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節 魚 (第1課時)教學目標說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了解淡水魚類、海水魚類及其養殖。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教學難點】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創設情境】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許多動物都生活在水中。“煙波浩渺的海洋,奔騰不息的江河,碧波蕩漾的湖泊,涓涓流淌的小溪,本來是水生動物的樂園。但由于我們人類的活動,地球上水域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鯊魚決定召集廣大魚類召開成員大會,一起商議將來的生存大計。魷魚、比目魚、娃娃魚、甲魚、鯨魚、黃花魚紛紛游來。你們知道圖示的這些動物中,誰有資格參加? 討論回答。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對魚類知識的探求欲望。【總結】給予學生一定的交流空間后,簡單介紹相關的動物類群,強調以上動物中只有比目魚、黃花魚才是真正的魚類。環節二 講授新課: 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過渡】魚是一類生活在水中的動物,種類較多,形態也各不相同,它們的內部結構卻有相同之處。 充分利用已有知識和直接教具進行比較,明確脊椎動物的特點,為后續學習做鋪墊。【展示標本】展示魚的骨骼標本,請同學們觀察魚的骨骼。 仔細觀察,思考并回答。【講解】在標本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明顯的骨骼,這就是脊柱。脊柱是多塊脊椎骨組成的結構。【展示圖片】展示其他幾種有脊柱的動物。【講解】像魚這樣,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稱為脊椎動物。相反,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統稱為無脊椎動物。【提出問題】結合前面學習的幾種動物,你能舉出幾種無脊椎動物嗎?【展示圖片】展示前面學過的幾種動物。【強調】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提出問題】通過對比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你能推測出脊柱的作用嗎? 思考并回答。【強調】脊柱在動物體內起支持作用。環節三 講授新課: 多種多樣的魚 【過渡】魚類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占脊椎動物種類的一半以上。 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整合及表達的能力。【活動】學生分組展示收集的我國魚類資源及本地區常見魚類資源的資料。(教師應適時發現學生講解中是否有錯誤點,并及時糾正。) 分組展示課前準備的材料。【過渡】通過同學們的展示,可見魚類資源豐富。它們有的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水域;有的在水體上層游動,有的在水體底部棲息;有的以藻類等水生植物為食,有的生性兇猛,專門捕食其他水生動物。下面,我們來著重了解幾種魚類。【展示圖片】展示海洋魚的圖片。你認識這些海水魚嗎? 觀察、思考并作答。【講解】我國的海洋魚已知的約有2000種,常見的有帶魚、大黃魚、小黃魚、鯧魚、鮐魚、鲅魚、大麻哈魚、鱭魚、鰣魚等。【講解】鯧魚身體略呈菱形,頭小,背鰭和臀鰭較長,尾鰭呈叉形。【講解】鯊魚處于海洋食物鏈的頂端,鯊魚中有體形最大的魚類鯨鯊,也有小到可以放在手上的侏儒角鯊,還有兇猛的大白鯊。【講解】石斑魚分布于熱帶、亞熱帶暖水海域,頭較大,體色與四周巖石的顏色相似,有條紋和斑點。石斑魚幼體為雌魚,發育到一定階段時,可轉變為雄魚。【講解】帶魚身體呈帶狀,口大,背鰭較長,幾乎與背部等長。帶魚比較兇猛,以魚類、軟體動物為食。【講解】比目魚棲息于海底,成魚的眼睛移到身體的同一側,沒有眼睛的那側身體朝向海底。比目魚的兩只眼睛生在一側,是與它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相適應的。【展示圖片】展示淡水魚的圖片。你認識這些淡水魚嗎?【講解】據調查,我國淡水魚有1000多種,著名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和鯉魚、鯽魚等都是我國主要的優良淡水魚品種。【講解】鰱魚體色較淡,因而又稱白鰱,在水域的上層活動,以硅藻、綠藻等浮游植物為食。【講解】鳙魚頭較大,故又名“胖頭魚”,背面暗黑色,并有不規則黑點,因而俗稱花鰱,棲息在水的中上層,以水蚤等浮游動物為食。【講解】草魚體色為青黃色,棲息在水域的中下層和水草多的岸邊,主要以水草為食。【講解】青魚體色為青黑色,棲息在水域中下層,主要以螺、蚌等軟體動物為食。【過渡】根據幾種魚棲息水層和食性的不同,可將它們混合放養在一個水域里。【講解】混合放養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體空間,并且能夠利用各種天然餌料,因而能夠增加魚的產量,達到高產的目的。環節三:拓展延伸 【講解】海馬不是馬而是魚。 拓展延伸。環節四: 總結【課堂小結】請同學們來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學生回憶復述總結。 培養學生的知識輸出能力。【總結】總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區別及多種多樣的魚環節五: 課堂練習 【例題講解】兩道隨堂練習。 學生思考并作答。 鞏固新知,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