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美麗的村莊》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合唱教學)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一)指導思想本課的指導思想是:應用“參與 -體驗理論”,以逐步提高學生(聽、唱、寫、創)的音樂基本技能為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組織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二)理論依據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與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及不同文化認知有機結合。“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的基本理念中指出: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唱、演奏、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編創等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二、教學背景分析(一)教學內容分析《美麗的村莊》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是八年級音樂教材中介紹歐洲音樂的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唱《美麗的村莊》合唱,欣賞《沃爾塔瓦河》(第二樂章)、《圖畫展覽會》、《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學唱《美麗的村莊》合唱,本課時是第二課時。《美麗的村莊》是一首意大利民歌,降E大調,四二拍。原為單旋律歌曲,后被改編為多種版本的合唱歌曲。本單元中的這首歌曲為三聲部歌曲,“單三部曲式”。本節課選取歌曲的1—25小節第一樂段進行合唱練習,這個樂段由弱拍起始,節奏比較密集,其中附點及切分節奏使音樂的動力感得到加強,這兩種節奏在第一課時已經重點練習過,本節課主要是復習。這個樂段的兩個聲部主要是三度音程的結合,音程色彩和諧自然,明亮清澈,使人如置身于陽光燦爛、鮮花怒放的美麗村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聲部進行創編,使本身二聲部的合唱在和聲上變得更加豐富,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多聲部合唱的藝術魅力,切身體驗合唱所帶來的不同感受。(二)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二年級學生,學生從初一年級就接受了識讀五線譜、運用柯爾文手勢唱音階、唱音程以及模仿、聽記、創編節奏的練習,且每節課都有復習,經過前期循序漸進的訓練,大部分學生現在能夠運用“首調移動Do”的方法識讀樂譜,能夠準確演唱第一聲部的旋律,在此基礎上,能夠準確把握歌曲第二聲部的節奏和旋律,并在和聲主干音的提示下創編更多聲部。在合唱教學上,學生經過一段時間三度音程的訓練,能夠很好的把握三和弦所產生的和聲效果,體驗在合作中相互交流。(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1.直觀演示——學生在教師的手勢提示下構唱音程,,鞏固對節奏和音程音準的把握,提高學生對音高的感知能力和學習音樂的興趣。2.參與體驗——圍繞課堂的每一環節(節奏與和聲練習、聽音訓練、創編練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從而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3.技能訓練——通過練習節奏與和聲、聆聽記寫二聲部音符、創編聲部,以及對歌曲的識譜、視唱等活動的設計,逐步提升學生聽、唱、寫、創的能力和合唱的能力。(四)技術準備1.用Encore軟件制作節奏譜。2.用Encore軟件制作帶有二聲部合唱的《美麗的村莊》曲譜。3.搜集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制作PPT演示文稿。4.使用Movie Maker軟件截選音頻。5.練習彈唱《美麗的村莊》伴奏。(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1. 學生在之前的音樂教學中已經接受過一些基本的合唱訓練,例如二聲部合唱的準確把握等,本節課只選取歌曲前二十五小節,和聲進行相對簡單,旨在讓學生在簡單和聲框架下,試圖創編聲部,感受多聲部合唱的豐富藝術表現力。2. 初二年級學生正處于變聲期,針對學生的生理特點及現有的識譜、歌唱能力,教師對歌曲前二十五小節二聲部合唱進行了創編,并特別關注學生良好歌唱習慣的培養,對學生的歌唱習慣有嚴格、具體的要求。3. 學生經過一年多的柯達伊教學法的部分訓練,習慣于柯爾文手勢唱名法,能夠掌握基本的節拍、音程、簡單旋律的聽記,通過分聲部準確演唱三和弦方面仍在訓練過程中。因此本節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在節奏練習中就加入三和弦的和聲練習,強調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真正體現合唱所帶給學生的不同感受,希望學生在這些練習中,能夠提高音樂的基本技能。4. 針對初二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表現時會比較拘謹,羞于大膽表現音樂的現狀,在教學方式的選擇方面,教師以富有感染力的教態、范唱,引導學生創編聲部,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多聲部合唱所具有的豐富表現力,最后通過彼此的合作體會意大利民歌的音樂特點,學生在大膽參與、積極表現的音樂實踐中感知音樂、體驗音樂。三、教學目標1.學唱二聲部旋律,嘗試運用合唱的方式表現歌曲。2.聲部之間準確演唱歌曲旋律中構成的三度音程。3.合唱中能夠做到相互合作,并注意聲部之間的相互傾聽,關注聲部之間的均衡。四、教學重點與難點(一)教學重點用自然圓潤、輕快活潑的聲音,以合唱的方式表現歌曲前二十五小節。(二)教學難點1.合唱中三和弦的準確把握。2.合唱中聲部的均衡。五、教學過程(一)節奏與和聲練習1. 不同節奏型練習練習方法:由五名同學分別舉起五種不同的節奏,其余學生按照順序手打穩定拍口讀節奏;然后五名學生隨意變換位置,再次讓學生依次練習。【設計意圖】:鞏固歌曲中的基本節奏;練習二聲部旋律中帶休止的節奏,以解決節奏上的難點;用此方式練習來激發學習節奏的興趣,同時了解學生對這幾種節奏型的掌握程度。2. 二聲部節奏以及和聲訓練(三度音程、三和弦)練習方法:在二聲部節奏的基礎上加上三度音程、以及三和弦的音高關系,讓學生按照聲部關系配合節奏訓練,注意聲部間的和諧。【設計意圖】:在節奏練習中配合和聲的訓練,改變以往單純練習節奏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度音程的練習,為解決教學難點打基礎。讓學生在這一訓練中逐漸培養合作意識,為接下來的合唱練習奠定基礎。(二)聽音訓練1.聆聽音響填寫缺失音符缺失音符的正確答案并不是原譜二聲部的音符,學生聽出缺失音符后,在此基礎上構唱出正確的二聲部音符,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以及音程構唱能力。2.出示答案并視唱歌曲二聲部旋律(前二十五小節)。3.聆聽歌曲錄音(前二十五小節),跟唱低聲部旋律。4.兩個聲部合唱。【設計意圖】:鍛煉學生敏銳的音樂聽覺;培養學生對音符的聆聽和記寫能力,同時解決學生演唱歌曲二聲部時對三度音程的把握,解決教學難點。(四)創編練習1.教師在原曲二聲部的基礎上創編第三聲部(前二十五小節),師生練習。【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到聲部的豐富,使歌曲更富有音樂表現力,同時教師的創編也有益于激發學生的創編。2.教師給出和聲框架音,引導學生創編第四聲部以及第五聲部,并且把所創聲部的節奏型記寫在黑板上。【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開發學生的音樂創作潛能,并培養學生的音樂記寫能力。3.學生擔當聲部長,把自己創作的聲部傳授給其他同學。【設計意圖】體現學生之間的互教、互學。4.學生分組展示。5.填詞演唱、并合唱歌曲,注意聲部均衡。教師:提出歌唱要求,即注意歌唱時的咬字和吐字。學生:對第三聲部、第四聲部以及第五聲部的唱詞發表建議并最終運用。【設計意圖】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在學生的參與中體現合唱中所強調的個體之間的合作以及和諧、均衡,解決教學難點,逐漸讓學生了解到參與合唱這種音樂活動的重要性。(五)拓展1.處理歌曲。2.在教師引導下用合唱以及動作表現意大利民歌在演唱時的情境。【設計意圖】:在合唱與合作中感受意大利民歌的歡快與熱情。(六)小結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一)評價方式本課以形成性評價、教師評價及學生互評相結合。其中形成性評價和教師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互評在個別環節出現。(二)評價量規評價項目 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是 否1. 是否能夠熟練讀出已經學習過的節奏2. 是否能夠構唱三度音程3. 是否掌握三和弦并能分聲部準確演唱4. 是否能夠聽記出旋律中缺失的音符5. 是否能夠用圓潤的聲音,飽滿的情緒演唱歌曲6. 是否能夠演唱為創編第四、第五聲部七、教學設計的特點1.在合唱教學中注重合作意識的培養。本節課從一開始的節奏訓練,就是在節奏中練習和聲,在和聲當中練習節奏,始終強調學生在練習當中的彼此配合以及聲部的均衡,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才能完成多聲部的合唱練習。2.結合學段特點,靈活運用教材。本節課在選材上,只選擇了歌曲的前二十五小節進行合唱教學,旨在運用前二十五小節在和聲框架上的特點,有利于學生進行聲部的創編,多聲部的合唱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豐富的音樂表現力,真正體味合唱的魅力,另外,在擴充聲部的過程中,學生要不斷的注意聲部之間的均衡與彼此間的合作,這也正是合唱教學所要強調的,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齊唱與合唱的本質不同。3.注重學生的音樂體驗與實踐。本節課通過各種音樂技能的練習,使學生在不斷的感受、體驗與親身實踐中學習知識,很好的實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提到的“要體現實踐性——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探究、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這一主旨。4.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本課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通過節奏練習加入和聲的練習;既訓練了節奏,又練習了分聲部合唱,并通過聆聽、構唱、記寫、創編、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受多聲部合唱的音樂魅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八、教學反思本節課是初二年級最后一個單元的合唱課,以提高學生聽、唱、寫、創的能力為目標,教學內容的制定求實、適度,教學方法豐富多樣,教學活動的安排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歌曲各個聲部的音準、節奏,感受、體驗意大利民歌的風格。本課的成功之處在于:1.緊密的結合教學內容無論是節奏、音程還是視唱、聽記練習,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是緊緊圍繞歌曲來進行,為順利進行合唱奠定基礎。2.有趣有效的技能訓練對音樂技能的訓練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本課在教學中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節奏與和聲的練習、歌曲的多聲部演唱都增加了趣味性,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聽、唱、寫、創的音樂技能,較好地完成了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總想在一節課教學生太多的東西,內容安排相對較多,在練習合唱的每一個聲部時,由于時間關系,只是膚淺的讓學生體驗了各個聲部,應該進行細致的練習。其次,在教學語言的講解上不夠精煉,這些都有待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