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備課課題 15.誰在動 授課時間 月 日(星期 )課型 新授課 第 1 課時(共 1 課時)教材分析 我們每天都在運動,身邊的各種物體也都在運動,但學生一般只知道物體是否在運動,對物體的相對運動和相對靜止卻了解甚少。本課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物體的運動,了解判斷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的方法,學會根據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狀知道物體的運動具有相對性。 本課的科學實踐活動是“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分為三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判斷小車在運動過程中相對位置的變化,初步感受并判斷物體的運動。物體相對與另一個物體位置發生了變化是我們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的一個方法,也是科學上描述物體運動的一種方式。第二個環節是通過相對運動引入參照物的概念。教科書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坐車的場景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和車內的物體,它們的運動和靜止狀態存在不同。通過這個現象引入參照物的概念。第三個環節是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引導學生選用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物體的運動狀態。教科書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商場扶手電梯的運行場景,引導學生認識選擇不同的參照物進行觀察,所看到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會不同,知道物體的運動具有相對性。拓展與應用部分是利用相對運動的知識了解地球和太陽的相對運動關系。我們每天都能看見太陽東升西落,好像太陽圍繞著地球在運動,而實際上這是依據地球作為參照物觀察的結果。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9-10歲的年齡階段,他們好奇心強、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本課是探究物質領域物體的運動規律的第一課,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探究等活動來了解物體運動。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讓他們在小組活動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能夠用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運動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 科學思維: 培養學生比較、歸納的科學思維方法。 科學探索: (1)能夠利用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2)能收集、記錄實驗現象,并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研究結論,表達自己的研究過程與結論,并進行反思、評價與修正結論。 責任態度: (1)樂于對物體是否運動以及運動形式、運動的快慢等科學問題進行探究。 (2)能主動聽取他人的意見,能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性學習。教學重點 會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教學難點 理解物體是否運動與選擇的參照物有關。板書設計教學過程 問題引領下的主要學習任務、師生活動及設計意圖一、激趣引入 1、展示圖片,提問:我們在草地上踢球時,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我們依據什么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呢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判斷和描述小車的運動 1、材料準備 玩具車、秒表、鉛筆、畫有軌道的紙 2、實驗方法 讓玩具小車沿著一定的“軌道”行進,每隔一段時間在紙上記錄下小車所處的位置和此時的時間。 3、實驗記錄 4、實驗討論 在不同時刻,小車相對于起點的距離和方向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 小車相對于起點的距離和方向一直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距離起點越來越遠。這些變化說明了小車是在運動的。 5、實驗結論 我們可以利用時間、距離和方向來描述物體不同時刻的位置變化。比如說,小車此刻距離起點已經有20厘米遠,再過10秒它距離起點大概有30厘米遠,我們說小車確實在運動。 設計意圖:能夠用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運動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 二、用參照物描述物體運動 1、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和車內的物體或人,哪些是靜止的?哪些是運動的? 2、在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是往后運動的,而實際上地面的景物是不動的,這是為什么 (1)什么是參照物? 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需要借助一個假設不動的物體作為參照,這個物體就叫參照物。 (2)如何利用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 參照物是事先選定的,假設不動的。 ①如果這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在發生變化,則物體就處于運動狀態; ②如果這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始終沒有發生變化,那么它就處于相對靜止狀態。 (3)坐在行駛的車上,感覺地面上的景物在往后運動,是借助車上的物體作為參照物觀察的結果。 3、觀察圖片,判斷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你是根據什么來判斷的? 設計意圖:知道什么是參照物,知道如何利用參照物判斷和描述物體運動。 三、選擇不同參照物描述物體運動 1、乘坐電梯時,分別選取電梯里的人和電梯外的物體作為參照物,觀察電梯里其他的人或物體的運動。兩種情況下,我們觀察到的運動現象有什么不同 明確: 設計意圖:能夠利用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2、我們發現 當我們選擇不同的參照物觀察物體的運動時,我們看到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即物體的運動具有相對性。 3、下圖中的女孩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設計意圖:利用相對運動的知識了解地球和太陽的相對運動關系。 四、拓展與應用 太陽圍繞地球運動嗎? 解釋: 我們每天看到太陽東升西落,好像太陽在圍繞著地球運動。但實際上,地球在圍繞著太陽運動,太陽的東升西落現象是我們以地球作為參照物觀察的結果。 設計意圖:利用相對運動的知識了解地球和太陽的相對運動關系。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會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知道物體是否運動與選擇的參照物有關。同時進一步理解太陽的東升西落現象是我們以地球作為參照物觀察的結果。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重點內容作業布置 課后練習: (1)空中飄動的白云對地面來說它是( )的。 A.靜止 B.運動 C.無法確定 (2)描述一個物體位置時,必須選好( ) A.方向 B.參照物 C.運動物體 (3)在騎行過程中,小藝和哥哥的始終并排,保持速度相同,則小藝相對于哥哥是( )的。 A.向前運動 B.向后運動 C.保持靜止 (4)爸爸背著你從房間這頭跑到那頭,你和爸爸相比,你是( )的。 A.運動 B.靜止 C.無法確定教 學 反 思 在本節課中,我嘗試把學生分組,有人跑、有人計時、有人發令、有人記錄。采取兩種比賽方式,第一種,比1分鐘內跑的米數的多少;第二種比跑完60米用的時間的多少,每個人感受自己的相對快慢。 在提問時,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為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準確,多用短句,學生容易理解。三年級學生科學課學情分析一、學生特點分析:在學習上,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但往往還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于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喜歡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對于科學課程的內容有著濃厚的興趣。二、教學內容與目標分析:三年級科學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科學三大領域。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建立起對自然界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同時,這些內容的學習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今后更深入的科學學習打下基礎。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四、教學評價與反饋分析:在評價方面,教師應注重過程評價和多元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實驗操作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教師還應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五、教學改進與發展分析: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同時,教師還應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此外,教師還應積極參與到教育科研中去,通過研究和實踐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