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那不勒斯舞曲一、教學年級:四年級下冊二、教材版本:人音社三、教材分析:小號獨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作芭蕾舞劇音樂《天鵝湖》第三幕中的一段以小號為主奏樂器的意大利風格的舞劇音樂,樂曲為三部曲式結構。四、教學目的1、通過帶領學生欣賞《那不勒斯舞曲》,使他們感受音樂熱烈奔放的情緒;感受世界名曲的不朽魅力;培養學生高雅的音樂生活情趣。2、通過律動參與、聽辨游戲、畫旋律線、樂器伴奏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記憶樂曲主題;通過分段聆聽,輔以肢體動作,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思維以及團隊的合作的能力。3、讓學生了解《那不勒斯舞曲》在速度和力度上的特點;引導他們初步分辯二部曲式的音樂結構;體會音樂速度、力度、節奏、音區等要素對音樂情緒的作用。五、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帶領學生欣賞《那不勒斯舞曲》,使他們感受音樂熱烈奔放的情緒,并能記憶一段樂曲主題;感受世界名曲的不朽魅力,培養學生高雅的音樂生活情趣。難點:讓學生了解《那不勒斯舞曲》在速度、力度、節奏上的特點;引導他們初步分辯二部曲式的音樂結構;體會音樂速度、力度、節奏、音區等要素對音樂情緒的作用。六、教具準備:課件、打擊樂器若干。七、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活動導入課題 播放準備音樂,猜樂器的名字,講解小號的基本知識,韻律特點。2、引出所要講授的《那不勒斯舞曲》引導學生思考這首樂曲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聆聽小號獨奏曲,建立標準影象,比較思考,猜出答案。2、邊聆聽邊思考樂曲節奏的變化。 1、建立小號的直觀印象并調動思考的積極性;2、設疑導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提高學生的興趣。新課教授 1、、講解這支舞曲的創作背景,詳細介紹舞曲中蘊含的童話故事。引出樂隊需要的樂器。2、學習引子,并用三角鐵伴奏引子3、學習第一小號獨奏樂段,引導學生在碰鈴的兩種伴奏方式(1種打節奏,2種打最后兩拍)中選出更適合的方式。4、隨著樂曲的發展,情緒和速度的變化,我們又用哪種樂器來進行伴奏呢?學習第二樂隊合奏樂段,板書樂譜。6、樂曲合奏 1、認真聽取講解2、學習三角鐵的演奏方式,感受魔法生效的方法3、請碰鈴組準備,要模仿輕盈曼妙舞姿的感覺。4、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伴奏的樂器,聽音樂,在拍點處準確的加入串鈴。5、感受音樂,并且跟隨樂譜的樂曲分類,準確的加入進來。6、由全班的孩子擔任演員,聽課的老師擔任嘉賓,老師擔任指揮,全班合奏舞曲。 1、通過童話故事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2、3、處理歌曲的興趣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情緒的變化。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演奏。4、5、通過感受音樂,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課堂,表達音樂以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6、檢驗和鞏固大家的學習效果,并指出存在的問題。編創 演奏過程中多次加入老師的動作和肢體語言,豐富了課堂氣氛。首次將復雜的舞曲,分段拆解進行教學。 調動課堂氣氛,增強教學的感染力。2、分工負責自己的一部分內容,培養了大家團隊意識。 增強學習效果和興趣,培養了對音樂的熱愛。八、小結謝謝我們的樂手們,請輕輕地放下你們的樂器。這一首樂曲,在世界上很多樂團都演奏過,今天,我們也用我們手中的樂器進行全新的演奏。相同的音樂用不同的演奏,都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很高興和咱們班的孩子合作,今天的課就到這里,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