。 2、下列不屬于微生物的是( ) A.蘑菇 B.螨蟲 C.乳酸桿菌 3.人類80%的疾病是由( )引起的。 A.細菌 B.真菌 C.病毒 4.下列微生物中,有完整的細胞結構的是( ) A.大腸桿菌 B.新型冠狀病毒 C.蘑菇 5.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位于視野的正下方,為了將其移至視野中心,應將裝片往( )移動。 A.正上方 B.正下方 C.左邊 6.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不包括( ) A.飛沫傳播 B.血液傳播 C.接觸傳播 二、填一填。 7.( )包裝、放( )、( )保存、太陽暴曬和高溫消毒等都是防霉的有效方法。 8.在用顯微鏡觀察裝片時,要先用( )(填“高”或“低”)倍物鏡觀察整體,再換(填“高”或“低”)倍物鏡觀察細節。 9.細菌廣泛分布于土壤和( )中,或者與其他生物( )。 10.傳染病的病原體不只有( ),還有( )等各種微生物,人體的( )系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減少被感染的風險。 11.植物、動物和人體都是由各式各樣的( )構成的。 三、判一判。 制作洋蔥表皮裝片時,必須將標本處理得薄而透明。( ) 每個洋蔥表皮細胞中間都有一個小黑點,這就是細胞核。( ) 1633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第一個發現和提出“細胞”這個名稱。( ) 顯微鏡放大倍數越大,觀察到的范圍就越大。( ) 保健品、食品可以代替藥品用于治療。( ) 四、簡答題 17.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給人類帶來了重大災難,我們每個人時刻都要做好個人防護,預防疫情的傳播。怎樣做好新冠肺炎的個人防護?(至少5條) 18.探探的生活方式不太健康,所以總是生病,她應該養成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呢?請你給她提出三條建議。 五、綜合分析題 19.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請根據下列與細胞相關的圖片完成題目。 圖甲、圖乙是細胞結構示意圖,圖甲中有液泡、細胞壁和( ),因此它是植物細胞,而圖乙是( )細胞。 在顯微鏡下,若要將圖丙調整成圖丁,應先將裝片向( )移動,在轉動轉換器使( )(選填“高”或“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答案: 一、1.C 2.B 3.C 4.C 5.B 6.B 二、7.真空 干燥劑 樟腦丸 8.低 高 9.水 共生 10.病毒 細菌 免疫 11.細胞 三、12.√ 13.√ 14.√ 15.× 16.× 四、 17.答:接種流感疫苗,勤洗手,勤通風,少聚集,出門戴口罩,加強營養,增強體質,勞逸結合等。(答出5條即可) 18.答:4.答:(1)飲食清淡,少油、少鹽、少糖。(2)戒煙戒酒,煙酒不利于身體健康。(3)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健康的心態。(4)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洗澡,勤換衣物。(5)不吃不潔凈、腐爛變質的食物。(6)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凈。(7)定期注射疫苗。(8)睡前不吃糖果,按時刷牙。(答出其中的3條即可) 五、 (1)葉綠體 動物 左 高六、單元教學結構圖顯 微 鏡 下 的 世 界七、反思性教學改進(實施后填寫)微生物是一個陌生的字眼,顯微鏡是一種陌生的儀器,所以要讓學生們既了解微生物,又學會使用顯微鏡,實際操作很重要。所以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動手,自己去探究和發現,并總結觀察到的現象和結論。 優點:讓學生做課堂的小主人,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不足:不能每個人都用顯微鏡真實地體驗一下實驗的過程。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發面的秘密》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教學內容分析 《發面的秘密》是本單元的第二課,以酵母菌為例,引導學生探究微生物中的真菌。以生活中媽媽用酵母粉蒸饅頭的情境導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蒸出來的饅頭又松又軟,酵母粉里有什么神奇的東西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酵母粉,并用圖文或文字描述自己的發現,知道酵母粉中有許多酵母菌,并通過收集資料來獲取酵母菌的更多信息,進一步了解酵母菌。然后設計實驗來驗證酵母菌在發面過程中的作用。在處理信息環節引導學生整理實驗結果,結合自己收集的有關酵母菌的知識解開酵母菌發面的秘密。最后通過補充閱讀認識生活中看得見的一些真菌——蘑菇和木耳。學習者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學會了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后,繼續使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在熟悉顯微鏡的同時,了解酵母菌的特點和作用,從而理解酵母菌發面的原理。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知道酵母菌能發面的原理;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看得見的真菌。 科學思維:能用繪圖或文字描述看到的現象;在對比實驗中,培養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推理能力。 探究實踐:通過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并用圖示或文字描述所觀察的現象;設計發面對比實驗,驗證并交流酵母菌發面的原理;通過閱讀知道蘑菇和木耳是能看得見的真菌。 態度責任:培養觀察、比較、描述的能力及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并描述其特征。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驗證酵母菌的發面原理。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要求: 用文字描述出酵母菌的形狀、顏色。 用繪圖或文字描述看到的現象,了解酵母菌發面的原理。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情境導入,揭示主題教師活動1 課件出示饅頭和包子的圖片 師:相信大家都吃過媽媽蒸的饅頭和包的包子吧,好吃嗎? 生:又松又軟,特別好吃。 師:那你見過媽媽和面嗎?你知道媽媽在發面時會做些什么呢? 生1:我媽媽在和面時會加一點兒咖啡色的粉末,不知道是什么? 生2:我媽媽用溫水和面,她說溫水會讓面發酵得更快。 …… 課件出示 師:這是放了酵母粉和好的面,那如果把面團放置一兩個小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課件出示 師:用這樣的面團蒸出來的饅頭又松又軟,真好吃。那同學們關于發面,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酵母粉里有什么呢?為什么會讓小小的面團變大? 生2:水溫對發面快慢有怎樣的影響? …… 2.揭示主題 師: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堂,去探索一下酵母粉的奧秘吧。 板書主題:發面的秘密。學生活動1 根據老師的問題,一步一步回答。 根據課件出示的圖片,感受發面的簡單過程,從而產生一些問題 生舉手提出自己的問題活動意圖說明:通過情境導入,調動大家的學習情趣,同時讓大家明白這節課要探索的是家里經常遇到的發面蒸饅頭的問題。環節二:觀察“酵母粉里有什么”教師活動2 1.師過渡:我們知道了媽媽在蒸饅頭和面時,放了酵母粉,所以小小的面團才會變大。那你是不是很好奇,酵母粉里有什么神奇的東西嗎?還記得上節課我們認識一個可以觀察到微小物體的工具——顯微鏡嗎,那就讓我們用顯微鏡來觀察一下酵母粉吧。 師問:顯微鏡下能直接觀察酵母粉嗎?想一想,我們在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時,是怎樣做的? 生舉手回答:把洋蔥表皮做成裝片。 師:對 課件出示:不能。需要制作成酵母粉裝片。 2.制作酵母粉裝片 準備材料 師:好,下面就讓我們準備材料,先來制作酵母粉裝片吧。 課件出示材料準備 師根據圖片進行解釋,讓大家明白酵母粉的裝片制作起來更復雜一些。 實驗操作 師解釋:第一步,在一個清潔的培養皿里加入一點兒酵母粉 第二步,加入100毫升溫水和5克白糖,用玻璃棒攪拌均勻,放在溫暖的地方。 第三步,過幾個小時,取一滴浮在上面的液體做成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師:由于上課的時候,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準備酵母粉的裝片,老師已經提前給每個小組做好了裝片,請以小組為單位利用顯微鏡仔細觀察,觀察后把看到的現象用語言或者繪圖的方式記錄下來。 (學生分組觀察、交流、描述、記錄) 師問:大家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酵母粉是什么樣子的?是什么形狀的呢? 課件出示:酵母粉觀察記錄 顯微鏡下有很多接近卵圓形、圓柱形的物體,大小不一,形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還帶有小芽…… 師小結:你們知道嗎?你們觀察到的那些小物體,也是一種生物,是酵母粉中的酵母菌。學生活動2 通過老師的過渡,使學生重現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生舉手回答問題 了解實驗材料 根據課件的出示,了解制作酵母粉裝片的過程。 學生分組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粉裝片,小組交流,并用語言或者繪圖的方式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讓學生使用顯微鏡親自觀察酵母粉裝片,了解酵母粉裝片的制作過程,同時認識另一種生物,酵母菌,為后面的學習做準備。環節三:認識酵母菌教師活動3 1.師問:酵母菌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它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有哪些用途?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老師這里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有關酵母菌的資料,大家一起來閱讀一下吧。 課件出示 (1)酵母菌是能發酵糖類的單細胞真菌,常呈圓形、卵圓形或者圓柱形。它有很多種,每種的形狀有所不同,而且會隨著菌齡與環境不斷變化。 (2)酵母菌廣泛生活于潮濕且富含糖分的環境中,如水果皮表皮、植物分泌物、植物表皮等,土壤、空氣中也有分布。酵母粉中的酵母菌在28-30℃的溫糖水中能夠迅速生長繁殖,發面效果也最好。 (3)酵母菌能夠將生面團中的葡萄糖代謝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氣體在面團中形成了氣泡,從而使面團中產生很多蜂窩狀的小孔。中國古代漢朝時就知道用酵母發面制作饅頭、餅等。酵母還能用來釀酒,早在殷商時期人們就知道利用酵母釀造米酒。 2.課件出示乳酸菌和霉菌 師:這是用來制作酸奶的乳酸菌,這是使食品發霉的霉菌,你們知道嗎?我們知道的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其實除了動物和植物,真菌也是一大類生物。酵母菌是真菌的一種,由于酵母菌的大小通常只有幾微米,所以我們用肉眼根本看不見,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微小到肉眼看不見或者很難看清的生物,包括乳酸菌,霉菌等,我們把這些生物統稱為微生物。 師小結:通過對酵母菌資料的閱讀,你有沒有明白一點酵母菌為什么能使饅頭、面包疏松多孔了呢? 下面讓我們通過一個簡圖,簡單了解一下吧 課件出示 學生活動3 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了解酵母菌及其生活環境和主要用途 學習微生物的概念。 了解酵母菌使饅頭、面包疏松多孔的原因。活動意圖說明:通過閱讀材料,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酵母菌,知道酵母菌是微生物的一種,了解酵母菌及其生活環境和主要用途,了解酵母菌使饅頭、面包疏松多孔的原因,為后面的實驗做鋪墊。環節四:實驗“發面的秘密”教師活動4 師過渡:剛才我們只是通過圖示的方式簡單了解了一下酵母菌發面的過程,我們可不可以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通過設計實驗來驗證一下酵母菌在發面過程中的作用呢? (通過挑戰式的提問,調動大家的學習興趣) 師:我們先給實驗取個名字吧 課件出示:探究發面的秘密實驗方案 師問:你想通過實驗解決什么問題呢? 生舉手回答 生1:酵母粉與發面效果的關系是怎樣的? 生2:我還想知道溫水和涼水到底使用哪個發面效果更好。 …… 師小結:那針對這樣的問題,你有什么猜想和假設嗎? 生舉手回答 課件出示:加酵母粉的面團會發“胖” 師:這個實驗需要時間間隔,所以我們在課上無法實現,請同學們帶著你們的問題,在家里和家長一起完成實驗,記得要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哦。 課件出示實驗材料,讓學生知道課下需要準備什么 課件出示實驗步驟,目的是讓學生知道怎樣去做 實驗步驟: 1、先將容器清洗干凈。 2、取出面粉100克、酵母粉5克,攪拌均勻。再加適量30℃的溫水和成面團。另一塊面團不加酵母粉。 3、在容器內放入溫度計,并記錄溫度變化。 4、每隔15分鐘記錄一次面團的變化。 課件出示記錄表,讓學生把自己的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師過渡:酵母粉發面的實驗大家都做好了嗎?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實驗記錄表,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研究的問題、實驗方案、實驗過程、觀察到的現象和記錄、整理的信息以及得出的結論,要特別注意實驗記錄表和處理信息的方式有什么優缺點和不足,然后小組內選出代表交流匯報。 組1研究的題目是“酵母粉對發面效果的影響” 組2研究的題目是“和面水溫對發面效果的影響” 組3研究的題目是“加入白糖對發面效果的影響” 師生共同探討各小組實驗的過程和結果 師:同學們從不同角度對用酵母菌發面進行了實驗研究,并且通過不同的處理信息的方式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誰來概括一下呢? 生舉手回答 (預設酵母粉中的酵母菌可以用來發面。酵母菌在28-30℃的溫糖水中發面效果最好。) 師小結:說得真好, 課件出示 師:這是老師的觀察實驗記錄, 根據大家的實驗和我們前面閱讀的資料,我們知道了酵母菌能夠將生面團中的葡萄糖代謝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在面團中形成氣泡,從而使面團中產生很多蜂窩狀的小孔。這就是酵母菌發面的原理。學生活動4 了解實驗的目的和名字。 在實驗前,提出自己的問題 學生根據實驗材料和步驟,回家,提前做好實驗記錄表,課下完成實驗操作。 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實驗記錄表,并用語言或圖示的方式交流匯報,交流實驗的過程和結果。 組1: 沒加酵母粉的面團沒有變“胖”,加了酵母粉的面團變“胖”了。 組2:我發現使用溫水和面的面團發得更快。 組3:我發現放點白糖和面也能使面團發得更快。 生舉手回答自己的結論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師生共同完成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準備實驗材料,了解實驗步驟,填寫記錄表等幾個環節,讓大家感受實驗的過程,從而理解為什么酵母菌會使面團變“胖”的原理及條件。最后引導學生自己處理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考查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環節五:閱讀《看得見的真菌》教師活動5 1.師過渡:學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酵母菌也是一種真菌,真菌和動物、植物一樣,也是一大類生物。 課件出示:真菌界是真核生物(細胞中具有細胞核的生物)中與植物界、動物界等相并列的一大生物類群,包括酵母菌、霉菌之類的微生物。真菌和植物一樣不能自主移動,但可以通過菌絲的延長拓展棲息地,或者通過孢子進行長距離的傳播。真菌不能像植物那樣自己制造養分,必須像動物那樣從其他生物或環境中吸收有機養分。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主要分解者,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師:那除了酵母菌,同學們還知道其他真菌嗎? 課件出示蘑菇和木耳的圖片 師:蘑菇和木耳都是大型、高等的多細胞真菌,是肉眼可見的“微生物”。 課件出示 講解:蘑菇和木耳都是大型、高等的多細胞真菌,是肉眼可見的“微生物”。蘑菇的地上部分好像一把張開的小傘,傘蓋部分叫菌蓋,傘柄部分叫菌柄,整個地上部分叫子實體。 課件出示木耳圖片 木耳質地柔軟,呈膠質狀,薄而有彈性,既可以野生,又可以人工培植。 拓展1:野生菌類有可能有毒,不要輕易食用。 (1)毒蠅鵝膏菌:有毒!主要產生神經精神型病狀。 (2)鱗柄白鵝膏:劇毒!會出現嚴重的腸胃系統中毒癥狀。毒性極強,食用一小株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3)塊鱗灰毒鵝膏:有毒!該蘑菇雖然有毒,但目前毒素不明。 拓展2:了解金針菇、銀耳和香菇的特點,明白它們也是真菌的一種 (1)金針菇學名毛柄金錢菌,又稱冬菇、金菇、智力菇等。因其菌柄細長,似金針菜,故稱金針菇,具有很高的藥用食療作用。 (2)銀耳又稱白木耳、雪耳、銀耳子等,有“菌中之冠”的美稱。是銀耳科銀耳屬真菌銀耳的子實體,是一種食用菌。 (3)香菇又名北菇、花菇,是世界第二大菇,起源于我國,是我國久負盛名的珍貴食用菌。我國最早栽培香菇,已有800多年歷史。學生活動5 根據課件提示,認識真菌,了解真菌的概念、特點和作用。 認識蘑菇和木耳這兩種常見的,可肉眼看得見的真菌。 了解蘑菇的特點 了解木耳的特點 了解常見有毒野生菌。 通過拓展延伸,了解金針菇、銀耳和香菇。 學生活動5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圖片的出示,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真菌,以及真菌的特點和作用。通過閱讀蘑菇和木耳,知道它們是常見的可以肉眼看得見的真菌。通過拓展延伸了解生活中的其他真菌。7.板書設計 發面的秘密 1.容器清洗 2.攪拌均勻 探究發面的秘密實驗步驟 3.記錄溫度 4.每隔15分鐘觀察 5.實驗發現 酵母菌發面的原理:酵母菌將生面團中的葡萄糖→二氧化碳和酒精→形成氣泡→蜂窩狀小孔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課堂練習 選一選 1、蘑菇是一類個體比較大的( )。 A.細菌 B.霉菌 C.真菌 2、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生物是( )。 A.木耳 B.酵母菌 C.酵母粉 3、在使用酵母菌發面時,面團膨脹是因為( ) A.面團的溫度在升高 B.酵母菌使面團里產生了二氧化碳氣體 C.用力擠壓面團導致體積變大 填一填 1、酵母菌是能發酵糖類的單細胞( ),常呈圓形、卵圓形或者圓柱形。 2、酵母菌發面的原理:酵母菌能夠將生面團中的( )代謝生成( )和( )。( )在面團中形成了( ),從而使面團中產生很多( )的小孔。 斷一斷 1、用酵母菌發面時水溫越高越好。( ) 2、酵母菌只能用來發面,不能用來釀酒。( ) 3、真菌能像植物一樣自己制造養分。 ( ) 4、只要是蘑菇都可以食用。( ) 5、酵母菌、食用菌和霉菌都是真菌。( ) 6、二氧化碳在面團中形成氣泡,從而使面團中產生很多蜂窩狀小孔。( ) 答案: 選一選:C B B 填一填:1.真菌 2.葡萄糖 二氧化碳 酒精 二氧化碳 氣泡 蜂窩狀 斷一斷:1.× 2.× 3× 4.× 5.√ 6.√ 作業布置:你看見過媽媽蒸饅頭嗎?你可以在媽媽蒸饅頭時,當媽媽的小助手,思考怎樣才能把面發得更好,蒸出的饅頭又松又軟。9.教學反思與改進 這節課活動較多,有觀察、培養酵母菌、實驗、搜集證據、處理信息、閱讀等,有一定難度,且發面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課堂上很難完成,因此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將發面實驗放到課下完成,課堂上讓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后,按照設計的方案回家做實驗。再讓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驗過程、觀察到的現象和記錄、整理的信息以及得出的結論,以重點培養學生用合適的方式處理信息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2.發面的秘密 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2.發面的秘密 課時課件.pptx 【大單元整體教學】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單元整體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