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5 氣壓帶風帶與氣候(思維導圖+4大知識點+5個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知識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5 氣壓帶風帶與氣候(思維導圖+4大知識點+5個能力拓展)-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知識清單

資源簡介

專題05 氣壓帶風帶與氣候
內(nèi)容速覽
高考考情·速覽(三年考情分析)
知識體系·構建(思維導圖建構)
基礎知識·清單(4大知識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
關鍵能力·拓展(5個能力點)
能力點一 氣壓帶風帶的判讀 能力點二 氣溫的判讀
能力點三 降水的判讀 能力點四 氣候的判讀
能力點五 氣候特征描述(答題模板)
素養(yǎng)提升·訓練(模擬+真題)
知識點 三年考情 具體考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2022廣東、2022年重慶、2023江蘇 氣壓帶風帶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2022上海 大氣活動中心
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2024廣東、2024吉林、2023山東、2023福建、 降水的影響因素、大氣環(huán)流對氣候的影響
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 2024甘肅、2023遼寧 氣候特征描述、特點
核心概念
三圈環(huán)流、氣壓帶、風帶、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大氣活動中心、季風環(huán)流、氣溫、降水、氣候
1.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
三圈環(huán)流
如何區(qū)別熱力環(huán)流、三圈環(huán)流和大氣環(huán)流?
答案 ①注意三圈環(huán)流與熱力環(huán)流的區(qū)別,熱力環(huán)流是指大氣運動最簡單、最基本的形式,是三圈環(huán)流形成的基礎。②我們平時所指的大氣環(huán)流主要是指三圈環(huán)流中形成的氣壓帶、風帶以及季風環(huán)流等。
2.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與成因(以北半球為例)
(1)氣壓帶
名稱 成因
A赤道低氣壓帶 近地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熱力因素)
C副熱帶高氣壓帶 上空空氣堆積下沉(動力因素)
E副極地低氣壓帶 冷暖氣流相遇,暖氣流爬升到冷氣流之上(動力因素)
G極地高氣壓帶 空氣冷卻收縮下沉(熱力因素)
(2)風帶
名稱 成因
B東北信風帶 氣流由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向赤道低氣壓帶,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為東北風
D盛行西風帶 氣流由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向副極地低氣壓帶,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為西南風
F極地東風帶 氣流由極地高氣壓帶流向副極地低氣壓帶,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為東北風
3.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1)原因: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2)規(guī)律:在北半球,與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氣壓帶、風帶的移動
氣壓帶和風帶移動的緯度數(shù)小于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緯度數(shù),移動幅度為5~10個緯度。判斷季節(jié)可參照副熱帶高壓帶與30°N的位置,如副熱帶高壓帶在30°N以北,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為北半球冬季;正好穿過中間為春、秋季。
1.大氣活動中心
(1)成因:
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大陸增溫和冷卻的速度快于海洋,引起海陸氣壓中心的變化。
①冬季大陸降溫較快,氣溫比海洋低,氣流下沉,形成高壓中心;海洋氣溫相對較高,氣流上升,形成低壓中心。 ②夏季大陸增溫較快,氣溫比海洋高,氣流上升,形成低壓中心;海洋氣溫相對較低,氣流下沉,形成高壓中心
(2)分布:
北半球:使緯向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
示意圖 表現(xiàn)
1月份 1月份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所切斷,使副極地低壓僅保留在海洋上
7月份 7月份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所切斷,使副熱帶高壓只保留在海洋上
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yōu)勢,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
2.季風環(huán)流
概念 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jié)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有規(guī)律地變換,形成季風
成因 ①海陸熱力差異
②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信風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改變。例如:南亞夏季的西南季風是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向右偏轉而形成的;與之類似的是澳大利亞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風,是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向左偏轉而形成的
3.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的比較
比較內(nèi)容 東亞季風 南亞季風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冬 季 風 源地 西伯利亞、蒙古 西伯利亞、蒙古
風向 西北風 東北風
性質 寒冷干燥 低溫干燥
夏 季 風 源地 太平洋副熱帶海區(qū) 赤道附近印度洋
風向 東南風 西南風
性質 溫暖濕潤 溫暖濕潤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地區(qū) 我國東部、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 亞洲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和我國西南的一些地區(qū)
1.氣壓帶對氣候和景觀的影響
名稱 氣候類型或特征 景觀特征
赤道低氣壓帶 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 森林高大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的熱帶雨林景觀
副熱帶高氣壓帶 炎熱干燥的熱帶沙漠氣候 多出現(xiàn)熱帶荒漠景觀
副極地低氣壓帶 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溫暖而短促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景觀
極地高氣壓帶 酷寒干燥的冰原或者苔原氣候 寒帶冰原或者苔原景觀
2.風帶對氣候和景觀的影響
風帶 對氣候和景觀的影響
信風帶 ①一般:氣流由副熱帶地區(qū)向赤道方向流動,氣溫升高,水汽不易凝結,氣候干燥,多荒漠景觀 ②特殊:如果信風經(jīng)過廣闊的海洋和暖流,會帶來溫暖濕潤的氣流,形成濕潤的氣候
盛行西風帶 西風控制的大陸西岸地區(qū):全年盛行西風,近海區(qū)域受海洋影響大,終年溫暖濕潤,氣溫年較差小,形成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與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
極地東風帶 偏東風起源于極地高壓區(qū),性質干冷,主要形成苔原氣候與景觀
3.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對氣候的影響
緯度位置 氣壓帶、風帶季節(jié)差異 形成氣候類型與景觀
南北緯10°~25°地區(qū) 受赤道低氣壓影響時,氣流上升,降水豐沛;受信風影響時,干燥少雨 全年高溫、干濕分明的熱帶草原氣候與稀樹草原景觀
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地區(qū) 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炎熱少雨;冬季受來自海洋的西風影響,溫和多雨 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氣候與常綠硬葉林自然景觀
4.受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形成的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氣候類型 分布規(guī)律 成因 氣候特征
溫帶海洋 性氣候 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 全年受盛行西風帶控制 終年溫 和濕潤
熱帶沙 漠氣候 南北緯20°~30°的大陸內(nèi)部、大陸西岸 全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 終年炎 熱干燥
熱帶雨 林氣候 南北緯10°之間 全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終年高 溫多雨
極地氣候 南北半球極地附近 受極地高氣壓帶控制 終年嚴 寒干燥
5.受氣壓帶和風帶季節(jié)移動影響而形成的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氣候類型 分布規(guī)律 成因 氣候特征
地中海 氣候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風帶控制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熱帶草 原氣候 南北緯10°~20°之間 干季時受信風帶控制,濕季時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全年高溫,一年可分干、濕兩季
熱帶季 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島、中南半島等地 冬季受冬季風影響,夏季受氣壓帶、風帶季節(jié)移動影響 全年高溫,一年可分旱、雨兩季
1.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影響因素 對氣候影響的表現(xiàn)
太陽輻射 (緯度位置) 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遞減
大氣 環(huán)流 氣壓帶、 風帶 低壓帶控制多雨,高壓帶控制干燥;西風帶控制多雨,信風帶和極地東風帶控制干燥;海風(向岸風)控制多雨,陸風(離岸風)控制少雨;風從低緯吹向高緯增溫,反之降溫
季風 夏季風控制高溫多雨,冬季風控制低溫少雨
下墊面 海陸分布 沿海地區(qū)一般氣溫年較差小,降水較多;內(nèi)陸地區(qū)一般氣溫年較差大,降水少
地形 山地較同緯度平原氣溫低,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小;山地迎風坡比背風坡降水多
洋流 暖流使沿岸氣溫升高,降水增多;寒流使沿岸氣溫降低,降水減少
2.世界氣候分布規(guī)律與大氣環(huán)流、洋流的關系(以北半球為例)
3.世界氣候分布規(guī)律與大氣環(huán)流、洋流的關系
氣候類型 分布 氣候成因 氣候特點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南北緯10°之間 赤道低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20° 之間 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熱帶季風氣候 大致在10°N~25°N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熱帶沙漠氣候 南北緯20°~30°的大陸內(nèi)部和西岸 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 全年高溫少雨
亞 熱 帶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南北緯25°~35°的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差異 冬季低溫少雨,夏季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
溫帶 溫帶季風氣候 北緯35°~55°的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差異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緯30°~40°至60°~65°的大陸內(nèi)部與大陸東岸 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 冬寒夏熱,干旱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 全年受西風帶控制 全年溫和多雨
亞寒帶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北緯50°至北極圈的大陸 全年受極地氣團控制 冬長嚴寒,夏短溫暖
寒帶 苔原氣候 北半球極地附近的沿海 緯度高,太陽輻射弱,受極地氣團或冰洋氣團控制 全年嚴寒
冰原氣候 南北半球極地附近內(nèi)陸 緯度最高,太陽輻射弱,受冰洋氣團控制 全年酷寒
高原、高山 高原山地氣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區(qū)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氣溫和降水隨高度而變化
4.特殊地區(qū)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分布 特殊表現(xiàn) 形成原因
熱帶雨林氣候 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沿岸、巴西高原東南部沿岸、中美地區(qū)東側 不在赤道附近,并非受赤道低壓帶控制而形成 緯度上,這些地區(qū)均位于熱帶地區(qū),屬于熱帶氣候。這些地區(qū)均位于來自海洋的信風帶的迎風坡,加上沿岸受暖流的影響,降水十分豐富,故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 東非高原、南美安第斯山區(qū)的高原內(nèi)陸地區(qū)(赤道地區(qū)附近) 位于赤道地區(qū),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地勢較高,氣溫較低,對流運動減弱,降水減少,缺乏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條件
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 位于西風帶內(nèi),且東靠海洋,沿岸有暖流經(jīng)過,卻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 該地位于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脈東側,位于西風帶的背風地帶,盛行西風越過安第斯山脈后,氣流下沉,降水稀少而形成
熱帶沙漠氣候 南美太平洋沿岸5°S~20°S之間,非洲索馬里半島沿岸 不在副熱帶高壓帶控制之下,形成熱帶沙漠氣候 ①南美太平洋沿岸——受秘魯寒流的影響,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加上東南信風越過安第斯山脈后,氣流下沉,降水十分稀少,形成熱帶沙漠氣候。 ②索馬里半島沿岸——冬季受東北信風帶的控制,風由陸地吹來,降水少;夏季受離岸寒流(西南季風使表層海水遠離海岸,底層冷海水上泛成為寒流)的影響,降溫減濕
溫帶海洋性氣候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側,緯度60°N~66°34′N 緯度非常高,沒有形成極地氣候,而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增溫增濕
1.讀緯線,辨氣壓帶和風帶
0°緯線附近為赤道低氣壓帶。
30°緯線附近為副熱帶高氣壓帶。
60°緯線附近為副極地低氣壓帶。
南北緯90°附近為極地高氣壓帶。
0°~30°緯線之間的風帶為信風帶。
30°~60°緯線之間的風帶為盛行西風帶。
60°~90°緯線之間的風帶為極地東風帶。
2.讀風向,辨南北半球
風向右偏為北半球,如甲、丙兩圖。
風向左偏為南半球,如乙、丁兩圖。
3.讀風向,辨氣壓帶
風由中間向兩側吹的為高氣壓帶。如上圖中甲為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乙為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
風由兩側向中間吹的為低氣壓帶。如上圖中丙為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丁為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
4.讀氣壓帶位置,辨節(jié)氣
若各氣壓帶分別被0°、30°、60°緯線平分,則為春分日或秋分日。
若各氣壓帶位置偏北(赤道低氣壓帶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熱帶高氣壓帶全部位于30°緯線以北,副極地低氣壓帶全部位于60°緯線以北),則為北半球夏至日。
若各氣壓帶位置偏南(赤道低氣壓帶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熱帶高氣壓帶全部位于30°緯線以南,副極地低氣壓帶全部位于60°緯線以南),則為北半球冬至日。
5.讀氣壓帶、風帶,辨天氣狀況
高氣壓帶控制下多晴朗天氣。
低氣壓帶控制下多陰雨天氣。
西風帶控制下一般多陰雨天氣(背風坡除外)。
信風帶控制下一般多晴朗天氣(來自海洋上的信風除外)。
極地東風帶控制下一般多晴朗天氣。
1.影響氣溫的因素分析
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 緯度 緯度越低,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多,氣溫越高
地勢 地勢越高,空氣越稀薄,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越多,氣溫越高
天氣 晴天,云量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氣溫高;陰天,云量多,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少,氣溫低
日照時數(shù) 日照時間越長,太陽輻射越多,氣溫越高
地面狀況 海拔 海拔越高,空氣得到的地面輻射少,氣溫越低
地形 高大山脈可以阻擋冷空氣,氣溫偏高;也可以阻擋熱空氣,氣溫偏低
迎風坡冷空氣堆積,氣溫低;背風坡受焚風效應影響,氣溫較高
封閉地形空氣與外界交換較難,夏季氣溫高,冬季氣溫低
下墊面 反射率 如冰雪反射率高,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少,氣溫較低
比熱容 如沙漠比熱容小,白天升溫快,晚上降溫也快,氣溫晝夜差別大; 海洋夏季或白天升溫慢,氣溫較低,冬季或晚上降溫慢,氣溫較高
大氣本身 密度 大氣密度越大,白天消弱作用強,氣溫低;晚上,保溫作用越強,氣溫高
成分 大氣中CO2和水汽等越多,吸收地面輻射越多,氣溫較高
離冬季風源地近遠近
人類活動 城市的熱島效應;溫室氣體的排放
洋流 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2.氣溫日較差、年較差的影響因素
(1)日較差
緯度 緯度越低,太陽高度變化大,日較差大
海拔 海拔越高日較差小(高原除外)
季節(jié) 夏季日較差大;冬季日較差小
天氣 晴天日較差大;陰天日較差小
下墊面 比熱容越大,日較差越小
(2)年較差
緯度 緯度越低,年較差越小
海拔 海拔越高年較差小
海陸分布 濕潤地區(qū)年較差小,干燥地區(qū)年較差大
下墊面 比熱容越大,年較差越小
3.氣溫對其他地理要素影響
對自然地理事物的影響 對大氣狀況產(chǎn)生影響 氣溫降低,盛行下沉氣流,氣溫升高,盛行上升氣流
影響水文 A.對河流、湖泊的影響:最冷月氣溫高于0 ℃,則不結冰,最冷月氣溫低于0 ℃,則有結冰現(xiàn)象;
B.對表層海水的影響:影響表層海水的溫度,表層海水溫度越低,密度越大,容易造成海水擾動,底層海水上泛,帶來營養(yǎng)鹽類
影響生物的多樣性 適宜的溫度,會導致生物大量繁衍和生存;氣溫越低,生物生長越慢,但有機質積累多,品質高
影響自然帶的地域分異 氣溫高的地區(qū)一般雪線較高、林線較高
對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 對人類聚落選擇的影響 A.溫帶沿海地區(qū):氣溫適宜,人口密度大
B.高寒地區(qū):氣溫較低,人口分布較小
C.熱帶地區(qū):人口分布在海拔較高的高山地區(qū)
對農(nóng)業(yè)活動的影響深刻 A.熱量→積溫→熟制、生長期、播種期、采收期、單產(chǎn)
B.晝夜溫差→糖分積累→品質;氣溫高低→生長日期長短→品質
C.氣溫災害(高溫旱災、低溫凍害)→播種、生長和產(chǎn)量
D.氣溫高低→品種差異→喜溫作物和喜涼作物
對交通影響 A.交通運輸建設:高溫造成人中暑;低溫造成人凍傷;影響施工進度和時間;材料或建設需要增加技術保障措施
B.交通通行:古代人口遷移跨河、跨海峽選擇冬季
對各種工程建設的影響 A.對工人影響:高溫中暑、低溫凍傷、需增加預防衣物,增加投資成本
B.對建設工期:施工較慢,延長建設工期,工作效率低
C.建設物質:對建設材料需要達到耐高溫或耐低溫要求,增加建設難度和成本
4.等溫線圖的判讀
等溫線走向及其影響因素
等溫線走向 影響因素
等溫線與緯線方向基本一致 太陽輻射或緯度因素
等溫線大致與海岸線平行 海陸分布或海洋影響程度不同
等溫線與等高線平行或與山脈走向平行 地形、地勢
等溫線閉合 山峰(低溫)、盆地(高溫)、城市熱島效應(高溫)
等溫線的彎曲及其影響因素
海陸與季節(jié) 冬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夏季,陸地等溫線向高緯彎曲,海洋等溫線向低緯彎曲。也可以概括為:一(月)陸(向)南(彎曲),七(月)陸(向)北(彎曲)
地形 若等溫線穿過山脈或高地時,等溫線凸向氣溫高的地區(qū);等溫線穿過河谷或低地時,等溫線凸向氣溫低的地區(qū)
洋流 洋流流向和等溫線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溫線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緯)凸出的為暖流,等溫線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緯)凸出的為寒流
等溫線的疏密及其影響因素
等溫線的疏密反映溫差的大小,等溫線密集,溫差較大;等溫線稀疏,溫差較小。
季節(jié) 冬季等溫線密集,夏季等溫線稀疏。因為冬季各地溫差較夏季大
溫度帶 溫帶地區(qū)等溫線密集,熱帶地區(qū)等溫線稀疏。因為溫帶地區(qū)的氣溫差異大于終年高溫的熱帶地區(qū)
海陸 位置 陸地等溫線密集,海洋等溫線稀疏。因為陸地表面形態(tài)復雜,海洋表面性質單一且熱容量大,所以陸地的溫差大于海洋
洋流及 鋒面 寒暖流交匯處等溫線密集,鋒面天氣系統(tǒng)中鋒線附近等溫線密集,因為冷暖差別大
地形 平原、高原面上等溫線稀疏,山地和高原邊緣地區(qū)的等溫線比較密集
1.形成條件
充足的水汽供應;
氣流上升達到過飽和狀態(tài);
有足夠的凝結核;
水滴增大到能降落到地面。
2.降水的類型
對流雨 地形雨 鋒面雨 臺風雨
圖示
成因 大氣受熱膨脹上升,水汽在高空冷卻凝結 迎風坡:暖濕空氣被迫抬升,氣溫降低,飽和空氣成云致雨。背風坡:空氣下沉,氣溫升高,降雨減少 冷、暖氣團相遇,暖氣團上升,水汽冷凝 暖濕空氣圍繞臺風中心旋轉上升
特征 強度大、歷時短、范圍小,常伴有暴風、雷電 在迎風坡產(chǎn)生降水,背風坡降水少 持續(xù)的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小 強度大,多為暴雨,且常伴有狂風、雷電,歷時短
分布 主要在赤道地區(qū),我國夏季的午后也會出現(xiàn) 山地的迎風坡 我國東部地區(qū)夏秋季節(jié) 我國夏秋季節(jié)的東南沿海
3.影響降水的因素分析
因素 具體表現(xiàn)
大氣環(huán)流 ①氣流上升易形成降水,如赤道低壓帶; ②風由低緯度吹向高緯度易形成降水,如西風帶控制區(qū)降水較多; ③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區(qū)降水較少; 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易形成降水,如夏季風
海陸位置 深居內(nèi)陸,大陸性強,降水少;位于沿海,海洋性強,降水豐富
地形 坡向 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類型 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閉,水汽難以進入;赤道附近地勢高的地區(qū),對流減弱,降水減少
山脈走向 與氣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與氣流方向垂直,阻擋水汽深入
洋流 暖流增濕;寒流減濕
下墊面 植被覆蓋率高,水域面積大,大氣中水汽含量充足;裸地水汽含量少
人類活動 凝結核(城市雨島)
4.降水的影響
影響 舉例
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塑造地表形態(tài) 流水侵蝕地貌
自然帶的形成 天山的云杉林的分布;雪線的高低
對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 對農(nóng)業(yè)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 森林出現(xiàn)在濕潤、半濕潤 地區(qū)(大于400 mm), 草原出現(xiàn)在半干早地區(qū)(200m 00. mm). 荒漠植被出現(xiàn)在干早地區(qū)(小于200mm), 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的地區(qū), 若無灌溉水源, 一般不能發(fā)展耕作業(yè)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降水過少, 導致干旱缺水; 降水過多, 易導致洪澇; 暴雨天氣還會引起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降水(雪)量的多少, 對居民的建筑樣式影響較大(如廊橋、合掌造等)
1.氣候類型判斷的主要依據(jù)
具體判斷時一般遵循“以溫定球、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的步驟。
以“溫”定“球”
根據(jù)最熱月或最冷月以及年氣溫曲線的形式可以確定南北半球。
氣溫最高月 氣溫最低月 年氣溫曲線形式 結論
7—8月 1—2月 峰型(上凸) 北半球
1—2月 7—8月 谷型(下凹) 南半球
以“溫”定“帶”
根據(jù)最冷月和最熱月的月平均氣溫,判斷該地所處的溫度帶。
月平均氣溫 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15 ℃ 熱帶
最冷月均溫在0~15 ℃ 亞熱帶(或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均溫<0 ℃ 溫帶(除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熱月均溫<5 ℃ 寒帶
以“水”定“型”
根據(jù)年降水量多少和降水季節(jié)分配狀況,結合①②確定氣候類型。
溫度帶 降水的年內(nèi)分配情況 氣候類型
亞熱帶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雨熱同期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干燥,冬季少雨,雨熱不同期 地中海氣候
溫帶 夏季多雨,冬季干燥,雨熱同期 溫帶季風氣候
全年降水少,年降水量小于300 mm 溫帶大陸性氣候
全年降水濕潤,降水季節(jié)分配較均勻 溫帶海洋性氣候
寒帶 全年少雨,年降水量小于250 mm 苔原氣候、冰原氣候
2.常見氣候統(tǒng)計圖
3.幾種易混氣候類型的比較
相似點 不同點
熱帶季風氣候 氣溫:終年高溫(最冷月均溫>15 ℃) 降水:有明顯的旱(干)季和雨(濕)季 ①年降水量較多(>1 500 mm);②7月份降水可突破600 mm;③雨季較短,多為6~9月
熱帶草原氣候 ①年降水量相對較少(750~1 000 mm);②濕季較長,多為5~10月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雨熱同期 ①最冷月均溫>0 ℃;②雨季較長;③年降水量較多(800~1 500 mm)
溫帶季風氣候 ①最冷月均溫<0 ℃;②雨季較短;③年降水量較少(500~800 mm)
溫帶海洋性氣候 降水總量有時相當 最冷月均溫>0 ℃,各月降水分配較均勻
溫帶季風氣候 最冷月均溫<0 ℃,降水集中在夏季
溫帶季風氣候 冬冷夏熱,降水集中在夏季 ①均溫低于0 ℃的月份少;②有明顯的雨季;③年降水量相對較多
溫帶大陸性氣候 ①均溫低于0 ℃的月份多;②單月降水一般不超過100 mm;③年降水量相對較少
4.根據(jù)氣候的分布判斷氣候類型
先根據(jù)緯度位置確定已知地點是位于南半球還是北半球(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以及苔原氣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屬于哪個溫度帶;然后看其海陸位置是位于大陸西岸還是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分布在大陸東岸),最后將已知地點落實到氣候類型圖和氣候分布模式圖上確定其氣候類型。
5.依據(jù)景觀圖及文字描述判斷氣候類型
不同的氣候區(qū)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類型,因此在掌握氣候的形成和分布時,還應該掌握該地的自然景觀特征,仔細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觀圖特征,進而判斷氣候類型。如:圖示景觀應是熱帶草原氣候。
1.氣溫的特征描述
描述語言 終年高溫/溫和/寒冷
冬季:寒冷、溫和、低溫 具體標準:最冷月氣溫低于0 ℃為寒冷,大于0 ℃可認為溫和或低溫
夏季:高溫/炎熱、溫暖/涼爽 具體標準:20 ℃左右為涼爽,25 ℃以上一般為高溫或炎熱
氣溫變化(日較差、年較差大小) 氣溫年較差大于15 ℃,氣溫年較差大;氣溫年較差小于15 ℃,氣溫年較差小
2.降水特征描述
描述語言 年降水量的多少 一般年降水量超過800 mm屬于多,低于800 mm屬于少
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大小 全年降水均勻或季節(jié)變化大。如有季節(jié)變化,還要描述哪個季節(jié)多,哪個季節(jié)少,集中在哪個季節(jié);通常把月降水量在100 mm以上的時期稱為雨季
降水的年際變化 一般季風氣候年際變化大
3.氣候特征描述
描述語言 氣候類型 具體是哪種氣候類型
氣溫 氣溫高低,日較差,年較差
降水 降水量,季節(jié)變化;雨熱組合:雨熱同期或水熱條件好
光照 光照的強弱;年日照時數(shù)的多少
大風 多大風或大風天數(shù)等
大陸性強還是海洋性強
(2024·安徽·模擬預測)馬賽位于法國南部,瀕臨地中海,附近的植物獨具特色,以灌木植物為主,葉片常綠,多為厚厚的革質硬葉,葉片不大,氣孔深陷,葉子的排列與太陽光線成銳角。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馬賽附近灌木植物常綠,說明馬賽地區(qū)( )
A.冬季溫和多雨 B.冬季均溫較高 C.夏季高溫多雨 D.夏季涼爽干燥
2.馬賽城市道路綠化植物不可能選擇熱帶雨林樹種,其原因是該城市( )
①河流少、灌溉水源短缺②夏季臺風頻發(fā)③降雨少且季節(jié)變化大④冬季有效積溫較少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024·四川成都·模擬預測)水熱積指數(shù)k=T×SD/100,其中T表示某時期的平均氣溫(°C):SD為某時期降水量與同期潛在蒸散量的差值,表征水分盈虧。k>0表示區(qū)域水熱匹配較好,k<0表示區(qū)域水熱匹配較差。下圖示意1931^-2019年中亞地區(qū)夏冬兩季水熱積指數(shù)距平。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3.中亞地區(qū)水熱匹配狀況( )
A.1993年最好 B.1969-1983年波動向好
C.1995年最差 D.2000-2019年持續(xù)變差
4.中亞高山高原區(qū)冬季水熱積指數(shù)小于零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氣溫低②氣溫高③降水量大于潛在蒸發(fā)量④降水量小于潛在蒸發(fā)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從農(nóng)作物生長角度分析,中亞棉花種植區(qū)水熱匹配最差的季節(jié)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4·黑龍江牡丹江·模擬預測)氣候學上通常以候平均溫度(每5日的平均氣溫)作為季節(jié)的劃分標準:候溫高于22℃的時期為夏季,低于10℃的時期為冬季,介于二者之間的為春季和秋季。這樣,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溫度標準。可見,同一地點,四季必然長短不一;不同地點,同一季節(jié)并非同時始終。而且,并非到處都有四季。讀我國部分區(qū)域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線圖,完成下面小題。
6.圖中顯示的省級行政中心城市中入春日期最接近的是( )
A.蘭州與西安 B.呼和浩特與銀川 C.濟南與太原 D.天津與石家莊
7.甲區(qū)域入春日期早于同緯度東部地區(qū),主要是因為甲區(qū)域( )
A.距海遠,海拔低,風力小 B.地勢平坦,空氣質量優(yōu)良
C.地形封閉,云量小,日照強 D.植被覆蓋度低,晝夜溫差小
8.乙區(qū)域在7月的候溫應( )
A.低于10℃ B.為12℃左右 C.接近15℃ D.為16~22℃
(2025·河北·模擬預測)每年5月下旬,印度各地會出現(xiàn)高溫熱浪天氣,其中首都新德里5月下旬平均可達40.7℃。今年,新德里的氣溫又創(chuàng)新高。觀測數(shù)據(jù)顯示,當?shù)貢r間2024年5月28日,氣溫達49.9℃,5月29日,氣溫飆升至52.3℃,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9.一般每年5月下旬,印度各地出現(xiàn)高溫天氣的主要原因是( )
A.東北季風勢力增強,干燥度指數(shù)高 B.多晴朗天氣,地面獲得太陽輻射多
C.雨季未到,植物蒸騰量大增 D.河湖干涸,沙塵暴活動頻繁
10.2024年5月下旬,新德里氣溫異常升高的疊加因素有( )
①濕島效應②焚風效應③熱島效應④盆地效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24·北京大興·模擬預測)北京市氣象臺:2023年7月29日20時至31日13時,全市平均降雨量176.9毫米,其中房山區(qū)平均346.8毫米,門頭溝平均322.1毫米。至2023年8月1日,北京暴雨已持續(xù)了約60個小時。下圖為2023年8月1日14時我國海平面等壓線形勢圖(單位:hPa)。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1.據(jù)圖文材料推斷房山、門頭溝一帶降水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臺風北上,帶來豐富的降水和水汽
②強降水持續(xù)時間長,累計降雨量大
③副熱帶高氣壓帶位置偏南,推動暖濕的東南氣流西進
④房山、門頭溝一帶山地的抬升作用,使得降水更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能對本次災害進行實時監(jiān)測和為制定減災預案提供依據(jù)的技術分別是( )
①遙感②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③地理信息系統(tǒng)④數(shù)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24·陜西商洛·模擬預測)廬山(29°N,116°E)位于江西省北部(左圖),長約25km,寬約10km,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大部分山峰海拔在1200-1500m之間,在海拔1100m左右處卻有一片較為平坦的開闊地,并建有一座城鎮(zhèn),名曰牯嶺鎮(zhèn)。
13.廬山成為夏季避暑勝地的原因是( )
①湖泊作用影響,氣溫較低 ②海拔較高,氣溫較低
③植被茂盛,蔭蔽作用顯著 ④多云霧,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判斷廬山西部柴桑區(qū)冬季吹( )
A.東北風 B.西北風 C.東南風 D.西南風
15.險峻的廬山上這一片比較平坦的開闊地的形成過程( )
A.火山噴發(fā)—流水侵蝕 B.火山噴發(fā)—冰川侵蝕
C.斷裂上升—風化作用 D.斷裂上升—風力作用
16.(2023·遼寧·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在對流層的中低層,風的輻合、輻散和水汽輸送是影響天氣和氣候的重要因子。輻合是水平氣流的流速降低或流向變化造成氣流聚集而產(chǎn)生的上升運動,輻散是水平氣流的流速增加或流向變化造成氣流分散而產(chǎn)生的下沉運動。圖為1981~2010年中亞及周邊地區(qū)中低層平均風場分布圖。
(1)分析甲地1月降水的成因。
(2)與甲地相比,說明乙地的氣候特點。
17.(2023·北京·高考真題)近年來,中國在農(nóng)業(yè)領域為巴哈馬國提供相關技術支持。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概述拿騷的氣候特征。
(2)簡述卡特島的形態(tài)特征,并說出圖中所示的風對該島形成所起的作用。
18.(2024·湖南邵陽·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南邵陽地區(qū)2024年4月2日15點左右突降冰雹,持續(xù)時間為10分鐘左右。有市民反映:“冰雹導致部分房屋與車輛受損,這是自己這輩子見到過最大的冰雹”。冰雹是強對流天氣條件下發(fā)生的一種固態(tài)降水現(xiàn)象,常伴有雷雨大風和短時強降水,具有影響范圍小、發(fā)展迅速、持續(xù)時間短等特點,是天氣預報的難點。下圖為冰雹形成過程示意圖。
(1)說明冰雹的形成過程。
(2)簡述冰雹是天氣預報難點的理由。
(3)說出冰雹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危害,并提出有效應對措施。
19.(2024·廣西柳州·三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扎墨公路從西藏波密縣城扎木鎮(zhèn)到墨脫縣城墨脫鎮(zhèn),前后修建數(shù)十年,曾多次建成又被各種地質氣象災害沖毀,至2013年才正式通車,使得墨脫成為中國最后一個通車的縣。扎墨公路沿線降水量之大、峽谷之深、橫坡之陡、河水對邊坡沖刷之強烈、地質災害之多,不僅是國內(nèi)之最,也是世界之最。圖左為扎墨公路沿線泥石流成因類型的垂直地帶性略圖。圖右為扎墨公路略圖。
(1)墨脫縣年均降雨量在2358毫米以上,分析其降水量大的原因。
20.(2024·江蘇南京·二模)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下圖為非洲西部1月、7月等溫線分布圖。
(1)在7月等溫線分布圖的左上角的小方框中,用給定圖例表示洋流性質及流向,并畫出a、b兩條海水等溫線(a>b)分別標注a、b。
(2)判斷甲地區(qū)的地形類型并說明理由,分析該地形對其西南沿海地區(qū)氣候的影響。
(3)比較圖示區(qū)域內(nèi)一月和七月氣溫分布的主要差異,并分析原因。
22.(2024·陜西西安·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體效應是由于山體隆起對于山體本身及其周圍氣候所帶來的影響。研究表明,山體效應導致的青藏高原不同季節(jié)、不同氣壓面晝夜溫差的變化,甚至也是引起林線高度在高原地區(qū)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這與海拔、太陽輻射等因素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植物在合適的溫度下能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有機質積累,低溫環(huán)境會減弱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少有機質消耗。圖1為山體效應模型圖(T1、T2分別表示海拔相同的山體內(nèi)部及外部的氣溫)。圖2為青藏高原及周邊區(qū)域冬、夏季白晝和夜晚不同氣壓面的氣溫分布圖。
(1)運用大氣削弱作用原理,解釋白天山體外部同海拔大氣溫度比山體內(nèi)部低的原因。
(2)與青藏高原周邊區(qū)域相比,概括青藏高原區(qū)域晝夜溫差的突出特征。
(3)分析青藏高原山體效應導致高原內(nèi)部林線高度高的原因。
【試題解析】
【答案】1.B 2.D
【解析】1.除松、柏、杉類植物外,能夠保持冬季常綠的植物,說明其生長的冬季環(huán)境是比較溫和的,熱量較好。并不能反映降水和夏季的特征。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馬賽是地中海氣候,全年降水不及熱帶雨林地區(qū),與熱帶相比,冬季氣溫偏低,有效積溫不足,降雨少且季節(jié)變化大難以滿足適應高溫多雨環(huán)境的熱帶雨林植物的生長,③④正確;與河流少、灌溉水源短缺,夏季臺風頻發(fā)無關,①②錯誤,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
【答案】3.C 4.A 5.B
【解析】3.積指數(shù)>0表示區(qū)域水熱匹配較好,<0表示區(qū)域水熱匹配較差。1970年水熱積指數(shù)最大,區(qū)域水熱匹配最好,A錯誤;1969~1983年水熱積指數(shù)波動下降,水熱匹配狀況波動變差,B錯誤。1995年水熱積數(shù)最小,水熱匹配狀況最差,C正確。2000~2019年水熱積指數(shù)波動下降,2003年附近水熱積指數(shù)>0,區(qū)域水熱匹配較好,2000~2019年區(qū)域水熱匹配波動變差,D錯誤。故選C。
4.k<0,為水熱積指數(shù)負值區(qū),水熱因子異號,水熱匹配失衡可出現(xiàn)該區(qū)域較少降水,較強蒸散狀態(tài)或區(qū)域熱量不足,偏于寒冷,導致水熱資源匹配較差,其絕對值越大水熱匹配失衡越嚴重。中亞高山高原區(qū)冬季水熱積指數(shù)小于零主要分析氣溫、降水量與同期潛在蒸散量的差值。中亞高山高原區(qū)海拔高、冬季氣溫低;冬季部分區(qū)域降水較多,降水量大于潛在蒸散量,但氣溫極低,導致水熱匹配條件不好;①③正確,②④錯誤。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
5.春秋中亞水熱匹配條件較好,冬季次之,夏季較差。其主要原因為:中亞夏季熱量資源豐富,蒸散旺盛,且降水不足導致夏季水熱積指數(shù)較低,區(qū)域水熱匹配條件較差;冬季部分區(qū)域降水較多,但氣溫極低,導致水熱匹配條件不好;春季和秋季降水較多,季節(jié)蒸散能力、熱量資源均不屬于季節(jié)極值,因而區(qū)域水熱積指數(shù)較高,水熱匹配條件較好。B正確,ACD錯誤。故選B。
【答案】6.D 7.C 8.A
【解析】6.讀圖可知,圖中蘭州入春日期為5月1日到5月15日之間,西安入春日期為3月15日到4月1日之間,A錯誤;呼和浩特入春日期為4月15日到5月1日之間,銀川入春日期為4月1日到4月15日之間,B錯誤;濟南的入春日期為3月15日到4月1日之間,太原的入春日期為4月1日到4月15日之間,C錯誤;天津與石家莊的入春日期都是4月1日到4月15日之間,D正確。故選D。
7.讀圖可知,甲為塔里木盆地,入春日期為3月15日以前。由已學可知,塔里木盆地距海遠,晴天多,地形較封閉,云量小,日照強,北部受天山山脈阻擋,所以氣溫較高,入春日期較早,C正確;該地鄰近亞洲高壓、風力大,植被覆蓋度低、多風沙、空氣質量差,晴天多、晝夜溫差大,ABD錯誤。故選C。
8.讀圖可知,乙地區(qū)位于全年皆冬區(qū)。由材料可知,“候溫高于 22℃的時期為夏季,低于10℃為冬季”,所以該地七月的候溫應低于10℃,A正確,排除BCD。故選A。
【答案】9.B 10.C
【解析】9.印度大部分位于10°N—20°N之間,5月份太陽直射點北移到該區(qū)域附近,印度大部分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增高,白晝變長,太陽輻射強度增強;5月份位于雨季來臨前,降水少,天氣晴朗,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強,地面輻射增強,從而引發(fā)高溫天氣,B正確;東北季風主要出現(xiàn)在冬半年,5月基本沒有,A錯誤;雨季未到,植物體內(nèi)水分少,植物蒸騰量不會大增,C錯誤;沙塵暴活動頻繁會遮擋陽光,降低溫度,D錯誤。故選B。
10.新德里是印度首都,熱島效應導致新德里氣溫異常升高,③正確;來自中亞的干熱氣團從海拔更高的阿富汗突然沉降到地勢更低的印度,形成焚風效應,加劇高溫天氣,②正確。濕島效應利于緩解高溫,①錯誤。新德里位于恒河平原,不是盆地,④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
【答案】11.C 12.D
【解析】11.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臺風北上的過程中,帶來大量水汽,形成降水,①正確;2023年7月29日20時至31日13時,全市平均降雨量176.9毫米,強降水持續(xù)時間長,累計降雨量大,②正確;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此次北京暴雨期間福熱帶高壓的位置到達渤海海域,緯度位置偏北,推動暖濕的東南氣流西進北上,導致北京地區(qū)的水汽含量增加,③錯誤;門頭溝、房山位于燕山山脈的南坡,地形對水汽的阻攔作用較強,使得水汽抬升,水汽抬升過程中降溫凝結,形成降水,降水較多,④正確。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2.遙感主要用于獲取地理信息,可以用于對本次災害進行實時監(jiān)測,①正確;地理信息系統(tǒng)主要用于分析、處理地理信息,可以為制定減災預案提供依據(jù),③正確;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不能對本次災害進行實時監(jiān)測和為制定減災預案提供依據(jù),②錯誤;數(shù)字地球是數(shù)字化的地球模型,不屬于地理信息技術,④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
【答案】13.D 14.B 15.C
【解析】13.結合圖文信息可知廬山海拔較高,氣溫較平原低;夏季周邊水汽充足,云霧多,降水多,削弱了太陽輻射;廬山較平原而言,山區(qū)的風力較大,更易降溫消暑;植被茂密,蔭蔽作用強,②③④正確,選項D正確。湖泊夏季的降溫作用主要是影響湖泊周邊,廬山氣溫較低主要是山上,兩者相互影響作用弱, ①錯誤,選項ABC。故選D。
14.結合圖文信息可知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夏季盛行東南季風,冬季盛行西北季風,廬山西部柴桑地區(qū)地處廬山的西北地區(qū),冬季應以西北季風為主,選項B正確,選項ACD錯誤。故選B。
15.結合圖示可知廬山由于構造運動形成的,是斷裂上升形成的斷塊山;不是火山噴發(fā)形成的,選項AB錯誤。廬山是斷層中上升的斷塊山,山頂在溫度、濕度等風化及其他外力作用影響下巖石破碎,在接下來持續(xù)的外力侵蝕搬運作用形成平坦的開闊地,選項C正確。廬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豐富,風力作用弱,選項D錯誤。故選C。
17【答案】(1)全年高溫,干濕季分明。5至10月為濕季,高溫多雨;11月至次年4月為干季,氣溫稍低,降水較少。
(2)島嶼陸地部分總體沿西北-東南走向延伸,呈長條狀堆積體,地勢較低;東北部坡度較陡,西南部坡度較緩。圖中所示風向為東北風,并引起海水運動,海水及風力對東北部產(chǎn)生侵蝕作用,形成陡坡;西南部為背風坡,受海水和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緩坡。
【詳解】(1)由圖中拿騷的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可知,拿騷全年高溫,每年5-10月氣溫較高(最低氣溫25℃左右,最高氣溫不超過30℃);11月至次年4月溫度稍低(最低氣溫20℃左右,最高25℃),1月、2月為最冷月份。降水具有明顯的干濕季,5至10月為濕季(月均降水量超過100㎜),11月至次年4月為干季。
(2)由左圖反映的島嶼整體形態(tài)可知,島嶼陸地部分總體沿西北-東南走向延伸呈長條狀堆積體,由右側剖面圖可知,島嶼地勢較低,且東北側與西南側坡度差異較大,東北側較陡,西南側較緩。圖中風向與西北指向標垂直,故可知風向為東北風,東北部受海浪和風力侵蝕作用,坡度較陡,西南坡位于背風坡,受海浪和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緩坡。
18【答案】(1)午后對流旺盛,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冷凝結成小水滴,當氣溫降至0℃以下時,水滴凝結成冰粒;冰粒在上升運動過程中吸附周圍小冰粒或水滴體積增大,當其重量無法被上升氣流所承載時即下落;下沉冰粒遇到更強的上升氣流再次被抬升,體積再增大,如此反復,冰粒體積越來越大,直到下落至地面形成冰雹。
(2)冰雹時間分布上具有突發(fā)性強、發(fā)展迅速、持續(xù)時間短的特點;空間分布上具有影響范圍小、離散性強(大多數(shù)冰雹降落點呈點狀分布)的特點;復雜地形所產(chǎn)生的局地強對流天氣可能觸發(fā)冰雹,增加預報難度。
(3)危害:冰雹多發(fā)于春夏季節(jié),是農(nóng)業(yè)的播種期與生長期:容易損壞幼苗;影響花蕊期農(nóng)作物傳花授粉;使生長期農(nóng)作物倒伏、果實掉落等,導致農(nóng)作物減產(chǎn)甚至絕收。
措施:加強對冰雹天氣的監(jiān)測與預報;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防災減災意識;種植抗冰雹和恢復能力強的農(nóng)作物。
【詳解】(1)本題考查冰雹的形成過程,根據(jù)材料和圖進行分析,形成冰雹要具備充足的水汽、強烈的對流天氣及大氣不穩(wěn)定、迅速降溫等。午后多上升氣流,且對流旺盛,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冷降溫后凝結成小水滴,當氣溫降至0℃以下時,水滴凝結成冰粒;冰粒在上升運動過程中吸附周圍小冰粒或水滴體積增大,當其重量無法被上升氣流所承載時即下落;下沉冰粒遇到更強的上升氣流再次被抬升,體積再增大,如此反復,冰粒體積越來越大,直到下落至地面形成冰雹。
(2)可以從時空分布的角度進行闡述分析。冰雹時間分布上具有突發(fā)性強、且發(fā)展迅速、持續(xù)時間短的特點;空間分布上具有影響范圍小、離散性強(大多數(shù)冰雹降落點呈點狀分布)的特點;空間尺度分布較小,且復雜地形所產(chǎn)生的局地強對流天氣可能觸發(fā)冰雹,增加預報難度。
(3)危害:冰雹多發(fā)于春、夏季節(jié),此時正是農(nóng)業(yè)的播種期與生長期,容易損壞幼苗,影響農(nóng)作物發(fā)育;影響花蕊期農(nóng)作物傳花授粉;使生長期農(nóng)作物倒伏、果實掉落等,從而導致農(nóng)作物減產(chǎn)甚至絕收。
措施:從氣象臺的角度,加強對冰雹天氣的監(jiān)測與預報;從農(nóng)民的角度,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防災減災意識;從育種的角度,培育優(yōu)良品種,種植抗冰雹和恢復能力強的農(nóng)作物。
19【答案】(1)墨脫位于藏南(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季風區(qū)),受來自印度洋西南季風暖濕氣流影響;河谷地形(地形與夏季風方向一致,)利于水汽深入;受地形的抬升,形成地形雨。
【詳解】(1)依據(jù)圖文材料分析可知,墨脫縣地處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qū),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靠近印度洋,受來自印度洋西南季風暖濕氣流影響;西南季風攜帶大量的印度洋暖濕氣流沿雅魯藏布江峽谷向北深入,由于該地的河谷方向與夏季風方向一致,所以,有利于印度洋水汽的深入;墨脫縣所在的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正好面向印度洋,形成了典型的迎風坡,當暖濕氣流遇到這些高大的山脈時,受地形的抬升作用,產(chǎn)生顯著的地形雨,這也是該地區(qū)降水量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20【答案】(1)
(2)高原(山地);判斷理由:一月和七月月均溫中間低,四周高。夏季,來自海洋的西南季風,受該地形區(qū)抬升,增加降水。
(3)一月均溫南高北低;七月均溫北高南低。七月北部內(nèi)陸出現(xiàn)高溫中心。
原因:一月,太陽直射南半球,自南向北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遞減,獲得太陽輻射逐漸減少。七月,太陽直射北半球,自北向南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遞減;幾內(nèi)亞灣沿岸,降水豐富,削弱了太陽輻射;北部撒哈拉地區(qū),氣候干旱,削弱的太陽輻射少;地表沙漠廣布,吸收太陽輻射能力強
【詳解】(1)讀圖可知,在7月等溫線分布圖中,左上角區(qū)域為加那利寒流流經(jīng)地區(qū),洋流的流向與等溫線的彎曲方向一致,且已知a、b兩條海水等溫線(a>b),繪圖如 下:
(2)讀圖可知,甲區(qū)域溫度低于21攝氏度,說明海拔較周圍高,故為高原或山地,其對西南沿海地區(qū)氣候的影響是地形阻擋夏季來自海洋的西南季風,形成地形雨,增加降水。
(3)讀圖可知,一月均溫由南向北遞減,故南高北低;七月均溫由南向北遞增,故北高南低。七月北部內(nèi)陸出現(xiàn)高溫中心,超過35攝氏度。原因主要從緯度的變化與地表性質的角度作答;原因是一月,太陽直射南半球,自南向北,隨著緯度升高,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遞減,獲得太陽輻射逐漸減少。七月,太陽直射北半球,自北向南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遞減,故南側溫度低于北側;幾內(nèi)亞灣沿岸,受暖流與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豐富,削弱了太陽輻射;北部撒哈拉地區(qū),氣候干旱,降水少,削弱的太陽輻射少;地表沙漠廣布,吸收太陽輻射能力強,升溫速度快。
21【答案】(1)地面是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山體外部因地勢低,大氣較厚,太陽輻射進入該地下墊面時,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較少;下墊面的熱量傳遞到該地上空時,又被該地的大氣削弱。
(2)與周邊區(qū)域相比,青藏高原區(qū)域白天氣溫大于夜間氣溫,晝夜溫差為正值;且青藏高原區(qū)域的晝夜溫差更大;冬季晝夜溫差大于夏季;晝夜溫差隨海拔變化大(或有明顯變化);冬季的低海拔區(qū)域晝夜溫差大于高海拔區(qū)域(或夏季隨海拔上升,差異先增大后減小)。
(3)青藏高原海拔高,溫度是影響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的山體效應,使高原內(nèi)部各月氣溫高于周邊地區(qū),滿足樹木生長的熱量條件,林線高度較高;青藏高原內(nèi)部晝夜溫差大,可增加有機質積累,促進林木生長。使得森林在高原內(nèi)部可以分布在更高海拔。
【詳解】(1)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地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的直接熱源,結合大氣受熱過程,白天,太陽輻射照射山體外部和山體內(nèi)部。山體外部地勢低,大氣厚度較大,太陽輻射在穿過較厚的大氣時,大氣中的各種成分(如塵埃、水汽等)會對太陽輻射進行散射、吸收等削弱作用,導致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地面接收的熱量少,溫度相對較低;同時,地面升溫后傳遞給上方同海拔大氣的熱量也較少,并且該熱量在向上傳遞過程中又會被大氣進一步削弱,所以山體外部同海拔大氣溫度比山體內(nèi)部低。
(2)從圖 2 可以看出:與青藏高原周邊區(qū)域相比,青藏高原區(qū)域白天氣溫高于夜間氣溫,晝夜溫差為正;青藏高原區(qū)域晝夜溫差更大,表現(xiàn)出更明顯的溫差變化;冬季的晝夜溫差整體大于夏季;晝夜溫差隨海拔的變化在青藏高原區(qū)域更為顯著,呈現(xiàn)出特定的變化規(guī)律,如冬季低海拔區(qū)域晝夜溫差大于高海拔區(qū)域,夏季隨海拔上升,差異先增大后減小等。
(3)山地的林線與氣溫關系密切,一般氣溫越高,林線海拔越高,青藏高原的山體效應使得內(nèi)部各月氣溫比周邊地區(qū)高,滿足樹木生長的熱量條件,林線高度較高;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林線處樹木生長和有機質積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少,光照充足,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植物生長,較低的夜間溫度,能夠減少有機質消耗,使得森林在高原內(nèi)部可以分布在更高海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边县| 南丹县| 文昌市| 丹凤县| 昔阳县| 磴口县| 客服| 山丹县| 黑水县| 瑞安市| 社会| 平阴县| 综艺| 金门县| 榕江县| 克什克腾旗| 朔州市| 响水县| 濉溪县| 利辛县| 姜堰市| 北宁市| 登封市| 松江区| 新巴尔虎左旗| 平原县| 舞钢市| 长阳| 威信县| 乌兰察布市| 新乐市| 湖北省| 临邑县| 三穗县| 科技| 南和县| 岚皋县| 丰台区| 财经| 娱乐| 蓝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