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音樂學科——小學 三年級 第8課 教學設計教學基本信息課題 《桔梗謠》學科 音樂 學段 小學中段 年級 三年級相關領域 核心內容:表現領域的演唱、識讀樂譜和綜合性藝術表演相關內容:感受與欣賞領域的音樂情緒與情感、音樂風格與流派輔助內容: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的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姊妹藝術教材 書名: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 音樂第三冊(上冊)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 年 4 月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以《音樂課程標準》中“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的相關理念為指導思想,依據北京市小學音樂學科“唱歌教學實效性研究”的相關理論,根據學生已有的能力水平進行設計,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關注學生實際獲得。二、教學背景分析(一)學習內容分析1.作品分析:(1)基本內容分析《桔梗謠》是一首3/4、五聲D徵調式的朝鮮族民歌,在朝鮮族民間音樂調式中這種調式叫作“平調”。由s,l,d r m s l七個音夠成。全曲包括28個小節,主要運用了 、 、 、 、 、 和這幾種帶有舞蹈性的節奏組合,優美的曲調和著三拍的韻律,讓音樂變得輕快明朗,富有韻律感,生動地塑造了朝鮮族姑娘勤勞活潑的形象。(2)曲式結構分析歌曲為兩個樂段構成的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的民歌。在朝鮮民間音樂的曲式中,當“后斂”中出現了“本斂”的樂句,就構成了帶再現的二部曲式結構。《桔梗謠》的曲式結構就是這樣。A段(在朝鮮民間音樂的曲式中稱作“本斂”):A樂段由4個樂句構成,每句均為規整的4小節結構。音程跳度不大,主要以同度音程和二、三度級進為主。歌詞的表達簡單直接,生動的描繪了挖桔梗時的勞動場景。一字對多音是歌曲的一大特點,倚音的運用突出了朝鮮族民歌濃郁的民族特色。同 度 二 度1234第三、四樂句是第一、二樂句的變化重復,只是第二樂句和第四樂句的第一小節的節奏發生了變化。B樂段(在朝鮮民間音樂的曲式中稱作“后斂”):B樂段由三個樂句構成,也為4小節結構。其中第五樂句旋律作了發展,稍顯密集的節奏和勞動號子般的襯詞音調,仿佛再現了挖桔梗的忙碌而又喜悅的勞動場景。第六、七樂句再現了第一、二樂句的主題音調,其中第六樂句的結構變成了2+2的小短句的結構,是第五樂句音樂發展的延伸。第七樂句再次回到舒展的長句結構,抒發心中喜悅的心情。⑤⑥⑦整首歌曲前后既統一又有變化,生動地塑造了朝鮮族姑娘勤勞活潑的形象。(3)音樂風格分析:這是一首曲調優美、帶有舞蹈性節奏的朝鮮族民歌。2.朝鮮族民間音樂的藝術特點(1)朝鮮族民間音樂的曲式朝鮮族民間音樂旋律有多種曲式結構,樂段體是基本和最常見的,是由若干個小節形成,具有獨特、典型、流暢的特點,最簡單的是以一個樂句為基礎發展而成的上下兩句的單樂段。三個樂句組成非正規樂段,多是由兩句式的單樂段發展而構成的,第三句是重復上樂句的一部分及下樂句,而構成的三句式樂段;四個樂句組成的樂段體也比較常見,他們多是由單樂段發展而成的復樂段,是由上下兩句的單樂段完全重復而成;兩部曲式的民歌,多種情況是在本斂與后斂之間形成對比而構成A、B段。還有一種帶再現的二部曲式的民歌,在B段中出現了A段的樂句。補充,并非所有帶后斂的民歌都是二部曲式,有相當數量的民歌,后斂部分的調完全或變化重復本斂的曲調,而為復樂段。(2)朝鮮族民間音樂的調式五聲調式是朝鮮族民歌旋律的基礎,根據現存民歌中出現的五聲調式的特點可分為五種調式:上平調、平界面調、下界面調、平調、界面調。這五種民歌調式,按其色彩和功能可分為兩大類,分別為:平調和界面調。平調以“SOL”音為基音而形成五聲調式“5 6 1 2 3 5”輕松、明朗的旋律;界面調是以“LA”音為基音而形成的五聲調式“6 1 2 3 5 6”。本首歌曲采用了平調類調式,音階一級二級之間是大二度關系,各音階之間的關系基本上是純音程和大音程,這樣的音樂性格較為明朗,旋律既流暢又優美,猶如朝鮮族少女身上穿的裙子上的飄帶一樣,優美而美麗,一起一伏旋律朗朗上口,流美動聽,足以說明朝鮮族民間音樂旋律部分的藝術欣賞價值。(3)朝鮮族民間音樂的節拍朝鮮族民歌的節拍形式屬三拍系統,三拍系統及由三拍系統復合而成的6/8、9/8、12/8、18/8等拍子占極其重要的位置,也有不少運用單拍子的,主要有3/4、3/8、4/4等,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還是三拍子系統的拍子。(4)朝鮮族民間音樂的旋律朝鮮族民歌的旋律以生活語言音調為基礎,旋律線型有下降型和拋物型兩種,后者最為普遍,降型旋律線歌曲始于全曲最高或較高之后,迂回下降至主音全曲有可能出現幾個起伏,但總的趨勢是下降的。拋物線型歌曲的首尾部分低于中間部分,全曲的至高點大約在全曲的中間,或中間偏后。朝鮮族民間音樂中,同度進行是最簡單的進行形態,主要用于情緒和敘述性旋律。朝鮮族民間民歌的旋律流暢又優美,一起一伏旋律朗朗上口,優美動聽,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3.音樂與相關文化(1)桔梗桔梗( Balloon Flower),別名包袱花、鈴鐺花、僧帽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20-120厘米,通常無毛,偶密被短毛,不分枝,極少上部分枝。葉全部輪生,部分輪生至全部互生,無柄或有極短的柄,葉片卵形,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葉子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暗藍色或暗紫白色,可作觀賞花卉;其根可入藥,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膿等作用,中醫常用藥。在中國東北地區常被腌制為咸菜,在朝鮮半島被用來制作泡菜,當地民謠《桔梗謠》所描寫的就是這種植物。單憑名稱,有人會誤以為桔梗乃桔子的梗,但實際上與桔子或柑橘屬沒有直接關系。(2)朝鮮鼓鼓身圓形,木制,蒙皮,中間細實,兩端粗空,可發兩種不同的音色。鼓身圓筒形,長70厘米左右,由一塊木料(或多塊木料拼合)車旋而成,兩端粗空,中間細實,形成兩個共鳴腔。兩端鼓面直徑大小不一,蒙皮厚薄有別。一般多用羊皮、馬皮、牛皮或驢皮,用繩索繃緊并可調節鼓皮的張緊度,因而每個長鼓可以發出兩種不同的音色,粗端發出柔和深沉的低音;細端發出清脆明亮的高音,還能根據演奏的需要來定音。演奏鼓時,右手執細竹條敲擊,左手拍打。(二)學生情況分析1.識譜能力該班級的學生選擇的藝術課程有:小提琴和大提琴。學生們在這些藝術課程中使用固定唱名法識讀樂譜,對于首調的移動識讀法,目前學生們已經掌握了識讀的方法,能夠跟隨琴聲學唱簡單樂譜,但是還不夠熟練,運用的時候不是很扎實,愛出錯。2.演唱能力(1)音色:學生的音色干凈、純美(2)氣息:由于學生年齡偏小,氣息要弱一些,對于樂句較長的歌曲,氣息會出現不夠用的現象,唱歌時的音量也偏小。(3)詞曲對位:一字一音的演唱不會出現太大問題,但是“一字多音”對于他們來說還存在一定的難度,還需要在一段時間給予關注。(4)唱法:在歌曲的學唱方面主要以聽唱、教唱為主。(5)表現:在以往學習中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有表情的表現歌曲活動,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表演進行簡單的評價。3.對朝鮮民歌的了解學生在此之前沒有學過一首朝鮮民歌,對朝鮮民歌了解甚少,極個別學生聽過朝鮮民歌《阿里郎》,對于這首歌曲演唱風格的把握,全班學生可以說是“0”起點。(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教學方式:啟發想象——引導參與——音樂游戲——過程體驗教學手段:通過教師范唱,啟發學生感受歌曲的韻味;通過肢體參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通過對比聆聽,感受作曲家重復的創作手法;通過聽辨游戲,培養識讀能力和音樂聽覺能力;(四)技術準備1. 使用打譜軟件制作樂曲的曲譜。2. 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軟件制作出課件。3. 用繪聲繪影編輯視頻文件和聲音文件。4. 學習朝鮮長鼓的演奏方法和<古格里>節奏(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前期教學狀況:學生初次學習朝鮮族民歌,對于朝鮮這個民族的音樂及相關文化了解的很少,不知道如何能夠唱出朝鮮歌曲的韻味。問題1:歌詞屬于譯文,由于漢語歌詞的語言節奏與朝鮮歌曲音調結合的不是很好,學生在填詞演唱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對策1:通過3次聆聽,使學生有了對旋律的初步記憶,為學唱做鋪墊。對策2:教師指導學生跟琴慢速劃拍進行部分曲譜的視唱。對策3:結合幻燈片譜例的標注,教師提示學生演唱要點。問題2:歌曲第三、四樂句多次出現一字多音,學生在學唱過程中,多次出現填詞不準確的現象。對策1:教師提示學生,結合譜例關注歌曲頻繁出現“一字對多音”的特點。對策2:用手勢帶領學生學唱一字多音處。對策3:教師指導學生跟琴慢速劃拍學唱,再原速學唱。問題3:以前從沒接觸過朝鮮族民歌作品,對歌曲韻味把握有問題。對策1:通過教師介紹朝鮮族和朝鮮族打擊樂器來了解朝鮮族。對策2:教師范唱,學生感受歌曲韻味。對策3:通過學習歌曲中的倚音處,唱出歌曲的韻味。對策4:通過觀看完整版朝鮮語《桔梗謠》視頻來感受歌曲韻味。三、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初步感受朝鮮族歌曲的音調,喜歡演唱風格濃郁、獨特的朝鮮族歌曲,通過歌曲學唱,體會和感受朝鮮族人民勞動時的場景和喜悅的心情。(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 通過聆聽范唱、反復學唱、風格體驗以及朝鮮語歌曲欣賞,幫助學生用歌聲體驗朝鮮民歌的味道,了解和感受朝鮮族音樂的風格。2. 通過分樂句學唱、重復樂句以及聽辨游戲的曲譜學習過程,鞏固、提高學生的識讀樂譜能力。(三)“知識與技能”目標:1. 能夠準確的完成“一字對多音”的演唱。2. 能夠用優美的的聲音表現歌曲獨特的音樂風格四、教學重點與難點(一)教學重點:學唱歌曲(二)教學難點:1.一字多音2.唱出歌曲風格五、教學過程(一)朝鮮族長鼓導入【環節目標】認識和學習朝鮮族打擊樂器,感受民族特色,導入新課。【設計說明】通過認識和模仿敲擊長鼓節奏,感受朝鮮族民族韻味,為歌曲伴奏做鋪墊。活動1.1:介紹朝鮮民族打擊樂器---長鼓(1)教師介紹長鼓的外形,并讓學生進行觀察打擊樂器的特點。學生活動:觀察長鼓的構造,了解與常見的小鼓或者堂鼓的不同。(2)教師用古格里節奏示范敲擊長鼓,學生聽辨長鼓的音色,并提出:“它的音色是怎樣的?”“音色有什么特點?”學生活動:聽辨長鼓的音色,簡述音色特點。(3)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敲擊簡單的長鼓節奏,為歌曲伴奏做鋪墊。(二)聆聽全曲,熟悉歌曲旋律【環節目標】通過反復聆聽,熟悉歌曲旋律。【設計說明】本首歌曲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此環節設計了3次完整聆聽,除了幫助學生感受朝鮮族歌曲韻味,還通過多次聆聽幫助孩子們熟悉旋律,形成對歌曲的聽覺記憶。活動2.1:聆聽歌曲范唱,感受歌曲韻味(1)教師有感情地演唱《桔梗謠》,學生聆聽全曲,感受歌曲韻味。(2)學生聆聽之后做出評價。活動2.2:再次聆聽歌曲,了解歌詞內容(1) 教師播放《桔梗謠》范唱錄音,學生再次聆聽全曲。思考:歌曲中唱的是什么?(2)學生回答聆聽結果,教師及時評價,并帶領學生正確朗讀“桔梗”的發音。活動2.3:介紹桔梗(1)教師通過課件展示,介紹什么是“桔梗”。(2)揭示題目:《桔梗謠》活動2.4:再次聆聽,感受歌曲的拍子(1)教師再次播放范唱錄音,學生邊聽邊感受歌曲的拍子。(2)學生聆聽后說出答案和判斷依據。(三)逐句學唱歌曲【環節目標】通過逐句學唱歌曲,降低歌曲學唱難度,降低學習難度。【設計說明】1.通過聽唱法、對比法、教唱法、游戲法等教學方法教授學生學唱歌曲的一二、三四、六七樂句。2.能夠準確演唱mi-sol-la,(《北京市中小學音樂學科部分音樂能力要求》中二年級音準能力的要求)唱準含有mi-sol-la三個音的音調。活動3.1:學唱歌曲第一樂句中的四個“桔梗”(1)學唱第一個“桔梗”(學生先識讀樂譜,后填歌詞)方法:根據手指五線譜來找到“do”的位置,向上找出第三線是“m”,跟琴唱出三個音。如圖:(2)教師用課件出示第二個“桔梗”(方法同上)問 題:“呦”字的第二個音容易吞掉或弱化解 決:邊唱邊用手勢畫弧線,輔助學生準確唱出“呦”字的兩個音如圖:(3)學唱第三個“桔梗”(方法同上)問 題:當學生出現高音上不去的問題時,教師及時給予方法的指導,例如“呦”字的音高。方 法:①輕聲高位;②高音處再送一次力③先唱譜后填詞如圖:(4)學唱第四個“桔梗”(方法同上)學生活動:用手指五線譜找到音符唱名,根據教師給出的速度,先唱歌譜,后填歌詞。問 題:學生對附點音符把握不夠準確時方 法:教師及時用手勢帶領學生感受附點音符的長度。如圖:(5)完整學唱第一樂句:教師范唱歌曲第一樂句,通過跟唱法,學生跟唱第一樂句。如圖:活動3.2:通過聆聽歌詞內容,用教唱法學唱歌曲第二樂句(1)教師范唱第二樂句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桔梗”在歌曲中是什么樣的?如圖:(2)學唱第二樂句的前兩小節,教師范唱,學生跟唱,一字對兩音的地方單獨學唱。如圖:(3)學唱第二樂句的后兩小節,注意“滿”字的時值。活動3.3:跟琴演唱第一、二樂句(1) 教師彈伴奏,學生跟琴演唱第一、二樂句。(2) 仔細聆聽,及時糾正學生演唱中出現的問題。如圖:活動3.4:學唱第三、四樂句,找出旋律特點【設計意圖】能夠判斷樂句之間“相同”、“不同”、“相似”的關系(《北京市中小學音樂學科部分音樂能力要求》中三年級期末及以上各年級音樂結構分析與表現能力的要求)(1)教師彈奏第三、四樂句,學生找出旋律特點(相似)(2)仔細觀察:找出第三、四樂句與一、二樂句的不同之處。采用聽唱法和對比法聆聽如圖:(2)教師彈伴奏,學生自主填歌詞。(3)通過教師范唱第三、四樂句,學生自主發現歌詞對位問題。(4)解決本課難點:了解“一字多音”,唱準“一字多音”。(5)完整唱第三、四樂句活動3.5:學生完整跟琴唱歌曲的前四個樂句如圖:活動3.6:學唱歌曲第六七樂句音樂游戲:找出教師所彈奏旋律的先后順序游戲規則:給出幾條小旋律,教師通過組合彈出歌曲的六七句旋律,學生聽辨出旋律排列的順序。并將旋律序號說出來。如圖:(1)教師彈奏歌曲第六樂句的前兩小節,學生從給出的三組旋律中進行選擇,學生自主填歌詞。(2)教師彈奏歌曲第六樂句的后兩個小節,學生從給出的三組旋律中進行選擇,學生自主填歌詞。如圖:(3)教師完整彈奏第七樂句,學生進行旋律排序。如圖:(4)教師出示彈奏的第七樂句,學生自主填詞。如圖:(5)自主填唱第七樂句歌詞,通過與教師范唱做對比,發現問題后跟琴糾錯學唱。(6)教師彈伴奏,學生完整跟琴唱歌曲的后兩個樂句。如圖:(四)聆聽范唱錄音,學唱歌曲第五樂句【環節目標】聆聽整首歌曲,發現歌曲的第五樂句,為學唱第五樂句做準備;通過心里跟唱旋律,培養學生內心聽覺能力,歌曲學唱由片段轉變為整體;達到完整唱會歌曲的目的。【設計說明】通過聆聽法和啟發法,發現歌曲中的第五樂句,為學唱第五樂句做聽覺記憶鋪墊;通過內心聽覺法、內心跟唱法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歌曲的印象由樂句片段版轉變為完整版。活動4.0:播放《桔梗謠》范唱,引導學生發現歌曲第五樂句(1)教師播放完整《桔梗謠》范唱,學生心里跟唱。(2)教師通過語言引導學生發現歌曲第五樂句,教師再通過聽唱法和教唱法,教授學生學唱第五樂句。如圖:(3)學生看書跟范唱錄音完整演唱全曲。(五)學唱歌曲中的倚音,為歌曲提升韻味并有感情地演唱整首歌曲【環節目標】通過倚音技巧的學習,幫助學生在不斷的練唱中感受朝鮮歌曲的韻味。【設計說明】通過教唱法和模仿的方法,提升演唱技巧,體會歌曲風格,有效的解決了教學難點。活動5.1:學唱倚音,為歌曲提升韻味(1)教師通過譜例,簡單介紹倚音,后唱出倚音,學生模唱。學生有感情地、完整地跟琴唱歌曲,體驗歌曲的韻味。(2)用濃郁的朝鮮族韻味完整跟唱倚音所在的樂句。活動5.2:學生完整地、有感情地跟歌曲伴奏演唱歌曲(1)學生以站立的姿態完整跟伴奏演唱歌曲。(2)教師糾正跟唱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后跟鋼琴伴奏完整演唱。(六)課堂拓展,啟發思維【環節目標】加入朝鮮長鼓這件打擊樂器,更好的在邊唱邊擊的過程中感受朝鮮的音樂風格,進一步提升學生演唱能力的目的。【設計說明】通過復習前面學習的長鼓敲擊方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節奏,體驗長鼓的技法,通過敲擊完成為歌曲的伴奏。活動6.0:復習前面模仿過的長鼓敲擊節奏,引導學生用這個節奏來為歌曲伴奏(1)教師帶領學生復習模仿敲擊長鼓的節奏。(2)分組表演:一組為演唱組;一組為伴奏組。學生互相配合,完整演唱歌曲。(3)教師通過親身做示范,引導打擊樂器組的學生找出配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學生活動:打擊樂器組學生仔細觀察教師的示范,并說出問題。(4)教師帶領學生做鞏固練習。(5)全體學生再次配合,完整跟琴演唱整首歌曲。(七)觀看《桔梗謠》朝鮮語版的演唱視頻【環節目標】觀看完整版朝鮮語視頻,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純正的朝鮮族韻味,為今后學習朝鮮族歌曲做鋪墊。【設計說明】通過觀看完整版朝鮮語視頻《桔梗謠》,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朝鮮族歌曲那種濃郁的韻味,從而更好的把握朝鮮民族歌曲的特點。活動7.0:學生觀看完整版朝鮮語視頻《桔梗謠》,體驗純正的朝鮮族歌曲韻味。(1)教師播放完整版朝鮮語視頻《桔梗謠》。學生觀看視頻,進一步感受朝鮮地道的音樂風格。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教學中,教師采用觀察、提問、討論、演唱等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個人以及小組的表現進行及時評價。七、教學設計特色說明1.抓住歌曲主要特點與難點,結合學生情況設計教學內容、活動(1)建立聽覺記憶,為學唱歌曲做鋪墊歌曲《桔梗謠》是一首具有濃郁的朝鮮族韻味的朝鮮族民歌,因為是譯文,填詞方面相對原文演唱難度較大,因此,為了讓學生對歌曲有初步的聽覺記憶,在設計時,前面總共聆聽了三次,基本上可以達到聽覺記憶的次數,加深學生的聽覺體驗。由于三年級的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朝鮮族歌曲,對于這個民族的知識儲備較不足,在歌曲韻味和風格上的把握更是缺乏信心的。本課設計了課前讓學生了解朝鮮族打擊樂器—長鼓,學生通過觀察,模仿敲擊朝鮮長鼓,來初步體驗朝鮮族音樂特點。(2)采用手勢解決“一字多音”的難點本課多次出現了“一字多音”的樂句,填詞方面較困難,設計時,教師多次用手勢帶領學生唱準“一字多音”,學生通過模仿手勢,親身體驗“一字多音”的歌唱技巧,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字多音”的概念。教學中,采用視、聽、動相結合的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2.加深歌曲《桔梗謠》朝鮮族韻味的感受(1)準確演唱倚音,提升歌曲韻味《桔梗謠》是具有濃郁的朝鮮族韻味的朝鮮族民歌,歌曲中出現了兩次倚音,在教學中設計了由教師范唱,帶領學生進行模唱的方式,把學生帶入到朝鮮族民歌的韻味中,達到提升歌曲韻味的目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觀看完整版朝鮮語視頻《桔梗謠》,更加深刻的、直觀的感受歌曲本課教學設計了觀看完整版朝鮮語視頻《桔梗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直觀地體驗歌曲,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對朝鮮族及朝鮮族的音樂文化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純正朝鮮語視頻的運用,很好地輔助解決了本課的學習重點,同時也豐富了課堂,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得到提升。三 度襯詞13212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