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維也納的音樂鐘》教案課題:維也納的音樂鐘課時:1課時教材分析歌曲《維也納的音樂鐘》來自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伊(1882~1967)所作的管弦樂組曲《哈里 亞諾什》。這首曲子以活潑的回旋曲式結構為主,旋律優美動聽,充滿童趣。它運用多種樂器,仿佛將我們帶入了維也納音樂鐘的神奇世界,感受著音符跳躍帶來的奇妙旅程。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能力已有所提高,他們對故事和游戲充滿興趣,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對回旋曲式結構的理解還比較淺顯,需要老師用生動的方式引導他們去探索和感受。一、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沉浸在音樂營造的奇妙意境中,感受維也納音樂鐘的魅力,體會回旋曲式帶來的音樂美感。辨別不同樂器的聲音,感受樂器音色的變化帶來的獨特聽覺感受。2.藝術表現:用肢體語言、聲音等多種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展現音樂的魅力。模仿樂器演奏姿勢,并嘗試用簡單的樂器或打擊樂器進行演奏,體驗音樂創作的樂趣。3.創意實踐:根據音樂的節奏和情緒進行簡單的即興創作和表演,展現自己的創意和音樂天賦。嘗試用簡單的符號或圖形表現音樂的結構,用更直觀的方式理解音樂的奧秘。4.文化理解:了解維也納的音樂文化,感受音樂與文化的緊密聯系,拓展音樂視野。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記住音樂主題,辨別樂器的聲音,感受音樂營造的奇妙意境。初步理解回旋曲式的結構特點,感受音樂的結構之美。2.教學難點:圍繞回旋曲式結構進行即興創作,將理解轉化為創造。三、教學方法: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游戲法互動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四、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電子琴魔杖、打擊樂器等五、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1.播放維也納的風景圖片,并簡單介紹維也納的音樂文化。2.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維也納有什么特別的嗎?3.播放音樂主題,并引導學生聆聽音樂,感受音樂的奇妙意境。4.引入“魔法師”的故事,用充滿神秘感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環節二:講授新課(一)感知1.再次播放音樂主題,并引導學生用“duang”模唱,感受音樂主題的旋律走向。2.課件展示旋律線,引導學生跟著旋律線劃線并再次模唱主題,讓學生用更直觀的視覺體驗,加強對旋律的記憶。3.老師指揮學生用“魔杖”敲擊節奏,感受音樂的節奏特點,將音樂與動作結合起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音樂。(二)探究1.播放整首樂曲,引導學生聽辨音樂主題在樂曲中出現了幾次?2.播放插部音樂,引導學生識別并模仿樂器音色,并進行簡單的樂器演奏,讓學生通過模仿和體驗,更深刻地感受樂器的聲音。3.引導學生觀察樂曲結構,發現主題和插部的排列規律,并初步認識回旋曲式結構,讓學生從簡單的觀察中發現音樂的規律。(三)示范1.老師用電子琴示范演奏回旋曲式結構,并解釋回旋曲式的特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回旋曲式的結構。2.老師示范用動作、語言等方式表現回旋曲式結構,用更直觀的展示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回旋曲式的結構。環節三:鞏固延伸1.學生分組進行即興創作,用動作、語言或簡單的樂器演奏來表現回旋曲式結構,讓學生將理解轉化為創造,在實踐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2.學生嘗試用簡單的符號或圖形來記錄樂曲的結構,用更直觀的方式理解音樂的奧秘,并將音樂與繪畫聯系起來,拓展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六、小結拓展、布置作業小結:1.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總結回旋曲式的特點。2.鼓勵學生課后繼續探索回旋曲式音樂,并嘗試創作屬于自己的回旋曲式音樂作品,讓學生將課堂學習與課外探索結合起來,更深入地學習音樂。作業:1.課后收集關于回旋曲式音樂的資料,讓學生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拓展學習范圍。2.嘗試用簡單的樂器或打擊樂器演奏《維也納的音樂鐘》的主題音樂,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七、設計意圖(1)初步感知環節:通過觀看圖片、聆聽音樂、模唱旋律、敲擊節奏等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音樂主題的旋律走向和節奏特點,并激發學習興趣。(2)探究音樂環節:通過引導學生聽辨音樂主題、識別樂器音色、分析樂曲結構等活動,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回旋曲式的結構特點。(3)鞏固延伸環節:通過即興創作、符號記錄等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并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音樂表達能力。八、板書設計維也納的音樂鐘回旋曲式:ABACADA九、教學反思本節課以故事和游戲的方式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多種感官體驗,幫助學生理解回旋曲式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但教學內容的環節較多,上課時間沒有掌握好,今后需要在教學設計上進一步優化,并注意把握課堂節奏,使課程內容更緊湊,學生學習更有效率。—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