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小天鵝舞曲》教案課題: 《四小天鵝舞曲》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四小天鵝舞曲》選自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創作的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第二幕,是一首輕松活潑、節奏明快、充滿童趣的舞曲。樂曲以八分音符為主,節奏干凈利落,旋律流暢優美,由雙簧管、長笛等樂器演奏,塑造出小天鵝天真可愛的形象。樂曲結構為三段體結構 (ABA'),第一、三段旋律相同,第二段引入新的旋律,豐富了音樂內容。學情分析二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對音樂的興趣主要體現在唱唱、跳跳、玩玩、笑笑等方面。一、教學目標1. 審美感知:感受《四小天鵝舞曲》的輕松活潑、節奏明快、童話色彩。辨別樂曲中不同樂器的演奏,感受不同樂器的聲音特點。2. 藝術表現:模仿樂曲節奏,用拍手、敲擊等方式表現樂曲的律動。通過踮腳、舞蹈動作等方式展現小天鵝活潑可愛的形象。3. 創意實踐:根據音樂特點,嘗試用不同的動作、表情、聲音表現音樂內容。嘗試用簡單的樂器演奏或編創簡單的節奏型。4. 文化理解:了解《四小天鵝舞曲》的創作背景,了解芭蕾舞的基本知識。了解俄羅斯音樂文化。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 教學重點:欣賞《四小天鵝舞曲》的童話色彩,感受樂曲的情緒。了解樂曲故事背景,體驗樂曲的故事情感。2. 教學難點:在欣賞樂曲過程中,把握樂曲節奏,提高對節奏的感知能力。三、教學方法講授法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游戲法律動法四、教具準備鋼琴多媒體課件雙響筒、三角鐵五、教學過程環節一: 導入新課 (5分鐘)1. 熱身: 跟鋼琴拍手,問好歌。2. 出示課題: 《四小天鵝舞曲》。3. 故事導入:講述艾莎公主和她的三位朋友被巫婆施魔法變成天鵝的故事,激發學生對天鵝的想象。引導學生思考天鵝的形象,為欣賞樂曲做鋪墊。環節二: 講授新課 (20分鐘)(一)感知1. 觀看《四小天鵝舞曲》片段: 引導學生觀察舞蹈動作,感受樂曲情緒。2. 芭蕾舞教學: 講解芭蕾舞的基本動作,引導學生模仿 "踮腳"的動作。3. 隨音樂做“踮腳”動作: 感受樂曲的活潑、輕快。4. 模唱主旋律: 引導學生模仿主旋律,感受旋律的優美流暢。(二)探究1. 分段聆聽樂曲,介紹演奏樂器 (雙簧管、長笛、小提琴等),引導學生辨別不同樂器的聲音特點。2. 講解三段體結構 (ABA'),幫助學生理解樂曲的構成。(三)示范1. 老師示范用拍手、敲擊等方式表現樂曲的節奏型。2. 老師示范用不同的動作、表情、聲音表現音樂內容。環節三: 鞏固延伸 (15分鐘)1. 節奏游戲:學生用拍手或敲擊桌面的方式練習節奏型。小老師加入打擊樂器 (雙響筒、三角鐵) 進行節奏練習。隨音樂打節奏,并嘗試用不同的動作、表情表現音樂內容。2. 完整動作: 將 "樂器演奏動作"、"踮腳"、"打節奏哼唱" 等動作結合起來,完整感受樂曲。六、小結拓展、布置作業 (5分鐘)小結: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說出對《四小天鵝舞曲》的感受。鼓勵學生課后繼續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美妙。作業:課后嘗試用簡單的樂器演奏或編創簡單的節奏型,并與同學們分享。查閱資料,了解《天鵝湖》的故事。七、設計意圖(1) 初步感知環節:通過故事導入和觀看舞曲片段,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樂曲的情緒。通過芭蕾舞教學和 "踮腳" 動作,幫助學生理解樂曲的輕快活潑。(2) 探究音樂環節:通過分段聆聽樂曲,介紹演奏樂器,引導學生辨別不同樂器的聲音特點,提高學生的聽辨能力。通過講解三段體結構,幫助學生理解樂曲的構成,培養學生的音樂分析能力。(3) 鞏固延伸環節:通過節奏游戲和完整動作練習,讓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提高對節奏的感知能力和音樂表現力。通過布置作業,引導學生課后繼續學習,鞏固學習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八、板書設計《四小鵝舞曲》音樂特點: 輕松活潑、節奏明快、童話色彩樂器: 雙簧管、長笛、小提琴等結構: 三段體結構 (ABA')動作: 踮腳、打節奏、樂器演奏動作感受: 歡快、愉悅、天真可愛九、教學反思本教案注重學生參與,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故事、舞蹈、節奏游戲等融入教學,使課堂生動活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模仿、創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表現力。可以嘗試將音樂與美術、舞蹈等學科結合起來,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