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02 宇宙中的地球內容速覽 高考考情·速覽(三年考情分析) 知識體系·構建(思維導圖建構) 基礎知識·清單(4大知識點)●地球的宇宙環境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的演化 關鍵能力·拓展(4個能力點)能力點一 月相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能力點二 常見天象和天文觀測能力點三 太陽輻射的分布 能力點四 地層和化石的判讀 素養提升·訓練(模擬+真題)知識點 三年考情 具體考點地球的宇宙環境 2023年江蘇3、2023年浙江19 金星合月、四星伴月、月相的觀察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2023年廣東9、2022年福建 太陽輻射的影響因素、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的圈層結構 / /地球的演化 2022年天津3、2022年北京4 地層與地質年代 核心概念天體、天體系統、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地殼、地幔、地核、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層、化石1.宇宙的物質性--天體 天體的概念和類型概念 宇宙中物質存在的形式,它們連同通過天文望遠鏡或其他空間探測手段才能探測到的星際空間物質,統稱為天體。類型 天體可分為天然天體和人造天體。自然天體包括星云、恒星、行星、衛星等;人造天體有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國際空間站等。但應注意人造航天器只有在離開地球進入宇宙空間運行時,才能被稱為天體。 常見天體的特征星云 恒星 行星 衛星天體特征 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呈云霧狀外表,主要物質是氫 由熾熱氣體組成、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 類 球 狀天體 在橢圓軌道上繞恒星運行,近似球狀,質量比 恒星小,本身不發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發亮 環繞行星運轉、大小差別很大天體圖示 (舉例) 獵戶座星云 太陽 土星 木衛二最基本的天體:恒星和星云。 流星體、流星現象及隕星的區別2.宇宙的運動性和層次性--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級概念 宇宙中的天體都在運動著,運動中的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層級關系可觀測宇宙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不是整個宇宙,可觀測宇宙是由銀河系和目前人類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組成的。但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探測宇宙的能力不斷增強,可觀測宇宙的范圍還會不斷擴大。 太陽系太陽系示意圖 組成 太陽、行星、矮行星和衛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等,中心天體是太陽八大行 星分類 類地行星: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 巨行星:E木星、F土星; 遠日行星:G天王星、H海王星八大行星 運動特征 同向性:繞日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近圓性:繞日公轉軌道近似圓形; 共面性:繞日公轉的軌道大體在同一平面上 地月系組成 地球與其衛星月球特點 月球環繞地球公轉且其公轉、自轉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樣聯系 月球總是以一面對著地球3.行星地球普通性 地球的結構特征與其他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許多相同之處。特殊性 唯一存在高級智慧生命的星球①和諧的外部條件——“穩定”和“安全” ②適宜的自身條件——“三個適中”地球大氣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作用地球大氣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作用 厚厚的大氣層可以減少小天體對地表的撞擊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對地面的保溫作用使地表晝夜溫差不大氧氣可供生物呼吸,臭氧等可以使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1.太陽輻射與地球 太陽輻射概念 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組成 太陽輻射分為紫外光、可見光和紅外光三部分,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波段,約占總能量的50%。 太陽輻射強弱的影響因素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經植物的生物化學作用,可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生物化學能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質時期生物固定以后積累下來的太陽能太陽輻射是地球大氣運動、水循環的主要能源太陽輻射本身以及大氣運動、水循環等,也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能源太陽輻射強的地方,熱量不一定豐富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晴天多,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但空氣稀薄,大氣吸收的地面長波輻射很少,大氣的保溫作用弱,成為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2.太陽活動與地球 太陽活動概念 指太陽釋放能量的不穩定性所導致的一些明顯現象類型 太陽黑子 耀斑和日珥 太陽風分布 A光球層 B色球層 C日冕層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電磁波→電離層擾動→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影響甚至中斷高能帶電粒子→擾亂地球磁場→“磁暴”現象(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高能帶電粒子→沖進兩極地區,與高空大氣碰撞→極光對衛星導航、空間通信、電網、航空航天等人類活動產生災害性影響1.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示意圖地震 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動震級 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烈度 表示地震對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等震線 烈度相同點連成的的封閉曲線震源 地球內部巖石發生斷裂引起震動的地方震源深度 從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對著震源那一點震中距 從觀測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 地震波地震波是震源釋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現的各種破壞現象,都是地震波的沖擊造成的。分類 特點傳播速度 傳播介質 共同點縱波(P波) 較快 固體、液體、氣體 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還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橫波(S波) 較慢 固體2.地球的內部圈層示意圖劃分依據 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圖中A為橫波,B為縱波。名稱 地殼C 地幔D 地核E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內核界面特征 ①固體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②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③海拔越高,地殼越厚 ①固態,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物質處于熔融狀態,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②溫度、密度、壓力增大 ①極高溫和高壓狀態下的鐵和鎳等金屬組成;②外核呈液態,內核呈固態3.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大氣圈 是包裹地球的氣體層。近地面的大氣密度大,隨高度增加,大氣密度迅速減小水圈 由液態水、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按它們存在的位置和狀態,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生物圈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巖石圈:上地幔頂部與地殼都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1.地層和化石 地層和化石特點 作用地層 是地殼上部呈帶狀展布的層狀巖石或堆積物 保存有不同時代的生物遺體或遺跡,遺留下環境變化的物質憑證化石 不同時代的地層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時代的地層往往保存著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確定地層的時代和順序 研究地層和化石的意義:指示作用 根據地層組成物質的性質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層沉積時的環境特征舉例 紅色巖層指示氧化環境黑色頁巖并含黃鐵礦指示還原環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溫暖的淺海環境破碎的貝殼指示濱海環境層理構造的形成層理是沉積巖在形成過程中,由于沉積環境的改變,所引起的沉積物質的成分、顆粒大小、形狀或顏色沿垂直方向發生變化而顯示出的成層現象。2.地球的演化歷程宙 代 紀 主要生物進化 礦產形成動物 植物 其他顯生宙 新生代 第四紀 人類出現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人類出現是生物發展史上的重大飛躍新近紀 哺乳動物快速發展古近紀中生代 白堊紀 爬行動物盛行,尤其是恐龍;中后期,一些爬行動物進化出羽毛,開始向鳥類發展;小型哺乳動物出現 裸子植物極度興盛 末期,物種大滅絕 主要的成煤期侏羅紀三疊紀古生代 二疊紀 晚古生代脊椎動物發展:早期魚類大量繁衍;中期兩棲類形成;晚期爬行動物出現 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晚期,裸子植物開始出現 末期,物種大滅絕 重要的成煤期石炭紀泥盆紀志留紀 早古生代早期,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 后期,陸地上開始出現低等的植物奧陶紀寒武紀元古宙 前寒武紀 藍細菌大爆發,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重要的成礦期,形成鐵、金、鎳、鉻等金屬礦產太古宙 出現了藍細菌等原核生物冥古宙 只有一些有機質,沒有生命的跡象地球演化的關鍵要點1)演化要點一:“生命大滅絕事件”古生代末期,即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約95%的生物從地球上消失;中生代末期,即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恐龍和海洋中50%的無脊椎動物從地球上消失。2)演化要點二:“生物進化特點”植物:藻類 → → 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 → 裸子植物 → → 被子植物動物:原始單細胞動物 → →無脊椎動物 → →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 →脊椎動物(鳥類、哺乳類)→ →人類出現1)月球自身不發光,靠反射太陽光發亮,面向太陽的半球為晝,背向太陽的半球為夜。2)因日、月、地三者位置關系及月球繞地球自西向東公轉,形成周期為29.53天的月相變化周期(即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3)巧記: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上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東,位于東半天空。)1.常見的天象沖日現象 沖日現象指地外行星運行到與太陽、地球一條直線上,且位于太陽與地球連線的延長線上。沖日時行星最亮,也最適宜觀測凌日現象 凌日現象指地內行星運行到與太陽、地球一條直線上,且位于太陽與地球之間。在地球上可以看到一個小黑圓點在日面上緩慢移動月掩金星 “月掩金星”是月亮在運行中恰好走到金星和地球的中間,三個星球呈一條直線時發生的天象。日落之后,天頂附近娥眉月東面。單憑肉眼就能發現一顆銀白色的光點,那就是金星,且亮度比月亮更明亮。隨著月球自西向東運行,金星首先在月球的東面消失(暗面進),隨后,金星再從月球的西面復現(亮面出)2.天文觀測站建設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 緯度:緯度較低,觀測星空范圍廣;緯度高,星空起落變化小,利于觀測季節:冬季漫長,則晝短夜長的時間長,連續觀測時間長氣象:降水少,多晴天,大氣透明度高;風速小,濕度低地形地勢:地勢高,空氣稀薄,大氣透明度高,視野開闊;地勢起伏大,利于排水人文條件 遠離城市,人口稀少,污染小,燈光少,觀測干擾較小1.全球太陽輻射的分布空間分布 不同緯度 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相同緯度 從沿海向內陸遞減;地勢高處太陽輻射強,地勢低處太陽輻射弱;時間分布 夏季太陽輻射強于冬季2.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的空間分布從總體上看,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遞增,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體分布如下圖所示:3.太陽能電站建設的區位條件1.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方法 沉積巖是受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一般的規律是巖層年齡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年齡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侵入的巖層晚于被侵入的巖層。 受巖漿活動高溫高壓的影響而變質的巖層,晚于相鄰的巖層。2.地層和化石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巖石(地層)所指示的古地理環境特征巖石(地層) 古地理環境含煤(石油)地層 氣候濕潤、森林茂密卵礫巖 河流發育,河流落差較大石灰巖 溫暖的淺海環境頁巖 靜水環境玄武巖 有火山活動有色金屬礦產 巖漿活動頻繁 化石所指示的古地理環境特征化石 古地理環境三葉蟲、魚、貝殼等海洋生物化石 海洋(水生)環境珊瑚化石 溫暖清澈的淺海環境恐龍化石、裸子植物化石 氣候溫暖、植被茂密鳥類或哺乳類動物化石 陸生環境3.古生物成為化石的形成條件 生物本身具有硬殼、骨骼等不易毀壞的硬體部分。 生物死亡后必須盡快地被沉積物所掩埋,這樣才能避免腐爛或被其他動物所吞食。 埋藏下來的生物遺體必須經石化(如礦物質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4.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方法 若出現大面積成層巖石,說明形成巖層的時代地殼下沉。 若巖層發生侵蝕,說明地殼上升。 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者地殼曾經下沉,形成了該年代的巖層,后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巖層又被侵蝕掉。1.(2022·上海·高考真題)農歷三月二十七產生了“金星合月”,此時金星和月球距離最近。此日金星能夠被人觀測到的時間和位置是( )A.清晨的東方 B.清晨的西方 C.黃昏的東方 D.黃昏的西方(2023·浙江·高考真題)某中學地理社團組織成員開展月相觀測。2021年2月19日農歷正月初八,有同學用肉眼在湛藍的天空中觀測到了日、月同天景象,并作記錄。同時,部分同學還從網上查到,位于(0°,105°W)的地點可觀測到月球正在地平線落下。完成下面小題。2.同學記錄的日、月位置和月相正確的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2023·廣東·高考真題)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團隊利用往返式探空氣球,在長沙觀測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個不同時刻釋放的氣球所記錄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信息(圖a)。圖b為其中某一時刻對應的太陽光照示意圖(陰影部分代表黑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在圖a中,符合圖b示意時刻所釋放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的曲線是( )A.① B.② C.③ D.④4.這次探測結果顯示,白晝期間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隨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為隨高度增加( )A.CO2量減少 B.空氣溫度降低C.大氣越稀薄 D.人類干擾越小5.(2022·北京·高考真題)圖示意寒武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和地表溫度的變化。完成圖中( )A.寒武紀比奧陶紀生物種類更加豐富 B.侏羅紀是哺乳類動物的繁盛時期C.第三次物種大滅絕與地表升溫有關 D.生物演化主要依賴于地球的內能(2022·天津·高考真題)下圖為某地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沉積地層在地表出露情況的示意圖。回答下列小題。6.從奧陶紀到二疊紀,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為( )A.下降沉積、抬升侵蝕、下降沉積 B.抬升侵蝕、下降沉積、水平擠壓C.下降沉積、水平擠壓、抬升侵蝕 D.抬升侵蝕、下降沉積、抬升侵蝕7.該地區三疊紀地層中發育有落水洞、天坑等地貌。關于該地層的描述,正確的是( )A.可找到被子植物化石 B.巖石受到水的溶蝕作用C.明顯受到過風力侵蝕 D.位于背斜構造中心部位(2024·遼寧沈陽·三模)日食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且三者正好處于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的現象。日食可分為日全食、日環食、日偏食。2024年4月8日中午,當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北美洲上演,加拿大、美國等大片陸地區域能看到壯觀的日全食天文現象。這次日全食帶寬約200km。下圖示意2024年4月8日北美地區日全食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這次日全食發生過程中,最先看到日全食的北美國家和地區是( )A.加拿大 B.美國本土 C.墨西哥 D.夏威夷州9.在這次日全食發生期間,北美地區天空出現的月相應為( )A.滿月 B.新月 C.上弦月 D.下弦月(2024·安徽銅陵·三模)慕士塔格天文觀測站地處西昆侖山脈第三高峰——慕士塔格峰附近,海拔4526米,是我國首座“零海拔”天文觀測站。其建筑可以將室內人體感受等效海拔高度降至與零海拔相當的水平,因此被稱為“零海拔天文觀測站”。完成下面小題。10.該地適合天文觀測的主要原因是( )①遠離海洋,水汽少②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透明度高③人煙稀少,污染少④四季分明,觀測結果的研究價值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慕士塔格天文觀測站成為全國首座“零海拔”天文觀測站,主要得益于我國( )A.天文觀測歷史悠久 B.科學技術水平提高C.社會經濟穩步發展 D.政府政策引導扶持(2024·廣東廣州·三模)北京時間2024年3月25日0時46分,“鵲橋二號”中繼星順利進入環月軌道飛行。該中繼星將與登月探測器共同完成探月任務。下圖示意中繼星與地球、月球的軌道關系。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鵲橋二號”中繼星服務的登月探測器主要探測月球的( )A.背向地球面 B.正對地球面 C.月海的深處 D.環形山凹處13.“鵲橋二號”中繼星為登月探測器提供的“中繼”功能是( )A.發電充能 B.定位導航 C.鏈接通信 D.設備維修(2024·湖南永州·模擬預測)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屆亞運會拉開帷幕,作為首屆“碳中和”亞運會,采用了100%綠色電能供應。綠電主要來自青海等地的光伏發電,以及浙江省內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圖為青海省光伏發電場景。完成下面小題。14.下列關于太陽說法正確的是( )A.屬于恒星 B.內部不斷發生核裂變C.太陽輻射全部到達地球 D.屬于行星15.相較于浙江省,青海省進行光伏發電的突出有利條件是( )A.經濟發達 B.氣候涼爽 C.環境優美 D.晴天多16.光伏發電作為綠色電能,反映出太陽輻射能的特點是( )A.獲取方式簡單 B.取之不盡,用之不竭C.清潔無污染 D.發電量不穩定17.(2024·北京東城·二模)2023年12月31日21時55分(世界時),太陽爆發了一次大耀斑。據此,回答問題。大耀斑( )A.發生在太陽大氣的色球層 B.改變地球對流層高度C.爆發時北京市正值早高峰 D.影響了太陽運動周期(2024·湖北·模擬預測)近年來,世界新增油氣儲量60%來自深部地層,深層、超深層已經成為我國油氣重大發現的主陣地。“深地一號”躍進3-3XC井,位于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井深達到9432米。工程采用“超深大位移鉆井技術”,先垂直下鉆,再進行水平鉆進,成功開采了3公里以外塔里木河上游胡楊林下7000米的超深層油氣資源。躍進3-3XC井的成功鉆探再次證明中國深地系列技術已跨入世界前列。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8.與開采淺層油氣資源相比,超深層油氣開發面臨的最大困難是( )A.地下深層巖性堅硬穩定 B.軟流層的高溫低壓環境C.深層石油難以精準定位 D.過量開采引發地震災害19.該工程采用“大位移”鉆井技術開采油氣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A.保護當地生態 B.降低開發成本 C.提高開采技術 D.獲取更多資源20.隨著深地探測和開發技術的不斷突破,可帶動發展的相關產業有( )①高端設備制造②汽車自動駕駛③先進材料研究④核心軟件研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湖南岳陽·三模)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積石山縣(震中35.70°N,102.79°E)發生6.2級逆沖型地震,震源深度10km,此次地震的發震斷裂可能為拉脊山北緣東段,為擠壓逆沖型斷層(為上盤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主要由水平擠壓與重力作用而成)。斷裂帶東側的官亭盆地,位于距震中北方約10km,黃河自西向東穿過,兩岸發育河流階地或新老洪積扇,自然條件相對優越,宜于發展農業生產。地震中官亭盆地發生地震—滑坡—泥流,屬于此次地震VⅢ(8度)烈度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1.下圖中表示擠壓逆沖型斷層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2.官亭盆地地震烈度為8級,原因可能是( )①地震震級高且發生在凌晨②距震中近且震源淺③人口稠密,房屋建筑質量較差④地震導致黃河泛濫形成水災⑤地震誘發滑坡-泥流等次生災害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2024·江西·三模)下圖示意生物出現以來,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氧氣含量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3.古生代中、后期( )A.出現最原始的生物 B.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C.氧氣含量迅速上升 D.二氧化碳含量波動下降24.地球上生物出現以后( )A.O2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CO2的含量呈波動性上升C.植物的進化與O2含量成正相關 D.寒武紀時O2含量達到頂峰【試題解析】【答案】1.A【詳解】1.農歷三月二十七,月相接近殘月,殘月凌晨升起,在東天空,金星與月球離得最近,二者時間位置也相近,此時月球和金星位于清晨東邊天空,A正確,BCD錯。故選A。【答案】2.B【解析】2.農歷上半月的月相黃昏日落后可見,月面朝西,CD錯誤,2021年2月19日,太陽直射南半球,日落西南,太陽高度角小(日落時太陽高度角為0),B正確,A錯誤。故選B。【答案】3.A 4.C【解析】3.由圖b可知,此時長沙位于晨線西側,處于夜半球,而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傳遞能量,夜半球處于背對太陽狀態,近地面無法接收到太陽輻射,因此近地面太陽輻射接近于零,CD錯誤;此時長沙位于晨線附近,隨著海拔的升高,接收到太陽輻射的區域逐漸增加,太陽輻射應呈現增加的趨勢,B錯誤,A正確。故選A。4.大氣削弱作用原理太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現為:吸收、散射、反射。白晝期間氣球逐漸上升的過程中,海拔逐漸升高,大氣變稀薄,空氣中的塵埃分子減少,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削弱作用變弱,故白晝期間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增多,C正確;白晝期間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隨高度增加而增多,與CO2量減少、空氣溫度降低、人類干擾減小關系不大,ABD錯誤。故選C。【答案】5.C【詳解】5.從生物多樣性來看,奧陶紀比寒武紀生物物種更加豐富,A選項錯誤。從所學知識可知,侏羅紀是大型爬行類生物恐龍所在的時代,并非哺乳類動物的繁盛時期,B選項錯誤。從圖中資料可以看到第3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其地表溫度相較之前有很大上升,故第3次物種大滅絕可能與地表升溫有關,C選項正確。生物的演化其影響因素較多,其形成過程較為復雜,D選項錯誤。故選C。【答案】6.A 7.B【解析】6.奧陶紀時,該區開始接受沉積,到泥盆紀,該區一直接受沉積,泥盆紀之后,該區地殼整體抬升,缺失石炭系地層,到二疊紀,該區地殼整體下降接受沉積,沉積了二疊紀地層、三疊紀地層,之后該區地殼發生水平運動,地層褶皺并隆起,遭受剝蝕,再之后該區地殼又整體下沉,接受沉積物的沉積,A正確,BCD錯誤。故選A。7.被子植物繁盛的地質時代是新生代,并不在三疊紀,所以不可能找到被子植物化石,A錯誤;落水洞、天坑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蝕地貌,B正確;喀斯特地貌發育在較濕潤地區,風力侵蝕作用相對較弱,C錯誤;三疊紀巖層是圖中最新的巖層,而背斜中心巖層相對最老,D錯誤。故選B。【答案】8.C 9.B【解析】8.由圖可知,這次日全食發生過程中,必須能保證看到日食現象,夏威夷州不在日食帶上,D錯誤;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看到日食的國家順序是墨西哥、美國本土、加拿大,最先看到日全食的北美國家和地區是墨西哥,C正確,AB錯誤。故選C。9.發生日全食時,太陽、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條直線,上、下弦月,三者關系垂直,CD錯誤;滿月可能發生的是月食,A錯誤;新月可能發生的是日食,B正確。故選B。【答案】10.A 11.B【解析】10.慕士塔格天文觀測站遠離海洋,水汽少,云層薄,大氣透明度高,①正確;慕士塔格天文觀測站海拔4526米,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透明度高,②正確;人煙稀少,大氣污染、光污染少,對天文觀測的影響小,③正確;四季是否分明對天文觀測沒有太大影響,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11.該地海拔高,“零海拔”天文觀測站建筑可以將室內人體感受等效海拔高度降至與零海拔相當的水平主要得益于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B正確;我國天文觀測歷史悠久與“零海拔”天文觀測站的建成無關,A錯誤;社會經濟穩步發展與政府政策引導扶持有關,能促進天文觀測站的建設,但與“零海拔”關系不大,CD錯誤。故選B。【答案】12.A 13.C【解析】12.登月探測器如果探測月球正對地球面,可直接與地球聯系,無需要中斷星服務,登月探測器如果探測月球北向地球面,由于月球的阻擋,探測器無法直接與地球聯系,因此需要中繼星服務中轉信號,A符合題意,排除B;如果探測月球正對地球面的的月海深處、環形山凹處,也不需要中繼星服務,排除CD。故選A。13.中繼星是一種特殊的通信衛星,它的作用是在月球背面和地球之間搭建一個“信號中轉站”,將月球背面發射出來的信號通過“鵲橋”的天線收集起來后再發射給地球,C正確,ABD錯誤。故選C。【答案】14.A 15.D 16.C【解析】14.太陽能夠自發光發熱,屬于恒星,A正確,D錯誤;太陽內部不斷發生核聚變反應,B錯誤;太陽輻射只有22億分之一到達地球,C錯誤。故選A。15.青海省地處內陸,浙江省地處沿海地區。青海省的晴天較浙江省多,降雨少,太陽總輻射量大,光伏發電量大,D正確;浙江省經濟更發達,A錯誤;氣候涼爽并不是光伏發電的有利條件,B錯誤;環境優美對光伏發電影響較小,C錯誤。故選D。16.作為首屆“碳中和”亞運會,采用綠電,有利于減少煤炭等發電方式產生的碳排放而導致的大氣污染,可知太陽能發電清潔無污染,C正確;太陽能利用技術難度較大,A錯誤;“綠色電能”沒有反映出太陽輻射能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點,B錯誤;沒有反映太陽輻射能發電量不穩定的特點,D錯誤。故選C。【答案】17.A【詳解】17.太陽大氣由里往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光球層上的太陽活動類型為黑子,色球層上的太陽活動類型為耀斑,日冕層上的太陽活動類型為太陽風,A正確;耀斑不能改變地球對流層高度和影響太陽運動周期,BD錯誤;爆發時是21時55分(世界時),北京市位于東八區,此時為5:55,不是早高峰,C錯誤;故選A。【答案】18.C 19.A 20.C【解析】18.據材料“工程采用“超深大位移鉆井技術”,先垂直下鉆,再進行水平鉆進,成功開采了3公里以外塔里木河上游胡楊林下7000米的超深層油氣資源”可知,與開采淺層油氣資源相比,超深層油氣開發先垂直下鉆,在進行水平鉆井,故深層石油難以精準定位,C正確;地下深層巖性不一定比地表巖性堅硬穩定,A錯誤;地殼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陸地地區更厚,井深僅達9432米,到不了軟流層,B錯誤;過度開采地下油氣資源都可能引發地面沉降、地震等地質災害,與淺層開采或超深層開采方式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C。19.據材料“工程開采的是塔里木河上游胡楊林下7000米的超深層油氣資源”,采用“先垂直下鉆,再進行水平鉆進”的鉆井技術,而不是在胡楊林直接垂直鉆井,是為了保護河源和森林,保護當地生態環境,A正確;采用“大位移”鉆井技術可能增加開采成本;不能提高開采技術;也不能獲取更多資源,BCD錯誤。故選A。20.深地探測和開發技術的不斷進步,鉆井設備和儀器需要適應深地超高溫高壓環境,必然需要先進材料和新機械設備,可以帶動高端設備制造產業發展,先進材料研究,①③正確;同時深地幾千米的探測,需要地面人工與機械設備更好的配合,讓機器代替人進入地下幾千米作業,可以帶動核心軟件研發產業發展,④正確;與汽車自動駕駛關系不大,②錯誤,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答案】21.C 22.C【解析】21.材料提及,擠壓逆沖型斷層為上盤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主要由水平擠壓與重力作用而成,四幅圖片中,只有丙圖符合,C符合題意;甲圖巖層只是斷裂,沒有相對錯動,不是斷層,排除A;乙圖中上盤下降,排除B;丁圖中,上盤下盤水平錯動,不符合擠壓逆沖型斷層定義,排除D。故選C。22.地震中,烈度衡量的是被破壞程度,官亭盆地地震烈度烈度級別高,震源淺(10km),距離震中近(10km)有關,②符合題意;甘肅積石山縣“自然條件相對優越,宜于發展農業生產”,人口稠密,經濟水平落后,房屋抗震能力差,③符合題意;“地震中官亭盆地發生地震—滑坡—泥流”,⑤符合題意;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發生的地震,當時為半夜,而不是凌晨(午夜以后,天亮以前)排除①;材料未提及地震導致水災,排除④。綜上所述,②③⑤正確,故選C。【答案】23.D 24.C【解析】23.古生代中期是魚類,后期是兩棲動物,A、B錯誤; 古生代中期主要植物是陸上孢子植物(如蕨類植物),氧氣含量變化不大,二氧化碳含量波動下降,C錯誤,D正確。故選D。24.由圖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現以后氧氣的含量上升,A錯誤;二氧化碳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B錯誤;植物的進化與O2含量成正相關,C正確;O2含量在大約距今5億年后基本穩定,D錯誤。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