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畫畫大自然的風景》教案課 題 畫畫大自然的風景 課 型 班課 課 時 1學習目標 認識大自然的美麗:通過欣賞大自然的圖片和名人畫作,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奇妙,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學習觀察和欣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欣賞力,讓他們能夠發現大自然中的美,如夕陽、沙漠、海浪、瀑布、梯田等自然景觀,以及向日葵花園、睡蓮、油菜花田、秋景、夏天、秋天、樹林、大型霜凍等名人畫作。 學習表達和分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喜歡的圖片或畫作,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分享精神。 學習尋找和欣賞美的元素:引導學生在大自然的圖片中尋找美麗的線條、形狀和色彩,培養他們的藝術審美能力。 培養環保意識:通過欣賞大自然的美麗,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學習重難點 學習重點: 自然景觀的欣賞:學會觀察并欣賞大自然中的夕陽、沙漠、海浪、瀑布和梯田等自然景觀,感受它們的色彩、線條和形狀。 藝術作品的欣賞與連接:通過比較自然界的景象與名人畫作中的表現方式,理解藝術家如何捕捉并表達自然美。 藝術元素的識別:在大自然的圖片和名人畫作中尋找并識別美麗的線條、形狀和色彩,從而加深對藝術元素的理解。 表達與分享:鼓勵學生描述自己喜歡的圖片或畫作,并分享觀感,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 環保意識的培養:借助欣賞自然之美的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其環保意識。 學習難點: 藝術欣賞的主觀性:學生可能難以理解和接受藝術作品的多樣性以及美的主觀性,需要引導他們開放心態,尊重不同的審美觀點。 藝術元素的識別與欣賞:學生可能不易察覺藝術作品中的線條、形狀和色彩等元素,以及這些元素如何共同作用來傳達美感。 語言表達的挑戰:學生可能面臨如何用恰當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觀點的挑戰,特別是在表達對藝術作品的看法時。 聯系自然與藝術:學生可能難以將自然景觀與藝術作品聯系起來,理解藝術家創作的動機和手法。 環保意識的內化:讓學生將欣賞自然之美的情感轉化為實際的環保行動,需要深刻的情感體驗和持續的教育引導。教學方法 圖片展示與觀察法:通過展示大自然景色和名人畫作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自然與藝術的美。 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在圖片中發現并欣賞美麗的線條、形狀和色彩,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 描述與分享法:鼓勵學生用言語描述自己喜歡的圖片或畫作,并分享觀感,培養表達能力和分享精神。 比較討論法:讓學生比較自然景觀與名人畫作中的表現手法,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動機和手法。 環保教育:借助欣賞自然之美的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其環保意識。 互動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為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社會性環境。 情境教學:將學生帶入一個充滿自然美景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 多元化教學:結合自然觀察、藝術欣賞和創作實踐,讓學生從多角度感受和認識大自然的美。 啟發式對話:通過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從大自然中提取靈感,以及自然與藝術的聯系。 過程導向:強調學生在觀察、發現和創作過程中的體驗,而非僅僅關注結果。課前準備 教材和資源準備: 搜集并選擇高質量的大自然景色圖片,包括夕陽、沙漠、海浪、瀑布和梯田等。 準備名人畫作的圖片,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向日葵花園》,莫奈的《睡蓮》,以及其他相關畫作。 確保所有圖片清晰且色彩真實,以便在課堂上展示。 教學計劃和流程: 設計教學流程,包括引入主題、展示圖片、學生觀察和討論、藝術創作指導等環節。 準備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思考和討論,如“你喜歡哪一幅圖片?它美在哪里?” 規劃時間分配,確保每個環節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 教學工具和設備: 檢查并準備展示圖片所需的設備,如投影儀、電腦或平板電腦。 確保教室內的音響設備工作正常,以便播放相關音樂或聲音,營造氛圍。 學生材料: 準備學生繪畫或觀察所需的材料,如畫紙、彩筆、油畫棒等。 如果計劃進行戶外教學,準備相應的戶外寫生材料。 環境布置: 布置教室,創造一個自然和藝術氛圍,可以掛一些自然風光的海報或裝飾。 確保教室座位安排適合學生觀察圖片和進行小組討論。 知識儲備和自我準備: 熟悉所展示的自然景觀和名人畫作的背景知識。 準備一些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基礎知識,以便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 互動活動設計: 設計互動環節,如小組討論、學生提問、現場繪畫等,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 準備評價機制,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作。 環保意識教育: 準備環保相關的教育內容,讓學生了解自然美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如果可能,結合學校或社區的環保活動,將課堂學習與實際行動相結合。 課后延伸活動: 設計課后作業或延伸活動,如讓學生在家中尋找自然美并記錄下來。 提供相關的書籍、視頻或網站資源,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教學媒體 圖片展示:使用投影儀或電腦/平板電視,展示高質量的大自然景色和名人畫作圖片,如夕陽、沙漠、海浪、瀑布、梯田等自然景觀,以及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向日葵花園》、莫奈的《睡蓮》等名人畫作。 音響設備:播放與自然場景相匹配的音樂或自然聲音,營造沉浸式學習環境。 繪畫材料:提供畫紙、彩筆、油畫棒等繪畫工具,供學生進行觀察后的創作。 實物道具(可選):如果可能,可以準備一些自然元素實物,如樹葉、花朵、石頭等,讓學生直觀感受自然的質感。 互動白板/黑板:用于教師講解知識點,以及學生展示和討論觀察到的美麗線條、形狀和色彩。 視頻播放設備(可選):如果有相關的自然紀錄片或短片,可以使用視頻播放設備進行播放,增強學生的感知體驗。 討論小組:可能需要準備一些桌椅排列方式,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 環保教育材料:準備一些簡短的環保教育資料或視頻,強化學生對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課后延伸材料:提供相關的書籍、網站鏈接或視頻資源,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活動一: 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播放一段自然風光的視頻或展示一組大自然的圖片,包括夕陽、沙漠、海浪、瀑布和梯田等。 引用名人畫作,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向日葵花園》和莫奈的《睡蓮》等,展示自然與藝術的結合。 提問學生:“這些景色中,你們最喜歡哪一幅?它美在哪里?” 學生觀看視頻或圖片,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學生之間進行簡短的討論,分享各自的觀點。 通過視頻和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自然之美,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活動二: 調動思維 探究新知 分組討論,每組選擇一張大自然的圖片,分析其中的美麗線條、形狀和色彩。 教師提供觀察方法指導,如從整體到局部,從色彩到形狀等。 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學生深入分析。 學生按照小組進行討論,記錄下觀察到的美麗元素。 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他們的發現。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學會從藝術作品中提煉美的元素。 通過小組合作,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活動三: 調動思維 探究新知 教師介紹名人畫作的創作背景和藝術風格。 引導學生比較自然景觀與名人畫作中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效果。 提問:“你認為藝術家是如何從自然中獲得靈感的?” 學生聽取教師的介紹,并觀察名人畫作的細節。 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的問題,思考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讓學生了解藝術與自然的緊密聯系,培養他們對藝術的欣賞能力。 通過比較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四: 鞏固練習 素質提升 布置繪畫作業:選擇一個自然景觀進行描繪,要求學生在作品中表現出美麗的線條、形狀和色彩。 教師提供繪畫技巧的指導,如色彩搭配、線條運用等。 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進行繪畫創作。 完成后,學生展示作品,并分享創作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 通過繪畫練習,鞏固學生對自然美的理解。 提供展示和分享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課堂小結 作業布置 課堂小結: 自然之美的發現: 通過對夕陽、沙漠、海浪、瀑布和梯田等自然景色的觀察,我們發現自然中的線條、形狀和色彩是豐富多樣的。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大自然的美麗畫卷。 藝術與自然的融合: 通過欣賞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向日葵花園》和莫奈的《睡蓮》等名人畫作,我們了解到藝術家們如何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創造出動人的藝術作品。 學生觀感分享: 在“看一看,說一說”環節中,同學們積極分享了自己喜歡的自然景色及美的原因,體現了對自然美的獨特見解和感受。 美的元素的探究: 同學們在小組討論中尋找并分析了大自然圖片中的線條、形狀和色彩,展現了良好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業布置: 繪畫創作: 選擇一張本節課展示的自然景色圖片,用畫筆描繪出你感受到的美麗線條、形狀和色彩。可以是夕陽下的沙漠、波濤洶涌的海浪、從山頂傾瀉而下的瀑布,或是層疊有致的梯田。 創意練習: 嘗試將你從名人畫作中獲得的靈感,運用到自然景色的繪畫中。例如,學習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表現手法,將向日葵或小野花添加到你的自然場景中。 環保意識: 寫一段關于如何保護自然環境的文字,表達你對自然美的認識以及如何通過實際行動維護這種美麗。 課后探索: 在家中找一個自然物品,如一片樹葉、一朵花,用放大鏡觀察它的細節,并在下一次美術課上分享你的發現。板書設計 自然景色展示 夕陽 橘黃色的夕陽 圓盤形狀 天空染成橙紅色 沙漠 形態各異的線條 直線、S形曲線 海浪 洶涌澎湃的海波 優美的弧線 重白晶瑩的浪花 瀑布 傾瀉而下 長長的臺布 從山頂看下來 梯田 從山腳盤繞而上 層層疊疊 像田螺、飄帶 線條流暢優美 名人畫作展示 向日葵花園(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黃色向日葵 茂密的小野花 睡蓮(莫奈) 綠色葉子 暗紅色花朵 夢幻般意境 油菜花田(吳冠中) 鵝黃色渲染 春天生機勃勃 桂北秋意(紫香) 大面積黃色、紅魚等暖色 絢麗秋景 夏天(吳餐中) 植物繁茂蒸籠 秋天(百式) 金黃色調 色彩濃烈 新林(吳冠中) 豎線條勾畫樹干 粗細、疏密變化 大型霜凍(格拉巴里·伊戈爾·埃馬努伊洛維奇) 深藍天空 霜凍樹林 冬天寒冷感覺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回顧 讓學生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并理解自然中的線條、色彩和形狀。 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通過觀察自然景觀和名人畫作來提升審美能力。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他們學會珍惜和保護自然環境。 二、教學過程分析 導入環節 通過展示一系列大自然的圖片,如夕陽、沙漠、海浪、瀑布和梯田,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他們提供了直觀的自然美景體驗。 引出“美麗的大自然”這一主題,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和好奇心。 自然景色與名人畫作展示 詳細展示了從夕陽到梯田的不同自然景色,以及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向日葵花園》和莫奈的《睡蓮》等名人畫作。 通過對比自然景色與藝術作品,引導學生發現自然與藝術之間的聯系,增強了他們的觀察力和藝術鑒賞力。 學生互動環節 “看一看,說一說”活動中,學生積極表達了對展示圖片的喜愛及理由,體現了他們的觀感多樣性。 在尋找自然景色中的線條、形狀和色彩時,學生展現出良好的觀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三、教學成效 學生能夠準確找出并描述自然景色中的線條、形狀和色彩,表明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過名人畫作的展示,學生對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能將藝術與自然景觀聯系起來。 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參與度高,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探究精神。 四、改進與展望 在未來的教學中,可以增加更多互動環節,如小組討論或現場繪畫,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創造力。 考慮引入更多種類的自然景觀和藝術作品,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加強環保教育,讓學生了解自然保護的重要性,并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行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