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10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思維導圖+6大知識點+5個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知識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10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思維導圖+6大知識點+5個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知識清單

資源簡介

專題10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內容速覽
高考考情·速覽(三年考情分析)
知識體系·構建(思維導圖建構)
基礎知識·清單(6大知識點)
●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 ●流水作用與地表形態
●流水溶蝕與地表形態 ●風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冰川作用與地表形態 ●海浪作用與地表形態
關鍵能力·拓展(5個能力點)
能力點一 侵蝕基準面 能力點二 河流沖淤平衡
能力點三 風沙活動及防御措施 能力點四 地貌形成過程分析(答題指導)
能力點五 其它常見地貌景觀形成分析(知識拓展)
素養提升·訓練(模擬+真題)
知識點 三年考情 具體考點
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 2024甘肅、2023廣東 風化作用
流水作用與地表形態 2024福建、2024安徽、2024吉林、2024浙江、2023重慶、2023河北、2023遼寧、2023福建、2022重慶 河流堆積地貌、河流侵蝕地貌、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
流水溶蝕與地表形態 2024廣東 喀斯特地貌
風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2024安徽、2024湖南、2024湖北、2023全國、2023浙江、2023河北、2022湖南、2022浙江 風蝕地貌、風沙活動
冰川作用與地表形態 2024廣東、2023海南、2022河北 冰川地貌
海浪作用與地表形態 2024福建、2024全國、2024浙江、2023重慶、2023全國 海岸地貌
核心概念
風化、流水作用、流水溶蝕、風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沖淤平衡
1.風化作用的概念
風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變化、水、大氣及生物的影響下原地發生的破壞作用。
風化殼:是指由巖石風化產物在大陸巖石圈表層所構成的、呈不連續分布的疏松表層
2.風化作用的類型
類型 分類 影響 分布
物理風化 a.礦物巖石的熱脹冷縮——溫差風化; b.巖石空隙中水的凍結與融化——冰劈作用; c.巖石卸載(釋重)——層裂; d.巖石空隙中鹽的結晶與潮解 a.使巖石變成松散的碎屑風化物,殘留在原地成為風化殼; b.為侵蝕作用準備了條件; c.風化產物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普遍(例:花崗巖的球狀風化)
化學風化 a.溶解作用;b.水化作用;c.水解作用;d.碳酸鹽化作用;e.氧化作用
生物風化 生物物理風化:a.植物根劈; b.動物鉆洞、挖土。 生物化學風化:a.遺體腐爛分解,形成有機酸和氣體,腐蝕巖石;遺體在還原環境中,形成腐殖質,促進巖石分解。b.植物生長(選擇吸收元素、分泌酸溶液腐蝕巖石)。c.微生物分泌酸類
3.風化作用的影響因素
氣候 氣溫、降水 寒冷或干旱的地區:物理風化作用為主
潮濕而炎熱的地區: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普遍而強烈,風化殼厚
地形 陡緩 陡坡:基巖裸露,風化快速,物理風化活躍
緩坡:植物生長茂盛,以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為主
坡向 陽坡:物理風化作用強
陰坡:化學風化作用更強烈
巖石性質 巖石的礦物成分 礦物抗風化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巖石的風化作用速度,形成差異風化
巖石的結構、構造 疏松多孔或粗粒多孔的巖石比細密而堅硬的巖石易于風化
節理發育狀況 節理破壞了巖石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增加了巖石的可滲透性,是促進巖石風化的因素
4.常見的風化地貌
地貌 分布地區/特征 形成過程
花崗巖球狀風化 廣泛分布 花崗巖出露地表受溫差變化或寒凍風化影響,被層層剝離,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風化,故棱角逐漸縮減,最終趨向球形。
高山流石灘 流石灘是位于雪線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過渡地帶,通常指海拔4000米以上的礫石、沙石在平坦地帶堆積而成的地貌。 高寒地段受晝夜溫差和寒凍風化影響,導致大塊的巖石不斷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塊。這些巖塊與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潛流的作用下,沿著山坡緩慢滑動,形成扇形巖屑坡
倒石堆 植被覆蓋率低的山坡;倒石堆的物質結構松散、雜亂、無層理,多孔隙。由于崩落時較大巖塊受重力加速度的作用滾落到倒石堆的邊緣停積,而較小的碎屑多堆積在倒石堆的頂部 山坡上的巖體在物理風化,化學溶蝕以及重力作用下,發生蠕動,滑坡,崩塌而形成的石堆
5.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的差異
風化作用 侵蝕作用
對象 巖石 巖石及其風化物。如:土壤、巖屑
方式 溫度的變化、大氣、水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分為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三大類型 運動著的(如風、流水、冰川、海浪等)力的作用對巖石及風化產物的破壞
時間 一般時間較長 有的時間較短
結果 巖石變碎、變小,“大塊變成小塊” 物質被移走,留下千瘡百孔、溝壑縱橫的面貌。“小塊被搬走,大塊越來越小”,其重點在于“搬走”
次序 風化在前,在原地進行 侵蝕在后,在運動中進行
1.河谷的演變
發育階段 外力作用特點 河流地貌特點
初期 以向下和向源頭侵蝕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橫剖面呈“V”形
中期 向河谷兩岸的侵蝕作用加強 河道更為彎曲,河谷拓寬
后期 繼續向河谷兩岸侵蝕 河谷展寬,橫剖面呈寬而淺的槽形
2.流水侵蝕作用與地貌
(1)不同河段侵蝕作用的差異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
含義 向河流源頭侵蝕 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蝕 向河岸兩側侵蝕
影響 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 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橫向發展
影響流水侵蝕強弱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①徑流量的大小。②水流速度(落差、坡度的大小)。③地面組成物質的抗侵蝕能力(如巖性較軟或流經斷層,易被侵蝕)。④植被覆蓋度(植被一方面可以減少徑流,降低流速;另一方面植被具有固土的功能,提高了地表組成物質的抗侵蝕能力)。⑤人類活動(如修建堤壩)。
(2)常見的侵蝕地貌
河流襲奪
概念 又稱“河流搶水”。處于分水嶺兩側的河流,由于侵蝕速度差異較大,其中侵蝕力強的河流能夠切穿分水嶺,搶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這種河系演變的現象,稱為河流襲奪
形成條件 ①兩條河川間的距離不能太遠。 ②其中一條河川的側蝕或向源侵蝕強烈。 ③必須一條為高位河、另一條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嶺兩側的海拔要具有明顯的差異
示意圖
影響 由于源頭被襲奪,斷頭河的流量減少,流速也會減慢,其水流量與原谷地規模很不相稱;另外,由斷頭河水量減少,流速變慢,其搬運能力降低,可能導致泥沙大量堆積,堵塞水流,而形成一些小的沼澤或湖泊;甚至可能因缺少水源,斷頭河久而久之會干枯。
河流階地
概念 河流階地是指在地質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形成條件 構造運動 ①地殼相對穩定期間,河流以側蝕和堆積作用為主,形成開闊平坦的河漫灘。 ②地殼上升期間,河水下蝕加強,河床加深,平坦的河漫灘成為高出河水的階地。 ③地殼運動是間歇性的,地殼每上升一次,就會形成一級階地;多次地殼抬升就會形成多級階地(有幾級階地,就至少有幾次上升運動)
氣候變化 ①氣候干冷期間,河流水量減少,流域內植被減少,坡面侵蝕加強,含沙量增加,河床堆積,形成河漫灘。 ②氣候濕熱期間,河流徑流量增加,流域內植被茂密,河流含沙量減少,導致河床下切侵蝕加強,形成階地。 ③長期的氣候干濕變化引起河水的堆積與侵蝕交替作用,形成一系列階地
示意圖 注意:由河漫灘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為一級階地、二級階地、三級階地等;海拔越高,年代越老
河流階地與人類活動 ①河流階地地面平坦,組成物質顆粒較細,土質較為肥沃。 ②地勢平坦,建筑施工難度低,是聚落選址的理想場所。 ③階地往往與河流沉積作用有關,河流從上游挾帶的泥沙,含有多種重金屬砂礦,如金、錫在階地沉積富集形成礦床。 ④階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
峽谷
概念 峽谷是指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寬度的山谷
形成過程 它通常發育在構造運動抬升和谷坡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地段,流水下切侵蝕而成
特征 橫斷面大多呈V形、深邃
蛇曲(河曲)
概念 近于環形的彎曲河流被稱為河曲或者蛇曲
形成條件 ①地形:地勢平坦,地表軟硬適度,河流以側蝕作用為主;地形開闊,河床較淺,能較自由地迂回擺動。 ②氣候:降水較少,河流流量小,不易裁彎取直。 ③植被:草原地表,有植物根系的固結,蛇曲易保持
示意圖
蛇曲的演變 牛軛湖 蛇曲形成后,河床的彎曲程度不斷加大。與此同時,蛇曲扭轉處上游與下游的河段也越來越接近,形成如瓶頸般的“地峽”。洪水來臨時,地峽很容易被沖破,河水沿著截彎取直后的捷徑順直地注入下游河道,原先蛇曲上的彎曲河道也就成了靜水湖泊,形如古代“C”形的牛軛或者彎月,故稱牛軛湖或者月亮湖
曲峽 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勢平坦,河流流速緩慢,側蝕作用強,形成曲流;后來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時保留了原來的曲流形態
3.流水堆積作用與地貌
(1).河流堆積地貌:
被河流搬運的物質沉積下來而成,主要體現在河流中下游地區;
(2)河流堆積地貌必要條件
堆積物:風化或流水侵蝕→搬運→堆積物(存在顆粒大小差異)。
流速減緩:地勢平緩、河道彎曲、海水/湖水/河水頂托作用→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下降。
沉積環境:可供沉積的空間、地殼抬升(下降)、地形條件、水域環境(海浪、洋流)→沉積環境(沉積空間)。
(3)常見堆積地貌的類型
類型 位置 形成過程 示意圖
山前沖積平原 山前 ①河流上游山區,地勢陡峭,水流速度快,攜帶大量礫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節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勢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降低;③河流攜帶的礫石、泥沙在山麓地帶堆積下來形成洪(沖)積扇;④洪(沖)積扇擴大并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季節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灘;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江心洲 河流中下游 淺灘形成后,增大了淺灘灘面上的糙率,引起流速減小,淺灘灘面上水流的挾沙力降低,使床質泥沙繼續在淺灘上沉積下來,淺灘便可繼續發展,使之在枯水期出露水面,稱為心灘。洪水流過心灘表面時,由于流速明顯減小,使大量較細的泥沙在心灘表面沉積下來,心灘的高度也隨之淤高,逐漸地高出年平均水位,便形成江心洲
三角洲平原 河流(湖)入海口 (1)形成:河流中上游泥沙來源豐富;河流入海(湖)口處地形坡度變緩,加上海(湖)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泥沙堆積,形成三角洲。 (2)變化: ①無三角洲形成:泥沙、沉積環境(沉積空間:河流入海處地勢陡峻;海水運動:洋流等帶走泥沙;地殼沉降)。
并不是所有的外流河都能夠形成典型的三角洲。如非洲的剛果河最終注入大西洋,但卻沒有形成典型的三角洲。
原因:①剛果河入海的泥沙量較少。在剛果河流域中,大多數地區全年高溫多雨,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較高,流域輸送到河流的泥沙量較少;該流域中的剛果盆地所占流域面積比重大,剛果盆地大部分地區地勢相對平坦,水土流微,而且境內多數河段落差小、水流速度較慢,利于河流泥沙就地沉積,從而,可輸送到下游入海口的泥沙量很少。
②入海口附近,地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積。綜上所述,剛果河入海口未能形成典型的三角洲。
4.河流對聚落的影響
(1)河流的作用
河流可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
河流作為交通運輸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對外聯系和運輸。
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沖積平原地區一定都是聚落分布密集區嗎?請說明理由。
答案 不一定。一般情況下,沖積平原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河網密布,有便捷的內河航運和海上運輸,適宜聚落發展。但是,在熱帶地區,由于平原地區氣候悶熱潮濕,居住條件不利,因而人煙稀少,聚落也極少,如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地區。
(2)河網密度影響聚落的規模
在農業社會,聚落規模與周圍耕地面積和人們到最遠耕地的路程及所需的時間密切相關。以我國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河網密度對耕地及聚落規模的影響如下表所示:
地區 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河網密度 稀疏 密集
耕地 集中連片 破碎
聚落規模 較大 較小
(3).不同地區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和形態的影響
不同地形區,河流地貌類型不同,對聚落分布、形態、密度及成因的影響不同,具體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區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兩岸的狹窄河漫灘平原 洪(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三角洲
形態 多呈狹長的帶狀 條帶狀 團狀、帶狀
密度 小 較小 大
原因 地勢相對較低,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 地勢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豐富,淤積有肥沃的土壤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河網密布,有便捷的內河運輸和海上運輸
舉例 青藏高原地區的雅魯藏布江谷地 甘肅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國的發祥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等
(4)河流地貌對聚落選址的影響
聚落選擇的地點,不僅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還要避免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
河流地貌 沖積平原 山區河谷
自然災害 洪水 洪水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
聚落選址 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還要注意避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組成地殼的巖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等。在適當條件下,這類巖石的物質溶于水并被帶走,或重新沉淀,從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統稱為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
2.分布:
我國的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為典型,分布最為廣泛。
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條件
影響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對喀斯特作用的影響
巖石的可溶性 巖石成分 可溶性碳酸鹽類巖石,如石灰巖、白云巖 巖石的可溶性強、透水性好,喀斯特作用強;反之則弱
巖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強
水的溶蝕能力 水體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蝕力強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機酸、無機酸數量越多,水的溶蝕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有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
無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
水體的流動性 大氣降水多,流動性強 水的流動性越強,水的溶蝕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動性強
巖石裂隙大,流動性強
裂隙連通性好,流動性強
氣候 氣候濕潤、降水量大以及常年氣溫較高溶蝕作用強烈,喀斯特地貌發育更廣泛
地質構造 節理、裂隙是地下水運移的通道,斷裂破碎帶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發育,
構造運動 構造運動的穩定性決定著喀斯特地貌演化的進程,地殼上升速率或上升幅度都影響喀斯特地貌發育
4.形成過程及主要地貌類型
(1)形成過程
(2)喀斯特溶蝕地貌
溶溝 指石灰巖表面上的一些溝槽狀凹地。它是由地表水流,主要是片流和暫時性溝狀水流順著坡地,沿節理溶蝕和沖蝕的結果
石芽 溶溝間突起的石脊稱石芽。
石林 這是一種高大的石芽,高達20-30米,密布如林,故稱石林
溶斗 又稱喀斯特漏斗,是—種口大底小的圓錐形洼地,平面輪廓為圓形或橢圓形。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會積水成池
峰叢 在極厚的可溶性巖石區域,水流切割出連綿不絕的群峰。如果山與山之間基座相連,則被稱為峰叢
峰林 當峰叢進一步溶蝕,基座被切開,山與山之間變得相對獨立散布,則為峰林
溶蝕洼地 溶蝕洼地與峰林同時形成,開始在峰叢之間可能形成一些由巖溶漏斗、落水洞集中的小凹地;而后小凹地水流集中,使地表及地下的巖溶作用均強烈發展,漏斗、落水洞逐步擴大,形成溶蝕洼地。有時溶蝕洼地積水,可形成湖,稱巖溶湖
孤峰 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山峰會越來越少,就會成為孤立的石灰巖山峰,如像泰國攀牙灣的大白菜一樣的殘峰。最終,殘峰最終也會消失不見
溶洞 石灰巖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腐蝕而形成的天然洞穴 一般先形成上層洞穴,后形成下層洞穴;洞穴水平延伸,地殼穩定;幾層洞穴說明經歷幾次地殼抬升
(3)喀斯特沉積地貌
鈣華 富含的Ca(HCO3)2地下熱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時,因CO2大量逸出,導致CaCO3沉積,形成鈣華。由于鈣華的不均勻分布,常形成鈣華壩、鈣華湖等喀斯特沉積地貌
石鐘乳、石筍、石柱 富含的Ca(HCO3)2的水從洞頂往下滴時,因水分蒸發和CO2逸出,從水中析出的在洞頂、洞壁和洞底發生沉積,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
1.風蝕作用與地表形態
(1)風蝕作用:地面物質在風力作用下脫離原地,稱為風蝕作用,包括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
吹蝕 風本身的沖擊力及上升流產生的上舉力將地面碎屑吸揚到空中或剝離原地的作用
磨蝕 風以挾帶的沙粒為工具,運動中對地表面巖石的碰撞、磨擦、旋磨作用
(2)常見的風蝕地貌
風蝕蘑菇 在風沙強勁的地方風長期吹蝕垂直裂隙發育的基巖,形成孤立的風蝕柱,由于近地表的氣流中含沙量較多,磨蝕較強,易形成頂大基小的風蝕蘑菇
風蝕壁龕 陡峭的巖壁遭受風蝕后,巖壁形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凹坑,呈現出蜂窩狀形態
風蝕柱 垂直裂隙發育的巖石或土體,在長期的風蝕作用下,形成形態各異的石柱或土柱
戈壁 大風把沖積扇、洪積扇表面的細小顆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礫石覆蓋在表面,形成戈壁
(3)雅丹地貌
形成條件 巖性條件 巖性較松軟或者泥巖和砂巖軟硬互層、有垂直節理(縫隙)發育的湖相沉積地層更容易被風蝕形成雅丹地貌
動力條件 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或流水的侵蝕,是雅丹地貌形成的關鍵因素
環境條件 極端干旱或者干冷多風的氣候條件、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區,風蝕作用強烈;較為濕潤地區的洼地,鹽類風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強烈的地區
其它條件 風化作用、重力坍塌、鹽類風化和龜裂等。其中鹽風化是由于巖石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分蒸發使鹽類結晶膨脹而導致的巖石表面顆粒分解或脫落的物理風化作用(類似冰劈作用),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風化穴,內陸干旱區和海岸表現最明顯
演化過程
地質時期河流、湖泊物質沉積,形成水平巖層。地殼抬升,水體外泄或蒸發,巖體出露。 氣候干旱、強勁的定向風沿裂縫侵蝕,形成與風向一致的凹槽,堅硬巖層出露形成與風向一致的臺地,雅丹地貌形成。 在進一步侵蝕作用下,雅丹地貌消失
地貌特點 形態不規則的溝槽與壟脊相間分布。 溝槽內常有砂粒堆積。 溝槽與壟脊多呈長條形,走向與主風向平行。 迎風坡一側因受風力侵蝕明顯,坡壁較陡
2.風積作用與地表形態
(1).風積作用與風積地貌
風中挾帶的沙粒,當風速減慢,遇障礙物受阻或遇到降塵時,沙粒落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就是風積地貌,主要以各種形式的沙丘呈現。
風力堆積也有分選性,顆粒大的先沉積,小的后沉積。
(2)常見沙丘形態
沙丘受風力大小、地表形態的變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條件的影響,其形態多種多樣
新月形沙丘 狀如新月,迎風坡坡形微凸而平緩,背風坡坡形下凹、坡度較陡兩側有近似對稱的兩翼,兩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風向。 很多個新月形沙丘連在一起形成沙丘鏈,其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大致垂直
灌叢沙丘 風沙流通過灌叢植物時,大量沙粒會堆積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叢沙丘。 灌叢沙丘分布在地形較為平坦,氣候比較干燥,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長著少量綠色植物的地區。綠洲邊緣因為有水源,有利于灌叢生長,所以灌叢沙丘多位于綠洲邊緣
流動沙丘 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態典型,在風力作用下, 容易順風向移動稱為流動沙丘, 隨風移動,在沙漠邊緣,會埋沒房屋、道路,侵吞農田、牧場。如塔里木盆地多流動沙丘。
固定沙丘 固定沙丘指有一定植被覆蓋或丘表有薄層土結皮,在風力作用下不發生位移的沙丘。 因條件改變或人類活動的影響,固定、半固定沙丘可轉變為流動沙丘;反之亦然
沙丘形成過程(丹娘沙丘)
①每年冬春季節,氣候干旱,多大風。
②大風經過地區植被稀少,加上經過江面,受阻擋較少,形成渦旋上升氣流。
③氣流攜帶沙洲和河灘上的沙粒。
④受江邊山地阻擋,沙粒堆積于山坡日積月累形成沙丘。
1.冰川及分類
冰川按照字面理解,就是由冰組成的河。冰川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層壓力作用沿斜坡緩慢運動,就形成冰川。
按分布地區分類 極地冰川 面積大,冰層厚,主要分布在南極洲和格陵蘭島上
高山冰川 高山上的冰川,分布在中低緯度高海拔地區
按成因分類 大陸性冰川 發育在降水較少、氣溫較低的大陸性地區,我國西部和中亞的一些現代冰川
海洋性冰川 我國西藏東南部和阿爾卑斯山的現代冰川都屬于這種類型
2.冰川作用
冰川侵蝕作用 拔蝕作用 是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巖,沿節理反復凍融而松動,松動的基巖再與冰川凍結在一起時,冰川運動時就把巖塊拔起帶走。冰川拔蝕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巖塊。
磨蝕作用 是冰川運動時形成底部滑動,使凍結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像銼刀一樣,不斷地對冰川底床進行削磨和刻蝕。冰川磨蝕作用可在基巖上形成擦痕和磨光面。
冰川搬運作用 冰川侵蝕產生的大量松散碎石和由山坡上崩落下來的石塊,進入冰川體后,隨冰川運動向下游搬運,這些被搬運的巖屑叫冰磧物
冰川堆積作用 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形成冰川堆積物。冰川堆積物分選差,大小混雜,礫石磨圓度低
3.冰川地貌
類型 形成過程 典型景觀 地貌特點
冰蝕地貌 冰川所挾帶的碎屑物在冰川滑動過程中磨蝕、刨蝕冰床 冰斗 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圍椅狀凹地,三面巖壁陡峭,底部較平緩
角峰 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圍有冰斗發育
刃脊 山嶺兩側的冰斗不斷擴大,或兩側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鄰冰斗之間的山脊形成刀刃狀
冰川槽谷(“U”形谷) 冰川流動時刨蝕作用所形成的谷地,兩壁陡立,谷底開闊,形如“U”字
峽灣 冰期接受冰蝕作用形成冰川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形成兩側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寬闊、深度很大的海灣,即峽灣
冰磧地貌 碎屑物隨冰川衰退而堆積下來 冰磧丘陵 冰川消融后,碎屑物堆積,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態
終磧壟 分布于冰川前緣地帶,由終磧組成的弧形壟狀地形。內側緩,外側陡,相對高度因地而異
冰水堆積地貌 冰融水將原來冰川搬運堆積的物質經過再搬運堆積而成 冰水扇 融水河流挾帶泥沙堆積,多個冰水扇連成一片形成外沖平原
蛇形丘 狹長、彎如蛇的高地。主要是由略具分選的冰水礫堆積而成,有一定的磨圓度,發育沖刷、填充物構造,呈交錯層理和水平層理,兩坡對稱
湖 冰積物堵塞,局部冰融水生成
“V”形谷和“U”形谷:
“V”形谷:河谷橫陪面呈“V”形,兩壁陡峭,谷底狹窄,河床縱剖面坡降很大,河床深度往往大于寬度,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
“U”形谷:冰川流動時刨蝕作用所形成的谷地,兩壁陡立,谷底開闊,形如“U”字
1.海岸帶及類型
概念 海岸帶是指陸地與海洋互相接觸和互相作用的地帶
類型 按海岸成因可將海岸分為侵蝕型海岸、堆積型海岸和平衡型海岸
按其物質組成,可以分為基巖海岸、砂質海岸和泥質海岸
按陸地地貌,可分為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和生物海岸(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2.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是海岸帶在構造運動、海水運動、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態
類型 形成過程 典型景觀 地貌特點
海蝕地貌 由巖石構成的海岸,由于不斷受到海浪的擊打和侵蝕,導致巖石破碎,巖壁崩落,最終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海蝕拱橋 海蝕崖 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蝕平臺 微微向海傾斜的平臺,臺面上基巖裸露或覆蓋有很薄的沙礫和淤泥層
海蝕穴 海浪沖蝕海濱陸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斷續沿海岸線分布
海蝕拱橋 向海突出的陡立巖石,兩側的海蝕穴互相貫通,形似拱橋
海積地貌 海浪挾帶的泥沙、貝類等物質堆積在近岸的淺水帶里,形成海灘、沙壩、貝殼堤等 海灘 由松散泥沙或礫石堆積而成的平緩地面。海灘物質一般上部較粗,灘坡坡度較大;下部物質較細,灘坡平緩
沙壩 與海岸略成平行的長條狀堆積體。未露出水面的稱“水下沙壩”;出露水面的稱“岸外沙壩”;完全露出水面的稱“海岸沙堤”
1.概念
①(終極)侵蝕基準面:入海的河流,其下蝕深度達到海平面時,由于河床坡度消失,流水運動停止,不再向下侵蝕,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蝕深度的最低基面,在這個面上侵蝕停止或侵蝕與堆積達到平衡。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陸方向引伸的平面,稱為(終極)侵蝕基準面。(但對于不入海,終止于內陸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們的終極侵蝕基準面。)
②局部(或暫時)侵蝕基準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體表面,如湖泊洼地、主支流匯口處的水面等為其侵蝕基準面,稱為局部(或暫時)侵蝕基準面。
2.影響侵蝕基準面的因素
①構造運動:地殼抬升,河源距離原侵蝕基準面的垂直距離加大,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地殼下沉,侵蝕基準面則相對上升。
②氣候變化:冰期時降水多以降雪形式存在,入海徑流量減少,海平面下降,(終極)侵蝕基準面降低;間冰期時降水增加,入海徑流量增加,海平面上升,侵蝕基準面上升。
3.侵蝕基準面引起河流沖淤積變化
①如果侵蝕基準面上升,由于河流縱坡降的減小,將導致挾沙能力的降低和河床的淤積。
②如果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縱坡降將增大,從而導致挾沙能力的增強和河床的侵蝕。
1.沖淤原理的理解和應用
①淤積原理:當上游來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挾沙能力時,產生淤積,河床升高。
②沖刷原理:當上游來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挾沙能力時,產生沖刷,河床降低。
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蝕和堆積往往“你強我弱”,交替進行。流量大時(汛期),侵蝕為主;流量小時(枯水期),以堆積為主。
④應用:河口區域,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響,河海作用強弱“此消彼長”,會引起海岸線的進退變化。
2.影響沖淤的因素
3.沖淤平衡原理與河流地貌的關系
河段 沖淤關系 流水作用 地貌
上游 淤積量<沖刷 量 沖刷 、 侵 蝕為主 河床加深,形成峽谷等侵蝕地貌;側蝕加 強,河床加寬;溯源侵蝕加強,河流加長
中游 淤積量=沖刷 量 側 蝕 、 搬 運為主 河道擺動、游蕩,形成廣闊的沖積平原
下游 淤積量>沖刷 量 淤積為主 河床抬高、變淺、改道;河口形成三角 洲、沙洲、沙壩等堆積地貌
4沖淤關系的時間變化
時間段 沖淤關系 流水作用 地貌 示意圖
洪水期 淤積量小于沖刷量 沖 刷 、 下蝕為主 河床加深、展寬
枯水期 淤積量大于沖刷量 淤積為主 河床抬高
4、海岸線進退的原因
地殼運動 抬升,海岸線向外延伸;地殼下沉,海岸線后退
全球變暖 海平面上升,淹沒海岸線,海岸線倒退
河流輸沙量 輸沙量增大,海岸線向海洋延伸;輸沙量減小,海岸線向外延伸速度變慢甚至倒退
風、海浪 風大海浪作用強。基巖海岸以海浪侵蝕作用為主,海岸線倒退;砂質海岸以海浪堆積作用為主,淤泥質海岸以陸地徑流堆積作用為主,海岸線向外延伸
人類活動 海岸植被的破壞、上游修建水壩等
1.風沙活動的條件
(1)物質條件——沙源
外地輸沙 盛行風從上風地帶將沙塵物質吹送至風沙活動地區堆積;河流從中上游地區搬運到風沙活動地區堆積
當地沙源 枯水期湖灘、河灘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節地表缺少植被覆蓋,表土裸露;耕地面積擴大、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區的沙灘或沙丘
河岸、湖畔、海濱地區的主要沙源的形成過程
河流中上游地區,泥沙經過流水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堆積于河流、湖泊、沿海地區。
枯水期,河流、湖泊、沿海地區泥沙裸露。
再經過風力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在河岸、湖畔、海濱地區形成沙灘或沙丘。
(2)動力條件——大風
該地所處區域的大氣環流(風帶或季風)或距離冬季風源地遠近。
該區域的地形特征——常見會加強風力的地形
①平坦的地形。如廣闊的平原,沒有阻擋,風力大。
②山地中的峽谷或河谷(峽谷或河谷與風向一致,形成狹管效應),風力大。
③面積廣大的湖泊或海域,下墊面摩擦力小,風力大。
特殊天氣、氣候背景: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
2.風沙活動的危害
沙埋 埋壓農田、村莊、工礦、鐵路、公路、水源
風蝕 土壤肥力下降;大風襲擊(毀壞房屋、刮倒作物、摧毀電線桿等)
污染大氣 沙石、浮塵彌漫,空氣渾濁,危害人體健康
影響生產、生活 影響交通出行與安全、室外作業等
3.風沙活動的防治
工程措施 阻沙:設置沙障阻擋風沙
固沙:設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建設,保護和恢復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樹造林、種草等),防風固沙
合理利用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
組織管理措施 ①調整農業結構,合理控制農牧業生產規模;②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③建立風沙災害的監測、預報機制;④制定并嚴格實施防沙治沙的相關法律法規;⑤對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實施生態移民
1.地質地貌形成過程
2.侵蝕地貌答題思路
考向 關鍵詞 答題思路
河谷、溝谷、峽谷 河床、下蝕、側蝕 水在流動的過程中,對河床及兩岸的下蝕、側蝕作用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巖石、暖濕的氣候、溶蝕 可溶性石灰巖在暖濕氣候條件下,與含有CO2的流水相遇,發生化學反應,被溶蝕而形成的地貌
風力侵蝕地貌 吹蝕、磨蝕 風挾帶的大量沙石對周圍巖石的吹蝕、磨蝕形成的地貌,如風蝕蘑菇、風蝕城堡、戈壁等
3.堆積地貌答題思路
考向 關鍵詞 答題思路
河流洪(沖)積扇 山口、平緩、減慢、堆積 上游山區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侵蝕搬運作用強,挾帶大量泥沙;河流流出山口,地勢趨于平緩,水道變寬,水流速度減慢,河流挾帶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積下來,形成洪(沖)積扇
三角洲 地勢低平、大量泥沙、頂托作用、入海口 河流挾帶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勢低平,加上海(湖)水的頂托作用,水流緩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處堆積成三角洲
風力堆積地貌 碎屑物質、阻擋、風速降低、堆積 風挾帶的大量碎屑物質,在受到阻擋作用下,風速降低,大量物質堆積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積地貌 氣溫升高、冰川融化、冰磧地貌 在氣溫升高時,冰川融化,大量物質在原地堆積而形成冰磧地貌,如東歐平原等
三角洲、沖積扇形成條件對比:
三角洲的形成條件 沖積扇的形成條件
輸沙量,為流水沉積提供物質保障。(植被覆蓋率;流程長,途徑平原、盆地濕地等泥沙沉積) 造山運動:導致母巖區剝蝕作用的增強和河流能量的提高,碎屑物質的大量搬運造成了大型沖積扇的形成
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積 干旱或半干旱的氣候條件:有利于提供形成沖積扇的碎屑物質
波浪和潮流的侵蝕、搬運作用弱,與河流泥沙沉積對抗作用弱 坡度的突變:因其突然變緩,使得山區河流流速驟減,使碎屑物質沿山麓大量沉積
--- 長期相對沉降的構造條件;有利于沖積扇的保存
黃土地貌
分布地區 黃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黃土沉積區:其分布的面積和黃土沉積厚度,均居世界之冠
成因 黃土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極易滲水。抗侵蝕能力很弱,遇水后隨著礦物溶解與分散,土體會迅速分散、崩解。主要有黃土溝間地、黃土溝谷和獨特的黃土潛蝕地貌
地表形態 支離破碎、千溝萬壑
主要地貌景觀 黃土溝間地,又包括黃土塬、梁、峁、坪地等
丹霞地貌
分布 分布分散,氣候濕潤,流水作用強的地區,如中國東南、西南等
概況 丹霞地貌即以陸相為主的紅層發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廣東韶關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在丹霞山地區,厚達300~500米的巖層被流水、風力等風化侵蝕,形成了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和石洞
典型特征 丹霞地貌的“標準照” 頂平:植被成環狀分布 身陡:植被很少 麓緩:土層深厚、植被茂密
演化過程 含鐵碎屑物沉積作用下形成紅色砂礫巖,地殼抬升裂隙發育,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隨著風化侵蝕作用的繼續,塔狀地形逐漸崩塌,慢慢消失;
植被分異特征 整體格局 呈環狀分布;植被中心向外依次為喬木、灌木、早生灌木、草本等
山塊頂部 耐早性增強;頂部高聳,土層薄,保水性差;通風良好,陽光充足,蒸發量大;干島效應"較干旱,發育耐旱植物
緩坡溝谷 緩坡溝谷被山塊圍合,溫度較高;地勢較低,但水分充足;熱島+雨島效應,發育偏暖濕植物
張家界地貌
概況 張家界地貌是砂巖地貌的一種獨特類型,它是由石英砂巖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以及嶂谷、石墻、天生橋、方山、平臺等的地貌景觀
形成過程 ①物質基礎:砂巖和石灰巖(海洋沉積) ②地殼抬升、擠壓,巖石出露、斷裂、變形,產生垂直節理和裂隙 ③動力:外力作用,風化、流水侵蝕、重力崩塌。
嶂石巖地貌
概況 嶂石巖地貌是一種氣勢壯闊的紅崖長墻砂巖地貌,具有“丹崖長墻,橫貫天際;萬丈紅崚,綠棧鑲嵌;“Ω ”形嶂谷,連環成套;回音弧壁,天工巧成;塔柱石峰,棱角鮮明;垂直巖縫,形如刀切”的景觀特色。嶂石巖地貌與丹霞、張家界并列為中國三大砂巖地貌
形成過程 上面是堅硬的石英砂巖,下面則是比較薄、比較軟的泥巖或泥質砂巖。所以底部先風化剝蝕,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塌下來,從下往上塌,然后就往后面退。當底部軟巖層被侵蝕掏挖后,上面的巖石沿裂隙向下垮落,首先形成縱深往里、一頭開口的溝谷,兩側陡壁繼續垮塌,就逐漸形成Ω型的嶂谷
岱崮地貌
概況 在魯中南丘陵區的碳酸鹽巖地層中,地層產狀平緩,巖層節理發育,由于崮體巖性不同,上硬下軟,在漫長的風化、剝蝕和重力崩塌等作用下,逐漸形成頂平、壁陡、坡緩的帽狀孤峰,這種地貌景觀即為"崮"
形成過程 物質沉積→地殼抬升→風化侵蝕作用、重力崩塌作用
典型特征 岱崮地貌有"上硬下軟"的地層結構。頂部是較厚的石灰巖,巖性較為堅硬,垂直節理(裂隙)發育;下部為相對較軟的砂質泥灰巖和頁巖,更容易被侵蝕
與丹霞地貌的區別 丹霞地貌與岱崮地貌在形態上有些相似,雖然都有頂平、身陡、麓緩的特征,但二者的沉積類型和巖層結構還是有差異的。丹霞地貌的沉積層為陸相沉積(紅色砂巖、頁巖),岱崮地貌的沉積層為海相沉積(石灰巖、泥巖頁巖)
(2024·全國·高考真題)我國廣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區(22.5°N附近),峰叢頂部多為旱生型矮林,峰叢洼地內為雨林,其頂層多被望天樹(熱帶雨林的代表性樹種)占據。2023年3月,調查人員在該地一個峰處洼地內發現了高達 72.4米的望天樹(下圖),打破了我國喀斯特地區“最高樹”的紀錄。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與我國同緯度多數地區相比,該地區峰叢洼地內發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
A.冬季氣溫較高 B.夏季氣溫較高
C.冬季降水較多 D.夏季降水較多
2.該地區峰叢頂部多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 )
A.氣溫低 B.土層薄
C.降水少 D.土壤黏重
3.圖中所示“最高樹”出現的必備條件是該峰叢洼地( )
①生物多樣性高 ②地形相對封閉 ③太陽輻射強 ④相對高差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安徽·高考真題)地層沉積物的組成及粒徑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環境的變化。陜西榆林橫山區地處沙漠—黃土過渡帶(如圖1)。圖2為橫山區某地沉積地層剖面示意。該剖面厚度為17.55m,地層沉積連續,層位清晰。研究發現,該剖面古風成沙層平均粒徑較大,沙質黃土層次之,沙質古土壤層最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推測該剖面古風成沙層沉積物的搬運動力主要是( )
A.高空西風氣流 B.東北信風 C.東亞冬季風 D.東亞夏季風
5.在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總體上該地區( )
A.氣候由暖濕趨于冷干 B.過渡帶先向西北移動,再向東南移動
C.沙塵暴頻次先減少后增加 D.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再向西北收縮
(2024·山東淄博·三模)丹霞地貌是在紅色沉積地層的基礎上侵蝕形成的地貌。陜北丹霞地貌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如多發育在風成紅色地層、有黃土覆蓋等,其形成過程及景觀如下表、下圖所示。完成下面小題。
地質年代 早白堊紀 晚白堊紀 古近紀 新近紀 第四紀
地質事件 堆積形成紅色地層 發育丹霞地貌及多級河流階地 先黃土層覆蓋,后丹霞地貌出露
6.陜北紅色地層的巖石類型主要是( )
A.砂巖 B.頁巖 C.石灰巖 D.花崗巖
7.早白堊紀—新近紀,陜北構造運動的大背景是( )
A.先持續性抬升,后坳陷 B.先坳陷,后間歇性抬升
C.先間歇性抬升,后坳陷 D.先坳陷,后持續性抬升
8.圖示黃土層下覆面形成及丹霞地貌出露的主要外力作用( )
A.分別為侵蝕、堆積 B.均為堆積 C.分別為堆積、侵蝕 D.均為侵蝕
(2024·天津西青·模擬預測)碧石風景區位于廣東省汕頭市內。碧石風景區擁有大量的石蛋山體,研究表明該地巖石多為花崗巖。景區形成初期為大量石蛋山體,經過長期環境變遷逐漸風化演變為當前地表多沙質地層,在景區開發過程中發現大量恐龍蛋化石,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恐龍化石距今約1.45億年形成,下左圖為碧石風景區巖層剖面圖,右圖為恐龍化石。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碧石風景區石蛋山體的形成過程為( )
A.巖漿噴出→地殼下沉→剝蝕出露→水平擠壓
B.巖漿噴出→地殼抬升→球狀風化→剝蝕出露
C.巖漿侵入→地殼抬升→剝蝕出露→球狀風化
D.巖漿侵入→地殼下沉→剝蝕出露→水平拉張
10.關于該地區歷史事件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地區歷史主要環境為冷干,蕨類植物繁盛
B.歷史同期環太平洋地區發生燕山造山運動
C.組成石蛋的主要物質來源于地殼上部
D.該地區景觀形成過程中主要以流水侵蝕為主
(2024·重慶·模擬預測)雷恩島是澳大利亞東北部大堡礁邊緣一個珊瑚島,該島邊緣的沙灘是太平洋綠海龜的最大產卵地。每年有上萬只雌性成年綠海龜長距離洄游至該島,在高潮線以上的沙灘掘穴產卵后返回海洋。上世紀90年代雷恩島海灘上出現了一道高一米左右、平行于海岸線的沙崖,阻擋海龜前行。同時隨著氣候變化,該島綠海龜產卵環境受到較大的影響。完成下面小題。
11.科學家欲選擇該島幾只綠海龜作為研究對象,追蹤其洄游軌跡,適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A.GIS B.GNSS C.RS D.數字地球
12.推測雷恩島海灘上沙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暴雨沖刷 B.地殼運動 C.海水侵蝕 D.海水堆積
13.據材料信息推測全球變暖對該島綠海龜產卵環境威脅最大的是( )
A.氣溫過高 B.食物減少 C.沙灘被淹 D.風暴增多
(2024·湖北荊州·三模)風蝕氣候因子指數是衡量氣候對土壤風蝕的潛在影響程度的指標。該指數受風力、降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指數越大,代表風力侵蝕程度越大。下圖示意1971—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地區風蝕氣候因子指數的平均月際變化。完成下面小題。
14.由圖可知, 錫林郭勒( )
A.4月風力最大 B.夏季風力侵蝕最弱
C.1月降水最多 D.春季風力侵蝕最強
15.冬季錫林郭勒的風蝕氣候因子指數為負值,最有可能是因為該地區( )
A.地表積雪 B.植被稀疏 C.風力較弱 D.降水較少
16.近年來, 錫林郭勒風蝕氣候因子指數呈明顯下降趨勢說明該地區( )
①荒漠化程度加劇 ②土壤含水量增大 ③生物多樣性減少 ④植被覆蓋率上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4·天津和平·三模)某地質考察組對黃河某河段進行了航拍考察(如下圖),發現該河段流經區域以高原山地為主,河道彎曲,多曲流。與平原上的曲流不同,該河段曲流河床嵌入巖石深處,屬于典型的“嵌入式蛇曲”,并形成了離堆山(指被廢棄河曲所環繞的孤立山丘)。該河段近年來徑流量不斷減少,流域內植被覆蓋率不斷提升,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河岸崩塌滑坡減少。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7.該河段離堆山形成的基本過程是( )
A.河流下蝕--地殼抬升-河流側蝕-裁彎取直
B.河流側蝕--地殼抬升-風力侵蝕--河流下蝕
C.河流側蝕-地殼抬升--河流下蝕--裁彎取直
D.地殼抬升--河流下蝕--風力堆積--河流側蝕
18.有專家認為該區域很難形成新的離堆山,其原因可能有( )
①河流落差減小 ②曲流間多山脈 ③徑流量減少 ④植被覆蓋率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4·安徽銅陵·三模)長江下游儀征段為微彎分汊河段,世業洲將其分為左右兩汊,其中,右汊為枯水傾向汊道(即低流量時期分流比大于高流量時期),左汊為洪水傾向汊道。1959-2021年期間,世業洲右汊分流比經歷了“穩定一下降一上升”的過程。2003年長江上游三峽大壩建成發電,改變了世業洲的水沙總量。2015年世業洲開始航道整治工程,修建了潛堤、丁壩、護岸堤等設施。圖a示意世業洲汊流位置,圖b示意1959-2021年世業洲左汊和右漢分流比。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9.有關世業洲左右兩汊狀況的推測,正確的是( )
①左汊道為主航道②右汊道為主航道③左汊道河床更深④右汊道河床更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973-2014年左汊分流比變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地轉偏向力作用,河道展寬 B.洪水期侵蝕作用,使河道變寬
C.上游大壩建成,河床淤積抬高 D.枯水期侵蝕作用,使河床加深
21.圖中,世業洲右緣三道丁壩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護世業洲洲頭 B.增加右汊水流動力
C.減輕左汊道侵蝕 D.縮小左汊進水寬度
(2024·黑龍江吉林·三模)廣州人習慣將珠江稱為海,古代遺留下來的“稱江為海”的用法也體現在地名上,如海珠區、天河區的海心沙、番禺區的海新村、海傍村、白云區的海口村等,圖為廣州市行政區劃局部示意,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2.與“海心沙”地名最為相關的自然要素是( )
A.氣候 B.地貌 C.水文 D.土壤
23.廣州地名中“稱江為海”現象產生的原因可能是( )
A.河網密布,江海互相連通 B.概念不清,對海認知不足
C.海陸變遷,陸地向海推進 D.緊鄰海洋,河水的鹽度大
(2024·福建廈門·模擬預測)75萬年前,古長江和古川江以黃陵背斜為分水嶺(圖)。在此后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古長江溯源切穿黃陵背斜、襲奪古川江,且古金沙江南流受阻,改向東流,逐漸形成現今的長江干流。距今約1萬年,受地殼運動和海平面升降的影響,云夢澤和彭蠡澤兩大通江湖泊形成。距今約3O00年,云夢澤和彭蠡澤逐漸消亡,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通江湖泊隨之形成。完成下面小題。
24.下列現象中,最適于佐證“古長江和古川江以黃陵背斜為分水嶺”的是( )
A.背斜以東沉積物物質成分的垂直差異 B.背斜以東沉積物粒徑大小的水平差異
C.背斜以西沉積物物質成分的垂直差異 D.背斜以西沉積物粒徑大小的水平差異
25.距今約1萬年,兩大通江湖泊的形成條件主要有( )
①長江中游平原地殼抬升②長江中游平原地殼沉降③海平面下降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6.推測云夢澤和彭蠡澤消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氣候變干,上游來水量減少 B.地殼和海平面趨于穩定
C.泥沙淤積,湖泊沼澤化嚴重 D.人類圍湖造田活動加劇
27.(2024·福建·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區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兩個海岸,R河從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當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處修建了水壩。R河全段落差較大。為了抵御海岸侵蝕,當地政府實施了兩個工程措施方案:①從乙海岸堆積引沙回甲海岸,②從水壩沖淤調沙。
(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積量卻比乙地少,試分析其原因。
(2)判斷水壩運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蝕情況的差別,并說明理由。
(3)從泥沙顆粒粗細的角度,談談方案②的效果優于方案①的原因。
28.(2024·廣東·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角洲建造取決于海平面上升速率和泥沙堆積速率之間的平衡關系,與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流域地貌、河口沉積盆地基底地形等有關。下表反映長江、恒河及珠江建壩前水文水系特征,河口潮差及三角洲開始建造的時間。
河流 流域面積/km2 長度/km 年徑流量/km3 年輸沙量/t 河口潮差/m 三角洲開始建造時間(距今)/萬年
長江 18×105 6380 953 4.8×108 2.7 0.8
恒河 16×105 2510 550 10×108 3.4~3.8 1.1
珠江 4.3×105 2214 302 0.8×108 0.9~1.6 0.8
(1)簡述距今0.8萬年前后長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泥沙沉積速率數量關系的變化
(2)試推斷珠江三角洲開始建造的時間不晚于其他三角洲的原因。
(3)分析恒河年輸沙量大于長江年輸沙量的原因。
【試題解析】
【答案】1.A 2.B 3.D
【解析】1.根據材料信息,該地區發育有熱帶雨林,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水熱條件好的熱帶雨林氣候區,而該地區位于22.5°N附近,發育了熱帶雨林,說明水熱條件較好,夏季時該地區與我國同緯度其他地區相比,水熱條件都充足,能夠滿足雨林生長,故該地區發育熱帶雨林主要不是得益于夏季氣溫較高和夏季降水較多,BD錯誤;該地區與我國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季降水量差異并不大,C錯誤;根據材料信息“ 峰叢洼地內為雨林,其頂層多被望天樹(熱帶雨林的代表性樹種)占據”可知,雨林發育于洼地,從圖中也可看出該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時不易受到冬季風影響,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熱,使得該峰叢洼地冬季氣溫較高,加之洼地水分條件較好,故發育了雨林,A正確。故選A。
2.根據材料信息,該地區為喀斯特地區,地表易受侵蝕導致土層貧瘠、淺薄,土壤保水性能弱,植被扎根較淺,抗倒伏能力弱,故峰叢頂部多為旱生型矮林,B正確;旱生型矮林的形成與氣溫關系不大,且該地區緯度低,氣溫并不低,A錯誤;該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豐富,C錯誤;土壤黏重主要是紅壤的特點,石灰巖廣布地區不易形成紅壤,D錯誤。故選B。
3.從圖中可看出該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時不易受到冬季風影響,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熱,使得該峰叢洼地冬季氣溫較高,發育了雨林,因此需要滿足地形相對封閉才能較好地阻擋冬季的冷空氣。②正確;只有洼地相對高差大,使得洼地內,只有太陽高度較高時,才能接受到太陽輻射,洼地內太陽輻射較弱,而植被為了獲得更多光照,不斷向上生長,才能夠出現“最高樹”,③錯誤,④正確;生物多樣性高一般需要滿足跨緯度較大及垂直差異明顯等條件,從圖中可看出,洼地崖壁上植被稀少,說明生物多樣性并不豐富,①錯誤。綜上所述,D選項中的②④正確,ABC錯誤。故選D。
【答案】4.C 5.D
【解析】4.結合所學知識,結合圖文材料可知,高空西風氣流對地面沙層沉積影響較小,A錯誤;該區域屬于我國西北地區,我國大部分屬于季風氣候,夏季吹東南風,冬季吹西北風,不受東北信風的影響,B錯誤;圖中顯示沙漠-黃土過度地帶西北線長于東南線,證明西北沙層沉積范圍更大更廣,風主要來自西北方向,向東南方向逐漸減弱,結合我國季風特點,該陪面層古風沙層沉積物搬運動力主要是東亞的冬季風,而不是夏季風,C正確,D錯誤。答案選擇C。
5.結合所學知識,閱讀圖文材料可知,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b1占比最大,屬于古風成沙,平均粒徑較大,則該時期風力最大,氣候相對干燥;a2時期為沙質黃土,粒徑次之,風力較小,氣候較為濕潤;c1為沙質古土壤,粒徑最小,也就是風力最小,氣候最為濕潤,因此總體上為冷干趨于暖濕,A錯誤;結合上題,同時可推測,受西北風影響,風力由大減小,沙塵暴次數由多減少,C錯誤;其過渡地帶應先向東南移動再向西北移動,B錯誤;最終也導致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后向西北收縮,D正確。答案選擇D。
【答案】6.A 7.B 8.D
【解析】6.根據圖表信息可知,丹霞地貌是在紅色沉積地層的基礎上侵蝕形成的地貌,陜北早白堊紀時期堆積形成紅色地層,因此紅色底層屬沉積巖,主要是砂巖或礫巖,A正確。頁巖是由黏土物質硬化形成的微小顆粒易裂碎的巖石,多呈黑色、灰色等,B錯誤。花崗巖為侵入型巖漿巖,D錯誤。石灰巖由鎂石灰巖與碳酸鈣復合構成,其質地細密純白,C錯誤。故選A。
7.砂巖屬河湖相沉積,以及根據表格“早白堊紀堆積形成紅色地層”可知,這一時期陜北地區發生坳陷。晚白堊紀到新近紀發育了多級河流階地,可推測這期時期地殼間歇性抬升,因此早白堊紀—新近紀,陜北構造運動的大背景是先坳陷,后間歇性抬升,ACD錯誤,B正確。故選B。
8.白堊紀時期在陜北形成了大型風成紅色砂巖堆積地層,隨著地殼抬升,流水侵蝕砂巖形成眾多溝谷。之后在第四紀,陜北被黃土所覆蓋,砂巖侵蝕地貌發育受到限制。直到陜北地區緩慢抬升,地表水對黃土沖刷,在溝谷處被流水剝蝕,丹霞地貌出露。因此黃土層下覆面的形成及丹霞地貌出露的主要外力作用均是侵蝕,ABC錯誤,D正確。故選D。
【答案】9.C 10.B
【解析】9.花崗巖是巖漿侵入形成的,首先是巖漿侵入,然后地殼抬升,使巖石出露地表,接著受外力剝蝕,最后經過球狀風化形成石蛋山體,C正確;巖漿噴出形成的是玄武巖等,且過程也不符合,AB 錯誤;巖漿侵入后一般地殼抬升才能出露地表,D 錯誤。故選C。
10.據材料可知,在景區開發過程中發現大量恐龍蛋化石,該地區歷史主要環境為溫暖濕潤,裸子植物繁盛,A錯誤;該恐龍化石距今約1.45億年形成,屬于中生代,歷史同期環太平洋地區發生燕山造山運動,B正確;組成石蛋的主要物質來源于上地幔的軟流層,C錯誤;由上題可知,該地區景觀形成過程中主要以風化作用為主,D錯誤。故選B。
【答案】11.B 12.C 13.C
【解析】11.研究海龜的洄游軌跡主要是獲取海龜的位置信息,最合適的方法是在少數海龜身上安裝小型、無害的位置接收器,即采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技術),B正確;GIS即地理信息系統側重于對數據的分析、處理,A錯誤;RS為遙感技術,由于海龜體積較小且長時間位于水下,很難通過遙感追蹤識別,C錯誤;數字地球是地球的“數字化”模型,不能直接獲取海龜洄游軌跡,D錯誤。故選B。
12.海灘上沙崖平行于海灘,最有可能是海水侵蝕加劇導致,C正確;暴雨沖刷海灘會形成眾多垂直于海岸的沖溝,而不是平行于海岸的沙崖,A錯誤;地殼運動一般規模較大,且方向不一定垂直于海岸,可能性較小,B錯誤;海水堆積則會形成沙壟而不是沙崖,D錯誤。故選C。
13.該島為珊瑚島,海拔低,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島嶼周圍沙灘易被淹沒,面積減小,海龜將難以尋找合適的產卵地,C正確;全球變暖導致的氣溫升高幅度小,A錯誤;海龜在海灘產卵后就會返回海洋,在陸地停留時間較短,陸地上食物變化對其影響較小,B錯誤;全球變暖可能會導致風暴增多,但總體頻率較低,影響時間較短,相對于海平面上升,威脅相對較小,D錯誤。故選C。
【答案】14.D 15.A 16.D
【解析】14.據圖可知1971-2015年錫林郭勒地區風蝕氣候因子指數最大值出現在4月份,最小值出現在1月份,但該指數受風力、降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無法單一判斷4月風力最大和1月降水最多,A、C錯誤;該指數越大代表風力侵蝕程度越大,圖中春季該指數最大,冬季該指數最小,因此冬季風力侵蝕最弱,春季風力侵蝕最強,B錯誤,D正確。所以選D。
15.冬季錫林郭勒的風蝕氣候因子指數為負值,說明該地區冬季風力侵蝕小,根據區域背景知識,內蒙古錫林郭勒地區緯度較高,靠近冬季風的發源地蒙古—西伯利亞地區,所以冬季風力較強,C錯誤;而冬季該地區植被稀疏和降水較少應該會使得該區域的風力侵蝕程度更加嚴重,和題意不符,B、D錯誤;綜合上述信息,該區域冬季地表積雪覆蓋可以保護地表防止其遭到冬季風對地表的風力侵蝕,A正確。所以選A。
16.近年來錫林郭勒風蝕氣候因子指數呈明顯下降趨勢,說明該地區風力侵蝕程度有所減弱。荒漠化程度加劇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無法反映風力侵蝕程度減弱,①③錯誤;而土壤含水量增大和植被覆蓋率上升則可以使得該地區風力侵蝕程度減弱,②④正確。所以選D。
【答案】17.C 18.D
【解析】17.根據材料可知,該河曲流發育,而曲流形成于地勢平坦的地區,說明地質歷史上,該河段地勢平坦,河流側蝕明顯,曲流不斷發育;該河段目前形成嵌入型曲流,說明該地形成曲流以后,地殼抬升,地勢落差加大,河流下切作用增強,演化成曲峽地貌;在河流下切同時也側向侵蝕,河曲不斷彎曲并被裁彎取直,廢棄的河曲凸岸保留著基巖殘丘,形成離堆山,因此形成的基本過程為河流側蝕——地殼抬升——河流下蝕——裁彎取直,C正確。故選C。
18.根據材料可知,該河段位于高原山地,落差大,以下蝕為主,側蝕較弱,難以再形成堆積,①錯誤;曲流間多山脈,兩岸巖性堅硬,凹岸后退慢,②正確;根據材料可知,該河段徑流量不斷減少,河流側蝕能力減弱,③正確;隨著植被覆蓋度的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強,河流侵蝕作用減弱,植被固土作用使河岸崩塌減少,因而側蝕作用難以繼續,該區很難形成新的離堆山,④正確。②③④正確,故選D。
【答案】19.D 20.B 21.B
【解析】19.由圖b可知,右汊分流比始終大于左汊,結合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且右汊為枯水傾向汊道,可推測右汊道為主航道,且航道更深,②④正確,①③錯。故選D。
20.1973-2014年左汊分流比變化表現為分流比上升。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右河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侵蝕更強,A錯;洪水期水位上升,左河道為洪水傾向汊道,水量大,河道不斷受到侵蝕變寬,B正確;上游大壩建成,下泄泥沙減少,左汊河道流水沖刷,河床變低,C錯;左汊為洪水傾向河道,右汊為枯水期傾向汊道,枯水期,右汊道侵蝕作用較強,對左汊道河床侵蝕加深作用不明顯,D錯。故選B。
21.世業洲右緣三道丁壩導流作用顯著,加速了河槽泥沙沖刷,增加右汊水流動力,利于航運,B正確;世業洲右緣三道丁壩并不在洲頭處,不能保護世業洲洲頭,A錯;減輕左汊道侵蝕是圖中左汊道的護岸堤、潛堤的作用,并不是世業洲右緣三道丁壩的作用,C錯;三道丁壩在世業洲右緣,不能縮小左汊進水寬度,D錯。故選B。
【答案】22.B 23.C
【解析】22.根據材料敘述及所學可知,“海心沙”即江心洲,故為流水沉積地貌,ACD錯誤,故選B。
23.海口村、海傍村等地名很可能是古時這些地方確實近海,但由于廣州位于珠江口附近,泥沙淤積量大,陸地向海洋推進,這些地方逐漸遠離海洋,但地名仍延續下來,B錯誤,C正確;這些地區距離海口有一段距離,A錯誤;河水距海遠,鹽度低,D錯誤;故選C。
【答案】24.A 25.D 26.C
【解析】24.由材料可知,古長江和古川江以黃陵背斜為分水嶺,古長江溯源切穿黃陵背斜、襲奪古川江,使得古川江流向發生改變。背斜以東落差較大,侵蝕能力較強,朔源侵蝕后,落差減小,背斜以西的泥沙被帶到背斜以東地區沉積,沉積物的成分垂直方向差異較大,A正確;沉積物粒徑大小及分布主要體現侵蝕能力強弱,B錯誤;背斜以西主要受侵蝕作用的影響,CD錯誤。故選A。
25.由于長江中游平原地殼沉降使得地勢變得低洼,利于集水,①錯誤,②正確;海平面上升使得河流水位相對上升,湖泊水位上升,③錯誤,④正確,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6.云夢澤和彭蠡澤位于河流的凸岸,以堆積為主,泥沙淤積,湖泊沼澤化嚴重,C正確;氣候變干,上游來水量減少、地殼和海平面趨于穩定、人類圍湖造田活動加劇不是主要原因,ABD錯誤。故選C。
27【答案】(1)甲海岸浪高更大,侵蝕作用強,沉積作用弱;甲海岸平直,沉積環境差;乙海岸為海灣構造,利于泥沙沉積。
(2)水壩運行后,甲海岸侵蝕作用加強。理由:水壩建立后,下游泥沙搬運能力下降;甲處泥沙沉積減少,海水倒灌加強,海岸侵蝕作用加強。
(3)乙處海浪較小,泥沙顆粒較小,而甲處海浪作用強烈,侵蝕作用顯著,顆粒較小的沉積物難以抵御侵蝕,①方案效果不明顯;水壩從上游沖淤調沙,其沉積物顆粒相對較大,且大小顆粒都有沉積,R河距離甲處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積物易在甲處堆積,對海浪的侵蝕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詳解】(1)從圖中浪高圖可以看到,甲海岸“大浪”較多,浪高更大,整體侵蝕作用強,沉積作用弱;同時甲海岸形態更為平直,海水在此處難以大規模沉積,其沉積環境差;從圖中來看,乙海岸“小浪”較多,浪高較小,沉積作用較強,乙海岸為海灣構造,此處海水流動性更慢,利于泥沙沉積。
(2)水壩建立后,水庫可攔截泥沙,同時調節徑流,使得下游泥沙搬運能力下降,運輸至下游的泥沙減少;而甲處泥沙沉積減少,且海岸平直,徑流減少,海水倒灌加強,故水壩運行后,甲海岸侵蝕作用加強。
(3)本題要求從泥沙顆粒粗細的角度回答問題。從圖中可以看出,乙處為海灣構造,海水流動性較差,海浪相對較小,故其泥沙顆粒較小,而甲處海岸平直,海浪作用強烈,侵蝕作用顯著,顆粒較小的沉積物難以抵御侵蝕,故①方案效果不明顯;水壩從上游沖淤調沙,可將上游地區的沉積物搬運至下游地區,由于是上游地區的沉積物,其沉積物顆粒相對較大,且大小顆粒都有沉積,沖淤調沙可搬運泥沙至河口附近,R河距離甲處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積物易在甲處堆積,對海浪的侵蝕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28【答案】(1)距今0.8萬年前,長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大于泥沙沉積速率;距今0.8萬年,長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等于泥沙沉積速率;距今0.8萬年后,長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積速率。
(2)珠江三角洲河口潮差小,海流動力弱,利于泥沙沉積;河口沉積盆地基底淺,利于泥沙淤積并出露。
(3)恒河和長江都發源于青藏高原,兩河落差相當,恒河流程短,長江流程長;長江流程長、流經江漢盆地、洞庭等數個沉積區,年輸沙量較少。恒河流程短,泥沙沉積少,年輸沙量大。
【詳解】(1)三角洲為河流挾帶泥沙在入海口堆積而成。長江三角洲開始建造時間為距今0.8萬年。因此距今0.8萬年前,長江沒有形成三角洲,因此長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大于泥沙沉積速率,無法形成三角洲;而距今0.8萬年,長江三角洲開始建造,長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等于泥沙沉積速率,海平面上升速率和泥沙堆積速率達到平衡;距今0.8萬年后,三角洲形成并逐漸擴大,長江河口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積速率。
(2)結合表格數據可知,珠江三洲河口潮差為0.9~1.6米,潮差小,海流動力弱,海水侵蝕作用弱,利于泥沙沉積;河口沉積盆地基底淺,可容納泥沙的水下空間較小,利于泥沙淤積并出露。
(3)可從攜帶泥沙量和中途沉積數量等角度展開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恒河和長江都發源于青藏高原,兩河源頭海拔相近,整體河流的落差相當,但恒河流程短,長江流程長,因此恒河整體縱比降大,水流較急,搬運能力強,挾帶更多泥沙,沿途泥沙沉積少,年輸沙量大;長江流程長,整體縱比降小,水流速度較慢,搬運能力更弱,且流經江漢盆地、洞庭等數個沉積區,泥沙的搬運能力較弱,沿途泥沙沉積多,年輸沙量較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江| 台山市| 鄂尔多斯市| 合川市| 宁河县| 新安县| 白山市| 林口县| 桃园市| 唐河县| 南江县| 沅江市| 科技| 高雄县| 三原县| 海宁市| 桑植县| 金川县| 班玛县| 余干县| 孙吴县| 康平县| 和林格尔县| 桐乡市| 图们市| 高淳县| 观塘区| 项城市| 宁武县| 九寨沟县| 临沭县| 恭城| 绵竹市| 朝阳县| 剑阁县| 丁青县| 青海省| 普安县| 江门市| 墨竹工卡县|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