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第1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條件;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3、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4、知道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5、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學重難點:重點:1、聲音的產生條件;2、聲音的傳播條件。難點: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教具: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白紙、手機(播放音樂)、塑料袋、紙杯、棉線等。學具:白紙、直尺、橡皮筋、塑料瓶、水、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紙杯、棉線等。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1、播放flash動畫,帶領學生乘坐快樂大巴,親近自然聆聽天籟之音, 將學生帶入美妙無窮的聲世界。(設計意圖:激發學習熱情,鋪墊后續學習)2、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以及如何傳入我們的耳朵的?(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激發學生探究欲望)二、新課講授探究一:聲音的產生1、教師演示實驗:紙杯模擬狗吠實驗。2、學生親身體驗:讓身邊的物體發聲,(物體:音叉、紙、直尺、橡皮筋、桌子塑料杯里的水等)總結發聲的物體有何共同特征。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3、討論交流:如何能更清楚觀察到小鼓、桌面、音叉表面的振動情況呢?方法一:在發聲物體表面撒一些碎紙屑;方法二:用乒乓球靠近發聲的音叉;方法三:將發聲的音叉放入水中。(設計意圖: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轉換法)教師演示:用力敲擊鼓面,使鼓面發聲,然后用手撫摸敲響的鼓面,進行對比,兩次聽到的聲音為什么不同?強調: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不能說成“振動停止,聲音停止”。4、課外延伸:了解一些小動物和物品的發聲方式。教師課件展示視頻,播放青蛙、蟬,吉他,流水振動發聲的視頻。探究二:聲音的傳播1、課件展示實驗視頻:真空鈴實驗玻璃罩中放一個小電鈴,接通電源,能聽鈴聲;用抽氣機把玻璃罩內的空氣抽出,再聽鈴聲有什么變化?充入空氣后聲音如何變化?(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理想實驗法,實驗推理法)2、學生探究:(1)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兩個學生合作,自制土電話并完成猜字的小游戲,老師做評委,看看在小聲說話時用土電話和不用土電話哪個效果好?怎樣做聽到的聲音更清晰?師生共同活動:“我來聽聽你的悄悄話”。(2)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a.播放花樣游泳運動員在水下依然能聽到音樂做出整齊劃一的動作。b.用密封袋將播放音樂的手機密封,放入水中,依然能聽見手機播放的音樂。總結:空氣、固體、液體都可以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3、聲音的傳播形式通過觀看水波,鼓面振動圖片以及模擬聲波視頻,讓學生了解聲音在介質中同樣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探究三:聲音的傳播速度自主學習:閱讀課本“聲速”部分,了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閱讀表格里的數據,你有什么新的發現?小結:1、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2、聲音在固體傳播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傳播最慢。知識運用:甲同學把耳朵貼在一根水管的一端,乙同學在另一端敲擊一下管子,你認為甲同學可能會聽到幾次敲擊聲,為什么?探究四:回聲自主學習:自學“回聲”部分后,試著算一算,障礙物至少和聲源相距多少m,能把回聲和原聲才可以區分開?聽到回聲的條件:回聲到達耳朵比原聲晚0.1s以上,距發聲體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聲和原聲分開。三、課堂小結觀看視頻,再次總結本節知識點。板書設計2.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聲音的傳播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真空不能傳聲。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聲速回聲教學反思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但有時振動不明顯我們很難觀察到。這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想突破難點,就應該順應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學生認識到“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讓學生設計實驗,用視覺看到物體的振動。這樣處理,使探究“振動”的內涵由易到難,由顯到隱,由氣體、到固體再到液體,逐步豐富概念外延。課堂中,重視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既拉進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消除科學的神秘感.同時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自覺的利用身邊簡單器材在課下進行小發明,小創作。但是在課堂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不能靈活運用科學探究的環節,學生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個別學生參與程度不足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也應該及時地改正自己的缺點,努力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適宜的情境,激起學生思想的火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