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基本信息課題 凱 皮 拉 的 小 火 車是否屬于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否學科 音樂 學段: 初中 年級 八年級相關領域 感受與鑒賞教材 書名: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八年級上冊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一)指導思想本課是以“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引領學生初步認識巴西的經典音樂作品并了解相關背景,正視、尊重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在原有知識、技能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了解音樂要素知識,并在音樂作品賞析中得以運用,切實提高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結合學情分析,設計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二)理論依據本節課以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為理論依據,該理論提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水平,為學生提供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困難達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教師在此過程中所扮演的是“促進者”、“幫助者”,引導、激勵學生不斷向前發展。《初中音樂課程標準》中也指出:音樂教學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本課利用教學資源,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將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滲透在審美體驗活動之中。二、教學背景分析(一)教學內容1.本課教學內容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音樂教材”八年級第四單元。2.《凱皮拉的小火車》是巴西作曲家維拉-羅勃斯的作品《巴西的巴赫氣概》組曲之二中的托卡塔,其副標題為《凱皮拉的小火車》。 曲作者領受了巴西夷易近族音樂要素,如久長巴西民歌旋律、大小調式交替特點、切分音及巴西的打擊樂器:竹刮板、響葫蘆、卡巴薩、巴西鈴鼓等,運用多種巴赫風格,以管弦樂這種形式,創作了這首樂曲。在樂曲中,作者設計了一個農場工人帶領聽眾:由火車啟動—半途行駛—達到盡頭的場景,率領聽眾做一次巴西鄉下旅游。樂曲除以傳神的音響模仿,描畫出有火車動態的車站場景(如汽笛聲、車輪動彈聲等)外,當火車出站后,在車輪的快節奏布景下,那婉轉的旋律把我們帶上旅途,不單默示了火車追風逐電般不屈不撓的形象,主要的是音樂的旋律抒發了農場工人在看到火車沿途飛馳時感動、高興的神色。全曲為引子—主題呈示—尾聲三部門。引子在豐富的和聲音響下描畫了車站的場景和火車啟動的聲響,兩次分化屬七和弦的聲響暗示火車在啟動運行,引入主題呈示,由銅管樂器奏出的具有大小調式交替進行特點,句子在每句話結尾處的久長旋律,浮現出巴西音樂氣概。作品為一段體結構(即四個樂句加填補句),第三樂句使高興、感動的情感達到高漲。主旋律后,中間一段火車運行的間奏,主題的第二次陳述由木管樂器和弦樂器奏出,最后的尾聲又把我們帶到火車進站的場景中,直到尾聲由強到弱,速度漸慢下來停止結束全曲,做到前后呼應,讓聽者產生豐富的聯想。題目中的凱皮拉是農場工人之意。《凱皮拉的小火車》吸收了巴西民族音樂要素:悠長的民歌旋律、大小調式交替特點、切分音大量運用及巴西的民族樂器:竹刮板、響葫蘆、卡巴薩、巴西鈴鼓等大量運用于作品之中。音樂表現了農場工人乘車上班由火車啟動——中途行駛——到達終點的場景。樂曲除以逼真的音響模仿車站場景(如汽笛聲、車輪轉動聲等),還表現了火車風馳電掣、一往無前的形象。(二)學生情況我校是密云區半山區的一所普通初中校,音樂學習情況從開學初的新生問卷及音準測試中的表現來看不盡人意。學生經過一年半的初中音樂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一些音樂知識和科學的簡單演唱方法,熟悉了音樂授課的程序,在音樂作品的欣賞上,接受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經過課前檢測:平均每班能準確背唱中央C音的學生占95%,能夠基本準確唱音階80%,能夠準確讀準基本的11種節奏型占90%,能夠說出幾種樂器名稱占90%,能夠通過傾聽演奏分辨樂器占50%。通過以上調查,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夯實基礎,進一步提升音樂能力,這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成為每節課制定目標基礎。就本節課學生情況分析1.本節課的傳授對象是初二年級(4)班的學生,在本節課之前學習了歌曲《美麗的夢神》;欣賞了《蟑螂之歌》,對于美洲音樂有了一定的認識,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較好的基礎。2.本校的生源全部是農村學生,對欣賞外國音樂作品有一些基礎,但巴西音樂接觸很少,欣賞體會感受作品風格有一些難度。八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于積極大方的參與音樂的欣賞尤其是實踐還需老師反復引導和鼓勵。(三)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本節課基礎練習部分,運用柯達伊教學法中的節奏名、字母譜、音程譜、手勢、首調唱名法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通過游戲式的練習,學會并掌握《凱皮拉的小火車》音樂主題演唱。運用體驗、對比、練習等欣賞教學方法,感受和體驗節奏、速度、力度、旋律、配器等變化在表現音樂上的作用,能夠對描述性音樂作品順利欣賞。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制作電腦課件,電腦課件從始至終貫穿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從個別提問,到和聲演唱,再到音樂欣賞,師友互助,讓學友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進入狀態,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四)技術準備1.教師用前一節課中柯達伊視唱練習的一聲部旋律重新編配出音階視唱,在d音上構唱各音程視唱,和弦的強弱視唱對比并練習鋼琴演奏。2.準備《凱皮拉的小火車》音樂的每個段落欣賞截取3.尋找關于作曲家凱皮拉的頭像、打擊樂器以及各種相關圖片,樂曲的分段欣賞中音樂要素的變化,根據這些制作PPT課件。4.根據巴西打擊樂器的特點,制作打擊樂譜5.教師設計制作學案6.由于涉及和聲和復調的專業知識時,都需要一定的識譜和合唱訓練的基礎,才能有效地體驗作品創作中的魅力所在。如果沒有這些音樂基礎作為依托,學生難以理解和感受巴西的具有巴赫音樂創作的特點的樂曲,為使學生更好的鑒賞作品,真正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本學期教師嘗試在每節課前進行五分鐘柯達伊視唱練習,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合唱技能,這也是本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準備工作。(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1.本節課所學習的《凱皮拉的小火車》音樂主題有較復雜節奏型、在三度跳進和三度和聲方面都有集中體現,同時整個樂曲充滿打擊樂演奏,中間段落結束有屬七和弦的運用,因此要想欣賞這首樂曲,之前要進行大量相關的技術鋪墊練習。2.在節奏方面,堅持每節課復習節奏型,逐步加深難度,手腳配合,手打節奏各種方法交替進行,引導學生對節奏的重視和興趣。3.打擊樂方面,編寫打擊樂譜。4.音準方面,每節課做背唱音階,構唱音程,分聲部唱和弦,養成聽辯習慣。為新內容加裝飾音的屬七和弦做準備。三、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積極主動地參與聆聽,樂于演唱音樂主題,感悟并理解作曲家的民族情感。能夠積極感受與體驗美洲民族民間音樂。主動學習、樂于探究音樂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品味作品所蘊涵的拉丁美洲音樂的特點(二)“過程與方法”目標演唱音樂主題,進而欣賞體會理解樂曲。運用體驗、對比、練習等欣賞教學方法, 感受和體驗節奏、速度、力度、旋律、配器的變化在表現音樂上的作用。(三)“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音樂家維拉.羅伯斯的器樂作品《凱皮拉的小火車》以及其中體現拉丁美洲音樂風格特點的音樂要素。2.能夠哼唱作品的主題中的幾個樂句。3.能夠準確辨聽主題,了解樂曲的基本結構。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教學重點1.在音樂審美情境中感受體驗作品,了解作品中拉丁美洲音樂風格的音樂要素。2.唱、記音樂主題(二)教學難點音樂主題中的三連音節奏學習。五、教學過程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技術應用 時間安排組織教學 播放背景音樂,上課問好。 走進教室傾聽音樂,和老師互相問好。 創設情境組織教學 播放音樂片段 1分鐘音準節奏常規訓練 1.柯達伊手勢背唱中央c 2.用柯達伊手勢視唱c大調 音階。用柯達伊手勢視唱d音上構成的音程。 音程連接視唱5.七和弦前倚音構唱6.節奏型復習手腳節奏的配合練習 1.看老師手勢背唱中央c音2.跟隨老師用手勢視唱c大調音階跟隨老師用手勢視唱c大調上構成的音程3.用柯達伊手勢唱d音上構成的音程。4.辨認唱名,唱三和弦5.跟隨鋼琴演唱有前倚音的轉位七和弦6.腳踏穩定節拍,讀節奏7.手腳配合,讀節奏 常規音準和節奏訓練,落實雙基教學引發興趣。進一步進行雙基訓練,為《凱皮拉的小火車》主題音樂學唱做好鋪墊。手腳配合為后面的打擊樂配樂和課后作業做好鋪墊。 利用PPT演示視唱利用ppt讀節奏 7分鐘學唱音樂主題 1.寫練切分音師:老師讀節奏型,請你判斷是哪一種(兩遍)2.附點切分(主題音樂反復出現的節奏)師:除了切分音,加入其他節奏型。老師讀。判斷是哪一種節奏型,一生記寫黑板上出示投影片:請你比較一下有何不同? 模仿“三對二”三連音節奏 教師出示投影片后:這個三連音的節奏稍微難一點,先請模仿老師的打法(兩遍) 變成附點—同音連線—三連音節奏兩遍 變成切分—同音連線—三連音節奏兩遍4.整體主題旋律視唱 師:這段音樂的d在下加一間d上,看一看調號中d是降號,所以是降b大調 反復唱主題第一個音m(三遍齊,兩遍單獨) 演唱每一樂句的第一音 揮拍齊唱兩遍主題分析 1.判斷切分音一同學記寫黑板上2.判斷是哪一種節奏型,一同學記寫黑板上記寫后,師給統一速度后齊讀判斷加入了連音線齊讀節奏3.模仿老師讀節奏4.辨認降b大調d音位置視唱每一小節第一音音準準確的跟鋼琴慢唱一遍快唱一遍5.根據ppt提示分析音樂主題。 聽寫切分音可以讓學生第一時間感受到巴西音樂的動感節奏,為后面音樂特點鋪墊。三連音“三對二”是本節課難點采用模仿體會的手段讓學生掌握。通過跟老師反復讀,預先掌握本課的節奏難點學唱主題,為下一步欣賞全曲打下基礎。有利于全曲的學習。 雙響筒打擊節拍感受2拍子的強 弱ppt投影展示節奏譜鋼琴伴奏演唱ppt投影展示分析主題譜 6分鐘欣賞《凱皮拉的小 火車》 引子部分欣賞1.師:咱們演唱的這段音樂是巴西作曲家維拉.羅伯斯寫的管弦樂作品《凱皮拉的小火車》的音樂主題。 師出示投影片介紹他是“巴西音樂之父” 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 出示投影片讀聽音樂結尾處,模唱帶裝飾音的屬七和弦2.欣賞作品的引子部分播放音樂引子部分師提問題:音樂描繪了什么樣的場景生:火車啟動時的場景師:速度、力度有什么變化學生答后出示投影感受引子部分結束時屬七和弦的應用師:音樂并沒有結束,火車繼續前行樂曲結尾有兩次銅管樂器的有特色演奏復習基礎練習部分的帶裝飾音的七和弦演唱,老師彈琴學生模唱樂曲中段欣賞1欣賞作品的主題部分 火車繼續出發,師播放音樂第二部分 師:音樂主題出現幾次,都用什么樂器演奏?2.介紹巴西代表性的打擊樂器。 師:巴西音樂的重要特點就是加入很多的打擊樂,剛才聽到的這首音樂主題中也加入了很多打擊樂。 教師出示巴西打擊樂器投影片。分發和巴西打擊樂器相類似的沙錘、蛙鳴筒、鈴鼓和三角鐵 師出示打擊樂譜: 老師指揮,學生加入練習(四遍)提示速度。 播放音樂的中段部分,指揮提示音準速度“歡歌”“笑語”尾聲部分欣賞播放樂曲的尾聲部分填寫表格感受力度和速度的變化講解場景整首樂曲總結出示投影片,總結每段樂曲表達的場景歸納樂曲的結構總結巴西音樂的特點五、完整欣賞 一、引子部分欣賞1.了解作去家維拉.羅伯斯和作品的創作背景一個同學模唱,其他同學跟唱,體會屬七和弦的推動作用。2.欣賞傾聽音樂的引子部分感受火車啟動的音響效果。判斷力度速度的變化填表格3.模仿屬七和弦的銅管樂器的演奏一個同學模唱所有同學隨琴模唱二、樂曲中段欣賞1.傾聽欣賞樂曲的中段邊聽音樂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感受分辨主題2.了解巴西的主要打擊樂器看圖片了解巴西的打擊樂器分發和圖片樂器相類似的打擊樂器看打擊樂譜找到自己的聲部后練習傾聽音樂的中段部分,第一次主題“歡歌”唱主題,第二次主題“笑語”用打擊樂器伴奏3.聽音樂兩次主題,看老師指揮唱一遍主題用打擊樂器演奏演奏一遍主題三、尾聲部分欣賞填寫表格感受力度速度變化了解音樂塑造的場景了解作品的結構、場景分布和巴西音樂的特點五、完整欣賞 引導學生了解作曲家和樂曲的創作背景以便更好的欣賞作品。引導學生體會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對作品情境刻畫的作用。繼續聽辯視唱屬七和弦,并感受屬七和弦的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聆聽、分析、體驗作品,逐步理解樂曲的結構、場景分布和巴西音樂的特點。通過場景設計的引導,讓學生清楚掌握作品的結構并形象的理解作者對音樂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理性欣賞作品聆聽、分析作品,理解結構和配器的創作手法,了解巴西音樂風格和作者的創作手法。對作品完整認識 Ppt課件展示作者頭像生平屬七和旋樂譜引子部分音頻鋼琴帶唱中段音頻沙錘蛙鳴筒鈴鼓三角鐵四種打擊樂器 Ppt巴西樂器圖片Ppt節奏樂譜兩遍主題音頻尾聲部分音頻整首作品音頻 28分鐘課堂檢測 教師任意播放剛才欣賞學習的作品中的音樂,學生判斷是哪個場景中的片斷 聽音樂片段,分辨是樂曲中的哪個片段 鞏固前面教學環節,強化對主題的印象。師生共同展示教學成果。 檢測部分音頻 2分鐘歸納總結 世界各國的風俗和語言,但音樂把我們連接在一起,希望大家把這節課作為一個起點,去了解更多世界各國的作品。 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期待下一節音樂課的來臨。 1分鐘5、學習效果評價設計(一)評價方式本課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教師評價貫穿整個學習的過程。如:在學生進行主題旋律哼唱學唱、打擊節奏等教學活動中,教師均給予教學評價。學生自評是通過主動參與聆聽等教學活動來完成的。(二)評價量規評分表評價項目 評價內容 A B C1 能夠積極的參與課上的各種實踐活動2 能夠跟隨音樂一邊哼唱主題旋律一邊打出節奏3 能夠使用打擊樂器和同學配合來表現主題4 能夠完成課本35頁第四大題第1小題七、教學設計特色(一)運用柯達伊教學法,以適合音樂本質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和體驗音樂:運用柯達伊教學法中的節奏名、字母譜、音程譜、手勢、首調唱名法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漸進式地解決音準、節奏、旋律、和聲等方面的難點;學會并掌握歌曲《凱皮拉的小火車》主題的演唱。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學習變得生動具體,有效調動了學生們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樂于去感受、體驗音樂,享受音樂的美,從而實現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的教學理念。(二)注重音樂本身的實質: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使用PPT等多媒體輔助教學,將音樂課堂回歸至音樂的審美實質,每一個步驟以技能技巧為手段,以審美為核心來感受和表達音樂。(三)注重實踐教學的時效性:不走花架子,不流于形式,教師的注意力完全在學生身上,規范有實效,每一個環節都做到實實在在,提問和單獨輔導自動分層用來檢測課堂的實效。8、教學反思(一)求實、適度本著求實、適度的原則,注重基礎教學,分析學情,本課教學目標從學生實際情況和音樂學習需求出發而制定。在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策略是:把難點盡早地呈現給學生,所以我把《凱皮拉的小火車》主題旋律中的知識放在最開始音準和節奏的拓展練習中來進行學習。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年齡特點,我由淺入深的設計了練習環節,主題的學唱和場景設計的分段聆聽再到全曲聆聽等教學環節,有計劃、有步驟的逐步引導學生對比探究、有鑒別的來學習多元化音樂,完成教學目標。(二)寓教于樂針對《凱皮拉的小火車》這首作品的曲式結構和場景設計的創作手法,運用音準與節奏的拓展訓練來展開“教”與“學”。特別是場景設計環節,生動地展現了作品的結構特點,成為了課堂的“亮點”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并能夠較為扎實的掌握所學知識,教學效果良好。重視學習效果:在本節課上,學生實現了在體驗、模仿、合作中欣賞樂曲,通過對音樂要素的觀察、分析和理解,感受,通過層層深入的學習,注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敷衍不走過場,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課上的內容。(三)現代化教學工具與傳統教學工具相得益彰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現代化教學工具與傳統教學工具相得益彰。如:PPT遙控器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將教師從電腦旁邊“解放”出來;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傳統樂器—鋼琴,在本課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適時適當地用鋼琴訓練學生的聆聽能力、落實音樂基礎知識,并較好地烘托了課堂氣氛。(四)缺點不足和改進措施反思本課教學,應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音樂的參與、體驗。如能在《凱皮拉的小火車》的旋律學唱和節奏打擊環節中再多增加一些學生練習,則能更好的夯實相關知識。在使用樂器打擊節奏的環節中,可以適當增加1-2組學生參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