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暑假預習課》浙教版科學七升八--第5講 溶液和溶解度考點一、溶液考點精要:(一)溶質、溶劑和溶液(1)溶質:被溶解的物質稱為溶質。(2)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稱為溶劑。(3)溶液:溶質在溶劑中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質叫做溶液。(二)溶液的組成(1)溶液的組成:溶質和溶劑。(2)溶液的質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三)溶液的名稱碘溶解:在酒精中所形成的溶液叫做碘的酒精溶液。在溶液的名稱中,如A的B溶液,其中A表示溶質,B表示溶劑。另外,在科學上還約定溶液名稱中沒有說明溶劑的,溶劑是水,如食鹽溶液,溶質是食鹽,而溶劑沒有說明,此時的溶劑是水。所以高錳酸鉀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叫做高錳酸鉀的水溶液或者高錳酸鉀溶液。(四)溶液中溶質和溶劑的判斷在溶液中,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而溶劑一般是液體; 兩種液體混合形成溶液,其中量較多的為溶劑,若其中一種液體是水,那么不管水量多少,都把水看作溶劑。①溶液中溶質質量是指被溶解了的那部分溶質的質量,沒有溶解或從溶液中析出的物質,則不計算在內。②對于某一溶液,溶質可以是一種或多種,而溶劑只有一種,如水中可溶解氯化鈉和硝酸鉀。③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如高錳酸鉀溶液中高錳酸鉀為固體;酒精溶液中溶質酒精是液體;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溶質是二氧化碳。(五)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組成和性質都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密度相同。(2)穩定性:穩定是指溫度不改變、溶劑不蒸發,則溶液長時間放置不會分層,也不會有溶質從溶液中分離出來。(六)溶液的判斷方法(1)是否均一、穩定。(2)是否由多種物質組成。(七)常用的溶劑(1)常用的溶劑有水、酒精、汽油、丙酮香蕉水等。(2)許多物質都能溶解在水中,也有一些物 質不能溶于水,但它們可以溶解在其他溶劑中,如油漆、油污等不能溶于水,但能溶解在汽油等其他溶劑中。【拓展】①均一、穩定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穩定的液體,但水是純凈物,不是溶液。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是溶液。②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無色,如高錳酸鉀溶液是紫紅色的。③少量的固體物質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點降低,沸點升高。凝固點降低的現象:如嚴寒的冬天,廚房的水結冰了,而鹽水卻不容易結冰;下雪時,人們常向公路上的積雪撒些鹽,使冰雪很快融化。沸點升高的現象:如煮沸的湯比煮沸的水溫度要高。懸濁液和乳濁液(一)生活中的現象(1)將適量泥土加入水中,充分攪拌后靜置,會發現有固體顆粒下沉,分為上下兩層。(2 )將少許食用油加入適量水中,充分攪拌后靜置,有油花上浮,分為上下兩層。(3)將少許食鹽加人水中,充分攪拌后靜置,沒有下沉物,也沒有上浮物,不會分層。A:水與泥土 B:水與食用油 C:水與食鹽如圖所示,A、B所形成的液體不均一、不穩定,靜置后分層;C所形成的液體均一、穩定,靜置后不分層。(二)懸濁液和乳濁液(1)懸濁液:固體小顆粒懸浮在液體里而形成的物質,又叫懸浮液,如泥水鋇餐等。(2)乳濁液:小液滴分散到液體里形成的物質,又叫乳狀液,如牛奶、肥皂水等。(3)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比較名稱 溶液 懸濁液 乳濁液形成過程 固、液、氣溶解在液體中 固體小顆粒分散在液體中 小液滴分散在液體中穩定性 穩定 不穩定 不穩定長期放置 均一、穩定 分層【拓展】1.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的食鹽水、蔗糖水以及純堿水等都是溶液,而渾濁的泥水為懸濁液,牛奶等為乳濁液。從外觀上看,溶液混合均勻,不分層;而懸濁液、乳濁液混合不均勻,靜置后分層。2.一般來說,固體、氣體溶于液體時,通常把液體看作溶劑,固體、氣體看作溶質;當兩種液體相互溶解時,一般把量多的液體看作溶劑,把量少的液體看作溶質;只要有水存在,無論水量多少,通常都把水看作溶劑。三、固體藥品和液體藥品的取用(一)固體藥品的取用(1)固體藥品通常保存在廣口瓶里。(2)固體粉末一般用藥匙(或紙槽)取用。操作時先使試管傾斜,把藥匙小心地送至試管底部,然后使試管豎立起來。或將試管水平放置,將固體粉末放在紙槽上,送人試管底部,然后將試管豎立起來。(3)塊狀固體藥品一般用鑷子夾取。操作時先把試管橫放,把塊狀藥品或金屬顆粒放人試管口,再把試管慢慢豎立起來,使藥品或金屬顆粒緩緩地滑到試管的底部,以免打破試管。(4)用過的藥匙或鑷子要立刻用干凈的紙擦拭干凈。(二)液體藥品的取用液體藥品通常盛放在細口瓶中。廣口瓶、細口瓶等都經過磨砂處理,目的是增強容器的氣密性。(1)取用不定量(較多)液體直接傾倒。操作時的注意事項(括號內為操作的目的):①細口瓶的瓶塞必須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藥品腐蝕實驗臺或污染藥品)。②瓶口必須緊挨試管口,并且緩慢地倒(防止藥液損失)。③細口瓶貼標簽的一面必須朝向手心(防止藥液流出腐蝕標簽)。④倒完液體后,要立即塞緊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處,標簽朝向外面(防止藥品變質)。(2)取用不定量(較少)液體一使用膠頭滴管。使用時的注意事項(括號內為操作的目的)。①應在容器的正上方豎直懸空滴人。②膠頭滴管不要接觸容器的器壁(防止污染試劑)。③取液后的滴管,應保持橡膠膠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體倒流,沾污試劑或腐蝕橡膠膠帽)。④用過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沖洗干凈,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沖洗,也不能交叉使用。(3)用量簡正確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首先應根據取用液體的量選擇合適量程的量簡,然后將液體倒入量筒中,當接近刻度線時用滴管調到所需液體的量。(注意:眼睛要與液面層的下沿相平,所選量筒的量程應略大于所量取的液體體積,并且越接近越好,以減小誤差)【拓展】實驗室藥品的取用原則(1)三不原則:不能用手接觸任何藥品;不能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藥品的氣味;不得品嘗任何藥品的味道。(2) 節約原則:嚴格按實驗規定用量取用;如沒有明確說明,一般取最少量,液體藥品取1~2毫升,固體藥品蓋滿試管底部即可。(3)處理原則: 實驗中剩余藥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拿出實驗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內。試管口不可對著自已或他人,防止液體沸騰噴出傷人。管口傾斜約45°,不能豎直向上,防止液體沸騰噴出。將試管夾夾持在離試管口約1/3處。加熱時,先預熱試管,即將試管上下來回移動。試管內液體的量不可超過試管容積的1/3。典型分析:1.關于物質的溶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不同的物質分散到水中都會形成溶液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不能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C.凡是均一、穩定、透明的液體都是溶液D.溶質既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考點】溶液的概念、組成及其特點.【答案】D【分析】A、根據溶液的特點考慮;B、根據溶液的特點考慮;C、均一、穩定、透明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D、根據溶質的種類考慮。【解答】解:A、物質分散到水中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才屬于溶液,有的物質分散到水中不能形成溶液,例如植物油,故A錯;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能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屬于溶液,故B錯;C、均一、穩定、透明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餾水,故C錯;D、溶質既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故D正確。故選:D。【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熟悉溶液的特點,溶質的種類。舉一反三:1.下列液體分別屬于( )①水中放入細沙②酒精中加入碘③水中滴入植物油A.懸濁液 溶液 乳濁液B.懸濁液 懸濁液 乳濁液C.乳濁液 乳濁液 懸濁液D.懸濁液 溶液 溶液【考點】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答案】A【分析】不溶性的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懸濁液;小液滴分散到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濁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解答】解:水中放入細沙變渾濁,靜置出現分層,底部有沉淀,是不溶性的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懸濁液;碘能溶解于酒精中,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屬于溶液;植物油是難溶于水的液體,水中滴入植物油形成不均一、不穩定的混合物,屬于乳濁液。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本質特征、各種物質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識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考點二、物質的溶解性、飽和與不飽和溶液間的關系考點精要: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不同的溶質在同一種溶劑里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種溶質在不同種溶劑里的溶解性也不同。(一)溶解性(1)定義: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2)影響因素:對于固體物質,溶解性與溶質和溶劑的性質及溫度有關。對于氣體,溶解性還受壓強影響。(3)舉例:食鹽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相同質量的水中,蔗糖在熱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冷水中強得多;在相同的條件下,不同的物質在同種溶劑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樣的。如食鹽的溶解能力比氫氧化鈣強得多。(二)物質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物質溶解時,是從外界吸收熱量,還是向外界釋放熱量呢 實驗表明:有的物質溶解時,會放出熱量,使溶液溫度升高,如氫氧化鈉、濃硫酸等有的物質溶解時,會吸收熱量,使溶液溫度降低,如硝酸銨;也有許多物質溶解時,溶液的溫度沒有明顯變化,如氯化鈉等。【拓展】固體物質溶解性與溫度有關,與溶質和溶劑的種類也有關,攪拌能加快溶解但不能改變溶解度氣體溶解性與溫度和壓強有關,與溶質和溶劑的種類也有關飽和溶液(一)定義(難點)(1)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稱為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2)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稱為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時,應注意:①溶液是否飽和具有條件性和暫時性:要求“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才有確定意義,因為條件(溫度、壓強、溶質及溶劑的量)改變時,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可以相互轉化。②溶液是否飽和具有相對性:是這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不一定是另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溶解食鹽的溶液,可繼續溶解蔗糖,此時的溶液是食鹽的飽和溶液,對蔗糖來說就是不飽和溶液了。③飽和溶液概念 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溶解該物質的量達到了最大限度;不飽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則指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溶解該物質的量還沒有達到最大限度。(二)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轉化(重點)在判斷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時,我們強調“在一定溫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劑里”的條件,所以改變溫度或者溶劑的量,能實現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1)一般規律:A.加溶劑 B.升溫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A.蒸發溶劑B.降溫C.加溶質(2)特殊情況(如氫氧化鈣):A.加溶劑 B.降溫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A.蒸發溶劑B.升溫C.加溶質說明:①一般規律對大多數固體物質來說是適用的,因為大多數固體物質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即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②熟石灰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在改變溫度時應是升高溫度,若把其飽和溶液轉化為不飽和溶液,在改變溫度時應是降低溫度。(三)判斷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難點)判斷的關鍵是看該溶液還能否繼續溶解該溶質,若不能繼續溶解,則這種溶液是飽和的,若能繼續溶解,則這種溶液是不飽和的。具體的判斷方法:保持溫度不變,向該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同種溶質,看是否溶解,若不再溶解,說明該溶液飽和,反之,該溶液不飽和。(四)濃溶液和稀溶液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質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濃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組相對概念。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質的量相對較多的是濃溶液,含溶質的量相對較少的是稀溶液。(五)飽和、不飽和溶液與濃、稀溶液的區別與聯系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濃溶液與稀溶液區別 含義不同 溶液是否飽和取決于溶質的量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溶劑里是否達到最大限度 溶液的濃與稀取決于溶質在不同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溫度影響 受溫度影響, 必須指明溫度 與溫度無關聯系 ①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跟溶液的濃和稀沒有必然聯系 ②飽和溶液不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濃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③對于同種溶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要比不飽和溶液濃方法技巧判斷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是繼續加入該種溶質,如果該物質的質量減少,那么溶液是不飽和溶液;如果該物質的質量不變,那么溶液是飽和溶液。【拓展】①物質的溶解能力與溶解速度不同,溶解能力反映的是物質能完全溶解的數量的多少,而溶解速度是指物質溶解的快慢。②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內在因素是溶質的性質、溶劑的性質;溫度、物質的顆粒大小和攪拌與否是影響溶解快慢的外在因素。③保持兩瓶溶液的溫度不變,分別向其中加入少量的同種溶質,如果加入的溶質能繼續溶解,則這瓶溶液是不飽和溶液,如果加入的溶質不能繼續溶解,則這瓶溶液是飽和溶液。④將不飽和的硝酸鉀溶液轉化成飽和的硝酸鉀溶液,可采用如下三種方法:A:保持溫度不變,向該不飽和硝酸鉀溶液中繼續加入硝酸鉀,直至加入的硝酸鉀不再繼續溶解。B:保持溫度不變,將該不飽和硝酸鉀溶液蒸發水分。C:將該不飽和硝酸鉀溶液降低溫度。典型分析:1.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飽和的石灰水變成飽和,具體措施有:①加入氫氧化鈣;②升高溫度;③降低溫度;④加入水;⑤恒溫蒸發水。其中措施正確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考點】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相互轉變的方法.【答案】D【分析】根據題意,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據此由不飽和溶液與飽和溶液的轉化方法進行分析判斷即可。【解答】解:向接近飽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質或蒸發溶劑都可以使溶液變成飽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飽和的石灰水變成飽和,可以采取:①加入氫氧化鈣、⑤恒溫蒸發水的方法;由于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升高溫度后氫氧化鈣的溶解度變小,故把一瓶接近飽和的石灰水變成飽和,還可以采取②升高溫度的方法。④加入水,接近飽和的石灰水,能繼續溶解氫氧化鈣,仍為不飽和溶液。故①②⑤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不大,增加溶質、蒸發溶劑都可以把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但改變溫度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時要具體分析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舉一反三:1.長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內的飽和食鹽水,在保持溫度不變的情況下,發現容器底部有少量晶體出現,這說明( )A.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B.溶劑質量減少,溶液仍為飽和溶液C.溶液中溶劑、溶質的質量均未改變D.溶液比原來要濃一些【考點】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相互轉變的方法.【答案】B【分析】在保持溫度不變的情況下,溫度不變物質的溶解度就不會變化,因析出晶體需要具備溫度改變或減少溶劑兩種方式或其一,則析出晶體時肯定是溶劑量減少導致的。【解答】解:由于析出晶體需通過溫度改變或減少溶劑兩種方式的一種,由于是恒溫狀態下完成,故溫度不變,析出晶體只能通過減少溶劑的方式完成,有題干知因是敞口水分會不斷蒸發減少。容器底部有少量晶體出現,說明溶液仍為飽和溶液。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解題的關鍵點是掌握溶質析出需要具備溫度的改變或者是溶劑的減少兩種方法。考點三、溶解度考點精要:(一)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義在一定的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為該物質在這種溶劑中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表明該溫度下物質的溶解性越強。(2)溶解度“四要素”①條件:在一定溫度下。因為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內因是溶質和溶劑的性質,而外因就是溫度,若溫度改變,則固體物質的溶解度也會改變。因此,只有指明溫度時,溶解度才有意義。②標準:100克溶劑。這是概念中規定的標準,物質溶解量的多少與溶劑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較物質溶解度的大小,溶劑必須等量。此處100克是指溶劑質量,不能誤認為是溶液質量。溫度一定時,同種物質的溶解度與溶劑的質量無關。③狀態:達到飽和。只有在一定量的溶劑中( 100克)達到飽和時(溶解最大限度,溶質的量才是個確定的值, 否則溶解度就不是個確定的量。④單位:以克為單位,因為溶解度實質上是溶解的溶質的質量。(二)溶解度和溶解性的關系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說明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種物理性質。溶解度是衡量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溫度、壓強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制成飽和溶液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溶解度越大,表示該溫度下物質的溶解性越強。溶解度大小與溶解性的關系如下表所示。溶解度/克(20 ℃) <0.01 0.01~1 1~ 10 >10溶解性分類 難溶 微溶 可溶 易溶舉例 氯化銀、碳酸鈣 氫氧化鈣 氯酸鉀 硝酸鉀、氯化鈉(三)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通過實驗,測得不同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將其匯總成表,以便查閱。如20℃時幾種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物質 氫氧化鈣 碳酸鈉 氯化鈉 硝酸鈉 硝酸銨 蔗糖溶解度/克 0.165 21.5 36.0 88.0 192 203.9(四)溶解度曲線用縱坐標表示物質的溶解度,橫坐標表示溫度,用描點法在直角坐標系中畫出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這種曲線叫溶解度曲線。①表示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情況。②表示同一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③表示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時的溶解度。④兩條曲線的交點表示兩種溶質在同溫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⑤在溶解度曲線下方的點,表示溶液是不飽和溶液。⑥在溶解度曲線上方靠近曲線的點表示過飽和溶液(在較高溫度下制成飽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溫,溶液中溶解的溶質質量超過室溫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體時的溶液叫過飽和溶液)。(五)溶解度曲線的變化規律(1)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現在曲線“坡度”比較“陡”,如硝酸鉀。(2)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很小,表現在曲線“坡度”比較“緩”,如氯化鈉。(3)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表現在曲線“坡度”下降,如氫氧化鈣。【拓展】溶解度含義:①已知某物質在一定溫度下的溶解度,其含義是指該物質在此溫度下,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如硝酸鉀在20°C時的溶解度為31.6克,就是指20°C時,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鉀達到飽和時溶解硝酸鉀的質量為31.6克(或20°C時,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鉀的質量為31.6克)。②通過溶解度可得到該溫度下該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和飽和溶液之間的質量關系,相同溫度下,相同物質的飽和溶液、溶質、溶劑、溶液三者質量之比一定,即溶質、溶劑和飽和溶液三者質量之比為溶解度: 100克:(100克+溶解度)。氣體溶解度①氣體溶解度的定義氣體的溶解度是指在壓強為101 kPa和一定溫度下,氣體在1體積水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溶解的氣體體積。例如:壓強為101 kPa和溫度為0℃時,1體積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體積氮氣,則在0℃時,氮氣的溶解度為0.024。②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a.內因:氣體和溶劑的性質。b.外因:溫度和壓強。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或降低)而減小(或增大),隨壓強增大(或減小)而增大(或減小)。典型分析:1.t℃將一定量的某物質的不飽和溶液均分為三份,分別加熱蒸發溶劑,然后把溫度降至t℃.已知從三份溶液中蒸發的溶劑分別為10g、20g、30g,析出的晶體不含結晶水,其質量分別為ag、bg、cg,則ab、c三者的關系正確的是( )A.c=2b﹣a B.c=2a+b C.c=a+b D.c=a+2b【考點】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答案】A【分析】由題意,將其分別蒸發掉10g水,而析出ag晶體后都變成了飽和溶液;如果將其中的兩份分別繼續蒸發掉10g和20g溶劑(即題干中所說的蒸發20g和30g溶劑),那么它們所析出的晶體也一定會成倍數關系析出的.并且,還可以推斷出將其飽和溶液蒸發掉10g溶劑時,會析出(b﹣a)g晶體,進行分析解答.【解答】解:不飽和溶液蒸發掉多余的水后,會變成飽和溶液;如果繼續蒸發水,會有晶體析出;將其中的任意一份該物質的不飽和溶液蒸發掉10g水就會析出ag晶體,將其中的另兩份分別繼續蒸發掉10g和20g溶劑(即題干中所說的蒸發20g和30g溶劑),則它們又析出的(b﹣a)g和2(b﹣a)g晶體;故它們析出晶體總質量分別是bg[即ag+(b﹣a)g]和cg[即ag+2(b﹣a)g].可以得出c=a+2(b﹣a)=2b﹣a。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較大,明確飽和溶液繼續蒸發溶劑有晶體析出、將20g和30g溶劑看成蒸發10g水后繼續蒸發溶劑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舉一反三:1.據表氯化鈉、碳酸鈉在0~40℃四個溫度區間的溶解度數據,以及所學的相關知識,可知甲、乙、丙、丁四杯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關系是( )溫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g 氯化鈉 35.7 35.8 36 36.3 36.6碳酸鈉 7 12 22 40 49A.乙>甲>丁>丙 B.乙>甲>丁=丙C.甲=乙>丁=丙 D.甲=乙>丁>丙【考點】有關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答案】C【分析】根據物質的溶解度以及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方法來分析。【解答】解:由表格中數據可知,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5.7g,4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6g,則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6.7%,乙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6.7%;0℃時,碳酸鈉的溶解度為7g,40℃時,碳酸鈉的溶解度為49g,則丙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6.5%,丁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6.5%。則甲、乙、丙、丁四杯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關系是甲=乙>丁=丙。故選:C。【點評】明確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以及溶解度的定義是解答本題關鍵。1.關于溶液的說法正確的是( )A.溶液中的溶質可以是一種或多種B.溶液一定是無色、澄清的C.長期放置不分層的液體就是溶液D.溶液上層的密度小,下層的密度大【考點】溶液的概念、組成及其特點.【答案】A【分析】A、根據溶液中的溶質可以有多種進行分析;B、溶液可以有顏色進行分析;C、根據溶液的特點進行分析;D、根據溶液的均一性進行分析。【解答】解:A、溶液中的溶質可以有一種,也可以有多種,故A正確;B、溶液可以有顏色,例如硫酸銅溶液是藍色,故B錯;C、長期放置不分層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餾水屬于純凈物,不屬于溶液,故C錯;D、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上層的密度等于下層的密度大,故D錯。故選:A。【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熟悉溶液的組成、特點。2.下列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四種液體中,其中屬于溶液的是( )A.純牛奶 B.冷霜 C.黃河水 D.礦泉水【考點】溶液的概念、組成及其特點.【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條件下溶質分散到溶劑中形成的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解答】解:A、純牛奶是不均一、不穩定的乳濁液,故A錯;B、冷霜是不均一、不穩定的乳濁液,故B錯;C、黃河水是不均一、不穩定的懸濁液,故C錯;D、礦泉水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屬于溶液,故D正確。故選:D。【點評】應熟悉溶液是一種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在不改變條件時,溶液的組成和濃度都不會發生變化,要與懸濁液和乳濁液區分。3.為了研究液體的擴散現象,小嘉用注射器慢慢地將清水注入盛有酒精的燒杯底部,如圖。其中“”代表酒精分子,“”代表水分子。一段時間后,燒杯中微粒分布情況可表示為( )A. B. C. D.【考點】溶液的概念、組成及其特點.【答案】D【分析】根據溶液的均一性進行分析。【解答】解: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各部分性質都相同,由圖示可知只有D圖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故選:D。【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熟悉溶液的特點。4.下列關于溶液的敘述正確的是( )A.凡是均一、穩定的液體都是溶液B.鹽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二者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鹽就不是溶液了C.溶液中的溶質只能是固體或液體D.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蔗糖分子均勻分散在水中形成了均一、穩定的混合物【考點】溶液的概念、組成及其特點.【答案】D【分析】A、根據溶液的特點進行分析;B、根據溶液的特點進行分析;C、根據溶液中溶質的類別進行分析;D、根據溶液的特點進行分析。【解答】解:A、均一、穩定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餾水屬于純凈物,故A錯;B、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鹽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二者混合在一起,還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還屬于溶液,故B錯;C、溶液中的溶質可以是固體或液體或氣體,故C錯;D、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蔗糖分子均勻分散在水中形成了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故D正確。故選:D。【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熟悉溶液的特點,溶質的種類。5.“美林”主要成分是布洛芬、“小兒開塞露”主要成分是山梨酵。兩者都是兒科常用藥,且都是藥物分散在水中制成。“美林”久放會產生白色沉淀,“小兒開塞露”即使密封保存久置也不會分層。“美林”、“小兒開塞露”分別屬于( )A.乳濁液、乳濁液 B.乳濁液、溶液C.懸濁液、乳濁液 D.懸濁液、溶液【考點】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答案】D【分析】根據溶液和懸濁液的特征分析解答。【解答】解:“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會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它不具有穩定性,由于有不溶的固體存在,因此為懸濁液。“小兒開塞露”則久置不會分層,具有穩定性,為溶液。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溶液、懸濁液的判斷方法,掌握各自的特征是解題的關鍵。6.關于溶液、懸濁液、乳濁液有以下說法,正確的組合是( )①溶液一定是無色透明的液體②溶液是純凈物,而濁液是混合物③濁液中分散的都是固體小顆粒④濁液都是不均一、不穩定的⑤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溶液靜置多久都不分層A.①③④⑤ B.②④⑤ C.④⑤ D.④【考點】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溶液的概念、組成及其特點.【答案】C【分析】①溶液不一定是無色的,例如硫酸銅溶液;②溶液、濁液都屬于混合物;③乳濁液中分散的是小液滴,懸濁液中分散的是固體顆粒;④濁液是不均一、不穩定的混合物;⑥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解答】解:①溶液不一定是無色透明的,例如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的,故①錯誤;②溶液、濁液都屬于混合物,故②錯誤;③乳濁液中分散的是小液滴,懸濁液中分散的是固體顆粒,故③錯誤;④濁液都是不均一、不穩定的混合物,故④正確;⑤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溶液靜置多久都不分層,故⑤正確;故選:C。【點評】解答本題要理解溶液和濁液的區別與聯系,它們都是混合物,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濁液是不均一、不穩定的。7.為了探究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設計了如表所示的實驗方案,該實驗無法探究的因素是( )實驗序號 溶質 溶劑 溫度1 蔗糖 水 20℃2 蔗糖 水 40℃3 食鹽 水 40℃4 食鹽 植物油 40℃A.溶質種類 B.溶劑種類 C.溶液溫度 D.顆粒粗細【考點】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答案】D【分析】根據對照實驗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析得出正確結論,根據平時對物質溶解性影響因素的觀察,確定可以影響物質的溶解性的因素.【解答】解:A.實驗2和實驗3對比可知,溫度相同、溶劑的種類相同,只有溶質的種類不同,在溶劑的量相同的條件下,可以探究溶質的種類對物質溶解性的影響,不合題意;B.實驗3和實驗4對比可知,溫度相同、溶質的種類相同,只有溶劑的種類不同,在溶劑的量相同的條件下,可以探究溶劑的種類對物質溶解性的影響,不合題意;C.實驗1和實驗2對比可知,溶質的種類相同、溶劑的種類相同,只有溫度不同,在溶劑的量相同的條件下,可以探究溫度對物質溶解性的影響,不合題意;D.在這四組實驗中,沒有設計到同種溶質、同種溶劑、相同的溫度,只有溶質顆粒大小不同的情況,所以無法探究溶質顆粒粗細對物質溶解性的影響,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要知道分析對照實驗時要找出兩個實驗的不同點,找出變量,獲得相應的結論.8.小明想要盡快得到一杯蔗糖水,下列方法可以采取的是( )①冷水中溶解蔗糖②熱水中溶解蔗糖③將蔗糖研碎④攪拌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點】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答案】D【分析】只要能改變固體與水的接觸機會就能改變固體的溶解速率;加快固體物質溶解速率的方法主要有:攪拌、加熱、磨成粉末等,其中研成粉末狀是為了增加溶質溶劑的接觸面積。【解答】解:①冷水中溶解蔗糖,溶解速率慢。②熱水中溶解蔗糖,升高溫度能加快分子運動速度,能加快蔗糖與水的接觸機會,從而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③將蔗糖研碎,增加了蔗糖與水的接觸面積,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④攪拌,增加了蔗糖與水的接觸面積,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故②③④能加快蔗糖的溶解速率。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考查了影響物質溶解速度的因素,了解影響物質溶解速率的因素(攪拌、加熱、研磨等)即可正確解答本題。9.若要研究溫度對蔗糖溶解快慢的影響,應對比(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考點】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答案】C【分析】對比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解答】解:若要研究溫度對蔗糖溶解快慢的影響,除了水量保持一致外,每組實驗中使用的蔗糖的質量也應該相等,只有溫度這一變量不同;故若要研究溫度對蔗糖溶解快慢的影響,應對比甲和丙;故選:C。【點評】本題是一道科學探究題目,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注意實驗變量的唯一。10.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飽和的石灰水變成飽和,具體措施有:①加入氫氧化鈣;②升高溫度;③降低溫度;④加入水;⑤蒸發水.其中措施正確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考點】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相互轉變的方法.【答案】D【分析】根據題意,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據此由不飽和溶液與飽和溶液的轉化方法進行分析判斷即可.【解答】解:向接近飽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質或蒸發溶劑都可以使溶液變成飽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飽和的石灰水變成飽和,可以采取:①加入氫氧化鈣、⑤蒸發水的方法;由于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升高溫度后氫氧化鈣的溶解度變小,故把一瓶接近飽和的石灰水變成飽和,還可以采取②升高溫度的方法。故①②⑤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不大,增加溶質、蒸發溶劑都可以把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但改變溫度使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時要具體分析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11.將一定質量的硝酸鉀不飽和溶液恒溫蒸發水分,有晶體析出后再蒸發一段時間至時間t。這一過程溶液中溶質的質量與蒸發時間的變化關系合理的是( )B. C. D.【考點】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相互轉變的方法.【答案】B【分析】根據題意,將一定質量的硝酸鉀不飽和溶液恒溫蒸發水分,隨著水分的蒸發,至達到飽和狀態,開始有晶體析出后,再蒸發一段時間至時間t,進行分析判斷。【解答】解:將一定質量的硝酸鉀不飽和溶液恒溫蒸發水分,隨著水分的蒸發,溶質質量不變;至達到飽和狀態,繼續蒸發,開始有晶體析出后,溶質的質量逐漸減少,至時間t不再發生改變。觀察圖象,B符合變化過程。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明確蒸發過程中溶液組成的變化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12.有兩杯40℃的氯化鈉和碳酸鈉飽和溶液各100克,若要從這兩種溶液中獲得較多的晶體,請結合溶解度表,判斷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溫度/℃ 0 10 20 30 40氯化鈉 35.7 35.8 36 36.5 36.6碳酸鈉 7.1 12.5 21.5 38.8 50A.冷卻氯化鈉飽和溶液B.冷卻碳酸鈉飽和溶液C.恒溫蒸發氯化鈉飽和溶液中的溶劑D.恒溫蒸發碳酸鈉飽和溶液中的溶劑【考點】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相互轉變的方法.【答案】A【分析】根據碳酸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較大,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進行分析判斷。【解答】解:A、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冷卻氯化鈉飽和溶液,不能從這溶液中獲得較多的晶體,故選項說法錯誤。B、碳酸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較大,冷卻碳酸鈉飽和溶液,能從這溶液中獲得較多的晶體,故選項說法正確。C、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恒溫蒸發氯化鈉飽和溶液中的溶劑,能從這溶液中獲得較多的晶體,故選項說法正確。D、能從這溶液中獲得較多的晶體,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明確碳酸鈉和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趨勢、結晶的方法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13.甲、乙兩個燒杯中各盛有150g水,分別加入質量不等的氯化鉀固體,充分溶解后,甲、乙燒杯中現象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甲中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B.甲中溶液一定不是飽和溶液C.乙中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D.乙中溶液可能是飽和溶液【考點】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答案】C【分析】根據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定義進行分析判斷。有固體剩余的一定是該物質的飽和溶液,沒有固體剩余的可能是飽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飽和溶液。【解答】解:甲、乙兩個燒杯中各盛有150g水,分別加入質量不等的KCl固體,充分溶解后,甲燒杯中沒有固體剩余,可能剛好飽和,也可能不飽和,乙燒杯中有固體剩余,則乙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故選:C。【點評】明確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判斷方法是解答本題關鍵。14.小靈學習了溶液的相關知識后,在家里按一定的流程(如圖)自制了一根“棒棒糖”。回答下面小題。圖中四個燒杯里的溶液一定為飽和溶液的是( )A.甲、乙 B.丙、丁 C.乙、丁 D.甲、丙【考點】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答案】C【分析】根據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這種溶質的溶液,進行分析判斷。【解答】解: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這種溶質的溶液,乙、丁中有不能繼續溶解的溶質存在,一定為飽和溶液。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是對飽和溶液概念的理解,理解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繼續溶解這種溶質的溶液是解題的關鍵。15.洞頭的一期圍墾原來是一個鹽場,生產的鹽用于化工原料、食鹽批發等。具體過程包括采鹽→曬鹽→溶鹽過濾→結晶。班級項目組在實驗室模擬了制鹽的過程,請根據相關知識回下面小題。用如圖甲所示裝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陽光下曝曬獲得粗鹽,乙圖是鹽溶液質量分數隨時間變化圖。乙圖中液體一定是飽和溶液是( )A.a B.b C.c D.無法判斷【考點】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答案】C【分析】根據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這種溶質的溶液,進行分析判斷。【解答】解:用如圖甲所示裝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陽光下曝曬獲得粗鹽,由乙圖是鹽溶液質量分數隨時間變化圖,c點時溶質質量分數達到最大,則此時液體一定是飽和溶液。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了解飽和溶液的特征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16.將相同質量的甲、乙兩種不同溶質的溶被同時蒸發掉10g水,并冷卻到T℃時,分別析出2g甲物質和3g乙物質(均不帶結晶水),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T℃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可能相同B.T℃時,甲物質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C.T℃時,甲物質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D.將析出晶體后的甲,乙兩種飽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應),溶液仍飽和【答案】A【知識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固體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A、根據題意知T℃時甲、乙兩種不同溶質的溶液均為飽和溶液,此時的溶解度可能相同。B、T℃時甲、乙兩種不同物質的溶解度無法比較大小。C、T℃時甲、乙兩種不同物質的溶解度無法比較大小。D、析出晶體后的甲、乙兩種飽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應),溶液不一定飽和。【解答】A. 由題意知T℃時甲、乙兩種不同溶質的溶液因析出晶體后均為飽和溶液,此時的溶解度可能相同。故正確;B. T℃時甲、乙兩種物質不同,原題提供的數據無法計算它們的溶解度,無法比較大小,故錯誤;C. T℃時甲、乙兩種物質不同,原題提供的數據無法計算它們的溶解度,無法比較大小,故錯誤;D. 析出晶體后的甲、乙兩種飽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應),相當于溶液中溶劑量增多,對甲、乙兩種溶液都變為不飽和溶液,故錯誤;故答案為:A。17.風暴瓶是一種天氣預報工具(如圖),內部裝有蒸餾水、乙醇、硝酸鉀、氯化銨和樟腦等化學物質。當外界溫度改變時,樟腦在乙醇內的溶解度會隨著溫度變化,瓶內會出現不同形態的樟腦沉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瓶內的透明溶液中只含有一種溶質和一種溶劑B.樟腦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比較大C.會析出晶體是因為溶液不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D.析出晶體的溶液是該溫度下樟腦的不飽和溶液【答案】B【知識點】溶解度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A.根據溶液的組成來分析;B.根據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來分析;C.根據溶液的特點來分析;D.根據結晶的概念來分析。【解答】A.瓶內的透明溶液中的溶質有硝酸鉀、氯化銨、樟腦等多種,故A錯誤;B.當外界溫度改變時,樟腦在乙醇內的溶解度會隨著溫度變化,瓶內會出現不同形態的樟腦沉淀,這說明樟腦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比較大,故B正確;C.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會析出晶體是因為樟腦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減小,故C錯誤;D.結晶是固體物質從它的飽和溶液中以晶體的形式析出的過程,因此析出晶體的溶液是該溫度下樟腦的飽和溶液,故D錯誤。故答案為:B。18.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g。對這句話理解錯誤的是( )A.20℃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鈉36gB.20℃時,100g氯化鈉飽和溶液中含氯化鈉36gC.20℃時,氯化鈉飽和溶液中水與氯化鈉的質量比為100:36D.20℃時,將36g氯化鈉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為該溫度下氯化鈉的飽和溶液【答案】B【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據固體溶解度的定義進行分析即可。【解答】20℃時,食鹽的溶解度為36克,即20℃時,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食鹽,溶液達到飽和狀態。A.20℃時,食鹽的溶解度為36克,意思是20℃時,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鹽,故A正確不合題意;B.20℃時,食鹽的溶解度為36克,即在20℃時,136g食鹽飽和溶液中含有食鹽36克。故B錯誤符合題意;C.由溶解度的涵義可知,20℃時,氯化鈉飽和溶液中,如果水的質量是100g,那么食鹽的質量就是36g,因此質量比為100:36.故C正確不合題意;D.由溶解度的涵義可知,20℃時,將36g氯化鈉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為該溫度下氯化鈉的飽和溶液。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19.固體甲、乙、丙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甲、乙、丙從溶液中析出的晶體不含結晶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溫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乙 35.7 36.0 36.6 37.3 38.4丙 13.3 31.6 63.9 110 169A.固體甲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B.20℃時,丙溶液中溶質和溶劑質量比為31.6: 100C.分別將等質量的乙、丙飽和溶液由60℃降溫到20℃,溶液中溶質質量大小:丙>乙.D.分別將等質量的甲、丙飽和溶液由60℃降溫到20℃,溶液中溶劑質量大小:甲>丙【答案】D【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1)根據甲的溶解度數據進行分析;(2)20℃時,丙的溶解度為31.6g,據此分析;(3)根據60℃時,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時,等質量的乙、丙飽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劑的質量多;降溫到20℃,均有晶體析出,均形成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進行分析判斷。(4)60℃時,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質量的甲、丙飽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劑質量多,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固體甲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故A錯誤;B.20℃時,丙的溶解度為31.6g,即20℃時,丙的飽和溶液中溶質和溶劑質量比為31.6g:100g=31.6:100,但若是不飽和溶液,無法確定溶質和溶劑質量比,故B錯誤;C.60℃時,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時,等質量的乙、丙飽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劑的質量多;降溫到20℃,均有晶體析出,均形成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由于乙中所含溶劑的質量多,且20℃時,乙的溶解度大于丙的溶解度,則溶質質量大小:丙<乙,故C錯誤;D.60℃時,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質量的甲、丙飽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劑質量多;降溫到20℃,溶劑質量均不變,則溶劑質量大小:甲>丙,故D正確。故選D。20.下表是不同溫度時硝酸鉀的溶解度,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溫度/℃ 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A.硝酸鉀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明顯,在一定范圍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B.20℃時,200克水中,硝酸鉀的溶解度是63.2克C.40℃時,100克硝酸鉀飽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鉀63.9克D.100℃時水中溶解的硝酸鉀一定比80℃時水中溶解的硝酸鉀多【答案】A【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根據表格確定硝酸鉀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規律,從而對各個選項進行判斷。【解答】A.根據表格數據可知,當硝酸鉀的溫度從0升高到100℃時,溶解度從13.3g增大到246g,故A正確;B.硝酸鉀的溶解度只與溫度有關,與水的質量無關,根據表格可知,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31.6g,故B錯誤;C.4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63.9g,則163.9g飽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鉀63.9g,故C錯誤;D.硝酸鉀溶質的多少,與溶液的質量和溶質質量分數有關,在這兩個條件不明的條件下,無法比較水中溶解硝酸鉀的質量大小,故D錯誤。故選A。21.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110g,該溫度下硝酸鉀飽和溶液中有關質量關系正確的是( )A.溶質質量∶溶劑質量=1∶10 B.溶劑質量∶溶液質量=20∶21C.溶質質量∶溶劑質量=11∶10 D.溶液質量∶溶質質量=21∶10【答案】C【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據對溶劑度的定義以及對溶液的認識分析判斷。【解答】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110g,即該溫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鉀的質量為110g。那么溶質質量:溶劑質量=110g:100g=11:10,故A錯誤,C正確;溶劑質量:溶液質量=100g:(100g+110g)=10:21,故B錯誤;溶液質量:溶質質量=(100g+110g):110g=21:11,故D錯誤。故選C。22.下列有關氯化鈉溶解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20℃時,18.0g氯化鈉溶解在5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故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18.0gB.36.0g 氯化鈉溶解在10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C.20℃時,36.0g氯化鈉溶解在100g水中,故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D.20℃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氯化鈉,故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答案】D【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據溶解度的定義分析判斷。【解答】A.20℃時,18.0g氯化鈉溶解在5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那么36g氯化鈉溶解在10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故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g,故A錯誤;B.36.0g氯化鈉溶解在10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由于沒有說明溫度,因此無法確定氯化鈉溶解度的大小,故B錯誤;C.20℃時,36.0g氯化鈉溶解在100g水中能夠達到飽和狀態,故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沒有說明是否飽和,故C錯誤;D.20℃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氯化鈉,故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故D正確。故選D。23.下列物質:①冰水混合物②牛奶③白酒④肥皂水⑤鐵粉放入水中,攪拌⑥油脂放入汽油中,攪拌⑦高溫下的鐵水⑧血液⑨碘酒其中屬于溶液的是 (填序號,下同)屬于懸濁液的是 ,屬于乳濁液的是 。【考點】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答案】③⑥⑨;⑤⑧;②④。【分析】不溶性的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懸濁液;小液滴分散到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濁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解答】解:①冰是固態的水,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屬于溶液。②牛奶是難溶性的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形成形成的混合物,屬于乳濁液。③白酒是酒精等溶于水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屬于溶液。④肥皂水是小液滴分散到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屬于乳濁液。⑤鐵粉難溶于水,放入水中,攪拌,是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屬于懸濁液。⑥油脂易溶于水,油脂放入汽油中,攪拌,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屬于溶液。⑦高溫下的鐵水是液態的鐵,屬于純凈物。⑧血液是血漿和血細胞形成的懸濁液。⑨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屬于溶液。故答案為:③⑥⑨;⑤⑧;②④。【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了解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本質特征、各種物質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識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4.苯酚是一種奇怪的固態有機物,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在60℃以下難溶于水,但在85℃時可以與水無限混合溶解。將50g苯酚投入的10℃的10g水中,并保持水溫為10℃此時混合物為 ,加熱煮沸時混合物為 。(選填“溶液”“懸濁液”或“乳濁液”)。【考點】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答案】懸濁液;溶液。【分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結合溶液和濁液的知識來分析解答。【解答】解:因為苯酚在60℃以下難溶于水,故將50克苯酚投入的100℃的10克水中,并保持水溫為10℃,此時混合物是懸濁液;在85℃時可以與水無限混合溶解,因此加熱煮沸時,苯酚溶解,得到了溶液。故答案為:懸濁液;溶液。【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注意理解懸濁液是固體小顆粒分散在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穩定的混合物,乳濁液是液體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穩定的混合物懸濁液。25.將少量①橄欖油②醋③冰塊④白糖⑤肥皂水⑥面粉,分別加入水中振蕩,其中 形成乳濁液(寫序號,下同), 形成懸濁液。【考點】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答案】①⑤;⑥。【分析】根據不溶性的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懸濁液;小液滴分散到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濁液,進行分析解答。【解答】解:①橄欖油難溶于水,是小液滴分散到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屬于乳濁液。②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形成的是溶液。③冰是固態的水,與水混合得到的是純凈物。④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形成的是溶液。⑤肥皂的主要成分硬脂酸鈉,肥皂水濃度高,可看作是乳濁液。⑥面粉難溶于水,是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屬于懸濁液。故答案為:①⑤;⑥。【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了解懸濁液、乳濁液的本質特征、各種物質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識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6.水中溶解了食鹽后還能再溶解糖嗎?小明同學帶著問題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提出問題】不能再繼續溶解食鹽的溶液中,還能溶解其他溶質嗎?【猜想預測】根據生活經驗,一個容器盛滿大豆后,還能再裝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繼續溶解食鹽的溶液中,還能溶解其他溶質。【查閱資料】高錳酸鉀的水溶液為紫紅色【設計實驗】(1)向20毫升水中加入食鹽直到不能再溶解。(2)向該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錳酸鉀固體,發現固體消失,溶液顏色變成紫紅色。(3)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鹽,攪拌之后發現食鹽仍不能再溶解。(4)【解釋結論】①一定條件下,物質能夠溶解的數量是有限。②高錳酸鉀溶解后再加入食鹽,食鹽不能再溶解,說明加入其它溶質后 增加食鹽的溶解量(填“能”或“不能”)。(5)【拓展反思】若向不能再溶解食鹽的溶液中加入蔗糖,食鹽的質量分數會 (填“變大”、“不變”或“減小”)。【考點】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答案】(4)不能;(5)減小。【分析】(4)根據題意,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錳酸鉀固體,發現固體消失,溶液顏色變成紫紅色,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鹽,攪拌之后發現食鹽仍不能再溶解,進行分析解答。(5)根據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能溶解其它的溶質,進行分析解答。【解答】解:(4)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錳酸鉀固體,發現固體消失,溶液顏色變成紫紅色,說明食鹽的飽和溶液中能繼續溶解高錳酸鉀。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鹽,攪拌之后發現食鹽仍不能再溶解,說明加入其它溶質后不能增加食鹽的溶解量。(5)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能溶解其它的溶質,若向不能再溶解食鹽的溶液中加入蔗糖,蔗糖能繼續溶解,溶液的質量增加,食鹽的質量分數會減小。故答案為:(4)不能;(5)減小。【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明確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能溶解其它的溶質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27.從大豆中提取豆油的過程如下:①將5g大豆研碎;②將研碎的大豆放入大試管中,再加入10mL己烷液體(用于溶解大豆中的油脂),振蕩后靜置幾分鐘;③過濾,除去其中的固體雜質;④將得到的液體倒入一個小燒杯中,將該小燒杯放入一個盛有熱水的大燒杯中,通過熱水浴蒸發掉己烷(裝置如圖所示);⑤將豆油移入試管,再加入10mL水,振蕩后靜置,豆油浮在水面上。根據實驗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將大豆研碎的目的是 。(2)步驟③得到的濾液是一種溶液,溶液的溶劑是 ,這種溶液的名稱是 。(3)本實驗過程中得到乳濁液的實驗步驟是 (填步驟序號)。(4)從物質的溶解性角度來看,提取豆油所依據的原理是 。【考點】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答案】(1)增加大豆與己烷的接觸面積,加快油脂的溶解速率;(2)己烷;油脂的己烷溶液;(3)⑤;(4)豆油易溶于己烷難溶于水,己烷的沸點低于豆油和水。【分析】(1)根據物質的溶解影響因素考慮;(2)根據溶液的組成進行分析;(3)根據乳濁液的特點進行解答;(4)根據油脂的性質進行分析、判斷。【解答】解:(1)將大豆研碎,這樣有利于增加大豆與己烷的接觸面積,加快油脂的溶解速率;(2)步驟③得到的濾液是一種溶液,溶液的溶劑是己烷,這種溶液的名稱是油脂的己烷溶液;(3)將大豆油移入試管,再加入10mL水,振蕩后靜置,豆油不能溶解在水中,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形成的是乳濁液,故選⑤;(4)提取豆油所依據的原理是根據豆油易溶于己烷難溶于水,己烷的沸點低于豆油和水,這樣先將油脂溶解在己烷中,再根據熱水浴除掉己烷,然后利用油脂不溶水得到豆油。故答案為:(1)增加大豆與己烷的接觸面積,加快油脂的溶解速率;(2)己烷;油脂的己烷溶液;(3)⑤;(4)豆油易溶于己烷難溶于水,己烷的沸點低于豆油和水。【點評】解答本題是要充分了解提取油脂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28.小豪同學在自制奶茶時,需要加糖。他發現每次用顆粒細小的白砂糖都比塊狀冰糖要溶解得快,于是他開始探究影響糖溶解快慢的因素。【發現問題】小豪自制奶茶時發現了(1) 問題。【資料分析】資料上說,冰糖與白砂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根據小豪的發現與查閱的資料,可初步猜測:(2) 。【深入探究】小豪覺得還會有其他因素影響糖溶解的快慢,他分別用100mL水和2顆粒大小一樣的白砂糖進行了如圖實驗。(3)糖完全溶解在水中能形成 溶液。(4)上述實驗中,可以證明溫度能影響溶解快慢的實驗組合有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②和④(5)實驗過程中,他需要觀察并記錄的是 。(6)分析實驗數據發現,實驗④中糖溶解得最慢。那么又可以得出攪拌能 (加快/減慢)糖的溶解。【考點】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答案】(1)固體溶解速率不同;(2)固體溶解速率與固體顆粒大小有關;(3)飽和;(4)BD;(5)固體完全溶解,需要的時間;(6)加快。【分析】(1)根據每次用顆粒細小的白砂糖都比塊狀冰糖要溶解得快,于是他開始探究影響糖溶解快慢的因素進行分析;(2)根據資料和控制變量法的具體操作進行分析;(3)根據燒杯底部都有固體剩余進行分析;(4)根據控制變量法的注意事項進行分析;(5)根據溶解快慢的衡量因素進行分析;(6)根據實驗④既沒有攪拌,水溫也最低進行分析。【解答】解:【發現問題】小豪自制奶茶時發現了固體溶解速率不同問題;【資料分析】資料上說,冰糖與白砂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根據小豪的發現與查閱的資料,可初步猜測:固體溶解速率與固體顆粒大小有關;【深入探究】(3)燒杯底部都有固體剩余,所以糖完全溶解在水中能形成飽和溶液;(4)上述實驗中,可以證明溫度能影響溶解快慢的實驗組合有①和③、②和④,故選:BD;(5)實驗過程中,需要觀察并記錄的是:固體完全溶解,需要的時間;(6)分析實驗數據發現,實驗④既沒有攪拌,水溫也最低,糖溶解得最慢。那么又可以得出攪拌能加快糖的溶解。故答案為:(1)固體溶解速率不同;(2)固體溶解速率與固體顆粒大小有關;(3)飽和;(4)BD;(5)固體完全溶解,需要的時間;(6)加快。【點評】合理設計實驗,科學地進行實驗、分析實驗,是得出正確實驗結論的前提,因此要學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為學好化學知識奠定基礎。29.如圖是對20℃一定質量的甲的溶液進行恒溫蒸發結晶的實驗過程,則甲原溶液是 (選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按照圖中規律,20℃時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質 克,X的數值是 。【答案】不飽和;2;10【知識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固體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1)相同溫度下,物質的溶解度相等。如果溶液是飽和的,那么蒸發相同質量的溶劑時析出晶體的質量相同,據此判斷原來的甲溶液是否飽和即可;(2)根據圖片確定蒸發5g水時對應析出晶體的質量,再根據“飽和溶液溶劑和溶質的質量之比相等”計算蒸發水的質量即可。【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第一次蒸發5g水,析出1g晶體,所得溶液為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第二次恒溫蒸發掉5g水,共析出3g晶體,即第二次蒸發5g水,析出了:3g-1g=2g晶體,說明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蒸發5g水,析出2g晶體,說明蒸發前原溶液是不飽和溶液。(2)20℃時,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g甲物質。第三次蒸發Xg水時,共析出7g甲,根據飽和溶液溶質和溶劑的質量比值相同得到:;解得:x=10g。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暑假預習課》浙教版科學七升八--第5講 溶液和溶解度考點一、溶液考點精要:(一)溶質、溶劑和溶液(1)溶質: 。(2)溶劑: 。(3)溶液:溶質在溶劑中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質叫做溶液。(二)溶液的組成(1)溶液的組成: 和 。(2)溶液的質量= + 。(三)溶液的名稱碘溶解:在酒精中所形成的溶液叫做碘的酒精溶液。在溶液的名稱中,如A的B溶液,其中A表示溶質,B表示溶劑。另外,在科學上還約定溶液名稱中沒有說明溶劑的,溶劑是水,如食鹽溶液,溶質是食鹽,而溶劑沒有說明,此時的溶劑是水。所以高錳酸鉀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叫做高錳酸鉀的水溶液或者高錳酸鉀溶液。(四)溶液中溶質和溶劑的判斷在溶液中,溶質可以是 、 或 ,而溶劑一般是液體; 兩種液體混合形成溶液,其中量較多的為溶劑,若其中一種液體是水,那么不管水量多少,都把水看作溶劑。①溶液中溶質質量是指被溶解了的那部分溶質的質量,沒有溶解或從溶液中析出的物質,則不計算在內。②對于某一溶液,溶質可以是一種或多種,而溶劑只有一種,如水中可溶解氯化鈉和硝酸鉀。③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如高錳酸鉀溶液中高錳酸鉀為固體;酒精溶液中溶質酒精是液體;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溶質是二氧化碳。(五)溶液的特征(1) :溶液中各部分的組成和性質都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密度相同。(2) :穩定是指溫度不改變、溶劑不蒸發,則溶液長時間放置不會分層,也不會有溶質從溶液中分離出來。(六)溶液的判斷方法(1)是否均一、穩定。(2)是否由多種物質組成。(七)常用的溶劑(1)常用的溶劑有水、酒精、汽油、丙酮香蕉水等。(2)許多物質都能溶解在水中,也有一些物 質不能溶于水,但它們可以溶解在其他溶劑中,如油漆、油污等不能溶于水,但能溶解在汽油等其他溶劑中。【拓展】①均一、穩定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穩定的液體,但水是純凈物,不是溶液。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是溶液。②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無色,如高錳酸鉀溶液是紫紅色的。③少量的固體物質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點降低,沸點升高。凝固點降低的現象:如嚴寒的冬天,廚房的水結冰了,而鹽水卻不容易結冰;下雪時,人們常向公路上的積雪撒些鹽,使冰雪很快融化。沸點升高的現象:如煮沸的湯比煮沸的水溫度要高。懸濁液和乳濁液(一)生活中的現象(1)將適量泥土加入水中,充分攪拌后靜置,會發現有固體顆粒下沉,分為上下兩層。(2 )將少許食用油加入適量水中,充分攪拌后靜置,有油花上浮,分為上下兩層。(3)將少許食鹽加人水中,充分攪拌后靜置,沒有下沉物,也沒有上浮物,不會分層。A:水與泥土 B:水與食用油 C:水與食鹽如圖所示,A、B所形成的液體不均一、不穩定,靜置后分層;C所形成的液體均一、穩定,靜置后不分層。(二)懸濁液和乳濁液(1)懸濁液: ,又叫懸浮液,如泥水鋇餐等。(2)乳濁液: ,又叫乳狀液,如牛奶、肥皂水等。(3)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比較名稱 溶液 懸濁液 乳濁液形成過程穩定性長期放置【拓展】1.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的食鹽水、蔗糖水以及純堿水等都是溶液,而渾濁的泥水為懸濁液,牛奶等為乳濁液。從外觀上看,溶液混合均勻,不分層;而懸濁液、乳濁液混合不均勻,靜置后分層。2.一般來說,固體、氣體溶于液體時,通常把液體看作溶劑,固體、氣體看作溶質;當兩種液體相互溶解時,一般把量多的液體看作溶劑,把量少的液體看作溶質;只要有水存在,無論水量多少,通常都把水看作溶劑。三、固體藥品和液體藥品的取用(一)固體藥品的取用(1)固體藥品通常保存在廣口瓶里。(2)固體粉末一般用藥匙(或紙槽)取用。操作時先使試管傾斜,把藥匙小心地送至試管底部,然后使試管豎立起來。或將試管水平放置,將固體粉末放在紙槽上,送人試管底部,然后將試管豎立起來。(3)塊狀固體藥品一般用鑷子夾取。操作時先把試管橫放,把塊狀藥品或金屬顆粒放人試管口,再把試管慢慢豎立起來,使藥品或金屬顆粒緩緩地滑到試管的底部,以免打破試管。(4)用過的藥匙或鑷子要立刻用干凈的紙擦拭干凈。(二)液體藥品的取用液體藥品通常盛放在細口瓶中。廣口瓶、細口瓶等都經過磨砂處理,目的是增強容器的氣密性。(1)取用不定量(較多)液體直接傾倒。操作時的注意事項(括號內為操作的目的):①細口瓶的瓶塞必須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藥品腐蝕實驗臺或污染藥品)。②瓶口必須緊挨試管口,并且緩慢地倒(防止藥液損失)。③細口瓶貼標簽的一面必須朝向手心(防止藥液流出腐蝕標簽)。④倒完液體后,要立即塞緊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處,標簽朝向外面(防止藥品變質)。(2)取用不定量(較少)液體一使用膠頭滴管。使用時的注意事項(括號內為操作的目的)。①應在容器的正上方豎直懸空滴人。②膠頭滴管不要接觸容器的器壁(防止污染試劑)。③取液后的滴管,應保持橡膠膠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體倒流,沾污試劑或腐蝕橡膠膠帽)。④用過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沖洗干凈,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沖洗,也不能交叉使用。(3)用量簡正確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首先應根據取用液體的量選擇合適量程的量簡,然后將液體倒入量筒中,當接近刻度線時用滴管調到所需液體的量。(注意:眼睛要與液面層的下沿相平,所選量筒的量程應略大于所量取的液體體積,并且越接近越好,以減小誤差)【拓展】實驗室藥品的取用原則(1)三不原則:不能用手接觸任何藥品;不能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藥品的氣味;不得品嘗任何藥品的味道。(2) 節約原則:嚴格按實驗規定用量取用;如沒有明確說明,一般取最少量,液體藥品取1~2毫升,固體藥品蓋滿試管底部即可。(3)處理原則: 實驗中剩余藥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拿出實驗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內。試管口不可對著自已或他人,防止液體沸騰噴出傷人。管口傾斜約45°,不能豎直向上,防止液體沸騰噴出。將試管夾夾持在離試管口約1/3處。加熱時,先預熱試管,即將試管上下來回移動。試管內液體的量不可超過試管容積的1/3。典型分析:1.關于物質的溶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不同的物質分散到水中都會形成溶液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不能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C.凡是均一、穩定、透明的液體都是溶液D.溶質既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舉一反三:1.下列液體分別屬于( )①水中放入細沙②酒精中加入碘③水中滴入植物油A.懸濁液 溶液 乳濁液B.懸濁液 懸濁液 乳濁液C.乳濁液 乳濁液 懸濁液D.懸濁液 溶液 溶液考點二、物質的溶解性、飽和與不飽和溶液間的關系考點精要: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不同的溶質在同一種溶劑里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種溶質在不同種溶劑里的溶解性也不同。(一)溶解性(1)定義: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2)影響因素:對于固體物質,溶解性與 和 及 有關。對于氣體,溶解性還受壓強影響。(3)舉例:食鹽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相同質量的水中,蔗糖在熱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冷水中強得多;在相同的條件下,不同的物質在同種溶劑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樣的。如食鹽的溶解能力比氫氧化鈣強得多。(二)物質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物質溶解時,是從外界吸收熱量,還是向外界釋放熱量呢 實驗表明:有的物質溶解時,會放出熱量,使溶液溫度升高,如 、 等有的物質溶解時,會吸收熱量,使溶液溫度降低,如 ;也有許多物質溶解時,溶液的溫度沒有明顯變化,如 等。【拓展】固體物質溶解性與溫度有關,與溶質和溶劑的種類也有關,攪拌能加快溶解但不能改變溶解度氣體溶解性與溫度和壓強有關,與溶質和溶劑的種類也有關飽和溶液(一)定義(難點)(1)飽和溶液: 。(2)不飽和溶液: 。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時,應注意:①溶液是否飽和具有條件性和暫時性:要求“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才有確定意義,因為條件(溫度、壓強、溶質及溶劑的量)改變時,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可以相互轉化。②溶液是否飽和具有相對性:是這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不一定是另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溶解食鹽的溶液,可繼續溶解蔗糖,此時的溶液是食鹽的飽和溶液,對蔗糖來說就是不飽和溶液了。③飽和溶液概念 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溶解該物質的量達到了最大限度;不飽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則指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溶解該物質的量還沒有達到最大限度。(二)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轉化(重點)在判斷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時,我們強調“在一定溫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劑里”的條件,所以改變溫度或者溶劑的量,能實現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1)一般規律:A.加溶劑 B.升溫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A.蒸發溶劑B.降溫C.加溶質(2)特殊情況(如氫氧化鈣):A.加溶劑 B.降溫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A.蒸發溶劑B.升溫C.加溶質說明:①一般規律對大多數固體物質來說是適用的,因為大多數固體物質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即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②熟石灰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在改變溫度時應是升高溫度,若把其飽和溶液轉化為不飽和溶液,在改變溫度時應是降低溫度。(三)判斷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難點)判斷的關鍵是看該溶液還能否繼續溶解該溶質,若不能繼續溶解,則這種溶液是飽和的,若能繼續溶解,則這種溶液是不飽和的。具體的判斷方法:保持溫度不變,向該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同種溶質,看是否溶解,若不再溶解,說明該溶液飽和,反之,該溶液不飽和。(四)濃溶液和稀溶液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質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為濃溶液和稀溶液。濃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組相對概念。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質的量相對較多的是濃溶液,含溶質的量相對較少的是稀溶液。(五)飽和、不飽和溶液與濃、稀溶液的區別與聯系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濃溶液與稀溶液區別 含義不同溫度影響聯系 ①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跟溶液的濃和稀沒有必然聯系 ②飽和溶液不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濃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③對于同種溶質,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要比不飽和溶液濃方法技巧判斷溶液是否飽和的方法是繼續加入該種溶質,如果該物質的質量減少,那么溶液是不飽和溶液;如果該物質的質量不變,那么溶液是飽和溶液。【拓展】①物質的溶解能力與溶解速度不同,溶解能力反映的是物質能完全溶解的數量的多少,而溶解速度是指物質溶解的快慢。②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內在因素是溶質的性質、溶劑的性質;溫度、物質的顆粒大小和攪拌與否是影響溶解快慢的外在因素。③保持兩瓶溶液的溫度不變,分別向其中加入少量的同種溶質,如果加入的溶質能繼續溶解,則這瓶溶液是不飽和溶液,如果加入的溶質不能繼續溶解,則這瓶溶液是飽和溶液。④將不飽和的硝酸鉀溶液轉化成飽和的硝酸鉀溶液,可采用如下三種方法:A:保持溫度不變,向該不飽和硝酸鉀溶液中繼續加入硝酸鉀,直至加入的硝酸鉀不再繼續溶解。B:保持溫度不變,將該不飽和硝酸鉀溶液蒸發水分。C:將該不飽和硝酸鉀溶液降低溫度。典型分析:1.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飽和的石灰水變成飽和,具體措施有:①加入氫氧化鈣;②升高溫度;③降低溫度;④加入水;⑤恒溫蒸發水。其中措施正確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舉一反三:1.長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內的飽和食鹽水,在保持溫度不變的情況下,發現容器底部有少量晶體出現,這說明( )A.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B.溶劑質量減少,溶液仍為飽和溶液C.溶液中溶劑、溶質的質量均未改變D.溶液比原來要濃一些考點三、溶解度考點精要:(一)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義. ;溶解度越大,表明該溫度下物質的溶解性越強。(2)溶解度“四要素”①條件: 。因為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內因是溶質和溶劑的性質,而外因就是溫度,若溫度改變,則固體物質的溶解度也會改變。因此,只有指明溫度時,溶解度才有意義。②標準: 。這是概念中規定的標準,物質溶解量的多少與溶劑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較物質溶解度的大小,溶劑必須等量。此處100克是指溶劑質量,不能誤認為是溶液質量。溫度一定時,同種物質的溶解度與溶劑的質量無關。③狀態: 。只有在一定量的溶劑中(100克)達到飽和時(溶解最大限度,溶質的量才是個確定的值, 否則溶解度就不是個確定的量。④單位: ,因為溶解度實質上是溶解的溶質的質量。(二)溶解度和溶解性的關系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說明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種物理性質。溶解度是衡量某種物質在某種溶劑里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溫度、壓強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制成飽和溶液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溶解度越大,表示該溫度下物質的溶解性越強。溶解度大小與溶解性的關系如下表所示。溶解度/克(20 ℃) <0.01 0.01~1 1~ 10 >10溶解性分類 難溶 微溶 可溶 易溶舉例 氯化銀、碳酸鈣 氫氧化鈣 氯酸鉀 硝酸鉀、氯化鈉(三)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通過實驗,測得不同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將其匯總成表,以便查閱。如20℃時幾種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物質 氫氧化鈣 碳酸鈉 氯化鈉 硝酸鈉 硝酸銨 蔗糖溶解度/克 0.165 21.5 36.0 88.0 192 203.9(四)溶解度曲線用縱坐標表示物質的溶解度,橫坐標表示溫度,用描點法在直角坐標系中畫出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這種曲線叫溶解度曲線。①表示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情況。②表示同一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③表示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時的溶解度。④兩條曲線的交點表示兩種溶質在同溫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⑤在溶解度曲線下方的點,表示溶液是不飽和溶液。⑥在溶解度曲線上方靠近曲線的點表示過飽和溶液(在較高溫度下制成飽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溫,溶液中溶解的溶質質量超過室溫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體時的溶液叫過飽和溶液)。(五)溶解度曲線的變化規律(1)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現在曲線“坡度”比較“陡”,如硝酸鉀。(2)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很小,表現在曲線“坡度”比較“緩”,如氯化鈉。(3)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表現在曲線“坡度”下降,如氫氧化鈣。【拓展】溶解度含義:①已知某物質在一定溫度下的溶解度,其含義是指該物質在此溫度下,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如硝酸鉀在20°C時的溶解度為31.6克,就是指20°C時,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鉀達到飽和時溶解硝酸鉀的質量為31.6克(或20°C時,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鉀的質量為31.6克)。②通過溶解度可得到該溫度下該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溶劑和飽和溶液之間的質量關系,相同溫度下,相同物質的飽和溶液、溶質、溶劑、溶液三者質量之比一定,即溶質、溶劑和飽和溶液三者質量之比為溶解度: 100克:(100克+溶解度)。氣體溶解度①氣體溶解度的定義氣體的溶解度是指在壓強為101 kPa和一定溫度下,氣體在1體積水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溶解的氣體體積。例如:壓強為101 kPa和溫度為0℃時,1體積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體積氮氣,則在0℃時,氮氣的溶解度為0.024。②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a.內因:氣體和溶劑的性質。b.外因:溫度和壓強。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或降低)而減小(或增大),隨壓強增大(或減小)而增大(或減小)。典型分析:1.t℃將一定量的某物質的不飽和溶液均分為三份,分別加熱蒸發溶劑,然后把溫度降至t℃.已知從三份溶液中蒸發的溶劑分別為10g、20g、30g,析出的晶體不含結晶水,其質量分別為ag、bg、cg,則ab、c三者的關系正確的是( )A.c=2b﹣a B.c=2a+b C.c=a+b D.c=a+2b舉一反三:1.據表氯化鈉、碳酸鈉在0~40℃四個溫度區間的溶解度數據,以及所學的相關知識,可知甲、乙、丙、丁四杯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關系是( )溫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g 氯化鈉 35.7 35.8 36 36.3 36.6碳酸鈉 7 12 22 40 49A.乙>甲>丁>丙 B.乙>甲>丁=丙C.甲=乙>丁=丙 D.甲=乙>丁>丙1.關于溶液的說法正確的是( )A.溶液中的溶質可以是一種或多種B.溶液一定是無色、澄清的C.長期放置不分層的液體就是溶液D.溶液上層的密度小,下層的密度大2.下列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四種液體中,其中屬于溶液的是( )A.純牛奶 B.冷霜 C.黃河水 D.礦泉水3.為了研究液體的擴散現象,小嘉用注射器慢慢地將清水注入盛有酒精的燒杯底部,如圖。其中“”代表酒精分子,“”代表水分子。一段時間后,燒杯中微粒分布情況可表示為( )A. B. C. D.4.下列關于溶液的敘述正確的是( )A.凡是均一、穩定的液體都是溶液B.鹽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二者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鹽就不是溶液了C.溶液中的溶質只能是固體或液體D.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蔗糖分子均勻分散在水中形成了均一、穩定的混合物5.“美林”主要成分是布洛芬、“小兒開塞露”主要成分是山梨酵。兩者都是兒科常用藥,且都是藥物分散在水中制成。“美林”久放會產生白色沉淀,“小兒開塞露”即使密封保存久置也不會分層。“美林”、“小兒開塞露”分別屬于( )A.乳濁液、乳濁液 B.乳濁液、溶液C.懸濁液、乳濁液 D.懸濁液、溶液6.關于溶液、懸濁液、乳濁液有以下說法,正確的組合是( )①溶液一定是無色透明的液體②溶液是純凈物,而濁液是混合物③濁液中分散的都是固體小顆粒④濁液都是不均一、不穩定的⑤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溶液靜置多久都不分層A.①③④⑤ B.②④⑤ C.④⑤ D.④7.為了探究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設計了如表所示的實驗方案,該實驗無法探究的因素是( )實驗序號 溶質 溶劑 溫度1 蔗糖 水 20℃2 蔗糖 水 40℃3 食鹽 水 40℃4 食鹽 植物油 40℃A.溶質種類 B.溶劑種類 C.溶液溫度 D.顆粒粗細8.小明想要盡快得到一杯蔗糖水,下列方法可以采取的是( )①冷水中溶解蔗糖②熱水中溶解蔗糖③將蔗糖研碎④攪拌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若要研究溫度對蔗糖溶解快慢的影響,應對比(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10.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飽和的石灰水變成飽和,具體措施有:①加入氫氧化鈣;②升高溫度;③降低溫度;④加入水;⑤蒸發水.其中措施正確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11.將一定質量的硝酸鉀不飽和溶液恒溫蒸發水分,有晶體析出后再蒸發一段時間至時間t。這一過程溶液中溶質的質量與蒸發時間的變化關系合理的是( )B. C. D.12.有兩杯40℃的氯化鈉和碳酸鈉飽和溶液各100克,若要從這兩種溶液中獲得較多的晶體,請結合溶解度表,判斷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溫度/℃ 0 10 20 30 40氯化鈉 35.7 35.8 36 36.5 36.6碳酸鈉 7.1 12.5 21.5 38.8 50A.冷卻氯化鈉飽和溶液B.冷卻碳酸鈉飽和溶液C.恒溫蒸發氯化鈉飽和溶液中的溶劑D.恒溫蒸發碳酸鈉飽和溶液中的溶劑13.甲、乙兩個燒杯中各盛有150g水,分別加入質量不等的氯化鉀固體,充分溶解后,甲、乙燒杯中現象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甲中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B.甲中溶液一定不是飽和溶液C.乙中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D.乙中溶液可能是飽和溶液14.小靈學習了溶液的相關知識后,在家里按一定的流程(如圖)自制了一根“棒棒糖”。回答下面小題。圖中四個燒杯里的溶液一定為飽和溶液的是( )A.甲、乙 B.丙、丁 C.乙、丁 D.甲、丙15.洞頭的一期圍墾原來是一個鹽場,生產的鹽用于化工原料、食鹽批發等。具體過程包括采鹽→曬鹽→溶鹽過濾→結晶。班級項目組在實驗室模擬了制鹽的過程,請根據相關知識回下面小題。用如圖甲所示裝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陽光下曝曬獲得粗鹽,乙圖是鹽溶液質量分數隨時間變化圖。乙圖中液體一定是飽和溶液是( )A.a B.b C.c D.無法判斷16.將相同質量的甲、乙兩種不同溶質的溶被同時蒸發掉10g水,并冷卻到T℃時,分別析出2g甲物質和3g乙物質(均不帶結晶水),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T℃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可能相同B.T℃時,甲物質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C.T℃時,甲物質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D.將析出晶體后的甲,乙兩種飽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應),溶液仍飽和17.風暴瓶是一種天氣預報工具(如圖),內部裝有蒸餾水、乙醇、硝酸鉀、氯化銨和樟腦等化學物質。當外界溫度改變時,樟腦在乙醇內的溶解度會隨著溫度變化,瓶內會出現不同形態的樟腦沉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瓶內的透明溶液中只含有一種溶質和一種溶劑B.樟腦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比較大C.會析出晶體是因為溶液不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D.析出晶體的溶液是該溫度下樟腦的不飽和溶液18.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g。對這句話理解錯誤的是( )A.20℃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鈉36gB.20℃時,100g氯化鈉飽和溶液中含氯化鈉36gC.20℃時,氯化鈉飽和溶液中水與氯化鈉的質量比為100:36D.20℃時,將36g氯化鈉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為該溫度下氯化鈉的飽和溶液19.固體甲、乙、丙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甲、乙、丙從溶液中析出的晶體不含結晶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溫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乙 35.7 36.0 36.6 37.3 38.4丙 13.3 31.6 63.9 110 169A.固體甲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B.20℃時,丙溶液中溶質和溶劑質量比為31.6: 100C.分別將等質量的乙、丙飽和溶液由60℃降溫到20℃,溶液中溶質質量大小:丙>乙.D.分別將等質量的甲、丙飽和溶液由60℃降溫到20℃,溶液中溶劑質量大小:甲>丙20.下表是不同溫度時硝酸鉀的溶解度,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溫度/℃ 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110 169 246A.硝酸鉀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明顯,在一定范圍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B.20℃時,200克水中,硝酸鉀的溶解度是63.2克C.40℃時,100克硝酸鉀飽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鉀63.9克D.100℃時水中溶解的硝酸鉀一定比80℃時水中溶解的硝酸鉀多21.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110g,該溫度下硝酸鉀飽和溶液中有關質量關系正確的是( )A.溶質質量∶溶劑質量=1∶10 B.溶劑質量∶溶液質量=20∶21C.溶質質量∶溶劑質量=11∶10 D.溶液質量∶溶質質量=21∶1022.下列有關氯化鈉溶解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20℃時,18.0g氯化鈉溶解在5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故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18.0gB.36.0g 氯化鈉溶解在10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C.20℃時,36.0g氯化鈉溶解在100g水中,故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D.20℃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氯化鈉,故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23.下列物質:①冰水混合物②牛奶③白酒④肥皂水⑤鐵粉放入水中,攪拌⑥油脂放入汽油中,攪拌⑦高溫下的鐵水⑧血液⑨碘酒其中屬于溶液的是 (填序號,下同)屬于懸濁液的是 ,屬于乳濁液的是 。24.苯酚是一種奇怪的固態有機物,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在60℃以下難溶于水,但在85℃時可以與水無限混合溶解。將50g苯酚投入的10℃的10g水中,并保持水溫為10℃此時混合物為 ,加熱煮沸時混合物為 。(選填“溶液”“懸濁液”或“乳濁液”)。25.將少量①橄欖油②醋③冰塊④白糖⑤肥皂水⑥面粉,分別加入水中振蕩,其中 形成乳濁液(寫序號,下同), 形成懸濁液。26.水中溶解了食鹽后還能再溶解糖嗎?小明同學帶著問題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提出問題】不能再繼續溶解食鹽的溶液中,還能溶解其他溶質嗎?【猜想預測】根據生活經驗,一個容器盛滿大豆后,還能再裝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繼續溶解食鹽的溶液中,還能溶解其他溶質。【查閱資料】高錳酸鉀的水溶液為紫紅色【設計實驗】(1)向20毫升水中加入食鹽直到不能再溶解。(2)向該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錳酸鉀固體,發現固體消失,溶液顏色變成紫紅色。(3)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鹽,攪拌之后發現食鹽仍不能再溶解。(4)【解釋結論】①一定條件下,物質能夠溶解的數量是有限。②高錳酸鉀溶解后再加入食鹽,食鹽不能再溶解,說明加入其它溶質后 增加食鹽的溶解量(填“能”或“不能”)。(5)【拓展反思】若向不能再溶解食鹽的溶液中加入蔗糖,食鹽的質量分數會 (填“變大”、“不變”或“減小”)。27.從大豆中提取豆油的過程如下:①將5g大豆研碎;②將研碎的大豆放入大試管中,再加入10mL己烷液體(用于溶解大豆中的油脂),振蕩后靜置幾分鐘;③過濾,除去其中的固體雜質;④將得到的液體倒入一個小燒杯中,將該小燒杯放入一個盛有熱水的大燒杯中,通過熱水浴蒸發掉己烷(裝置如圖所示);⑤將豆油移入試管,再加入10mL水,振蕩后靜置,豆油浮在水面上。根據實驗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將大豆研碎的目的是 。(2)步驟③得到的濾液是一種溶液,溶液的溶劑是 ,這種溶液的名稱是 。(3)本實驗過程中得到乳濁液的實驗步驟是 (填步驟序號)。(4)從物質的溶解性角度來看,提取豆油所依據的原理是 。28.小豪同學在自制奶茶時,需要加糖。他發現每次用顆粒細小的白砂糖都比塊狀冰糖要溶解得快,于是他開始探究影響糖溶解快慢的因素。【發現問題】小豪自制奶茶時發現了(1) 問題。【資料分析】資料上說,冰糖與白砂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根據小豪的發現與查閱的資料,可初步猜測:(2) 。【深入探究】小豪覺得還會有其他因素影響糖溶解的快慢,他分別用100mL水和2顆粒大小一樣的白砂糖進行了如圖實驗。(3)糖完全溶解在水中能形成 溶液。(4)上述實驗中,可以證明溫度能影響溶解快慢的實驗組合有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②和④(5)實驗過程中,他需要觀察并記錄的是 。(6)分析實驗數據發現,實驗④中糖溶解得最慢。那么又可以得出攪拌能 (加快/減慢)糖的溶解。29.如圖是對20℃一定質量的甲的溶液進行恒溫蒸發結晶的實驗過程,則甲原溶液是 (選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按照圖中規律,20℃時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質 克,X的數值是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暑假預習課》浙教版科學七升八-第05講 溶液和溶解度(學生版).docx 《暑假預習課》浙教版科學七升八-第05講 溶液和溶解度(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