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搖籃曲教學設計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的這首《搖籃曲》是一首民歌風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過強弱拍節奏的起伏,來塑造搖籃擺動的形象。曲調優美抒情,語氣安詳平緩,細膩地勾畫出一幅母親對孩子親切祝福的動人畫面。這首歌曲雖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從第三拍起音,把節奏進行了細致的改變,將節拍的舞曲化為內在的韻律,使音樂更富于徐緩的敘事語氣,而適于語義。 教學目標:1、感受搖籃曲優美抒情、輕柔安寧的意境,并能用動作表現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2、能用柔和的、充滿感情的聲音哼唱歌曲《搖籃曲》,體會媽媽深深的愛。 教學重點:感受搖籃曲優美抒情、輕柔安寧的意境,用柔和、充滿感情的聲音哼唱歌曲《搖籃曲》。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電子琴、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創設情境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這彎彎的月亮、閃爍的星星嗎? 師:天黑了,月亮出來了,星星眨著眼睛,外面靜悄悄的。這時從遠處傳來了一陣動聽的歌聲,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一聽,猜猜是誰在這靜靜的夜晚唱歌給誰聽呢?可以用小腦袋跟著音樂輕輕的擺動。(播放音樂,第一次整體聆聽) 生:回答老師的問題。 師:小寶寶聽完這首歌怎樣了? 生:回答。 師:這首歌到底有什么魔力呢?剛才我們聽到的歌曲是? 生:回答 聆聽音樂,對比分析 師:什么是搖籃曲? 搖籃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親在搖籃旁為使嬰兒安靜入睡所唱的歌曲,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音樂體裁。 為什么小寶寶聽著聽著就睡著了?現在我也來當回你們的媽媽,唱唱這首歌,你們要仔細的聆聽,看我唱的歌聲和剛剛你們聽到的歌聲有什么不一樣。( 聆聽感受,熟悉歌曲旋律 ) 教師改變速度和力度來范唱歌曲。(2)師:大家聽聽剛才老師演唱的歌曲在旋律、速度、聲音力度、情緒上發生了什么變化?這樣唱小寶寶能睡著嗎?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聲音來演唱呢?生:回答 設計意圖: 向學生質疑,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采用多種方法聆聽歌曲,一起在歌聲中找魔力,并從中感受搖籃曲的特點,熟悉歌曲的旋律。 選一選活動: 旋律:柔美抒情 堅定有力 速度:較慢 稍快 力度:強 較弱 情緒:溫柔 歡快 親切 總結:這就是媽媽歌聲中的重要魔力! (再次播放音樂,教師及時評價)。 師:這首《搖籃曲》為我們描繪了什么樣的意境? 生:回答 師:這首《搖籃曲》是什么拍子的?這種拍子的強弱規律是什么? 生:回答 師總結《搖籃曲》音樂特點: 音樂:一般都具有溫存、親切、安寧的氣氛。 曲調:平靜、舒緩 、優美,充滿母親對孩子未來的祝福和希望。 節奏:多以模仿搖籃擺動的三拍子為主。 帶著小朋友們對搖籃曲的理解,老師再次用柔美、充滿感情的聲音演唱歌曲,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音樂。 三、感知音樂,表現音樂 “搖搖籃”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搖籃的輕柔感,初次模唱歌曲旋律。 (1)師:現在,小寶寶要睡覺了,請小朋友們面對面坐好,手拉著手,這就是小寶寶的搖籃,讓我們和著音樂的節拍,慢慢地、輕輕地搖動搖籃;邊搖邊請大家輕輕的閉上小嘴巴,用m來哼唱旋律。(2)準備好,現在要開始了,我們來比一比,哪組的搖籃搖的最舒服! 教師評價:搖籃真舒服呀,他們的動作就像媽媽一樣輕柔,老師也好想變成寶寶躺進你們的搖籃里。設計意圖:用肢體體驗、感受搖籃的搖蕩感,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的速度和節奏,同時也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師:媽媽看著自己心愛的寶寶,歌唱搖籃曲表情是怎樣的?(微笑的)師:讓我們也來做一次媽媽,哄自己的寶寶睡覺吧。我有個好主意,讓我們把書卷成一個“小寶寶”抱在懷里,模仿媽媽的樣子,慢慢地、輕輕地、甜甜地來為可愛的小寶寶唱首搖籃曲吧!評價:你們都是合格的好媽媽,做你們的寶寶可真幸福!設計意圖:回憶、模仿媽媽哄寶寶睡覺唱搖籃曲的情境,將具體的生活場景融入到歌曲表演唱中,直觀形象地啟發學生從模仿中表現媽媽歌聲中的魔力。四、感情升華,聲情并茂1、師:有一首歌唱的好《世上只有媽媽好》是呀!媽媽賦予我們生命,哺育我們長大,輔導我們學習,教育我們成長,媽媽賦予我們太多太多 世上最愛我們的人是誰呀?是媽媽!師:孩子們,此時此刻,你最想對媽媽說什么?生:回答。讓我們在這美麗的星空下大聲地對媽媽說一聲:媽媽,我愛您!孩子們,媽媽對你們深深的愛是媽媽歌聲中最大的魔力,她用心、用愛來為我們唱搖籃曲,在充滿愛的歌聲中寶寶睡得那樣香、那樣甜 設計意圖:運用拓展延伸的情感教學,滲透人文主題——母愛,讓孩子們在感動和幸福中體會到媽媽歌聲的最大特點——充滿了愛。六、總結、下課 師:小朋友們,讓我們把搖籃曲的歌聲帶到生活的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永遠銘記媽媽對我們深深的愛!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