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基本信息課題 《嘀哩嘀哩》是否屬于 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否學科 音樂 學段:低 年級 三年級相關領域 表現、感受與鑒賞教材 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三年級(下冊)五線譜 人民音樂出版社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指導思想: 本教學設計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能力,注重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重視音樂實踐為指導思想。 理論依據: 本教學設計借鑒了音樂聽覺思維理論中提到的:音樂審美體驗的基礎是音響。在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始終把音樂聽覺思維放在首位,從原有的經驗、能力出發,強調學生對音樂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二、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 《嘀哩嘀哩》是一首二段體結構的大調式歌曲,拍。歌曲結構方整,旋律活潑,富有律動感,表現了兒童在春天的愉快心情。 A段是四個樂句組成的平行結構(a+b+a+c)。樂句a的旋律是主和弦的分解進行,樂節對稱式結構。 兩個雙數樂句一氣呵成,結構上下不可再分。樂句b結束在屬和弦上,樂句c結束在主和弦上,構成不同終止式的對應關系。 B段前兩句的歌詞完全由襯詞構成。第一樂句(d)起于下屬調,與A段形成調性對比;第二樂句(e)由第一躍居變化而成,調性上回歸主調。 B段后兩句重復A段兩個雙數句的歌詞,回答了歌曲一開頭提出的問題(春天在哪里?)第三樂句(c1)是A段末一樂句(c)變化而成,第四樂句是A段末一樂句的嚴格再現。 學生情況: 三年級學生經過了兩年半的音樂學習,已養成一定的學習音樂的能力。學生具有較好的聆聽習慣,聽完一首作品后可以感受出一些音樂信息(如:歌曲的拍子、情緒、速度、演唱形式等)。能夠使用比較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方法,能夠隨著音樂的伴奏準確地參與演唱活動。但部分學生獨立演唱歌曲的能力還不是很好,有待加強訓練。學生口風琴的吹奏能力經過了兩年的學習與訓練已經能夠掌握C調do、re、mi、fa、sol五音五指固定指法的吹奏,D調do、mi、sol三音固定指法的吹奏。掌握了口風琴吹奏的基本技巧,但是部分學生獨立吹奏口風琴的能力還不是很好,氣息、吹奏的技巧有待進一步加強訓練。另外,穿指、越指、擴指、縮指的技巧還沒有學習。 教學方式和手段: 教學方式 在本課歌曲的學唱過程中,采取借助已有的音樂能力進行互助探究、自學的方式。能用活潑、自然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春天的美。在歌曲的唱法、聲音的強弱處理等方面進行有效指導,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活潑,富有律動感。師生通過節奏律動、演唱、打擊樂伴奏的形式提高音樂的表現力。 教學手段 聆聽體驗: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獲得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的愉悅的感受與體驗。 視唱法:通過視唱,自主學習歌曲旋律部分。 比較法:在學唱、演唱過程中自我檢查、自我調整、自我評價,唱好歌曲。 技術準備: 1.運用 TT作曲家軟件制作歌曲五線譜歌片。 2.運用Overture 4.0 中文版音樂軟件編輯教師鋼琴伴奏譜。 3.教師課件(powerpoint)、多媒體設備、紅外線筆、串鈴、碰鐘、口風琴、音樂書。 教學思路: 本教學設計的思路是把音樂是視聽覺藝術放在首位,歌曲學唱的整個過程都是建立在對歌曲的聆聽的基礎上的。學生在整體感受歌曲、學唱歌曲、練唱歌曲、合唱歌曲的幾個環節中,都把對音樂的聆聽放在首位,在聽中唱、在唱中聽,始終注重聆聽習慣于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三、 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歌曲活潑的旋律及春天的美。 “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聆聽、模仿,識譜的方式學唱歌曲,準確的為歌曲劃分樂段。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十六分音符,并能準確演唱歌曲中帶有十六分音符節奏的旋律。 2.能用活潑、自然地聲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嘀哩嘀哩》。 3.能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四、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 歌曲《嘀哩嘀哩》的演唱 教學難點: 1.準確演唱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構成的節奏組合 2.為歌曲劃分樂段五、教學流程示意圖六、教學過程教學 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安排準備階段 1.師生問好,確立良好坐姿,鞏固教學常規 2.呼吸訓練、發聲訓練,為學唱歌曲《嘀哩嘀哩》做準備: ①用鋼琴彈奏下列旋律學生聆聽: ②學生用“lu”唱旋律(提示:輕快地演唱,根據演唱狀態唱2-3遍) ③ “前十六后八分音符”的講解: 從“八分音符”到“十六分音符(邊講邊畫拍讀這三種節奏) 再從 “十六分音符”變成“前十六后八分音符”學習 口風琴吹奏: 教師吹奏1、2、5、6小節,學生吹奏3、4、7、8小節 1.學生聽教師用鋼琴彈奏旋律。 2.學生隨著鋼琴按照旋律用“lu”模唱。 3.學生用口風琴吹奏旋律感受前十六后八分音符。 初步感受歌曲“前十六后八分音符”旋律。借助發聲訓練口風琴吹奏,鞏固學生對節奏的掌握,解決難點。 6分鐘聆聽歌曲 初聽歌曲,整體感受,判斷歌曲相關信息(拍子、速度、情緒、演唱形式等)。 復聽歌曲,學生指出樂曲分幾段?找出最容易唱的樂段。 1.聽后學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關于這首歌曲相關的音樂信息,同時教師還可以激發學生想一想春天大自然發生了什么變化,春天還會在哪里? 2.復聽歌曲,看歌片補充交流歌曲信息。(學生指出:第一樂段)依據是什么?(從節奏、樂段特點分析) 反復聆聽歌曲,加深對歌曲記憶,為學唱歌曲做準備。每一遍聆聽歌曲都向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學生有目標的聆聽歌曲,尋找答案,培養、訓練學生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判斷音樂的能力。 5分鐘學唱歌曲 (第一樂段) 視唱第一樂段曲譜,分樂句教唱 找出低音sol la si ,引導學生注意音準 分析樂句特點,注意換氣位置(關注學生音準、音色,輕快地演唱) 第一樂段第一段歌詞練唱 1.找出低音“sol la si”的位置。 2.分樂句唱第一樂段的音名,找出樂句特點。 第一樂段完整學唱,找出換氣位置。 4.自學填詞練唱。 鍛煉學生自主學唱歌曲、唱準歌曲的能力。引導學生從簡單的樂句入手,識讀樂譜、視唱歌譜。視唱歌曲旋律時,先找旋律特點再認唱。最后是詞曲結合學唱、唱準歌曲。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學唱歌曲、唱準歌曲的能力。 10分鐘學唱歌曲(第二樂段) 1.學唱第五、六樂句的襯詞“嘀哩哩嘀哩嘀哩哩” 請同學們在歌曲中找出黃鸝鳥是如何歌唱的? (先彈奏一遍,引導學生找出與發聲訓練中的旋律是相同的,關注學生咬字、吐字的清晰,用歡快的情緒演唱) 2.分析第二樂段與第一樂段相同的樂句 3.第二樂段完整的學唱(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唱,可分組進行或單獨演唱等形式進行比較、評價,學唱) 學生找出與發聲訓練中相同的旋律,練唱。 2.學生找出第二樂段與第一樂段相同的樂句。 3.第二樂段完整的學唱。 鍛煉學生自主學唱歌曲、唱準歌曲的能力。引導學生從簡單的樂句入手,識讀樂譜、視唱歌譜。視唱歌曲旋律時,先找旋律特點再認唱。最后是詞曲結合學唱、唱準歌曲。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學唱歌曲、唱準歌曲的能力。 10分鐘唱好歌曲 1.整體練唱歌曲 2. 引導學生能夠用力度來表現歌曲: 第一樂段旋律流暢連貫,學生能用“mf”力度輕快地演唱;第二樂段樂曲節奏較緊湊,音區較高,情緒激動,學生能用“f”力度輕快地唱歌曲 3.學生自主選擇用串鈴、碰鐘自己創編節奏并為歌曲伴奏 4.學生分組或幾個人利用兩種樂器為歌曲進行伴奏演唱加深對歌曲的感受,豐富對歌曲的表現。 學生整體練唱歌曲。 學生用串鈴、碰鐘為歌曲進行伴奏。 聽伴奏音響練唱歌曲。 4. 學生聽伴奏音響邊唱歌曲邊用串鈴、碰鐘為歌曲進行伴奏。 在會唱歌曲的基礎上,做到唱好歌曲。引導學生通過唱、樂器伴奏多種形式來表現歌曲,達到唱好歌曲的目的。 9分鐘七、學習效果評價設計評價方式: 采用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 1.自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集體和自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進行評價。如:演唱歌曲時,旋律、節奏是否準確。 2.互評:采用師生間、生生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 A、師生相互評價: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示范演唱、表演進行學習性評價,提高鑒賞能力。教師始終關注學生學習的狀態,采取提問、個別檢查等方法,對學生的活動給予適當的評價。 B、學生相互評價:如:對同學的演唱進行評價。評價量規: 歌曲演唱評價量規 項目 等級節奏音準情感表現很好準確準確歌曲情緒表現到位較好基本準確基本準確歌曲情緒表現基本到位一般有錯誤有錯誤歌曲情緒表現不到位八、教學設計的特點1.正視學生的音樂起點與能力,做到為學生設計教學。 2.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思維能力。學生學唱歌曲的過程,是需要通過聆聽、視唱、記憶等環節,利用自己已經具備的音樂能力自主來完成的。 3.始終把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這一點放在首位,通過完整聆聽歌曲范唱、教師范唱,整體感受音樂形象。在學唱歌曲環節中采用不同形式的練唱,使學生準確、輕松的學會歌曲,同時時刻注重提示學生監聽自己和其他人的演唱,隨時進行調整、評價。 4.課堂上的檢測、評價出現在每一階段的學習之后,做到步步檢測、處處評價。同時本課時中的評價形式多樣:師評生、生評師、生評生。九、教學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演唱的聲音有些拘謹,不敢大聲的唱出來。在以后的唱歌課上,教師要思考如何能讓所有的學生大膽、大聲的唱出來。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前面兩個環節進行的有些慢,以至于后面的兩個環節有些緊張了。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把控好上課的“節奏”。 本節課中學生的演唱都是集體演唱、分組演唱,應該關注一下學生單獨演唱歌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