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土撥鼠》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土撥鼠》教學目標:1. 能富有韻律、整齊完整地演奏這首樂曲。2. 能控制好力度,聲音統一、圓潤地演唱歌曲,表現流浪者與土撥鼠相依為伴的浪漫式憂傷。3. 了解音樂家貝多芬,欣賞第九合唱交響樂的主題《歡樂頌》,體驗音樂家偉大、崇高的情懷。教學重點:完整、富有韻律地唱、奏樂曲《土撥鼠》。教學難點:1. 高音孔開放,正確吹奏高音mi。2. 弱起樂句開頭與結尾的準確起落。教學過程:(一)發聲訓練,導入新課1=C 3/45. 6 5 ︱ 3 - - ︱ 1. 7 6 ︱ 5 - - ︱春 風 吹 柳 色 新6 5 3 ︱ 2 – 5 ︱ 3 - - ︱ 3 - - ︱水擁花 海 垛 邊 醉,5. 6 5 ︱ 3 - - ︱1. 7 6 ︱ 5 - - ︱舟 穿 水 林 心 兒 睡,6 5 3 ︱ 5 – 5 ︱ 1 - - ︱ 1 - - ‖鄉音聲 聲 歡 歌 起!1. 課前預熱:師生豎笛齊奏并哼鳴、齊唱。(同學唱得真好,這節音樂課就在大家的笛聲、歌聲中拉開序幕。)2. 復習吹奏《歡樂頌》。(還記得這段音樂的名字嗎,是誰的作品?吹起這段音樂你有怎樣的感覺?)3.歸納:《歡樂頌》是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的主題,音樂家號召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爭取自由、平等與和平。音樂震撼人心,貝多芬的情懷似大海般的寬廣,情思恰細如發絲。請聽:(二)聆聽范奏,感受樂曲情緒1. 聆聽范奏,感受《土撥鼠》的情緒。(指名學生談談感受到的情緒。)2. 復聽(可以在心默唱),這首樂曲略帶憂傷的情緒,找找是哪些音樂要素的作用。小組討論,如:節拍、節奏、旋律的走向、樂句的特點等。匯報:(1)節拍:6/8 富有強弱弱 次強弱弱的韻律,讓人感到搖拽、飄忽。(2)節奏:有長有短,疏密相間(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附點四分音符交替出現),給人以不緊不慢、瀟灑的感覺。(3)旋律的走向:有上行,樂句結尾以下行為主。就像嘆息。(4)樂句的特點:都為弱起樂句。(5)師:還有樂曲為小調式,有暗淡的感覺。3. 簡介樂曲:《土撥鼠》是貝多芬在家鄉波恩創作的眾多歌曲之一,表現了流浪者和土撥鼠相依為伴的情景。土撥鼠個頭不大,黃褐色的皮毛,被人當作寵物來養。貝多芬經歷過人生的苦難,因此,他更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用細膩的音符來表達情感。4. 跟師劃拍輕聲視唱旋律,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情緒(提出要求:注意弱起的整齊開始,唱出六八拍的韻律。呼拍)。(三)學習吹奏,表現樂曲的情緒1. 找出相似樂句:第一、第二樂句相似;第三、第四樂句相似。2. 唱唱、比比前兩句與后兩句有什么不同。情緒:前兩句有淡淡的憂傷感;第三句明朗開闊起來,第四句先重復第三句,然后又回到憂傷之中,面對生活的重壓,這是一種樂觀的、浪漫式的憂傷。音符:在后兩句中有個高音“3”,沒學過。3. 分段學習吹奏。(1)給樂曲分段,兩段。(2)第一樂段,在組長的帶領下小組合作學習(師輪流給予必要指導)。(3)分兩大組展示。(4)有針對性地指導,全班齊奏。(5)第二樂段指導學習。高音“3”的開閉孔練習,注意發音的氣息口風要尖而細:3 - - -︱3 - - -︱3 – 3 - ︱3 3 3 3 ︱1 - 2 - ︱3 - - -︱3 – 2 - ︱ 1 - - -‖輕唱旋律練習指法一遍;師生接龍2小節吹奏,交替進行;齊奏;提出力度及口風要求再奏。(6)完整地齊奏樂曲;跟錄音伴奏齊奏。4. 演唱歌曲。(1)有感情地朗讀歌詞。聆聽范唱,輕聲跟唱。(2)提出力度要求及歌唱位置要求,練習有感情地齊唱,跟琴進行。(3)領唱、齊唱,跟錄音伴奏進行。(4)部分唱歌,部分吹奏。(四)了解貝多芬,欣賞《歡樂頌》1. 貝多芬(1770-1827) 德國著名作曲家,他集古典音樂 ( http: / / baike. / view / 1233.htm" \t "_blank )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因此被尊稱為“樂圣”和“交響樂之王。”其實,他和普通人一樣,童年在刻苦地、嚴格地音樂訓練中度過;青年時期,疾病開始纏上了他;自28歲起,貝多芬聽力逐漸減退,至50歲時雙耳完全失聰,但他卻一直忍著這種致命的打擊,堅持指揮、作曲,與命運進行了不屈的抗爭,給世界留下了大量的不朽之作。他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樂九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稱作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和第九部合唱交響曲,等等。2. 接下來讓我們共同欣賞第九合唱交響曲的主題《歡樂頌》。當聽到合唱時,請大家一起唱起來。3. 說說你的感受。4. 小結:是的,這就是音樂的魅力所在,也是音樂家貝多芬偉大、崇高的靈魂所在。他敢于向命運抗爭,他的命運掌握于自己手中,他就是我們心中的英雄。教學反思《土撥鼠》是樂圣貝多芬創作的一首歌曲,表現流浪者與土撥鼠相依為伴的浪漫式憂傷。蘇少版四年級下冊錄入作為豎笛教材,如果學生既能唱又會奏豈不更好。因此本節課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1. 能控制好力度,聲音統一、富有韻律地唱奏這首歌曲,抒發流浪者的情緒。2. 了解音樂家貝多芬,通過其作品感受他的情懷。 課型:以奏為主的綜合課。1、 問題導航,活動中主動感受樂曲情緒。貝多芬的這首《土撥鼠》,為6/8拍、弱起的兩段體結構。A段唱來似是哀訴, B段先有意境開闊質感,推起情感高潮,然后又回到小調。 整首歌曲充滿了典型的浪漫式的憂傷。在未出示歌詞的情況下,如何助學生主動感受音樂情緒的一臂之力呢 音樂實踐活動很重要,一聽、二唱、三說、四奏,在反復熟悉樂曲的過程中,加深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參與學習的個體是有差異的,要使課堂的學習效率有序高效,教師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因此,我在反復專研教材的基礎上,認真細致地推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置,歌曲《土撥鼠》略帶憂傷的情緒,找找是哪些音樂要素所起的作用。把學生的注意力、關注點引入歌曲本體,并且能夠運用已有的音樂知識和積累去思考、認知、理解、體驗作品的情感。如:旋律以下行居多;全曲所有樂句為弱起;六八拍,它的韻律是強弱弱 次強弱弱;歌曲的高潮是兩個上行樂句等等,問題導航,避免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單調模式,而是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之間,主動且活躍的學習模式,發揮了集體的智慧,展現了合作的力量,在集體音樂實踐活動中溫故而知新。2、 示范、鋪墊教學,處理好重難點樂句。在感受歌曲情緒這一模塊,學生找出了《土撥鼠》的高潮在第二樂段的兩個上行樂句,這兩句也是本曲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其中高音mi不僅是新要學的音,還有開放高音孔等一系列技術要求。將介紹高音“mi”與中音“mi”結合起來,在中音“mi”的基礎上開放背面“o”孔,并用歌曲中相連的音符與之構成練習曲,作為示范、鋪墊練習。示范操作,讓學生聽清口風的把控,做到尖而銳;讓學生看清手指的動作與配合,做到利落、協調。練習由慢變快,在熟練掌握指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吹奏要求,直至能夠連貫、流暢地吹奏,有了基礎鋪墊練習,完整地完成第二樂段的吹奏,表現歌曲的開朗與浪漫,學生駕輕就熟,事半功陪。當學生們能夠包含激情又有絲絲憂傷地吹奏全曲后,用圓潤統一、富韻律的歌聲演唱歌曲水到渠成,流浪者的情緒在孩子們曾經的生活感情中,找到了絲絲縷縷的共鳴。3、 學習大師經典作品,體驗品味崇高情懷。說到音樂教學,無論作品還是人格力量都不能沒有貝多芬,他集古典音樂之大成又開浪漫音樂之先河,大師以他堅忍不拔的毅力,創造出生命的奇跡和傳世不朽的偉大作品。通過他的作品,了解他的思想,感受他的情懷,學習他的精神力量,作為教師自己要努力做好,還有責任要傳遞給學生。這節課的內容是歌曲《土撥鼠》,圍繞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我以貝多芬的經典作品《歡樂頌》為引線,這是他的第九(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題,孩子們也是在學習豎笛吹奏時習得的,對此曲有一些了解,從復習《歡樂頌》,表現世界人民爭取自由、平等與和平的情感開頭,導出《土撥鼠》作為對比性學習,最后又回到欣賞交響樂隊和合唱隊員們的演出視頻與音頻,在震撼的音響畫面中,孩子們和著音樂一起歌唱,自然能被音樂家的偉大情懷和精神力量所感染。有聽課老師問我,復習吹奏與欣賞為什么不放在一塊進行,是為了課的首尾呼應嗎?我的回答是:首尾呼應是一個形式,這節音樂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習豎笛吹奏《土撥鼠》,如果在復習吹奏《歡樂頌》的基礎上再欣賞,勢必把這堂課的黃金時間用于非主要學習內容上,若課堂的氣氛與情緒推向高潮,接下來的學習反而處于低谷,不符合課堂時間的分配原則,違背小學生接受新知識的注意規律。這節課之所以這樣設計,第一,能夠持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關注度,在比較積極興奮的狀態中完成學習。第二,透過恢宏的巨作到溫馨的細作,通過對比和梯度感受了解音樂家的情懷。這不是靠授課者的講解能夠獲得的,要靠學練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感悟,我能做的是搭建好音樂課的活動平臺,發揮好主導作用,讓孩子們在音樂中能與大師相遇,懂得診愛生命,珍愛他人,關注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