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孕育統一和民族交融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課時任務知道北朝的政權更迭;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必背重點1.淝水之戰十六國 概況 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地區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統治 采取與漢族合作的政策,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前秦 氐人苻氏建立,一度統一了北方淝水之戰 時間 383年目的 統一全國雙方 前秦與東晉結果 東晉以少勝多,大敗秦軍影響 前秦很快瓦解滅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局面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1)439年,北魏統一北方。(2)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人已無明顯區別。(3)用鮮卑族的習俗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困難重重措施 (1)遷都洛陽。(2)推行漢化措施:①官員在朝廷上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以漢服代替鮮卑服;③改鮮卑姓為漢姓;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作用 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3.北朝政權更替4.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社會生活 魏晉以來,內遷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生產方式逐漸由原來的畜牧業轉變為農業。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還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民族關系 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族的大交融文化交流 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北方民族的樂器、歌舞等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民族心理 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民族認同感日益加強,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歷史影響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中華民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聯系比較比較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項目 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同點 目的 富國強兵,為鞏固統治、對外擴張積極創造條件 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的落后狀態側重點 富國強兵 制度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性質 建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少數民族統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主要矛盾 奴隸主貴族與新興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 落后的鮮卑族文化與先進的中原文化之間的矛盾影響 使秦國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相同點 都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改革措施都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行之有效,都能促進政權的封建化;改革者都具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啟示 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和生產力水平;改革要有利于百姓;改革要不畏強權,不墨守成規拓展延伸中國古代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戰役 交戰時間 交戰雙方 結果 影響巨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 項羽軍隊與秦軍 殲滅秦軍主力 為推翻秦朝殘暴統治奠定基礎官渡之戰 200年 袁紹軍隊和曹操軍隊 袁紹大敗 為曹操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赤壁之戰 208年 曹操軍隊和孫劉聯軍 曹操大敗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淝水之戰 383年 前秦和東晉 前秦大敗 前秦很快瓦解滅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局面教材問題解答【P111想一想】各民族錯居雜處,加強了相互交流;生產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學習;政治制度上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大多采取與漢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思想文化上內遷各族學習漢族文化;社會習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鑒吸收;民族關系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P111材料研讀】鮮卑族對以黃帝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P111——112課后活動】1.接受北方民族的服裝、用具等豐富了漢族生活。2.減少胡漢觀念,促進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促進民族交融。示意圖4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孕育統一和民族交融第20 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課時任務了解這一時期農學、數學、天文歷法,以及書法、繪畫、石窟藝術、文學等成就,認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必背重點領域 代表人物 時期 成就農學 賈思勰 北朝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不是世界現存最早科學 祖沖之 南北朝 (1)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著有《綴術》;(2)創制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3)設計制造出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書法 鍾繇、胡昭 曹魏 鍾繇和胡昭都擅長行、草、隸書,鍾繇尤擅楷書王羲之 東晉 (1)所作行、楷、草書尤為精湛,當時的人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2)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3)王羲之被后人譽為“書圣”漢字的演變過程:甲骨文文一金文一大篆一小篆一隸書一楷書一行書— 北魏 流傳下來的碑刻書體蒼勁厚重,粗獷雄渾繪畫 顧愷之 東晉 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石窟 — 南北朝 (1)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2)兩處石窟群中的造像,繼承了秦漢以來我國雕塑藝術的優良傳統,也吸收了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的特點,堪稱宏偉精巧的雕刻藝術品文學 曹操父子的詩剛健雄勁。陶淵明的田園詩清新自然,樸實恬淡。民歌在南北朝有很大發展,北朝民歌慷慨豪邁,南方民歌細膩婉轉拓展延伸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原因、意義(1)原因:①對秦漢時期科技文化成果的繼承、改革和創新,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前提。②北方經濟的發展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③民族大交融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2)意義: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為隋唐時期科技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材問題解答【P113材料研讀】他認為只有根據天時和土壤條件來進行生產,才能獲得好收成。(可自由發揮)【P116想一想】(1)繼承了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又進行了有意義的改革、創新;(2)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間的交往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3)北方經濟的發展,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P118課后活動】1.(1)葛洪(約283——約363):東晉的煉丹家和醫學家。他寫的《抱樸子》,對醫藥學、化學的發展和火藥的發明,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肘后備急方》最有實用價值,內容豐富,如對結核病、恙蟲病均有記載,還作了我國關于天花病及其防治等情況的最早記載。(2)馬鈞(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曹魏發明家,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最突出的成就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當時操作笨重的織綾機;發明一種由低處向高地引水的龍骨水車;制作出一種輪轉式發石機,能連續發射石塊,遠至數百步;把木制原動輪裝于木偶下面,叫作“水轉百戲圖”。此后,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作出了貢獻。(3)劉勰:南朝文學理論家,著有《文心雕龍》,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用中文撰寫的綜合性的文學批判專著。(4)謝靈運:晉宋之際詩人、文學家,中國“山水詩派”鼻祖,代表作為《登池上樓》。亦撰寫《晉書》,輯有《謝康樂集》。2.祖沖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均有重要貢獻。他學識淵博,主要著作是《綴術》,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他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反復實踐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3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孕育統一和民族交融第17 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課時任務知道西晉統一,了解人口遷徙,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的特點。必背重點1.西晉的建立與統一建立 263年,魏滅蜀。266年,司馬炎(晉武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統一 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2.八王之亂與西晉滅亡八王之亂 背景 中央 把持政權的世家大族缺少治理國家的才干,生活上以豪華奢侈為榮,追求享樂;晉惠帝昏庸無能地方 西晉分封的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強大目的 爭奪中央政權概況 八個宗室親王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導致西晉衰亡的主要原因影響 (1)給北方社會造成巨大災難。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出現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2)這場戰亂歷時十幾年,嚴重削弱了西晉的國力,成為西晉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西晉滅亡 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攻陷西晉都城(西晉朝廷向內遷各族收取重稅,征兵派役,甚至掠賣各族民眾為奴婢,激起了他們的強烈反抗),腐朽的西晉王朝在八王之亂和內遷各族南下的雙重打擊下滅亡3.北方各族的內遷時期 東漢、魏、晉時期概況 西北 氐人和羌人由西向東遷入關中地區漠北草原 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遷到汾河流域一帶鮮卑人有一部分遷到遼河流域南部,有一部分遷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帶影響 西晉時,關中人口有100多萬,其中內遷各族占據一半。遷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多達數萬戶,比西北部各族人口之和還多圖片解讀:反映主題:西晉時期的人口遷徙。重要地點:洛陽。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區域:(1)氐人和羌人:關中地區。(2)匈奴人和羯人:汾河流域一帶。(3) 鮮卑人:遼河流域南部、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帶。教材問題解答【P99材料研讀】這則材料說明在大地主、大貴族當權的背景下,社會上下道德淪喪,唯利是圖,享樂之風盛行。【P99想一想】西晉的統治面臨了多方面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政治、經濟、社會以及邊疆治理等方面。(1)政治挑戰:西晉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這使得地方藩王擁有很大的權力和獨立性。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軍隊、稅收和行政管理權,有能力挑戰中央政府的權威。此外,西晉的政治制度還存在其他缺陷,如外戚、門閥的干政問題,導致政治斗爭激烈,內部矛盾重重。(2)經濟挑戰:西晉建立之前,中國經歷了長期的戰爭和分裂,這導致了人口的減少和經濟的衰退。西晉雖然統一了中國,但其經濟發展仍然相對滯后,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此外,西晉時期還頻繁發生自然災害,如大旱等,導致農業收成銳減,百姓生活困苦。而朝廷對百姓的扶持政策有限,賦稅沉重,進一步加劇了百姓的困苦。(3)社會挑戰:西晉時期社會秩序混亂,流民和盜賊頻繁發動起義和暴亂,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此外,由于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也加劇了社會的動蕩。(4)邊疆治理挑戰:西晉在邊疆治理上存在問題,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力較弱。西晉在收復部分邊疆失地后,并沒有采取一系列政策進行鞏固,而是仍然堅持少數民族地區自治。這些邊疆地區的人民與中原存在矛盾,而西晉的外部又存在大量的游牧民族,民族矛盾愈發激化。【P101課后活動】1.分封制之下,受封諸王獲得土地和人口,作為交換,他們也有保衛王畿、保護國君、交納貢賦等義務。但是,由于各諸侯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王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諸王爭霸,征戰不斷。國君勢力衰微,甚至大權旁落,最終導致國家分裂,人民也陷于苦難之中,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分封制也是會威脅中央集權統治的。2.為了證明統治地位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便于加強對中原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3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孕育統一和民族交融第16 課 三國鼎立課時任務知道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政權更迭,理解政權分立下孕育著統一的趨勢。必背重點過程魏蜀吳的建立及發展 魏國(曹魏) 建立 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洛陽措施 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蜀國(蜀漢) 建立 221年,劉備建立蜀國,定都成都措施 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影響 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吳國(孫吳) 建立 229年,孫權建立吳國,定都建業措施 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230年,孫權派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影響 發展了海外貿易;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圖片解讀:此圖直觀呈現了262 年三國鼎立的局面,魏居于北方,定都洛陽,統治疆域最遼闊;蜀居于西南,定都成都;吳居于東南,定都建業。北方有鮮卑族等少數民族。拓展延伸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對它的認識(1)原因: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不具備全國統一的經濟基礎且力量對比條件尚不成熟。曹、劉、孫三方軍事力量相對均衡,任何一方都無法吞并其他兩方以實現統一,于是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2)認識: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①從政治上看,東漢末年,中央勢力衰微,出現了眾多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結束了軍閥割據,形成了魏、蜀、吳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相對而言,這是一種進步。②從經濟上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可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教材問題解答|【P95 材料研讀】聯合東吳抵抗曹操的策略。孫劉聯軍與曹軍進行了赤壁大戰,取得勝利。【P96想一想】(1)結束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2)形成局部地區的統一格局,客觀上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3)實現了局部社會安定,促進了經濟發展,是歷史的進步。【P97課后活動】1.《蒿里行》描繪了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口減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會現實。原因在于東漢末年州牧郡守擁兵割據、戰亂不斷。2.這兩個戰役勝敗的主要因素在于交戰雙方的戰略戰術、指揮者心態等方面。2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孕育統一和民族交融第18 課 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課時任務了解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理解政權分立下孕育著統一的趨勢;了解江南地區的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的歷史特點。必背重點1.東晉的興亡建立 317年,司馬睿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不是全國統一的政權 “王與馬,共天下”反映了東晉時期世家大族門閥勢力強大統治 司馬睿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在祖逖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復黃河以南的部分地區。但由于東晉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掣肘;有的統帥北伐動機不純,利用北伐發展自己的勢力,導致東晉未能恢復中原東晉曾與北方政權多次交戰,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滅亡 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2.南朝的政治 南朝疆域最廣的朝代政權更替政治特點 南方政權更迭頻繁。南朝時,鎮守地方的貴族和將領勢力很大;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3.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 (1)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勞動力,也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2)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共同努力;(3)自然條件優越; (4)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5)統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措施表現 農業 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并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改進手工業 手工業快速進步,在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發展商業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交流和城市的繁榮。南朝時的建康,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教材問題解答【P104想一想】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由于北方戰亂,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為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也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其次,當時江南地區較安定,統治者也重視發展經濟。最后,江南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其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P105材料研讀】冶鐵。“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鍔邊霜凜凜,匣上風凄凄?!?br/>【P106課后活動】1.《史記》中的江南尚未開發,地廣人稀,生產水平落后,商業不發達?!端螘访枋隽私祥_發后的景象,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發達。2.東晉北方人南遷,給南方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以及農作物。現象:政權分立,民族交融。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6課 三國鼎立.doc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doc 第18課 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doc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 第20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