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管弦樂《雪橇》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指導思想 本課以聽覺入手,在課堂上以三幅畫面貫穿始終帶領學生感受音樂、體驗音樂、享受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聆聽音樂的興趣。通過樂曲《雪橇》的欣賞,抓住作品的音樂結構(復三部曲式結構)和音樂要素變化對情緒起到的作用進行教學。從而體現新課標中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實踐”的指導思想。 2.理論依據 《音樂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第一條與第二條均分別提出: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音樂教學強調音樂實踐。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的方式體驗音樂中的美,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2.內容分析對全套教材的分析 管弦樂作品(包含獨奏曲):一年級15首,二年級12首,三年級13首 復三部曲式:一年級1首,二年級沒有,三年級4首 柴科夫斯基:《糖果仙人舞曲》、《四小天鵝舞曲》 對作品的分析 《雪橇》是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受詩人涅克拉索夫的同名詩歌啟發而寫成的,原詩為“別憂愁地望著前方大地,也別匆忙地趕著雪橇,快把那些擔憂從你心中打消”。它選自鋼琴套曲《四季》中的第11首,即“11月”。本課選用的是管弦樂版本。 樂曲情緒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生動的描繪了人們乘著雪橇在雪地里馳騁的愉悅心情,打擊樂器鈴圈的加入猶如雪鈴使整首作品更加的生動。該作品為復三部曲式,由主部、三聲中部和再現部三個部分組成,其中主部是由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ABA’)構成,三聲中部為復樂段,再現部采用開放性結尾,是帶補充的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 復三部曲式 主部 三聲中部 再現部 ’ A B A’ C C’ C C’’ A’’ B A’’’ 1-8 9-17 18-27 28-31 32-37 38-41 42-50 51-58 59-69 70-83 再現單三 E大調 復樂段 G大調 帶補充的再現單三 E大調 樂曲沒有引子,一開始就呈現俄羅斯民歌風格的主題,由中庸的快板和五聲音調組成,質樸而寬廣,旋律沉穩而具有抒情性。在主部中主題A由長笛和雙簧管奏出主旋,通過跳音與重音的運用給人以輕快優美的感覺,猶如一架馬車從遠處向我們駛來,掩飾不住人們興奮的心情。 主題a: 當雙簧管與弦樂交替奏響主題B的旋律時,由于三連音的不斷級進下行給人以甜美抒情的感受,仿佛雪橇在我們面前通過一個個高低起伏的雪坡。 主題b: 最后由弦樂為主導的齊奏再現了主題A的旋律,使人感覺溫暖優美了許多。 樂曲進入第二部分,速度加快,節奏輕快,旋律活潑,樂器齊奏。樂曲中運用了較多的同音重復和裝飾音,使旋律給人以頓挫感,形象的描繪了馬蹄的嗒嗒聲和鈴圈所帶來的揚鞭策馬的情景,繼而又以連綿不斷、逐漸升高的音域表達人們心中酣暢愉悅的感情。由木管樂器和鋼琴演奏的帶有裝飾音的八度跳進,好似馬鈴隨著馬兒奔跑的節奏發出的歡快、悅耳的叮當聲。在小二度的倚音的裝飾下和鈴圈的加入,生動的模仿了馬車鈴鐺的聲響。這一旋律在鈴鐺聲中盤旋跳躍,使樂曲充滿了生氣。 最后樂曲進入了第三部分,再現了主部內容,與主部的區別在于加入了鋼琴以及木管樂器演奏的連續十六分音符,猶如雪橇快速奔馳,使音樂顯得更加的靈動。圓號再一次奏響主題A的旋律,氣勢更為熱烈。最后音樂的力度不斷減弱,仿佛是雪橇載著人們歡歌笑語駛向遠方。 對音響的分析 本課所選用的是管弦樂版 対體裁的分析 《四季》是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這部鋼琴套曲是他于1876年應尼古拉·馬特菲耶維奇·貝納之約為彼得堡《小說家》月刊的音樂副刊而作的。《小說家》雜志每月一期,每期都附有俄國詩人的題詩,詩篇激發了柴科夫斯基描寫大自然的愿望,就此創作的這一套曲。柴科夫斯基按月份寫了12首樂曲,每一曲都是一幅風俗畫,生動的描繪了勤勞勇敢的俄羅斯人民的生活。一月《壁爐旁》;二月《狂歡節》;三月《云雀之歌》;四月《松雪草》;五月《白夜》;六月《船歌》;七月《割草人之歌》;八月《收獲》;九月《行獵》;十月《秋之歌》;十一月《雪橇》;十二月《圣誕節》。 管弦樂《雪橇》是標題音樂,交響音樂。3.學習者分析授課班級學生的感受與欣賞能力 對于音樂表現要素的把握 知道音樂的表現要素有哪些,能夠通過聆聽比較準確的敘述音樂表現要素的特點。基本能夠通過音樂表現要素的變化為樂曲劃分段落。但是對復三部曲式的概念還是比較模糊。 對于音樂情緒的把握 能夠用恰當的詞語來描繪樂曲的情緒。 對于音樂體裁的把握 知道音樂體裁分為聲樂體裁和器樂體裁。在過往的學習中接觸過組曲的體裁,如:管弦樂組曲 《動物狂歡節》,管弦樂《豐收》選自《海霞組曲》。從未接觸過套曲。 授課班級學生的識譜與演唱能力 授課班級有30%的學生有過在校外學習音樂的經歷,盡管對于五線譜的識讀沒有任何困難,但都是運用固定調。但由于這首作品原調為E大調和G大調,為了方便更多的學生更便捷的運用首調唱名法識讀,我將降低難度移調為F大調和C大調。若還是有困難則通過哼唱旋律對作品主題旋律進行了解。4.教學目標(含重、難點)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管弦樂《雪橇》帶給我們的愉悅心情,積極參與音樂的探究及表現活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段聆聽的過程中,通過對比、觀察、分析、體驗等學習方法,體會到音樂表現要素在表達情緒情感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逐漸學會理性欣賞音樂的方法。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分辨長笛、雙簧管的音色 (2)理解作品中速度、旋律、節奏、音色在表達情緒時的作用。 (3)熟悉主題旋律,能感知音樂中的再現。體會復三部曲式的特點。 (4)知道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相關作品。 4.教學重點 通過體會作品中速度、旋律、節奏、音色的變化感受作品的情緒情感。 5.教學難點 體會復三部曲式特點,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區分它們的不同。5.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可附教學流程圖,含板書設計)詩歌導入,了解作品形象 階段目標:了解作品寫作背景,認知作品形象。 【設計意圖:通過朗誦詩歌加深學生對音樂形象的認知,使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活動1.1朗讀涅克拉索夫的詩歌,感受表達的含義 過渡語: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小詩,它是由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創作的,一起來讀讀。 活動1.2介紹《雪橇》的創作背景,揭示課題 過渡語:表達了什么意思?(用積極的心態生活)你的理解真深刻。有一個作曲家也被這首小詩深深的打動了,創作了一首非常好聽的作品叫做《雪橇》,一起讀課題。 完整聆聽作品,整體感知音樂形象 階段目標:初步感受樂曲曲式結構,體會音樂形象。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圣誕老爺爺駕著雪橇派送禮物的情境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聆聽作品興趣。通過讓學生觀察三幅圖片,完整聆聽作品后為圖片排序,使學生能夠更加投入的注重聆聽音樂本體,運用已有的知識初步判斷樂曲的結構。 活動2.1完整聆聽作品,根據聆聽的順序為圖片排序,了解作品演奏形式 過渡語:你們都玩過雪橇嗎?喜歡嗎? 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玩,那就是圣誕老爺爺,你看他又駕著雪橇準備給大家派送禮物了,可惜老師把他給大家送禮物的圖片順序搞錯了,你們能幫我把它重新排列起來嗎?聽聽樂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思考:演奏形式(西洋管弦樂)(播放音樂) 你們聽的真仔細,的確是管弦樂演奏的。 分段聆聽,學習樂曲第一部分 階段目標:對比音樂表現要素的不同對音樂情緒情感的作用,記憶并能夠哼唱并表現音樂主題,體會樂曲主部是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 【設計意圖:通過主部的分主題聆聽,感受音色、旋律的不同對音樂情緒產生的作用,填詞并加上動作演唱主題a旋律可以激發學生演唱的積極性,便于記憶主題。】 活動3.1聆聽主部主題a,感受速度、樂器音色、情緒 過渡語:你們說的真好,你看圣誕老爺爺駕著他心愛的雪橇從天而降,俄羅斯人民為了歡迎他的到來奏響了這樣的旋律。思考一下用了什么樣的速度?哪些樂器進行主奏?情緒如何呢? 板書: 音色:長笛、雙簧管 速度:中速稍快 情緒:優美寬廣 長笛的音色清新透徹,活潑明麗。(演奏長笛) 雙簧管的音色帶有鼻音似的蘆片聲,由于音色甜美更被稱為“抒情女高音”。我們一起來聽聽它的聲音。(播放視頻) 活動3.2感受主題a旋律特點,哼唱主題,感受跳音與重音的作用 過渡語:為什么會給你給你這種感受呢?我們來看看樂譜,你發現了什么? 活動3.2.1視唱樂譜,F大調確定do的位置,放慢速度 活動3.2.2用手描畫旋律線 過渡語:你能用小手描畫出它的旋律線嗎?我們一起來。旋律線是什么樣的?音樂上行如同上坡,下行下坡。旋律起伏就像經過一座座小雪坡。 活動3.2.3分辨區別 過渡語:誰發現了這兩條滑行軌跡有什么特點?前面相同后面不同。變化重復 活動3.2.4注意重音記號,用動作表現滑雪 過渡語:如果給你一副滑雪杖,你覺得在哪個地方發力你會滑的更快更遠呢?(重音記號) 活動3.2.5填詞演唱 過渡語:為了迎接圣誕老人的到來,我們為他唱首歡迎歌吧,把小詩填進去送給他。一起試試。 活動3.3完整聆聽主部,找出主題a出現的次數,有無變化?體會主題a與主題a’(旋律、主奏樂器) 過渡語:唱的真有感覺,我們聽聽這樣的歌聲出現了幾次,都一樣嗎?注意旋律和主奏樂器…旋律有些變化,小提琴的音色更加柔美連貫,使這首歡迎歌更加的動聽優美了。那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吧,叫主題a’ 旋律:變化重復 主奏樂器:小提琴 小提琴音色優美,接近人聲,表現力強。 活動3.4感受主題b,再認雙簧管的音色 過渡語:那歡迎歌是不是一直在唱呢?想象一下你會做什么?又聽到了什么熟悉的樂器?(雙簧管) 板書: 主奏樂器:雙簧管 活動3.5 完整聆聽主部,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現聽到的內容 過渡語:那我們趕快走進畫面中和俄羅斯群眾一起迎接圣誕老爺爺吧。用你喜歡的方式。誰發現了是什么樣的順序呢?aba’。那這一幅美景我們用一個大寫的A來表示吧。 分段聆聽,學習樂曲第二部分 階段目標:通過音樂要素的變化體會該段音樂與主部的不同,感受鈴圈在樂曲中起到的作用,能夠為樂曲伴奏。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音樂要素變化進行分享一方面可以及時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體會鈴圈的音色在恰當的位置進行律動表現作品,使學生切身體會音樂帶來的愉快心情。】 活動4.1聆聽樂曲三聲中部,體會速度、音色、情緒上的變化 過渡語:接下來又發生了什么?與A部分有什么不同呢? (速度:快速,情緒:歡快活潑) 活動4.2尋找、感受、體驗鈴圈的作用 過渡語: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小鹿在奔跑什么在響?(小鹿脖子上的小鈴鐺) 那我們一起來找找小鈴鐺吧,當聽到它的聲音請用拍手來表示 你發現小鈴鐺總是在哪出現呀?(跳音的地方、八度跳進、裝飾音顯得格外的俏皮歡快) 我們一起來試試 那在管弦樂中是用什么打擊樂器來模仿小鈴鐺的呢?(鈴圈)誰想來感受下 活動4.3聆聽樂曲三聲中部,用拍手表現音樂 過渡語:那么這段旋律一共出現了幾次?有變化嗎?我們一起來體會,一定要數好了 你聽的真仔細,出現了四次,分別是c c’ c c’’。那么這幅這么熱鬧的場面我們用什么字母表示呢?B 五、分段聆聽,學習樂曲第三部分 階段目標:感受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音樂要素的變化找出與第一部分的異同,更好的體會變化再現】 活動5.1 聆聽第三部分,找出與之前哪部分有關系 過渡語:最后我們看看第三幅畫面,聽聽它熟悉嗎?主旋律在演奏中多了些什么?(十六分音符由木管與鋼琴演奏像小雪花一般飄飄灑灑的降下來,還出現了圓號的音色在情緒上更加熱烈) 在結尾音樂怎樣表現出圣誕老人離我們遠去了呢(力度漸弱,圣誕老爺爺乘著雪橇離我們遠去的場景) 六、完整聆聽,體會復三部曲式結構 階段目標:初步了解復三部曲式的結構,并且能夠表現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用形體表現音樂的形象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樂曲結構的理解,既使教師及時的了解到了學生的學習反饋,又激發了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 活動6.1 完整聆聽全曲,把聽到的內容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 過渡語:你們的說的太好了。那我們一起重新走進這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重走圣誕老爺爺的路,感受雪橇帶給我們的歡樂。請一位同學來記錄下我們的行動軌跡,把聽到順序記錄下來。你們準備好了嗎?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 活動6.2 請學生小結聽到的規律,教師引領驗證,總結樂曲結構特點。 過渡語:我們來看看他的記錄如何?相當準確!太棒了!用字母表示就是aba’cc’cc’’a’’ba’’’ 活動6.3 簡單介紹復三部曲式。 過渡語:像這種兩端部分對稱地位于中間部分的兩側,并且與中間部分存在著鮮明的對比的這種曲式就叫做復合再現三部曲式,簡稱復三部曲式。它與單三部曲式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它至少有一個部分是大于樂段的結構(單二部或單三部)。 延伸小結 階段目標:了解樂曲作者和體裁,拓寬學生視野 活動7.1 介紹柴科夫斯基 過渡語:這首作品這么精彩,它到底是由誰創作的呢?原來是由俄國最偉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創作的,他在俄羅斯被譽為 “音樂大師”“旋律大師”。代表作有很多。 活動7.2 介紹鋼琴套曲《四季》 過渡語:我們欣賞的管弦樂作品《雪橇》原是選自鋼琴套曲《四季》中的十一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探索音樂的魅力,我們在鋼琴演奏的《雪橇》聲中結束今天的學習。(播放鋼琴《雪橇》)6.學習效果評價設計(一)評價方式 本課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教師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中,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其中尤為重視學生的自評、互評的活動。 項目評價要點A.優秀B.良好C.一般自評互評師評教學效果評價能夠分辨主奏樂器 能夠哼唱主題旋律能夠分辨主題特點能夠分辨樂段結構積極參與音樂活動7.教學設計特色說明與教學反思( 300-500字)音樂與姊妹藝術相融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從導入部分開始,將作曲家的創作背景與涅克拉索夫的詩歌相結合展現給學生,通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從而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一種積極生活的態度。觀察三幅圖片的特點結合樂曲順序和已有經驗進行重新排序,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興趣,結合細致的觀察不難找出答案。作品的聆聽自始至終圍繞圣誕老爺爺的三幅圖片進行,可以通過感觀的刺激及富有童趣的畫面感從而更好的體會作品帶給我們的感受,從而更形象的體會作品的曲式結構特點。 通過體會作品音樂表現要素的變化感受作品的情緒情感 在分段聆聽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比、觀察、分析、體驗等學習方法,體會作品中速度、旋律、節奏、音色的不同對情緒情感的影響。每一段聆聽創設的環節都各有側重,比如:第一部分主題a,把涅克拉索夫的詩歌填到旋律中進行演唱,既可以使學生很快的掌握主題a的旋律特點,在之后欣賞中每當聽到此旋律就會不由自主的哼唱起來,也能夠讓教師及時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主題c的學習,通過聆聽、觀察發現八度大跳、裝飾音與跳音在音樂中的作用,再結合伴奏樂器鈴圈的出現,讓學生尋找小鈴鐺的方式鼓勵在恰當的地方拍手進行伴奏也是讓學生很好的一個體驗過程。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讓老師及時的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成果。總之不同環節的設定,完全都是為了讓學生通過音樂要素的變化感受情緒的不同而服務的。 因為這部作品是復三部曲式結構,由于時間的關系再現部的變化沒有做詳細的分析,只是讓學生大致的感受到它們之間是變化重復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