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基本信息課題 《伏爾加船夫曲》學科 音樂 學段 年級 7年級相關領域 感受與欣賞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將《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的相關理念和“北京市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設計思想”作為本課的指導思想。2.教學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 (一)曲式結構: 《伏爾加船夫曲》是一首流傳很廣的俄羅斯民歌,四四拍,小調式,速度緩慢、旋律樸實,男低音深沉、渾厚的音色表現出了纖夫們堅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對母親河—伏爾加河的深厚情感。 歌曲的結構為俄羅斯民歌中較為常用的三段體結構,d小調。 結構為: A A1 A2 尾聲 (二)旋律特點:帶有步伐特征勞動號子的音樂動機一直貫穿全曲,是這首歌曲的最基本材料。 接下來的下行級進旋律徐緩抒情,是船夫們的內心獨白。這個音樂形象和第一個動機形成較大的反差,表現了船夫們對現實的不滿、具有的反抗精神以及對母親河深深的熱愛。 (三)音樂表現要素:歌曲的多種音樂表現要素 歌曲最突出的藝術處理手法是:歌曲具有鮮明的力度變化層次。它采用了由弱逐漸到強,又由強逐漸到弱的處理方法:ppp﹤ff>ppp,正是這種處理方法,形象地描繪了伏爾加纖夫們懷著愁苦的心情和反抗精神,拉著沉重的貨物拖著貨船的步伐由遠而來,復又遠去,直到最后消逝在遠方的情景。 二、學生情況分析 以本課的授課對象四年級為例:他們想象力豐富,表現力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能感受不同音樂的情緒,并簡單描述音樂情緒的變化,可以哼唱或識讀主題片段樂譜,在聽辨、哼唱、識譜中發現旋律特點。能夠劃分簡單的曲式結構,不能準確劃分本作品的曲式結構;對歌曲情緒不能較準確的把握。有較好的聆聽音樂的習慣,喜歡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課主要采用了聆聽感受、模唱主題、體態律動、對比聆聽和探究變化等為主要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感受作品。 1、在感受歌曲環節中,采用聆聽感受的方式,結合油畫的欣賞,引導學生對歌曲情緒有一個整體的感受。 2、采用對比聆聽、模唱和體態律動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記憶主題,了解歌曲曲式結構。 3、在分段欣賞時,通過感知體驗、探究變化等方式,感受各樂段中音樂要素的變化,探究音樂中情感的變化。 四、技術準備 1.上網搜集俄羅斯畫家列賓創作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2.用音頻編輯軟件截取樂段的音頻。 3.運用Overture打譜軟件打出歌曲曲譜,并與視頻、音響一起制作成PPT課件。 4.上網查找俄羅斯紅軍合唱團演唱的《伏爾加船夫曲》的視頻。 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說明 在之前的欣賞課教學中,學生基本能夠感受音樂要素在樂曲中的變化,能夠聽辯出樂曲的主題以及相同、相似樂句。知道人聲的分類,但男低音的歌曲還是第一次接觸。在之前的學習中,接觸過一些國外的歌曲,但俄羅斯的民歌還是第一次接觸,學生不了解俄羅斯民歌的特點,以及歌曲的背景。 問題一:不能準確把握作品的音樂形象(纖夫),沒有接觸過勞動號子這一體裁的音樂。 對策:首先,在導入環節通過帶領學生欣賞列賓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引出“纖夫”這一群體,在感受歌曲環節中,帶領學生通過體態律動等方式,感受勞動號子這一音樂體裁。 問題二:不能準確把握作品的音樂情緒。 對策:通過反復聆聽、對比聆聽、分段聆聽樂曲,在感受音樂要素的變化中逐步了解音樂要素與表達音樂情感方面的作用。 問題三:不能準確劃分歌曲的曲式結構。 對策:通過完整聆聽感受、逐段聆聽、對比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中逐步引出本作品的曲式結構。3.教學目標(含重、難點)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歌曲《伏爾加船夫曲》所表現的情緒,體會音樂表現出的纖夫們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對母親河的深厚感情。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聆聽、感受,模唱等音樂活動中,體會作品中勞動號子這一主題動機;再通過聽辯、對比、演唱主題,律動等音樂活動,感受音樂要素在作品中的變化,進一步體會作品的情緒及深刻的內涵。。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用準確的音調、有變化的力度演唱主題動機。 2、能夠聽辯出音樂要素在各樂段的變化。 四、教學重點 歌曲的感受與體驗 五、教學難點 對音樂形象及情緒的準確把握4.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可附教學流程圖)一、名畫賞析,導入課題 欣賞俄羅斯著名畫家列賓創作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讓學生通過觀察畫面中人物的表情、動作、背景,理解“纖夫”這一職業。 出示本課的課題《伏爾加船夫曲》 【設計意圖】: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 二、初聽全曲,感受特點 1、教師播放歌曲,并提出問題:歌曲的情緒?速度? 聆聽之后,請學生們自主討論歌曲的情緒(深沉、憂傷、堅韌),速度:慢速、平緩 2、簡介歌曲,并讓學生了解這是一首俄羅斯民歌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歌曲的情緒和音樂風格。 分段欣賞,探究變化 第一遍聆聽第一樂段,尋找歌曲主題。 預設:“歌曲中有一句重復出現的旋律你們聽出來了嗎?纖夫們在干什么?” 學生找出歌曲的主題旋律,通過哼唱主題感受旋律的特點——勞動號子。 第二遍聆聽主題旋律。預設問題:“音樂的力度有變化嗎?”(由弱到強) 學生聆聽力度變化,并帶著力度變化唱準主題動機。 感受歌曲演唱形式—男低音。引導學生討論:表現纖夫們這種沉重的,深沉的聲音是用什么音色來表現的?這樣的音色有什么特點?讓學生感受男低音音色的同時,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 利用演唱與律動結合的形式讓學生體驗作品。 作品中伴奏樂器大號的音色渾厚,有力量,很接近男低音的音色。把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學生通過拍椅凳的形式為主題旋律伴奏,一部分學生模仿纖夫們拉纖的動作,再現纖夫們拉纖的勞動場景,拉近學生們與作品的距離。 第二次聆聽歌曲的第一樂段,讓學生感受后兩個樂句情緒上的變化。 圍繞 “音樂要素的變化”展開分析,并得出結論。(PPT表格)學生感受力度變化,感受歌詞“穿過茂密的白樺樹,踏平世界的不平路”,展開討論:歌詞唱出了纖夫們什么樣的心聲? 2、對比聆聽第二、第三樂段,感受音樂要素的變化以及情感的遞進。 結合樂譜欣賞第二樂段,感受情緒的變化。 思考并討論:歌曲的旋律有變化嗎?為什么情緒變化這么大呢? 通過分析得出:第二樂段的旋律是第一樂段的變化重復,這也是俄羅斯民歌的一個特點。之所以情緒變化的大,是音樂要素中的節奏、歌詞以及旋律中的高音mi反復出現。 哎, 哎, 努 力把 纖繩 拉! 這一句的節奏突然緊縮,表現了纖夫們使勁拉纖以及相互鼓勵的情景,學生通過讀節奏、讀歌詞以及帶著力度演唱的形式,感受纖夫們拉纖的勁頭。 通過帶有感情的朗誦歌詞,理解“對著太陽唱起歌”所蘊含的情感——纖夫們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心情。 對比聆聽第三樂段,感受這一樂段中力度和情緒的變化。以及纖夫們對伏爾加母親河深厚的情感。 接著請同學們再次完整的感受第二、第三樂段,體會這兩個樂段中情緒的遞進。 3.聆聽歌曲的尾聲,提出問題:歌曲的結尾表現了什么?與前面的音樂有變化嗎? 學生回答:結尾描繪了纖夫們拉著貨船越走越遠,在旋律上再現了主題動機,與前面的音樂相呼應。學生通過演唱尾聲,感受力度變化,并自主為尾聲加入力度記號。 【設計意圖】:分析、對比樂曲各部分音色、旋律、情緒等音樂要素的不同,感受各樂段情緒的變化。 四、完整欣賞,情感升華 欣賞由俄羅斯著名的紅旗歌舞團用俄語演繹的《伏爾加船夫曲》,感受俄羅斯人民深沉、堅毅、強悍、樂觀、英勇的民族氣質。欣賞的同時請同學們為歌曲圈出力度記號。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5.學習效果評價設計(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樂于參與體驗音樂活動。 (二)教學中,教師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個人的表現進行及時評價。 (三)通過聽辨音樂片段,學生選擇相應力度記號的形式,檢測學生學習效果。6.教學設計特色說明(一)突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的特點,從始至終讓學生在以聽為主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感知、體驗、表現,如:在初聽階段,完整欣賞各曲,讓學生充分的感受音樂情緒,突出內心感受;在聆聽過程中,圍繞旋律、力度、節奏、音色等音樂要素,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聽辨、模唱、表現音樂,突出了音樂學科特色。 (二)為了能夠讓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風格特點,在教學設計中深入研究教材,研究音色及音響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音樂本體,學生通過演唱主題動機,模仿伴奏樂器——大號,分析歌曲中勞動號子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分析音樂的情緒、節奏、旋律特點等,讓學生初步感受、了解俄羅斯音樂的部分特點·。 (三)教學中能以學生為主體,注意培養學生的聆聽習慣,自主學習探究音樂特點,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聆聽歌曲,找出歌曲主題動機,引導學生體驗勞動號子的體裁特點;對比聆聽各樂段,引導學生發現音樂要素的變化,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設計的問題線索符合了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設計的活動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