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人音版小學音樂第十冊第四單元《你好!大自然》中的歌唱課《鈴兒響叮當》。教材分析:歌曲《鈴兒響叮當》是一首曲調流暢、情緒歡快的美國歌曲。生動的歌詞描繪了一群孩子冒著大風雪,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他們的歡聲笑語伴著清脆的馬鈴聲回響在田野……表現了孩子們熱情奔放的性格,抒發了熱愛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感。歌曲為帶再現的三段體結構。第一樂段以“3、4”的同音反復為主,塑造了馬兒奔跑、鈴兒叮當的歡快的音樂形象。第二樂段從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小節后半拍開始,“X | X X X X| X .”的節奏從弱起進入,這一節奏的重復出現,加上曲調的逐步上移,給人以推動感,刻畫了孩子們隨著雪橇沖破風雪、飛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是第一樂段的重復再現,并在結尾用一延長的、漸弱的高音,結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漸漸遠去,而那充滿歡笑的歌聲仍在風雪中回蕩。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處于小學高段,在感受聆聽、歌唱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礎,他們樂意參與音樂活動,并有較強的興趣,更喜歡將演唱與多種形式的體驗相結合,來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理念:本節課,我依據新課改的理念和音樂課程標準的規定與要求,充分利用各種音樂教學資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面向全體學生,在不斷啟發學生思考的同時,注重教學各環節的內在聯系,為學生創建良好的音樂氛圍與情境。本節課將在創設輕松愉悅的情境中,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在感受體驗的同時,讓學生領悟音樂要素的美,并提升學生各方面的音樂素養。教學目標:1.通過學唱美國歌曲《鈴兒響叮當》,培養學生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2.引導學生用活潑、輕巧、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并嘗試用和諧、統一的音色演唱二聲部的部分旋律。3.通過演唱歌曲,啟發學生了解多種音樂風格的作品,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學重點:1.通過演唱歌曲,讓學生感受圣誕節帶來的快樂與喜悅。2.感受歌曲歡快、輕松的情緒,并能用多種方式來表現歌曲所蘊涵的跳躍的、極富推動力的律動感。教學難點:1.準確演唱歌曲的弱起節奏。2.嘗試用和諧、統一的音色演唱樂曲二聲部的部分旋律。課型:歌唱課課前準備:多媒體、教學光碟、鋼琴、圖片等教學過程:教 學 環 節組織課堂,隨音樂律動柯達伊手勢。 (設計意圖:鞏固柯達伊手勢,通過律動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生活態度。)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最喜歡過哪些節呢? 為什么?(生:回答,師:評價)聆聽樂曲第二樂段的旋律,創設情景。 師:同學們感受到了哪個節日的氣息呢?圣誕節對于你們來講又有什么收獲呢?隨琴模唱旋律,共同呼喚圣誕節快點到來。 5 3 2 1 | 5 ...... wu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調動情緒,為演唱歌曲做好鋪墊)。三、合作學習,培養能力。初次聆聽,教師完整范唱歌曲,感受歌曲情緒,了解歌曲內容。教師簡介歌曲。 這首圣誕歌曲,又叫《雪橇歌》。歌曲原為一首嬉戲歌曲,后來,該曲又逐漸成為圣誕節等節日晚會上所唱的祝酒歌。歌曲的旋律輕松、活潑,深受美國人民喜愛,流傳在大街小巷,久而久之,這首歌流暢到了我們中國,在圣誕節的那幾日,我們同樣也能聽到如此熟悉的旋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美國民謠《鈴兒響叮當》。(板書課題)再次完整聆聽歌曲,在教師的引導下,帶律動感受歌曲的情緒與結構。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聆聽,讓學生從整體上對歌曲進行情感體驗。通過動作表演,使聆聽成為有趣的活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表現樂曲)。學習第一樂段,用lu模唱旋律,并復習反復跳越記號。5、學習第二樂段,在節奏與旋律中熟悉歌曲歌詞。6、用聽唱法引導學生自主填唱歌詞。7、教師講解弱起節奏。8、完整演唱第二樂段,教師評價。9、教師范唱再現樂段,學生體會高音輕唱的歌唱狀態,并進行學習。10、完整演唱歌曲,教師進行指導,強調音色的明亮、歡快、富有彈性。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唱,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培養學生養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習慣)。四、歌曲二聲部部分旋律的嘗試演唱。1、學習第一樂段的二聲部歌譜。 簡化五線譜,幫助學生認知。2、學生相互合作,探究并認知唱名。利用柯達伊手勢,引導學生進行二聲部唱名的演唱。指導學生在熟唱上方二聲部旋律的基礎上填入歌詞,并用統一與和諧的聲音演唱。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第一樂段中第二樂句的二聲部旋律。學生完整演唱第一樂段的二聲部的歌詞,教師評價。再次完整演唱歌曲,鼓勵學生,上臺與教師合作演唱二聲部,其余同學演唱一聲部,教師指導并評價。 (設計意圖:采用這種有效、有趣的識譜學習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易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五、拓展延伸1、引導學生通過改變音樂要素,改變歌曲風格。2、體會改編成三拍子的旋律特點及舞曲的風格,并嘗試演唱第一樂段。3、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樂曲風格。4、教師彈奏搖滾風格《鈴兒響叮當》的第一樂段,讓學生感知變化音樂要素對改變樂曲風格所起的作用。5、再次體驗搖滾與爵士相融合的旋律,并拍打節奏進行感知。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版本的聆聽,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激發學生編創音樂的能力。)教師小結 今天,老師帶你們體驗了圣誕節的快樂,也感受了不同風格的《鈴兒響叮當》,愉快的時光總是讓人戀戀不舍,讓我們期待音樂課下一次的相見!板書設計: 鈴 兒 響 叮 當 激動 歡快(學生板書)七、課后反思:歌曲《鈴兒響叮當》是一首曲調流暢、情緒歡快的美國歌曲。生動的歌詞描繪了一群孩子冒著大風雪,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他們的歡聲笑語伴著清脆的馬鈴聲回響在田野……表現了孩子們熱情奔放的性格,抒發了熱愛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感。在教學中,我全面理解和掌握課程要求,注意教學板塊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相互配合、滲透。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并與生活相結合,師生互動,同時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關于教學設想:根據高年級學生注意力保持時間短,并且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征,來營造和諧而快樂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在多次音樂的同時,肢體(了解樂曲架構),在的同時,我啟發學生積極參與、表現音樂;在師生互動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關于教學過程:首先,我用音樂活動柯達伊手勢進行師生互動,隨后,我創設情境,并將歌曲旋律作為發聲曲目,及了解音色又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加強情感。按節奏讀歌詞,是為了對歌曲內容進行初步的了解;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加深旋律印象,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感受力。然后采用填詞唱、接龍唱等多種形式學唱歌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好的進行學唱。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我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使學生對歌曲有了較好的掌握。接著,我讓學生投入到對歌曲的理解中,運用情感進行演唱,再加入表演唱,對歌曲的內容進行完善,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最后,在二聲部演唱,并簡單體驗和聲的效果,促使讓每個學生都發揮才能,鼓勵他們,發揮合作、互助的力量,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達到音色的和諧統一。本節課,我變換多種教學形式,使課堂隨時充滿新鮮,不斷刺激學生的參與愿望,激發、感染、陶冶學生的情感,整個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通過在聆聽、演唱、表演激發孩子們的音樂表現與審美之情,培養了學生聆聽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本課的不足之處,歌唱時對音色的控制和把握還做的不到位,課堂中雖有強調,到沒有達到很理想的效果,通過本課,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一節成功的音樂課,老師在課堂上應時刻關注學生,并需要適時、有效的引導、應將學生、老師和音樂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快樂中自主學習。在音樂教學的全過程中增強目標意識,讓學生在體驗、表現、創造中,感受、享受音樂,并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24. . . . .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