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09 巖石圈物質循環、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內容速覽 高考考情·速覽(三年考情分析) 知識體系·構建(思維導圖建構) 基礎知識·清單(六大知識點)●巖石圈物質循環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地質構造與地貌 ●板塊運動與地貌●火山活動與地貌 ●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 關鍵能力·拓展(五個能力點)能力點一 巖石圈物質循環判讀 能力點二 地質構造的判讀能力點三 地質剖面圖判讀 能力點四 地貌觀察的順序能力點五 地表形態的相關答題模板 素養提升·訓練(模擬+真題)知識點 三年考情 具體考點巖石圈物質循環 2024北京、2024甘肅、2022上海 礦物與三類巖石地質構造與地貌 2024廣東、2023天津、2023浙江、2022北京、2022浙江 背斜、向斜的成因、斷層板塊運動與地貌 2022上海、2022年浙江 板塊構造火山活動與地貌 ---- ---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 2024全國、2024吉林、2023山東、2022湖南 地形對聚落的影響、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 核心概念礦物、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褶皺、斷層、背斜、向斜、六大板塊、火山1、巖石圈的物質組成(1)礦物定義 由地質作用形成的、一般為結晶態的天然化合物或單質特征 ①具有相對固定的化學成分和確定的晶體結構,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保持穩定,是組成巖石的基本單元②絕大多數礦物以固態形式存在(2)巖石 定義: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結合而成的礦物集合體,是構成巖石圈的主要物質。 巖石的類型類型 成因 特點 常見巖石 開發利用巖漿巖 侵入巖 在地球內部巨大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 巖漿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巖石 冷卻(結晶)慢,礦物結晶顆粒較粗,結構致密 花崗巖 花崗巖是質地堅硬、色澤美麗的建筑材料,我國許多著名山嶺,如華山、黃山、北京八達嶺等多由花崗巖組成。常見的噴出巖有流紋巖、玄武巖、安山巖等,流紋巖在我國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分布很廣;玄武巖多氣孔,海洋幾乎全部為它所蓋。 許多有色金屬礦物的形成和分布與巖漿活動有關。噴出巖 巖漿噴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巖石 冷卻(結晶)快,物結晶顆粒較細,有流紋或氣孔 玄武巖沉積巖 裸露在地表的各種巖石,在風吹、日曬、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壞,破壞產物(包括碎屑物質和溶解物質)在原地或經搬運后沉積下來,再經過復雜的成巖作用而形成的巖石,稱為沉積巖 ①具有層狀紋理,稱為層理構造。 ②許多沉積巖中含有化石 礫巖(顆粒大)、砂巖(顆粒較小)、頁巖(顆粒小)、石灰巖 石灰巖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鉀鹽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當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變質巖 已經生成的巖石受地殼運動、巖漿活動,或者隕石沖擊的影響,在一定的溫度、壓力等條件下,礦物成分、結構等發生改變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巖石,就是變質巖 片理構造 片麻巖、大理巖、石英巖、板巖 多含有豐富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例如,全世界70%以上的鐵礦就儲藏在前寒武紀古老的變質巖中。大理巖是建筑材料。(2)巖石轉化①巖漿巖漿巖。②各類巖石變質巖。③各類巖石沉積巖。④各類巖石巖漿。沉積巖僅形成于地表,形成之后可能隨地殼運動進入巖石圈深處。(3)物質循環過程 能量來源: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放射能轉化為熱能,熱能再轉化為推動巖石圈和軟流層物質運動的機械能。 循環過程圖中的地質作用是:①冷卻、凝固;②風化、侵蝕、搬運、沉積;③壓實、固結;④變質作用(高溫、高壓);⑤熔化。1.內力作用(1)能量來源:主要是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2)表現形式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 巖漿活動 變質作用定義 巖石圈因受內力作用而發生的變位或變形,也稱構造運動 巖石圈破裂,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表的過程 巖石受溫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結構發生改變的過程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 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舉例 大陸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島 地殼運動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如下表所示: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示意圖巖層 變化 平行于地表,巖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 垂直于地表,巖層發生大規模的隆起和凹陷對地表 的影響 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 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例證 喜馬拉雅山脈、東非大裂谷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變動、臺灣海峽的形成相互 關系 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一定時期和空間有主次之分。從全球范圍看,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3)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1)能量來源: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2)表現形式主要外力作用 形成的典型地貌形態 分布地區風化作用 在溫度變化、水的凍融、生物分解等作用下,地表巖石被破壞,碎屑物殘留在原地,形成風化殼 普遍(例:花崗巖的球狀風化)侵蝕作用 風力侵蝕 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區(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蝕 侵蝕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 濕潤、半濕潤地區(例:長江三峽、黃土高原地表的千溝萬壑、瀑布)溶蝕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巖石(石灰巖)分布地區(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瑤琳仙境)冰川侵蝕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蝕平原、冰蝕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國”芬蘭的許多湖泊)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區和高緯度地區(例:挪威峽灣)海浪侵蝕 海蝕穴、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海蝕拱橋 基巖海岸地區(例:大連小平島等)堆積作用 冰川堆積 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區和高緯度地區流水堆積 形成沖(洪)積扇(出山口)、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后沉積(具有明顯的分選性) 河流出山口處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黃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風力堆積 形成沙丘(靜止沙丘、流動沙丘)和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地貌 干旱的內陸及鄰近地區(例: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的沙丘、黃土高原的黃土)海浪堆積 形成沙灘等 濱海地區(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律及相應的地貌表現 不同區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區域 主導性外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區 風力作用顯著,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濕潤、半濕潤地區 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高緯度、高山地區 冰川作用顯著,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磧丘陵等地貌 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外力作用 不同區域地貌類型流水作用 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堆積。因此,上游多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中下游地區多河漫灘平原、河口三角洲、沖積島等冰川作用 高山上侵蝕——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積——冰磧湖、冰磧壟等風力作用 在干旱區,以風力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柱、雅丹地貌;在風力搬運途中,易形成沙塵暴;風力堆積作用下形成沙丘、黃土堆積地貌(如黃土高原)等(3)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1.地質構造巖層的變形和變位,稱為地質構造。主要有褶皺和斷層 褶皺: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力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波狀彎曲。 斷層:當巖層受到的壓力、張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巖層就會斷裂并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兩種。2.構造地貌地質構造 褶皺 斷層背斜 向斜 地壘 地塹判 斷 方 法 從巖層形態上判斷 巖層一般向上拱起 巖層一般向下彎曲 中間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 中間巖塊相對下降,兩邊巖塊相對上升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判斷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圖示構 造 地 貌 未侵蝕 地貌 常形成山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斷層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東非大裂谷;斷層一側上升的巖塊,常成為塊狀山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斷層線常發育成溝谷,有時形成泉、湖泊侵蝕后 地貌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山嶺圖示1.斷層和斷裂有何區別?答案 判斷某一地質構造是不是斷層的依據有兩個:一是看巖體是不是受力產生破裂;二是看沿斷裂面兩側巖塊是否有明顯的錯動、位移。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才是斷層,若只有破裂但無位移則僅為斷裂,不能算作斷層。2.說明渭河和渭河平原的形成。提示:渭河:①巖層發生斷裂陷落形成斷層谷,巖石破碎;②流水侵蝕并且下切至潛水面以下,形成渭河。渭河平原:①巖層發生斷裂陷落形成斷層谷;②渭河挾帶大量泥沙堆積形成渭河平原。3.研究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地質構造在工程選址、找水、找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可通過下圖進行理解。構造名稱 實踐意義 原因或依據背斜 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巖層封閉,良好的“儲油構造”,最上為天然氣,中為石油,下為水隧道的良好選址 天然拱形,結構穩定且不易儲水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裂隙發育,巖石破碎煤礦區易發生瓦斯爆炸 背斜頂部易匯集煤層氣等易燃氣體向斜 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匯集水,承受靜水壓力煤礦區易發生透水事故 向斜槽部容易匯集地下水斷層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發育 巖隙水易沿斷層線出露;巖石破碎,易被侵蝕成洼地,利于地表水匯集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的回避處 巖層不穩定,易誘發地質災害,破壞工程;水庫水易滲漏1.六大板塊名稱:A為亞歐板塊、B為太平洋板塊、C為印度洋板塊、D為美洲板塊、E為非洲板塊、F為南極洲板塊。板塊判斷容易出現的兩個誤區(1)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雖然在亞歐大陸,但屬于印度洋板塊。(2)同為科迪勒拉山系的海岸山脈,落基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而形成,而安第斯山脈則是由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而形成。2.板塊構造學說(1)地球巖石圈是剛性的,破碎成為多個不規則的塊體,即板塊。(2)板塊上覆于熔融的軟流層之上,一直處于緩慢的、不斷的運動之中。(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3.板塊運動與地貌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板塊運動 張裂 碰撞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邊界類型對地球面貌的影響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 在大洋板塊上形成海溝;在大陸板塊上形成島弧、海岸山脈舉例 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美洲西岸山脈圖示1.定義:地球內部能量強烈的釋放形式,巖漿噴出地表即為火山噴發。2.火山噴發的基本類型及對地貌的影響類型 成因 舉例熔透式噴發(面狀噴發) 由巖漿直接熔透地殼,并大面積地出露地表的火山作用 加拿大、蘇格蘭等地太古宙的超基性熔巖可能就是這樣形成的裂隙式噴發(線狀噴發) 這種噴發是指巖漿沿地殼裂隙溢出地表。黏度較小的基性巖漿多以這種方式噴發,并可在較短時間內覆蓋廣大地域,形成玄武巖高原。 我國峨眉山玄武巖即由裂隙式噴發而形成;如美國哥倫比亞高原、印度西部高原等中心式噴發(點狀噴發) 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火山地貌。沒有破壞的火山口是一個中央低凹的封閉洼地,有時候會積水成湖。 如夏威夷火山、富士山、長白山主峰等; 如長白山天池3.火山構造火山構造一般由火山錐、火山口、火山喉管和火山頸等部分組成火山錐 為火山噴發物質在火山口周圍堆積而成的錐形高地火山口 位于火山錐頂部的噴發中心稱火山口火山喉管 火山口至巖漿源的通道稱火山喉管火山頸 停積在火山喉管中的巖漿冷凝而形成的柱狀巖體稱火山頸4.分布: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和大洋中脊帶。1.地表形態對聚落、交通運輸的影響(1)地表形態對聚落的影響 影響聚落分布 影響聚落形態類型 集中式 帶狀 組團影響因素 河流少、地形 開闊,聚落以 某功能區為 中心向四周 發展 ①高原的河谷 (地勢低、氣溫 較高);②山區 地形限制;③河 網密度大的平原 受地形或河流 阻隔,聚落由幾 片組成,各片就近組織生產和 生活,彼此之間有一定距離 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影響 一般原則 原因 實例方式 首選公路運輸,其次是鐵路運輸 ①山地修建鐵路運輸干線的成本高、難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術難度較鐵路小; ③公路運輸具有靈活性的特點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鐵路線路走向 ①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②線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狀(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 ③避開陡坡和斷層、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地段; ④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 ⑤盡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經過各級居民點;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 選線一般應按地形走勢來確定路線的走向。 原因:①盡量節約建設成本; ②降低技術難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如果選取最直、最短的線路,就必須開拓較多的山坡,填平溝谷,建造較多的橋梁或隧道) ①同蒲鐵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隴海鐵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鐵路沿漢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鐵路沿地形走勢曲折伸展線網密度 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方,線網密度大 山區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這樣可以聯系較多的居民點,方便人們的出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營運量,增加經濟效益 南疆鐵路和蘭新鐵路(新疆段)均沿山麓分布,連接綠洲2.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1)人類活動直接影響地貌過程挖掘過程 人類挖掘過程包括挖掘、采礦、爆破、彈坑等,人類挖掘作用比自然的剝蝕作用強許多倍。 采礦,尤其是露天采礦對環境的破壞非常強烈,采礦造成了大面積的工礦土地荒漠化,造成部分地面塌陷;平整山丘、圍海造地、采石、采砂都是挖掘的重要方式建造過程 人類建造過程包括城市建設、修筑道路、傾倒廢棄物、平整土地等,可形成人工地貌河道工程 河道上的工程,包括抗洪工程、灌溉工程、修筑大壩等人為工程都會影響河流的水文特點和侵蝕、沉積過程,都會改變河流地貌,影響流域生態(2)人類活動間接影響地貌過程風化作用 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各種污染導致地表風化速率加大土壤侵蝕 破壞植被,加大土壤侵蝕速率坡地過程 在石灰巖地區采礦、抽水,易形成崩塌沉陷;建設窯洞、房屋、工廠時,形成滑坡、崩塌,引起地貌變化風沙過程 破壞地表植被,加速了土壤風蝕過程,沙塵暴和沙漠化加速海岸過程 人為活動加大了海灘物質侵蝕速率(如采沙、挖掘珊瑚、紅樹林),致使海蝕崖后退、海岸線后退,影響海岸河流的蝕積過程(3).人類改變地貌的啟示人類活動也是一種外力作用,可直接影響地貌或通過影響地表過程而影響地貌。人類活動必須尊重自然,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經過充分、認真的論證后再實施、建造,從而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秩序。1.物質循環過程巖石圈的物質在內外力作用下不斷運動和變化,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巖漿的產生,周而復始,構成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巖石圈物質循環變式圖多種多樣,基本圖形有以下幾種:2.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判讀(1)判斷箭頭含義①指向巖漿巖的箭頭——冷卻凝固,是內力作用。②指向沉積巖的箭頭——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是外力作用。③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變質作用,是內力作用。④指向巖漿的箭頭——重熔再生作用,是內力作用。(2)判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大致可以用進出箭頭的多少來區分。①巖漿:三進一出。②巖漿巖:一進三出。③變質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1.看問題指向①問地質構造,主要包括褶皺(背斜、向斜)、斷層(地壘、地塹)。②問構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嶺、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2.具體方法方法及圖示 判讀事例看新老關系 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層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兩翼新→背斜→a為河谷→背斜谷看巖層彎曲 沒有說明巖層新老關系的情況下,甲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地貌為谷地。乙處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地貌為山嶺看相關數據 地點海拔(米)某沉積巖的埋藏深度(米)A450170B520140C450160看海拔→中部高、兩側低→山嶺;巖層埋藏深度→海拔減埋藏深度即為巖層的高度→同一巖層B處高,A、C處低→向上拱起→背斜解讀信息判斷巖層新老關系 (1)沉積巖巖層的新老關系判斷:①根據巖層層序判斷(下層較老,上層較新);②根據生物化石判斷(如圖1中巖石由老到新為三葉蟲化石、恐龍化石、大型哺乳動物化石)。 (2)其他巖層新老關系判斷:根據侵入巖侵入的巖層來判斷(侵入巖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如圖2中花崗巖的形成晚于沉積巖Ⅰ)判斷地質構造 (1)巖層連續且彎曲為褶皺。 (2)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向下彎曲為向斜。 (3)巖層中間老、兩翼新為背斜,巖層中間新、兩翼老為向斜。 (4)巖層不連續且有明顯位移為斷層判斷地表運動狀況 (1)根據巖層上下關系。若巖層呈水平狀態,并且從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連續排列,說明在相應地質年代里,地殼穩定,地理環境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2)根據巖層的彎曲。若巖層出現彎曲、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巖層形成后,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巖層發生褶皺運動。如圖3中乙處巖層彎曲說明受到了水平擠壓作用。 (3)根據巖層的缺失。若巖層出現缺失,可能是缺失巖層所代表的時代地殼發生隆起,使當地的地勢抬高,終止了沉積過程,或者原沉積物被剝蝕完畢,也可能是當時當地氣候變化,沒有了沉積物來源。 (4)根據侵蝕面。若上下兩巖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下部巖層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蝕。若侵蝕面上覆蓋新的巖層,說明之后該地又經歷了沉積作用。如圖2甲處上部巖層不完整,說明經歷了侵蝕作用,沉積巖Ⅰ的覆蓋說明又經歷了沉積作用。 (5)根據侵入巖。若地層中有侵入巖存在,說明圍巖形成之后又發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晚于圍巖形成時代。如圖2中花崗巖的存在說明經歷了巖漿侵入判斷地 貌類型 根據地勢起伏并結合地質構造,判斷地貌類型,如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如圖3中丙)、斷塊山、陡崖等觀察地點 視野比較廣闊的地方觀察順序 從宏觀到微觀從面到點一般步驟 觀察視野內大的地貌(山地、平原等 觀察和描述次一級地貌(山嶺、河谷等 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陡崖等)輔助工具 地形圖、遙感影像等1.地形特征描述類1)描述地勢特征,并說明判斷理由。地勢特征:等高值數值分布或河流流向→地勢起伏大或小 ; × 高× 低 ;山河相間分布。2)地形特征描述基本方法:類型 平原、高原、山地、 丘陵、盆地 ①類型(復雜)多樣或單一(以××××為主); ②主要分布在××區地勢 高、低 ①地勢××低、地勢自××向××傾斜; ②崎嶇(平坦)或地面起伏大(小)海岸線 平直、曲折 ①海岸線平直;②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等特殊地貌 喀斯特地貌發育、冰川地貌發育、風力地貌發育 多火山(位于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描述我國橫斷山區的特征:①山高谷深山河相間,南北縱列分布;②地勢西北高東南低;③喀斯特地地貌發育。3、地貌成因類1)利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2)利用地質作用中的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分析①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內力作用主要從地殼運動——板塊碰撞或張裂、地質構造(褶皺、斷層)的角度分析;②外力作用應先根據區域特征判斷外力作用的類型(流水、風、海浪、冰川等),進而找出對應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3)各類湖泊的成因舉 例 成因 特 征貝加爾湖、青海湖 構造湖 斷裂下陷,積水成湖,湖水較深,湖岸陡峭五大連池、鏡泊湖 堰塞湖 由滑坡、火山活動等地質災害形成,物體阻塞河道,堰塞體往往不穩定,易垮壩長白山天池 火口湖 火山口積水而成,多為近圓形,湖岸陡,湖水深北美五大湖、歐洲高山湖泊 冰川湖 冰川侵蝕形成洼地,積水而成例:①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后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②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力作用----斷裂陷落。③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④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內力作用----斷塊山地(該地區發生斷裂上升而形成的)。(2024·天津·三模)下圖為我國新疆某地區地質剖面圖,圖中B河橫剖面為平直河段,專家曾在B河下游淤積的泥沙中發現了恐龍化石,經初步鑒定為白堊紀早期體型較小的蹺腳龍留下的足跡。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下列對該地區的相關分析,最合理的是( )A.A山所在地區可以修建隧道B.該地有大片的花崗巖存在,可以推斷出地質時期變質作用顯著C.該地區淋溶作用顯著,土壤有機質含量高D.B河流向可能為西南流向東北2.下列關于該區域地質現象或事件的說法,正確的是( )A.花崗巖侵入發生S2地層之前 B.B河主要以地下水補給C.該地區地層中可能含有哺乳動物化石 D.K2時期水流速度較K1時期慢(2024·山東淄博·三模)丹霞地貌是在紅色沉積地層的基礎上侵蝕形成的地貌。陜北丹霞地貌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如多發育在風成紅色地層、有黃土覆蓋等,其形成過程及景觀如下表、下圖所示。完成下面小題。地質年代 早白堊紀 晚白堊紀 古近紀 新近紀 第四紀地質事件 堆積形成紅色地層 發育丹霞地貌及多級河流階地 先黃土層覆蓋,后丹霞地貌出露3.陜北紅色地層的巖石類型主要是( )A.砂巖 B.頁巖 C.石灰巖 D.花崗巖4.早白堊紀—新近紀,陜北構造運動的大背景是( )A.先持續性抬升,后坳陷 B.先坳陷,后間歇性抬升C.先間歇性抬升,后坳陷 D.先坳陷,后持續性抬升5.圖示黃土層下覆面形成及丹霞地貌出露的主要外力作用( )A.分別為侵蝕、堆積 B.均為堆積 C.分別為堆積、侵蝕 D.均為侵蝕(2024·江蘇淮安·模擬預測)下圖中虛線為等高線(單位:米),實線為地層界線。完成下面小題。6.推測圖示區域最大高差( )A.248 B.288 C.365 D.4007.圖中大規模構造運動最有可能發生在( )A.D1之前 B.K之后 C.P2之前 D.T1之后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河流流向自西南流向東北 B.有過地殼抬升現象C.T1和J之間存在平行不整合面 D.河流處的構造地貌為背斜谷(2023·天津武清·模擬預測)下圖示意某區域地質地形圖,圖中巖層輕微褶皺,斷層西南一側巖層有明顯的沉降。完成下面小題。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曾受到西北—東南方向的水平擠壓 B.斷層發生在褶皺之前C.地勢西南高、東北低 D.河流沿斷層線發育10.若圖中T巖層中發現大量魚類化石,則該巖層形成的地質年代( )A.安第斯山脈形成 B.蕨類植物出現并逐漸繁盛C.爬行動物繁榮,鳥類出現 D.是最重要的鐵礦成礦期(2024·安徽亳州·模擬預測)與普通黃色沙灘不同,黑色沙灘的形成與火山活動有關,在某些地區當地居民會利用黑色沙灘曬鹽制鹽。下圖示意黑色沙灘景觀。完成下面小題。11.推測黑色沙灘的形成過程是( )A.火山噴發—熔巖冷卻—海浪與風力侵蝕作用—沙粒堆積B.巖漿侵入—變質作用—地殼抬升—冰川侵蝕、搬運、堆積C.火山噴發—巖漿涌出—熔巖覆蓋冷卻—凍融風化、堆積D.海浪與風力侵蝕作用—熔巖破碎—冰川侵蝕、搬運、堆積12.相較普通黃色沙灘,黑色沙灘曬鹽制鹽( )A.更易推廣 B.成本更低 C.品質更高 D.效率更高13.(2024·浙江杭州·模擬預測)下圖為某區域沉積地層分布示意圖,a、b、c、d地層年代依次變新。完成問題。若斷層同一側地層由上到下年代依次變老,則PQ間地質剖面可能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024·浙江杭州·模擬預測)下圖為某區域地質圖。完成下面小題。14.該區域由早到晚發生過的地質作用,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沉積作用——水平擠壓——侵入作用 B.水平擠壓——變質作用——沉積作用C.水平張裂——沉積作用——巖漿活動 D.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沉積作用15.與圖中各巖層形成時期地球演化特征符合的是( )A.太古代末期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 B.侏羅紀裸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共存C.中生代至新生代巖漿活動愈加活躍 D.古生代爬行動物開始向鳥類方向發展(2024·河北邯鄲·三模)江郎山位于浙江省西南邊界,以雄偉奇特的“三爿石”著稱于世,三大石峰,拔地如筍,摩云插天,被勘定為中國丹霞第一奇峰。下圖為雄偉奇特的“三爿石”景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6.“三另石”形成的構造條件是( )A.褶皺構造 B.地壘構造 C.地塹構造 D.斷裂構造17.江郎山地形的發育已經進入(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壯年期 D.老年期(2024·天津·二模)不整合地層界限是指上、下地層間的形成時間發生間斷的界限。下圖示意我國北方某區域地質創面。完成下面小題。18.據圖推斷,盆地區下陷發生的地質年代是(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代19.據圖分析,高原區地殼抬升的次數至少是( )A.3次 B.4次 C.5次 D.6次(2024·江蘇徐州·模擬預測)某區域曾發生過多次地質事件,底層輕微褶皺,斷層東北側地塊有明顯的抬升。如圖為該區域地質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0.該區域最老的巖層是( )A.泥灰巖 B.灰巖 C.砂礫巖 D.粉砂巖21.該區域下列地質事件最新的是( )A.褶皺變動 B.砂頁巖沉積 C.礫巖沉積 D.斷層構造22.在下列地點進行地質鉆探,最有可能獲得砂頁巖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3.(2024·云南昆明·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紅土型金礦是含金較高的原生金礦通過風化和雨水淋濾作用,使巖石中的易溶元素流失,鐵、金元素保留下來形成紅土(質地偏黏重),后經化學作用,金元素逐漸從化合物形態轉變為單質形態,再經淋濾、下沉、富集形成的次生金礦。爬奔金礦是老撾著名的紅土型金礦,礦石品位高,礦區海拔750~1060米,屬山坡型礦體,勘探發現紅土型金礦體10余條,其下部原生金礦總量達11噸。圖示意爬奔金礦的位置和巖層分布。100°(1)指出紅土型金礦形成過程中,紅土所起的作用。(2)據圖判斷爬奔金礦所在區域發生過的主要構造運動,并說明依據。(3)推測爬奔紅土型金礦成礦的物質來源。24.(2024·山東泰安·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距今約4.2~1.3ma(ma:百萬年)的地質時期內,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水系段發生了水系重組事件,從而奠定了現代長江水系的基本格局。圖為該時期內三個時段(a→b→c)的水系演替過程。研究表明,該時期內,青藏高原東緣季風及降水強度呈減弱趨勢,地殼升降運動也相對平穩,而古昔格達湖的出現和消失主導了該區域的水系重組。(1)分析河流在PQ段形成兩處近直角轉彎的原因。(2)隨著古湖泊的消失,古雅礱江在下游段M處發生河道變遷。分析其原因。【試題解析】【答案】1.D 2.D【解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以判斷,A山所在地區地質構造為向斜,易儲水,不適合修建隧道,故A錯誤;花崗巖為侵入巖,屬于巖漿活動,有可能會導致巖漿周圍巖石發生變質,但不能得出地質時期變質作用顯著,故B錯誤;淋溶作用強,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且該地區淋溶作用弱,故C錯誤;B河流東南側河床陡峭,說明河流向東南側侵蝕,即河流向東南側偏轉,北半球向右偏,故東南側為河流右岸,所以河流流向為西南向東北,故D正確,故選D。2.侵入巖一般形成于侵入層之后,根據圖示可知,侵入巖有侵入到S2層,故應該在S2層后形成,故A錯誤;該區為新疆,河流西北面有高山,故河流主要補給應該是高山冰雪融水補給,故B錯誤;根據信息可知河流地層中的化石形成于白堊紀早期,哺乳動物出現在三疊紀,所以不可能有哺乳動物化石,故C錯誤;K2時期以粗砂巖為主,K1以礫石為主,礫石顆粒大于粗砂巖,說明K1時期水流速度快,顆粒大的礫石被搬運到此沉積,故D正確。所以選D。【答案】3.A 4.B 5.D【解析】3.根據圖表信息可知,丹霞地貌是在紅色沉積地層的基礎上侵蝕形成的地貌,陜北早白堊紀時期堆積形成紅色地層,因此紅色底層屬沉積巖,主要是砂巖或礫巖,A正確。頁巖是由黏土物質硬化形成的微小顆粒易裂碎的巖石,多呈黑色、灰色等,B錯誤。花崗巖為侵入型巖漿巖,D錯誤。石灰巖由鎂石灰巖與碳酸鈣復合構成,其質地細密純白,C錯誤。故選A。4.砂巖屬河湖相沉積,以及根據表格“早白堊紀堆積形成紅色地層”可知,這一時期陜北地區發生坳陷。晚白堊紀到新近紀發育了多級河流階地,可推測這期時期地殼間歇性抬升,因此早白堊紀—新近紀,陜北構造運動的大背景是先坳陷,后間歇性抬升,ACD錯誤,B正確。故選B。5.白堊紀時期在陜北形成了大型風成紅色砂巖堆積地層,隨著地殼抬升,流水侵蝕砂巖形成眾多溝谷。之后在第四紀,陜北被黃土所覆蓋,砂巖侵蝕地貌發育受到限制。直到陜北地區緩慢抬升,地表水對黃土沖刷,在溝谷處被流水剝蝕,丹霞地貌出露。因此黃土層下覆面的形成及丹霞地貌出露的主要外力作用均是侵蝕,ABC錯誤,D正確。故選D。【答案】6.C 7.D 8.B【解析】6.圖示區域最高處為400m-450m,最低處海拔為50m-100m,故圖示區域性對高度為300m-400m,故圖示區域最大高差365m,C正確ABD錯誤。故選C。7.由圖可知T1之前的巖層大致平行分布,而在J處出現明顯的的斷層現象,所以圖中大規模構造運動最有可能發生在T1早三疊紀之后的侏羅紀,D正確ABC錯誤。故選D。8.結合圖中等高線,可知圖中河流自東北流向西南,A錯誤;由圖可知地層T1、P2、P1、D2、D1出現不連續分布,出現斷層,有過地殼抬升,B正確;T1和J之間存在斷層,不存在平行不整合面,C錯誤;由圖可知,河流處中間為比較新的T1早三疊紀,南北兩側為較老的的晚二疊紀、早二疊紀,中心新南北兩側巖層老,故河流處為向斜,D錯誤。故選B。【答案】9.A 10.B【解析】9.根據圖示巖層水平位移方向可知,該地巖層受到過西北—東南方向的水平擠壓,A正確。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斷層將褶皺打斷,可知,斷層發育在褶皺之后,B錯誤。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南部中部地勢高、西北部地勢低,C錯誤。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斷層線沒有與山谷重合,所以不會沿斷層線發育河流,D錯誤。故選A。10.有大量魚類化石說明該地層形成于晚古生代,此時陸地格局還是聯合古陸時期,安第斯山脈形成于新生代,A錯誤;古生代蕨類植物達到繁盛期,B正確;鳥類出現,爬行動物繁榮發生在中生代時期,C錯誤;前寒武紀是重要的鐵礦成礦期,D錯誤。故選B。【答案】11.A 12.D【解析】11.根據材料信息“ 黑色沙灘的形成與火山活動有關”可知,黑色沙灘沙粒主要由巖漿巖碎屑以及火山灰等物質構成,因而呈現黑色。由于火山噴發,大量熔巖涌出,冷卻凝固后形成巖漿巖,后在海浪、風力的侵蝕作用下體積不斷變小,并逐漸與火山灰糅合堆積成沙灘。黑色沙灘形成與冰川侵蝕以及凍融風化無明顯關系。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12.相較于普通黃色沙灘,黑色沙灘更容易吸收太陽輻射,升溫快,海水蒸發更旺盛,曬鹽制鹽效率更高,D正確;黑色沙灘分布相對更少,不易推廣,A錯誤;其成本、品質與曬鹽制鹽工藝有關,與沙灘顏色關聯性較小,BC錯誤。故選D。13【答案】D【詳解】由材料“a、b、c、d地層年代依次變新”、題干“斷層同一側地層由上到下年代依次變老”、正常沉積巖層下老上新等知識可知,斷層兩側巖層沒有因錯位移動導致地層倒置,應出現在上盤相對下降的正斷層中,①錯誤;由圖可知,斷層線兩側均有a、b、c、d地層,按目前斷層兩側移動方向,反向推導,③④圖中的斷層兩側巖層可恢復成同一巖層,而②圖中的兩側巖層無法恢復成同一巖層,②錯誤,③④正確。③④組合正確,故選D。【答案】14.A 15.C【解析】14.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先經過沉積作用形成沉積巖,然后經過水平擠壓形成褶皺,之后經歷巖漿侵入形成侵入性巖漿巖,然后發生斷裂,再次接受沉積形成沉積巖,所以地質作用是沉積作用——水平擠壓——侵入作用——斷裂——沉積作用,A正確,BCD錯誤。所以選A。15.喜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高大的山脈,形成于新生代,A錯誤;侏羅紀時期的植物群落以裸子植物為主,B錯誤;受印度板塊向歐亞大陸碰撞造山作用的影響,中生代至新生代巖漿活動愈加活躍,C正確;中生代爬行動物開始向鳥類方向發展,D錯誤。所以選C。【答案】16.D 17.D【解析】16.由圖可知,三大石峰,拔地如筍,摩云插天,且間有裂隙,這是在斷裂構造基礎上,經風化、侵蝕而逐漸形成的,ABC錯誤,D正確。故選D。17.由景觀圖發現,“三爿石”的周圍山頂渾圓,起伏和緩,海拔較低,只因“三爿石”巖層的堅硬而拔地如筍,說明這里的地貌發育經歷了漫長的地質年代,已經進入老年期,ABC錯誤,D正確。故選D。【答案】18.A 19.B【解析】18.由材料“不整合地層界限是指上、下地層間的層序發生間斷的界限”可知,當出現不整合地層界限時表明在此時發生了地殼下沉。據圖可知,在盆地區的第四系和新近系砂巖與太古界(Arsg)之間缺失了寒武—奧陶,石炭—二疊、侏羅系等地層,即缺失了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但沉積有新生代中的第四系和新近系地層,說明盆地區在新生代下陷,接受了沉積,A正確,排除BCD。故選A。19. 據圖可知,高原區J和C-P,C-P和E-O,E-O和Arsg三個不整合地層界限以及一個發生抬升的斷層。每個不整合地層界限表明至少發生了一次抬升(抬升后遭受侵蝕再接受新的沉積,導致出現不整合地層界限),所以此處至少發生了4次抬升,B正確,ACD錯誤。故選B。【答案】20.A 21.D 22.B【解析】20.據材料可知,底層輕微褶皺,斷層東北側地塊有明顯的抬升,觀察斷層兩側同一巖層之間的寬度可知,核部上盤變窄,因此本區域有一個東北-西南方向延伸的向斜,向斜巖層中間新,兩側老,所以外圍的泥灰巖比里面的砂頁巖、灰巖老,粉砂巖、礫巖、砂礫巖覆蓋在向斜之上,所以比較新,因此,該區域最老的巖層是泥灰巖,A正確,BCD錯誤。故選A。21.由上題可知,該區域底層輕微褶皺,形成向斜,之后接受沉積,斷層截斷圖中砂頁巖和礫巖巖層,即該區域地質事件最新的是斷層,D正確,ABC錯誤。故選D。22.砂頁巖位于向斜構造中,上覆巖層是灰巖,圖中甲是泥灰巖,位于砂頁巖下方,乙是灰巖,丙、丁下方巖層是泥灰巖,因此進行地質鉆探,最有可能獲得砂頁巖的是乙,B正確,ACD錯誤。故選B。23【答案】(1)紅土中的黏粒對金元素有吸附作用;紅土為單質金的淋濾、下沉、富集提供空間。(2)地殼抬升,依據:海相沉積巖(石灰巖)出露地表;擠壓斷裂,依據:礦區內有褶皺和斷裂構造。(3)下部的原生金礦經風化,提供成礦物質;周邊地勢較高的原生金礦,經風化、重力和外力搬運,在低洼處沉積。【詳解】(1)紅土在紅土型金礦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首先,紅土是含金較高的原生金礦的載體,原生金礦中的金元素通過一系列過程在紅土中富集。其次,紅土通過風化和雨水淋濾作用,使巖石中的易溶元素(如碳酸鹽、硅酸鹽等)流失,而鐵、金等不易溶元素則保留下來,形成了富含金的紅土。最后,這些金元素在紅土中經過長期的化學作用,逐漸從化合物形態轉變為單質形態,并在淋濾、下沉、富集的過程中形成紅土型金礦。(2)根據圖所示,首先,區域內地形呈山坡型,且海拔較高(750-1060米),圖中有石灰巖,石灰巖是沉積于淺海的巖石,現在裸露地表,這明顯表明地殼發生了抬升運動。其次,圖中明確標出了斷裂構造,這是地殼在應力作用下發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位移的構造,進一步證明了該區域還發生了斷裂運動。(3)爬奔紅土型金礦的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兩部分。首先,原生金礦是其中最重要的物質來源,這些原生金礦中的金元素在風化和雨水淋濾作用下被轉移到紅土中。其次,富含鐵、金的巖石在風化過程中,其鐵、金元素得以保留下來,為紅土型金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5) 爬奔紅土型金礦開采的自然條件具有優勢和不利因素。優勢在于金礦品位高,礦石質量好,這使得開采效益較高;同時,地形坡度大有利于雨水淋濾作用的發生,增加了礦石中金的含量。然而,不利因素也較為明顯,首先是熱帶季風氣候導致的降水量大,這對采礦作業和礦石運輸都帶來了不便;其次,山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增加了采礦的難度和成本;此外,地形坡度大還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和滑坡等地質災害,對采礦作業和人員安全構成威脅。24【答案】(1)斷裂帶走向與原有河道幾乎垂直,原有河道沿斷裂帶水平錯開;斷裂帶處巖石較破碎,易侵蝕,發育成新的河道;新河道與原有河道貫通后在P、Q處形成近直角轉彎。(2)古湖泊堵塞口被風化侵蝕,湖水外泄(古昔格達湖消失),水位急劇下降;L河段落差變大,流速加快,河流下蝕和溯源侵蝕增強;最終在M處,古雅礱江被L河襲奪,(改從L河段匯入金沙江干流)產生河道變遷。【詳解】(1)小問詳解:據圖可知,地殼運動導致地層發生斷裂,斷裂帶走向與原有河道幾乎垂直,原有河道沿斷裂帶水平錯開;斷裂帶處巖石較破碎,容易受到外力的侵蝕,逐漸發育成新的河道;新的河道與原有河道因流水的侵蝕貫通后在P、Q 處形成近直角轉彎。(2)據圖可知,古湖泊堵塞口受外力作用被風化侵蝕,湖水外泄流出,古昔格達湖消失,湖泊水位急劇下降;L河段落差變大,流速加快,流水作用以河流下切侵蝕和溯源侵蝕為主;最終在M處,古雅礱江被L河襲奪,改從L河段匯入金沙江干流產生河道變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