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走近—黃梅戲學唱黃梅戲《打豬草》選段教學設計課題 走近—黃梅戲學唱黃梅戲《打豬草》選段 課時 1課時 課型 戲曲學唱對象 五年級 教具 多媒體課件、電子琴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中國地方戲曲黃梅戲藝術的魅力,宏揚中國傳統藝術。2.過程與方法:通過戲曲演唱和表演活動,激發學生對中國黃梅戲的熱愛。3.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黃梅戲的基本知識,能用自然流暢的聲音,有表演性地演唱黃梅戲《打豬草》選段。重點難點 感受黃梅戲鮮明豐富的地方色彩。模仿黃梅戲《打豬草》的唱腔特點,準確把握一字多音的拖腔。教材分析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蘇等地。他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但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種,是十八世紀后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的黃梅縣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身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黃梅戲《對花》選段選自黃梅戲《打豬草》,講述陶金花誤入金小毛家菜園,不小心踩壞竹筍,金小毛誤以為金花在偷竹筍,兩人產生誤會,解除誤會后,金小毛答應把竹筍送給金花并送她回家,在回家途中兩人的對唱唱段。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達標意圖 教學用具導入部分 1.導入新課2.微課學習 師生問好問:你們知道哪幾種中國戲曲劇種?老師表演一段,請同學們猜是哪個劇種?(黃梅戲《女駙馬》)導入課題《走進黃梅戲》微課視頻學習,了解黃梅戲的主要知識,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表演唱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學習掌握主要知識。 多媒體課件學習部分 3.欣賞黃梅戲《打豬草》選段 欣賞黃梅戲《打豬草》選段視頻問:這個選段中的角色是黃梅戲四大行當中的哪兩個?(生、旦) 感受黃梅戲的表演藝術,鞏固檢驗對行當的認識和理解。 多媒體課件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達標意圖 教學用具學習部分 4.學唱黃梅戲《打豬草》選段 初聽黃梅戲《打豬草》選段問:(1)這段唱腔中紅色標記的字和我們普通話發音不同?(么、蓬)(2)哪兩個句話主要是女生和男生的對唱?3. 學唱對唱句子。提示:黃梅戲用真嗓演唱,清晰自然的聲音,聲音高位置發生,感覺聲音時從眉心出來。師演唱,學生對比感受旋律中的裝飾音起到烘托唱腔韻味的作用,生演唱出黃梅戲的韻味。4. 再聽選段問:這段唱段和我們平時演唱的歌曲有什么不同?提示:藍色的字5. 跟唱一遍歌曲。提示學生感受一下藍色字體部分的拖音。6.拖腔教唱。課件顯示一字多音部分。(因一字多音而形成的特有的拖腔)7. 完整學唱歌曲,練習演唱8. 跟伴奏完整分角色演唱歌曲。 通過不斷練習演唱,感受黃梅戲的地方戲曲唱腔特點 多媒體課件、電子琴5.學習黃梅戲的基本動作 1. 欣賞黃梅戲《打豬草》片段的表演。2. 學習黃梅戲的基本動作。提示:黃梅戲的表演形式有唱念做打,剛才我們表現得是唱,現在我們一起來做一做。完整表現黃梅戲《打豬草》選段 學習感受黃梅戲的身段表現 多媒體課件鞏固表現 6.完整表現7.拓展 學生代表上臺表現黃梅戲《打豬草》片段 拓展欣賞黃梅戲戲曲《女駙馬》選段 鞏固學習內容,學生進一步學習黃梅戲的興趣 多媒體課件結束部分 8.小結下課 1.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2.教師小結: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發揚湖北地方戲曲。 弘揚傳統文化,文化傳承思想培養 多媒體課件板書設計 走進——黃梅戲 起源:湖北黃梅縣 發展壯大:安徽安慶 行當:生、旦、凈、丑 拖腔:一字多音 唱 念 做 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