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阿細跳月——小學五年級音樂課教學設計教學基本信息課題 阿細跳月學科 音樂 學段 高年級 年級 五年級相關 內容 核心內容:感受與欣賞領域中的音樂表現要素、音樂情緒與情感、音樂體裁與形式。 相關內容:表現領域的演唱、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的音樂與姊妹藝術。教材 書名:五年級下冊音樂 五線譜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是否已實施 是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一)指導思想音樂欣賞是指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審美活動。“對于高年級學生,從聽覺、視覺、視唱、律動、伴奏等多種感官、多種形式全面欣賞、感受音樂作品,培養學生學會聆聽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最終培養出具備‘音樂的耳朵’的人,”是本節課的指導思想。(二)理論依據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依據《音樂學科教育學》中曹里先生的教學理念:“調動多種感官進行音樂欣賞活動”進行設計。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美的同時,發展學習能力,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提高音樂審美能力。二、教學背景(一)學習內容分析1.體裁與形式《阿細跳月》也稱作《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彝族的一首歌舞曲。曲調多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采用5/4拍,全曲以第一小節為主題,每個樂句有一些變化,旋律活潑跳躍。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歌詞則是召喚伙伴們跳舞的內容。民樂合奏的《阿細跳月》便是根據《跳月歌》而改編的。2.音樂與相關文化(1)火把節“火把節”是彝族的民族傳統節日,在節日的夜晚彝人要圍篝火跳《大三弦舞》。彝族早在13世紀,就創造出了自己的“十月太陽歷”,即如今天文學所稱的“彝夏太陽歷”。古代彝族把一年的365.25天平均分為10個月,每月36天,多余的5天多,作為每年的“過年”日。彝族的新年和“火把節”關系密切,因“十月太陽歷”是根據日月星辰的方位變換而測定推算的。北斗星星柄每轉動一周為一年,星柄上指時,恰逢夏季的“大暑”節氣。再轉半周,則時值冬季的“大寒”節氣,彝族人民便把這兩個節氣統稱為“星回節”。同時把冬季的“星回節”定為彝族的新年;而夏季的“星回節”則為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火把節”。(2)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細人的一種歌舞形式。他們常常聚集在空曠的草坪上和樹林里舉行民族傳統舞會。參加舞會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樂器,邊演奏邊跳舞,在跳到興高采烈之時,還常常唱起跳月歌。據說“阿細跳月”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傳說在很早的時候,阿細人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山火,大火燒了九天九夜,阿細人打了九天九夜還打不滅火,地面被大火燒得滾燙,打火的就不斷地換著腳,或單只跳著打,后來大火終于撲滅了。為了慶祝勝利,大家吹笛子、彈起三弦、拍著巴掌、模仿打火時的樣子,換著腳跳舞。那笛子的聲音,意思是“快點來啊快點來!”三弦的聲音意思是:“前進!前進!”“打火!打火!”對這種舞蹈,阿細只簡單地說:“跳”。“阿細跳月”是漢人看了以后給起的名字,以后便慢慢流傳開了。3.作品分析《阿細跳月》是一首民樂合奏曲,由彭修文根據彝族《跳月歌》創作的。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音區由高到低的變化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最后反復部分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個樂隊全奏,力度漸強,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仿佛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最后的短小尾聲,是采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后兩拍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二)學生情況分析1.已有知識分析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樂曲歡快活潑,熱烈的情緒特點。學生知道民族樂器的分類,知道民族樂隊有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和吹管樂器、打擊樂器,對具體樂器沒有更多認識。學生能夠聽辨笛子的音色,能夠分辨彈撥樂器與拉弦樂器的音色,但對樂隊的認識還不夠。2.對音樂要素的感受與把握學生能夠說出樂曲的情緒,能夠通過打節拍等形式,判斷出樂曲的速度、力度變化,能夠在老師引導下視唱主題旋律。(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教學方式:直接教授、引導參與、過程體驗、舞蹈參與教學手段:通過聆聽、演唱,記憶樂曲主題;簡單舞蹈動作感受樂曲節奏特點。(四)技術準備用QQ影音編輯剪接樂曲;用格式工廠轉換樂曲格式;制作白板課件(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問題一:學生讀譜能力欠缺。對策:教師通過學生聽唱一小節旋律與教師教唱相結合,完成主題旋律視唱。問題二:樂曲主題反復次數多,分段欣賞缺乏重點對策:樂曲主題簡單,多次反復。聆聽時,指導學生熟記主題,圍繞演奏樂器、音區變化、力度變化三方面對比欣賞,突出主題,使欣賞更加完整。三、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目標喜歡樂曲,并樂于演唱、跳舞參與欣賞活動,感受彝族“跳月”的節奏特點。(二)“過程與方法”目標舞蹈、演唱主題參與欣賞活動,引入與樂曲主題,對比樂曲音區、力度變化,記憶樂曲主題,感受“跳月”的舞蹈性特點。(三)“知識與技能”目標1. 聽賞樂曲《阿細跳月》,進一步感受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2.記憶熟悉樂曲主題,知道這首樂曲是民樂合奏。3.知道樂曲是5/4拍的,通過演唱主題知道這是一種混合拍子。四、教學重點與難點(一)教學重點演唱記憶樂曲主題,感受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二)教學難點舞蹈參與欣賞活動,感受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五、教學過程(一)直接導入環節目標:直接導入本課主題活動1.1談話導入話題(1)師:今天我們欣賞一首樂曲《阿細跳月》。《阿細跳月》又稱“阿西跳月”。“阿細”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活動1.2了解彝族,介紹“火把節”教師演示圖片,介紹彝族“火把節”,學生了解彝族。活動1.3欣賞舞蹈、了解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細人的一種歌舞形式。他們常常聚集在空曠的草坪上和樹林里舉行民族傳統舞會。下面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了解“跳月”。欣賞阿細跳月舞蹈視頻,引導學生了解跳月這種舞蹈形式。【設計說明:從舞蹈的感受入手,初步感受的樂曲的舞蹈特點。】(二)初步感受全曲環節目標:聆聽全曲,初步感受樂曲情緒。活動2.1聆聽全曲,感受全曲(1)播放全曲,感受情緒,表現了什么樣的場景?學生靜聽,感受全曲情緒。聽完,學生發言討論樂曲的情緒。活動2.2聽記主題(1)出示旋律,區分旋律異同,學生視唱。(2)出示空缺旋律,教師彈奏完整旋律,學生選擇旋律,完成填空。(3)認識5/4拍學生分析每小節拍數,引出5/4拍。介紹:這是混合拍子,可以是三拍子加二拍子,也可以是二拍子加三拍子,《阿細跳月》是三拍子加二拍子。(4)學生隨琴輕聲唱譜。(5)分析樂譜中的異同,指導學生記憶主題教師:樂句節奏完全相同,切分節奏歡快活潑,旋律以do、mi、sol為主。【設計說明:分析主題節拍、旋律異同,指導學生熟記主題】(三)精聽樂曲環節目標:多角度欣賞樂曲,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歡快熱烈的情緒。活動3.1完整聽樂曲播放樂曲,記憶主題出現了幾遍?學生邊聽邊默數(14遍)。活動3.2聽辨演奏樂器(1)師生復習民族管弦樂隊基本樂器(2)分段聽辨演奏樂器播放第一段樂曲:聽辨演奏樂器是什么?演奏樂器的音色是怎樣的?(笛子音色清脆明亮。)播放第二段樂曲:聽辨演奏樂器是什么?音色是怎樣的?(彈撥樂器音色圓潤柔和。)播放第一段樂曲:聽辨演奏樂器是什么?音色是怎樣的?(樂隊全奏,豐富厚實。)教師小結:樂曲主題演奏了14遍,但讓我們覺得不單調,運用了不同樂器演奏,讓樂曲音色更豐富。活動3.3聽辨樂曲音區變化播放樂曲片段:學生思考:樂曲的演奏音區有什么不同?教師:民族管弦樂器的高音區演奏和名族彈撥樂器中音區合奏。活動3.4聽辨樂曲力度變化播放樂曲片段:學生思考:樂曲的力度有什么變化?表現了怎樣的場景?樂隊全奏,力度加強了,表現了男女老少都加入了舞蹈場景。活動3.5 學習舞蹈動作教師示范基本動作,學生觀察有兩個基本動作:踏步、拍手。(2)學生模仿動作,隨樂曲練習。【設計說明:模仿跳月的舞蹈動作,進一步感受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感受跳月的舞蹈特點。】(四)聆聽全曲環節目標:熟悉全曲旋律,進一步感受樂曲歡快熱烈的特點。活動4.1聽辨主題教師出示主題部分旋律,學生輕聲唱主題,再背唱主題。學生活動:邊背唱主題邊練習舞蹈基本動作。活動4.2聽全曲(1)教師提出要求:可以隨樂曲演唱主題,可以隨樂曲跳舞。學生活動:聽全曲,多形式熟悉樂曲(2)教師總結:樂曲主題在不同樂器的不同音區演奏,加之力度變化,表現了彝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設計說明:通過背、唱、跳聆聽全曲,進一步感受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五)拓展欣賞環節目標:了解不同配器的演奏活動5.1觀看演奏視頻學生靜看中國廣播民樂團演奏的《阿細跳月》,學生聽一聽與我們聽的樂曲配器有什么不同?活動5.2觀看舞蹈視頻學生靜看阿細跳月的舞蹈表演,進一步感受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設計說明:學生了解不同配器的演奏及舞蹈表演,拓展音樂視野。】(六)課堂小結活動6.1課堂小結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談自己的體會及學習到的知識。【設計說明:通過師生談話,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教師給與評價。】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1.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學生學習情況。2.課后小結,總結梳理本課內容,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了解學生學習效果。七、教學設計特色說明1.圍繞教學重點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適時調整舞蹈教學順序本課教學重點是欣賞樂曲,舞蹈動作是為感受樂曲舞蹈特點而設計的,所以,舞蹈教學放在靜聽曲目之前還是之后,是本課設計的一個研究點。為突出教學重點,把舞蹈安排在靜聽樂曲之后,更加突出了對樂曲的記憶感受。2.針對學生特點,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全面參與音樂實踐活動(1)演唱參與欣賞活動,演唱主題對理解樂曲、感受樂曲情緒特點有著重要意義。本課授課學生讀譜能力欠缺。教師通過學生聽唱一小節旋律與教師教唱相結合,完成主題旋律視唱。 這樣既降低了學習難度,也讓學生掌握記憶了主題。學生記住主題才能繼續完成欣賞活動,更好地理解樂曲。(2)發揮白板課件功能,提高教學效率充分發揮白板課件的互動功能,讓學生參與欣賞活動。如: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讓學生選擇樂譜,完成讀譜,提高學習效率。利用白板音樂的隨意切、放功能,讓學生分段聽樂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八、教學反思1.學生聆聽音樂時的表現與興趣本課設計了聽辨樂曲主題旋律、節拍練習,讓學生記住樂曲的主題;再觀看跳月舞蹈視頻,進一步了跳月的舞步特點;再聽主題反復的次數。每個教學環節,教師都設計學生參與的活動。這些活動,學生都要經過思考才能完成,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有效的參與了音樂實踐活動。2.學生聆聽音樂后的表現與效果抓住音樂主題,多形式強化記憶音樂主題,再采用對比聽辨的形式讓學生一點點的熟悉樂曲。這樣既降低了對作品旋律記憶的困難,又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樂曲的主題,關注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