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基本信息課題 《獻上最潔白的哈達》是否屬于 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 否學科 音樂 學段:初中 年級 八年級相關領域 感受、欣賞、表現、創造教材 2013教育部審定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五線譜)八年級上冊 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一)指導思想 本節課是以“在唱歌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基本技能,注重培養學生在聽、唱、寫、創幾方面的音樂能力”為指導思想,準備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理論,它強調“注重學生‘學’的過程”。 2.審美體驗理論認為:音樂審美體驗的基礎是音響。 3.《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要求,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黨、祖國、少數民族人民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二、教學背景分析(一)教學內容: 1.節奏訓練 藏族舞蹈音樂基本節奏。 2.欣賞、跟唱《獻上最潔白的哈達》 《獻上最潔白的哈達》是本冊教材第三單元中的一首演唱歌曲。這是一首藏族民間歌舞弦子中典型的歌曲,帶再現的單二樂段,五聲宮調式,2/4拍,節奏疏密相間,典型的藏族民歌旋律線特點,全曲既優美遼闊又婉轉動聽。歌詞采用的是我國民歌中常見的比興手法,表達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熱愛祖國的真摯情感。 3.創編符合藏族舞蹈音樂基本節奏的肢體律動 (二)學生情況: 1.學生已有能力 本年級學生具有較好的聆聽習慣,大部分學生能夠在聽完一首作品后說出一些相關的音樂信息。(如:節拍、內容、情緒、演唱形式、歌曲結構、節奏、旋律等等。)他們還具備識讀簡單樂譜的能力,善于在大量的聽唱活動中學唱歌曲。能夠運用獨唱、齊唱等演唱形式進行歌曲演唱,能對二拍子的指揮動作做出適當反應。 2.需要調研的方面 (1)調研的目的 了解學生對西藏地區音樂風格的認知程度,為本節課學生感受、理解、表現藏族民歌風格提供教學設計的依據。 (2)調研的內容與方法 調研內容:聆聽藏族民歌《卓瑪》,判斷地域風格,并說明依據。 調研方法:聆聽、談話 (3)調研結果分析 90%以上的學生可以判斷出《卓瑪》具有西藏地區民歌風格,但其中88%的學生僅僅停留在感受的層面上,而不能表達出判斷的理由或依據,這將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三)教學方式和手段: 1.教學方式 本節課是建立在對學生聽覺思維訓練和演唱、舞蹈實踐基礎之上的音樂唱歌教學。主要以聽唱法實施教學。 2.教學手段 (1)“情境創設法” 歌唱教學中揭示歌曲的藝術形象,使學生在歌曲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和表達歌曲的情感,是唱歌教學中需要達到的主要目標,也是本課的中心環節。 (2)“激趣導入法” 興趣有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功能。因此,在課的導入部分運用“聆聽歌曲、感受風格”的方法激發學生想象力,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表現藏族歌曲的欲望與情感。 (3)“小組協同學習法” 在分析歌曲風格及動作創編時采用小組分析討論和實踐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聽唱法” 枯燥的識譜教學常常會沖淡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為了盡快的學會歌曲,采用聽唱歌曲和找出難點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歌曲風格,并在學唱中解決教學難點。 (5)“肢體律動法” 在唱跳實踐中使學生感受、理解并且創造性地表現出藏族弦子的風格特點。 (四)技術準備: 1.音樂及視頻軟件準備 Audition編輯范唱音頻,會聲會影編輯歌曲及舞蹈視頻。 2.其他技術準備 PPT課件,多媒體設備等 (五)教學思路: 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曲中出現多個附點音符、裝飾音、一字多音的作品不多,學生往往容易忽略它的存在,針對于《獻上最潔白的哈達》這首歌,學生在學習初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通過對難點部分單獨演唱的方式進行解決。三、 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欣賞、跟唱藏族民歌《獻上最潔白的哈達》以及欣賞多首藏族歌曲和創編符合音樂特點的動作,感受體驗藏族歌舞的音樂風格,增強學生對藏族音樂文化的情感。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聆聽、分析、自主探究、肢體律動、小組合作等方法,參與體驗藏族歌舞的風格特點,提高學生對藏族歌舞的鑒賞能力。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聽辨節奏及旋律并用肢體律動的方式表現;能跟隨教師一起演唱藏族民歌《獻上最潔白的哈達》;欣賞藏族民歌與具有藏族音樂風格的創作歌曲,小組創編符合音樂特點的動作,體驗感受藏族歌舞的音樂風格。四、教學重點與難點(一)教學重點:體驗感受藏族歌舞的音樂風格 (二)教學難點:創編符合音樂特點的動作五、教學流程示意圖六、教學過程教學 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安排節奏訓練 (一)復習 (二)聽辨節奏、旋律 1.看第一條節奏,聽MIDI音頻,試打節奏 2.聽第二條節奏的MIDI音頻,試打節奏 3.聽帶旋律的第二條MIDI音頻,聽辨第二小節和第四小節的旋律 復習節奏 看節奏,聽辨節奏,打節奏 聽辨節奏,打節奏 聽辨旋律 為后面的學習活動做準備 訓練學生在穩定拍下聽辨簡單節奏和旋律的能力 12聽音樂做動作 播放歌曲第一段,教師帶領做蹲起(前奏)、踢踏(第一、二樂句)、拍肩(第三、四樂句)動作,全體模仿 提問:剛才我們聽到的歌曲你們感覺具有我國哪個地域的音樂風格?為什么? 揭示課題《獻上最潔白的哈達》 模仿,聆聽歌曲做肢體律動,感受歌曲 回答問題 聽歌曲模仿動作,初步了解歌曲旋律,感受西藏弦子風格 5欣賞、跟唱《獻上最潔白的哈達》 (一)完整聆聽歌曲《獻上最潔白的哈達》輕聲跟唱,找出難唱部分 (二)范唱解決難唱部分 (三)能跟教師一起演唱歌曲 跟唱 解決難唱部分 跟教師一起演唱 通過聆聽、跟唱歌曲,體會感受藏族弦子的風格特點 10藏族音樂欣賞及動作創編表現 (一)介紹弦子,觀看弦子視頻 (二)欣賞藏族民歌和具有藏族音樂風格的創作歌曲 (三)選擇一首藏族歌曲,分組創編簡單適當的動作,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解決教學難點 (四)小組展示 觀看視頻 欣賞歌曲 分組創編 展示 以SCL教學法的小組合作方式,培養學生根據歌曲旋律設計創編符合音樂特點的動作的能力,體驗感受藏族歌舞的音樂風格 16小結 總結課上欣賞過的藏族歌曲的特點 旋律高亢、邊唱邊跳邊演奏 提高學生提煉歸納總結的能力 2七、學習效果評價設計評價方式: 1.過程性評價:在節奏訓練、肢體律動、欣賞跟唱、動作創編等環節中。 2.終結性評價:完整演唱歌曲,音準及節奏準確,情感貼切,知識內容的掌握。評價量規: 評價 項目評價指標評分整體 評價ABCD學習 效果1.通過合作學習積極、主動參與音樂活動2.運用肢體語言表現歌曲情境3.能夠有感情、自信地演唱歌曲4.能夠發表獨立的感受、見解和正確的評價教學 效果1.課堂氣氛活躍,平等2.能較好地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八、教學設計的特點(一)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開展教學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中提出的:注重學生“學”的過程。本年級學生對于簡單的歌曲能夠通過聽唱的方式唱會,但對于個別難點節奏等還需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和糾正。針對這一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教師力求充分發揮并利用學生優勢,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學生需要幫助時給方法、出點子,讓學生在體驗中自己總結學習經驗,用最簡單的辦法圍繞音樂解決最現實的問題。 (二)音樂審美體驗為中心,注重聆聽 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一個“聽”字展開,無論是節奏訓練、肢體律動,還是在欣賞跟唱《獻上最潔白的哈達》難點解決及創編動作的環節。因為,一切音樂的學習,音響體驗是基礎,所以,音樂學習的全過程應建立在聽的基礎上。比如,聆聽音樂要素特點,聆聽范唱熟悉歌曲旋律、體會藏族民歌風格,跟著藏族舞蹈音樂基本節奏做肢體律動等,都是圍繞音響培養聆聽習慣,學會聆聽,促進教學,提高能力。九、教學反思根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是以“在唱歌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基本技能,注重培養學生在聽、唱、寫、創幾方面的音樂能力”為指導思想設計的教學活動。 在節奏訓練時,我通過MIDI音頻的方式進行聽記模唱,所選節奏以藏族舞蹈音樂的基本節奏為主,給學生打下一個本課學習的基礎。 在聽音樂做動作環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所學歌曲的基本節奏,以便更好的學習歌曲并順理成章的導入到欣賞跟唱《獻上最潔白的哈達》環節中。 在欣賞跟唱《獻上最潔白的哈達》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歌曲音樂要素、自學歌曲、找出難點和解決難點,使學生逐步認識了解藏族民歌風格的特點,達成教學目標。 在動作創編部分,介紹藏族弦子并教會學生簡單的藏族舞步,再次體會感受藏族民歌歌舞的藝術魅力。 通過以上的教學環節,力求在教學中創設與歌曲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把握歌曲的情緒風格,引導學生用音樂表現手段來表達歌曲的情感,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藏族舞蹈音樂作品的風格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