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通用技術》必修二(蘇教版)教案課 題 結構及其設計-結構功能的實現 課 型 班課 課 時 1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理解結構與功能之間的基本關系,認識到結構對功能實現的直接影響。 學生能夠分析具體實例(如椅子、橋梁等),指出其結構設計如何滿足特定的功能需求。 學生能夠識別并解釋結構設計中的關鍵要素(如構件、尺寸、位置、數量、連接方式等)及其如何影響功能的實現。 學生能夠了解結構設計中的可靠性概念,包括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的含義,并能夠分析結構在特定環境下的可靠性表現。 學生能夠賞析經典結構設計案例,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評價。 能力目標 學生能夠通過案例研究、小組討論等方式,探討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日常生活中的結構設計進行觀察和評價,提高觀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學生能夠參與設計實踐活動,嘗試根據特定功能需求進行結構設計,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感情目標 培養學生對于結構設計的興趣和熱愛,增強對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美的感知。 引導學生認識到結構設計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培養對專業知識的尊重和追求。 通過賞析經典結構案例,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的認同感,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國際視野。 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細致嚴謹的工作態度,以及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的能力。學習重難點 任務一:感悟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重點: 理解結構對功能實現的直接影響,認識到結構是功能實現的基礎。 掌握結構設計時要根據具體功能確定構件、尺寸、位置、數量、連接方式等要素的方法。 了解可靠性在結構設計中的重要性,以及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的含義。 難點: 深入體會結構與功能之間的復雜關系,特別是在不同的環境和使用條件下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 分析和理解結構設計中如何通過優化結構來提高功能的實現效率和可靠性。 任務二:欣賞經典結構的案例 重點: 識別和理解經典結構案例中結構與功能、形式與技術的結合點。 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分析經典結構案例,理解其背后的設計理念和時代文化特征。 培養對結構設計作品的審美能力和評價能力。 難點: 深入分析經典結構案例中技術與文化的融合,理解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將所學的結構設計原理和方法應用到對經典結構案例的分析和評價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通過這兩個任務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結構與功能之間的基本關系,還能夠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欣賞和理解經典的結構設計案例,從而提升對結構設計的理解和審美能力。教學方法 任務一:感悟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引導性討論:通過提問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并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實例,如椅子、汽車等,幫助學生理解結構對功能實現的直接影響。 案例分析:選取典型的結構設計案例,如可調節椅子,讓學生分析其結構設計如何滿足特定的功能需求,以及如何在設計中考慮使用環境和時間因素來增強結構的可靠性。 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結構設計實踐,如設計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簡易裝置,讓學生親身體驗結構設計的過程,加深對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理解。 課堂講解:詳細解釋可靠性的概念,包括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的含義,并通過實例分析,使學生了解這些概念在結構設計中的重要性。 任務二:欣賞經典結構的案例 多媒體展示:使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材料展示經典結構設計案例,如埃菲爾鐵塔、悉尼歌劇院等,讓學生感受優秀結構設計的魅力。 分組討論: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取一個經典結構案例進行深入研究,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并準備小組報告進行展示。 藝術賞析:邀請建筑、設計等領域的專家進行講座或藝術賞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結構設計中的技術與文化融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評價能力。 實地考察:如條件允許,可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參觀具有經典結構設計的建筑物或機械設備,讓學生親身感受結構設計的實際應用和美學價值。 案例對比:選取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結構設計案例進行對比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結構設計的發展與演變,以及不同文化對結構設計的影響。 通過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及經典結構設計中的技術與文化融合,提升學生的結構設計素養和審美能力。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 任務一:感悟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教學材料準備: 準備有關結構與功能關系的基礎理論知識,如定義、原理等。 準備實際案例圖片或視頻,例如不同種類的椅子(特別是那些具備高度、角度調節功能的椅子),以便展示結構如何適應功能需求。 準備用于解釋可靠性概念的圖表或模型,包括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的具體示例。 環境準備: 確保教室或學習空間適宜進行小組討論和互動活動。 準備白板或多媒體設備用于展示圖片、視頻和理論知識。 學生預習任務: 讓學生預習結構與功能關系的基礎知識,并嘗試在生活中尋找一些例子。 提問學生思考:為什么某些物品(如椅子)會設計成特定的結構?這些結構是如何支持其功能的? 任務二:欣賞經典結構的案例 教學材料準備: 收集一系列經典結構設計案例的圖片、視頻或模型,如橋梁、建筑、機械設備等。 準備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賞析結構設計作品的指南或提示問題。 準備一些介紹這些經典結構設計背后故事和歷史背景的參考資料。 環境準備: 確保有足夠的空間供學生展示他們收集的經典結構設計案例。 布置一個適合展示圖片、視頻和模型的展覽區域。 學生預習任務: 要求學生提前收集至少一個他們感興趣的經典結構設計案例。 要求學生準備一份簡短的報告,包括該結構的設計特點、技術亮點和文化內涵。 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獨特結構和功能的物品,并分析其結構設計的巧妙之處。 課堂互動準備: 準備討論問題,以促進學生對經典結構設計案例的深入思考和討論。 設計小組討論或團隊項目,讓學生圍繞某個經典結構設計案例進行合作學習和研究。 通過這些課前準備,教師可以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對結構功能的實現和經典結構案例的賞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能積極參與到學習和討論中來。教學媒體 任務一:感悟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PPT演示文稿: 包含結構與功能關系的基礎理論框架,如定義、原理等。 展示椅子設計的案例,通過圖片或動畫展示氣壓棒、可調椅背等部件如何支持特定功能。 包含關于可靠性概念的圖表,如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的示意圖。 視頻材料: 播放一段介紹不同結構設計的視頻,突出展示結構如何影響功能。 展示椅子調節功能的實際演示視頻,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互動軟件: 使用3D建模軟件或在線模擬工具,讓學生模擬設計一個簡單的結構,并測試其功能。 通過實時反饋和調整,讓學生深刻體會結構設計過程中的結構與功能互動。 實體模型: 準備一些具有不同結構和功能的實體模型,如可調節椅子、橋梁模型等。 讓學生親手觸摸、操作和比較這些模型,增強對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直觀理解。 任務二:欣賞經典結構的案例 圖片展示: 收集并展示一系列經典結構設計案例的圖片,如埃菲爾鐵塔、悉尼歌劇院等。 突出展示這些結構的獨特之處和設計亮點,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 視頻材料: 播放經典結構設計案例的紀錄片或介紹視頻,讓學生了解這些結構的歷史背景、設計理念和實現過程。 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加深學生對經典結構設計的印象和理解。 在線資源: 提供在線資源鏈接,如設計網站、博物館網站等,讓學生自主查找和學習更多經典結構設計案例。 鼓勵學生通過互動和分享,拓寬視野并加深對經典結構設計的認識。 互動討論區: 設立在線討論區或論壇,讓學生圍繞經典結構設計案例進行交流和討論。 引導學生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對結構設計進行深入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維和審美能力。 通過這些教學媒體的運用,教師可以有效地展示和解釋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及經典結構設計的魅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促進他們的深入學習和思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活動一: 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通過PPT展示一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椅子、桌子、橋梁等),讓學生觀察并討論它們的基本結構。 提問:“這些物品為什么要設計成這樣的結構?結構與它們的功能之間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結構與功能的基本概念。 觀察教師展示的PPT,小組討論所展示物品的基本結構。 針對教師的提問,嘗試回答并表達自己的觀點。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入,讓學生直觀感受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激發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活動二: 調動思維 探究新知 詳細講解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及結構設計中需要考慮的要素(如構件、尺寸、位置、連接方式等)。 舉例分析椅子設計中如何考慮功能需求來選擇和設計結構。 引導學生理解結構可靠性的概念,并介紹其包含的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 認真聽講,理解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及結構設計的要素。 結合椅子設計的案例,分析并討論結構如何適應功能需求。 記錄和理解結構可靠性的概念和要素。 通過詳細講解和案例分析,讓學生深入理解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及結構設計的基本思路和要點。活動三: 調動思維 探究新知 展示一組經典結構設計案例的圖片或視頻,并簡要介紹其歷史背景和設計特點。 引導學生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賞析這些經典案例,并討論它們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的統一。 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生活中觀察到的優秀結構設計案例,并說明其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觀察和欣賞教師展示的經典結構案例。 結合所學知識,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進行賞析,并小組討論交流。 分享自己發現的優秀結構設計案例,并說明其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通過賞析經典結構案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優秀結構設計的魅力,提高審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將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活動四: 鞏固練習 素質提升 設計一些練習題,如分析給定物品的結構與功能關系、評價某個結構設計的合理性等。 指導學生進行練習,并巡視課堂,給予個別指導。 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練習成果,并互相評價。 認真完成教師設計的練習題,并記錄思考過程。 與小組成員互相交流自己的答案和思考,共同進步。 準備展示自己的練習成果,并接受同學的評價。 通過鞏固練習,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鞏固所學知識。通過互相評價和展示,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課堂小結 作業布置 課堂小結 在本節課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結構功能的實現”這一主題,完成了兩個主要任務。首先,我們通過實例和分析,讓學生深刻感悟到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緊密聯系。我們了解到,事物的結構不僅決定了其功能,而且功能的實現也需要相應的結構來保證。在設計結構時,我們需要根據具體的功能來確定構件的尺寸、位置、數量和連接方式等要素。 此外,我們還進一步探討了結構與功能關系中的可靠性問題,理解了結構在規定的條件下完成預定功能的能力,以及它包含的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三個要素。這些知識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結構設計,也對我們日后可能從事的與結構設計相關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第二個任務中,我們欣賞了經典結構的案例。通過賞析這些設計作品,我們了解到優秀的結構設計不僅注重實用功能,還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我們學習了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對結構設計進行賞析,理解了結構設計中技術與文化的融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隨處見到各種各樣的結構,它們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技術水平,體現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與桌子、椅子、柜子等物品打交道,這些物品都有一定的結構,是結構與功能、材料、技術、藝術的統一。在生產領域,各種機械設備也展示了結構設計與功能的完美結合。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對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對經典結構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同學們能夠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關注結構設計,欣賞和創造更多優秀的結構作品。 作業布置 作業一:請選取一個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手機、筆記本電腦、書包等),分析其結構特點與功能需求的匹配關系。要求從構件、尺寸、位置、連接方式等要素出發,詳細說明該物品如何通過結構設計實現其功能。 作業二:請在網上搜索一個你認為經典的結構設計案例(如橋梁、建筑、機械設備等),并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進行賞析。要求從結構的使用功能、穩固耐用性、創意和表現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方面進行技術角度的分析;同時從結構的文化寓意、公眾認可的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特征等方面進行文化角度的分析。將你的賞析結果寫成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拓展作業(選做):如果你有機會設計一個物品(如家具、玩具、學習用品等),請畫出你的設計草圖,并說明你的設計思路。包括你選擇的結構形式、材料選擇、工藝技術等,以及你如何通過這些設計要素實現物品的功能需求。板書設計 一、結構功能的實現 任務一:感悟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結構與功能 結構:事物存在形式,影響功能 功能:由結構決定,需要結構保證 結構設計要素 構件 尺寸 位置 數量 連接方式 實例分析:椅子 高度、角度調節功能 氣壓棒、可調椅背實現 結構可靠性 安全性:承受荷載 適用性:良好工作性能 耐久性:保持使用 任務二:欣賞經典結構的案例 結構設計特點 實用功能與形式結合 經典案例:古今中外 賞析角度 技術:功能實現、穩固耐用、創意設計、材料使用、工藝制造 文化:文化寓意、美學原則、時代特征、民族特色、個性特征 日常生活中的結構 橋、塔、樓、房:技術水平與文化內涵 家庭用品:桌子、椅子、柜子 生產領域:挖掘機、起重機等 總結 結構與功能相互依存 經典案例展現技術與文化的融合 結構設計體現多方面的統一與考量 備注: 可用不同顏色或標記突出重要概念和實例,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板書布局應清晰,確保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整個教學框架和重點。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授課主題為“結構功能的實現”,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感悟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欣賞經典結構的案例”。通過這兩個任務,我試圖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緊密聯系,并欣賞優秀結構設計的魅力。 在“感悟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這一部分,我采用了舉例說明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實際案例(如椅子),我幫助學生理解了結構如何根據功能需求進行設計,并強調了在結構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各種要素(如構件、尺寸、位置、連接方式等)。此外,我還介紹了結構的可靠性概念,使學生明白結構設計不僅僅是為了實現功能,還需要考慮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 在“欣賞經典結構的案例”這一部分,我引導學生從技術與文化兩個角度賞析結構設計作品。通過展示不同領域的經典案例(如橋梁、建筑、機械設備等),我讓學生感受到了結構設計的多樣性和魅力。同時,我也強調了在賞析作品時需要關注的方面,如結構的實用性、穩固性、創意性、文化寓意等。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案例選擇:在引入結構功能關系的例子時,雖然椅子的案例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但可能缺乏一定的新穎性和深度。未來,我可以考慮引入更多不同領域、不同功能的案例,以豐富教學內容。 學生參與:在賞析經典結構案例時,我發現部分學生的參與度不高。這可能與案例的復雜性和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關。未來,我可以嘗試通過分組討論、提問引導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思考深度。 理論深度:在介紹結構與功能關系時,我側重于實際案例的分析,而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可能不夠深入。未來,我可以增加一些理論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構建更完整的知識體系。 時間分配: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對于某些內容的講解時間可能過長或過短。未來,我需要更加精細地安排教學時間,確保每個環節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講解和討論。 課堂互動:在課堂上,我注意到部分學生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但也有部分學生顯得較為被動。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我可以設計更多的互動環節,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以提高課堂的整體氛圍和效果。 總之,通過本次教學反思,我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明確了改進的方向。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服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