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中國地理——2025高考地理一輪復習易混易錯專項復習【易錯點分析】1.氣候界線(1)1月0℃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致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秦嶺——淮河一線。(3)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側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4)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半干旱區與干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5)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2.中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干濕地區 干濕狀況 植被 農業類型濕潤地區 年降水量>800毫米,降水量>蒸發量 森林 水田為主半濕潤地區 年降水量400-800毫米,降水量>蒸發量 森林、草原 旱地為主半干旱地區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降水量<蒸發量 草原 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干旱地區 年降水量<200毫米,降水量<蒸發量 荒漠 畜牧業為主,綠洲農業,灌溉農業華西地區包括陜南、隴南地區以及四川、重慶、貴州等地。每年秋季,隨著夏季風南撤,該地區常出現影響范圍大、持續時間長的連續陰雨天氣,被稱為華西秋雨。來自北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對華西秋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下表示意2022年華西秋雨部分數據(括號內為常年平均數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區域 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總降水量/mm北區 8月25日 (9月12日) 10月31日 (10月11日) 186.2(126.4)南區 9月20日 (9月9日) 10月31日 (11月2日) 168.5(189.5)總體 8月25日 (9月2日) 10月31日 (11月3日) 173.9(198.5)1.與常年相比,2022年華西秋雨的主要特征是( )A.北區秋雨開始時間較遲 B.南區秋雨結束時間較遲C.南區秋雨期偏短,秋雨量偏多 D.北區秋雨期偏長,秋雨量偏多2.華西秋雨多夜雨,其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海陸風②地形③山谷風④中緯西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我國華西秋雨的水汽主要來源于( )A.東南季風 B.西南季風 C.東北季風 D.西北季風長江中游的荊江河段以藕池口為界被分為上荊江和下荊江,位于上荊江河段的荊南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可分流上游來水,最終通過河流注入洞庭湖,這是洞庭湖重要的補給水源。表為不同階段荊南三口入湖的水量(單位:億米3)變化,圖為荊江河段及洞庭湖水系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階段 汛期6—10月 非汛期11月—次年5月I 下荊江裁彎前 11569 174.6Ⅱ 裁彎后至三峽大壩使用前 — —Ⅲ 三峽大壩使用后 459.6 40.64.與階段Ⅰ相比,階段Ⅲ入湖水量的變化表現為( )A. 汛期和非汛期都有明顯減少 B. 汛期明顯減少,非汛期變化不大C. 汛期變化不大,非汛期明顯減少 D. 汛期和非汛期都沒有明顯變化5.非汛期入湖水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三峽大壩在6—10月削弱洪峰 B. 三峽大壩在11月—次年5月補水調度C. 下荊江裁彎導致上荊江的水位下降 D. 洞庭湖流域降水增多導致湖水水位偏高6.下列關于荊南三口入湖水量變化產生的影響的表述,正確的是( )A. 導致洞庭湖的湖泊面積增大 B. 使進入洞庭湖的泥沙量增多C. 導致洞庭湖的容積和調蓄能力增加 D. 影響荊南三口水系魚類的生長繁殖2020年,我國小龍蝦產量突破200萬噸。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開發并推廣了“蝦稻共作”“蝦稻輪作”兩種蝦稻共生生產模式(下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月份模式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蝦稻共作 休耕 整田、插秧投放蝦苗、生長 水稻生長6月底至7月初捕撈成蝦 收割水稻蝦稻輪作 投放蝦苗、生長 捕撈成蝦 整田、插秧 水稻生長 收割水稻7.“蝦稻共作”經濟效益較“蝦稻輪作”低,原因可能有( )①小龍蝦上市時間集中②稻田營養物質不足③混合作業操作技術復雜④國內市場需求量小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8.“蝦稻共作”最適宜推廣的地區是( )A.洞庭湖平原 B.吐魯番盆地 C.珠江三角洲 D.三江平原9.與單一水稻種植相比,蝦稻共生模式的意義有( )①增加農民經濟收入②提高機械化水平③改善稻田生態環境④增加就業機會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別山是我國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也是我國重點扶貧地區。下圖為大別山腹地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當地政府在800米以上區域實施封山育林,在低海拔地區優化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推進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1)分析該地區800米以上區域實施封山育林的自然原因。(2)與N地相比,分析在M地建設農民新村的有利條件。(3)有人建議在600~800米的區域推行“栽種果樹+果樹林下種植藥材”的農業發展模式,請分析該農業發展模式推行給當地帶來的有利影響。1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環境條件、發展階段等差異長期普遍存在,區域低碳技術創新、能源效率提高、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等存在差異,中國碳排放績效呈現東部>中部>西部的空間分異特征。2016年,在國家規劃中強調,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戰略定位,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展,加強東中西部互動合作,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下圖示意2002~2018年中國碳排放績效時序演變特征(不含港澳臺與西藏地區)。(1)描述我國碳排放績效的空間分布特征。(2)分析我國碳排放績效“東高西低”的原因。(3)說明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對長江流域碳排放績效的積極影響。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據表可知,2022年華西秋雨與常年相比,呈現北區秋雨期偏長、秋雨量偏多,南區秋雨期偏短、秋雨量偏少的特點,D項正確、C項錯誤;北區秋雨開始時間早于常年平均開始時間,A項錯誤;南區秋雨結束時間早于常年平均結束時間,B項錯誤。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區域認知能力。華西地區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區等,華西秋雨多夜雨,主要與山區的山谷風有關,夜晚山谷出現上升氣流,水汽易冷卻凝結,形成降水,②③正確;華西地區不在沿海地區,受海陸風影響較小,①錯誤;該地區受西風影響較小,且西風不會使該地區多夜雨,④錯誤。綜上可知,C項正確。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季風的影響。秋季隨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撤南退,我國東部地區雨季(受東南季風影響)逐漸結束,由材料“來自北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對華西秋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可知,此時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輸送水汽仍較多,同時中高緯冷空氣開始活躍,冷暖空氣交匯,在華西地區形成降水,B項正確、A項錯誤;東北季風和西北季風相對干燥,不易帶來降水,C、D項錯誤。4.答案: A解析:根據表格信息可知,階段II與階段I相比較,汛期6-10月入湖水量減少,非汛期11月一次年5月入湖水量也減少,A正確,BCD錯誤。5.答案: C解析:下荊江裁彎前,河道彎曲,排水不暢,上荊江河段水位高,導致非汛期上荊江河段的荊南三口入湖水量較大,下荊江裁彎后,河道彎曲度降低,河水下泄速度加快,上荊江河段水位低非汛期上荊江河段的荊南三口入湖水量減少C正確。6-10月為河流汛期,不會導致非汛期入湖水量變化,A錯誤,三峽大壩在11月—次年5月補水調度,會導致非汛期流量增加,入湖水量應增加,B錯誤,非汛期洞庭湖流域降水較少,D錯誤。所以選C。6.答案: D解析:荊南三口入湖水量減少,會導致洞庭湖水量減少,洞庭湖面積減小,A錯誤:入湖水量減少,進入洞庭湖的泥沙量減少,B錯誤,洞庭湖的容積和調蓄能力減弱,C錯誤,荊南三口水系流量減小,影響該水系魚類的生長繁殖,D正確。所以選D。7.答案:A解析:根據表中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可以判斷出蝦稻共作小龍蝦上市時間集中,市場競爭較大,經濟效益較低,①正確。根據表中信息可以判斷出蝦稻共作需要插秧與投放蝦苗同時進行,混合作業操作技術復雜,所以經濟效益較低,③正確。蝦稻共作與蝦稻輪作稻田營養物質差異不大,②錯誤。蝦稻共作與蝦稻輪作的國內市場需求量差異不大,④錯誤。所以A正確。BCD錯誤。故選A。8.答案:D解析:根據表中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可以判斷出蝦稻共作在冬季休耕,說明該地區冬季不適合農業活動,因此可以判斷出“蝦稻共作”最適宜推廣的地區是我國北方地區,三江平原位于我國東北地區,D正確。洞庭湖平原與珠江三角洲平原,位于我國南方地區,AC錯誤。吐魯番盆地位于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旱,不適合發展水稻,不是“蝦稻共作”適宜推廣的地區,B錯誤,故選D。9.答案:B解析:與單一水稻種植相比,蝦稻共生模式能夠帶動更多相關產業發展,有利于增加就業崗位,能夠增加就業機會,④正確。由于魚蝦共生模式的農產品種類增加,會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①正確。蝦稻共生模式比單一水稻種植生態系統更為復雜,有利于改善稻田生態環境,③正確,蝦稻共生模式對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影響較小,②錯誤,所以B正確。ACD錯誤。故選B。10.答案:(1)800米以上區域等高線密集,以山地地形為主,地形坡度大;大別山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且集中,水土流失嚴重;山區滑坡、泥石流多發;封山育林可以加強水土保持,減少地質災害。(2)M地地勢平坦,土地廣闊;瀕臨水體,生產和生活用水方便;遠離山區,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較少;位于向陽地帶,陽光較N地充足:附近有比較大的鄉鎮,生活較方便。(3)多樣化種植,促進農民增收;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發展林業經濟,優化當地農業結構;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業;提高地表植被覆蓋率,有利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解析:(1)由圖示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該圖中,800米以上區域等高線密集,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大,坡度較大;根據緯度可知,大別山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山區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為了加強水土保持,減少地質災害,應該封山育林。(2)根據等高線數值及疏密判斷,M地等高線較為稀疏,說明其地勢平坦,土地廣闊,適合建設農民新村,并配套農田給農民種植;M處有水體,居民生產和生活用水方便;M處等高線稀疏,地勢較為平坦,遠離山區,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較少;M地位于向陽地帶,陽光較位于陰坡的N地充足;M地附近有比較大的鄉鎮,便于交通和購銷生活物資及農產品,生活較方便。(3)在600—800米的區域推行“栽種果樹+果樹林下種植鄉土藥材”農業發展模式是比較科學的發展模式。因為鄉土藥材和果樹經濟價值大,林下種植藥材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產品比較多樣,既有水果,又有鄉土藥材,經濟效益高,可以為當地居民增加收益;果樹下方種植藥材,有利于充分的利用土地資源,從而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發展林業經濟,對鄉土藥材和水果進行深加工,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優化當地農業結構;果樹下方種植藥材,提高了地表植被覆蓋率,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生態效益較好。11.答案:(1)中國碳排放績效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區域分布不平衡,差異較顯著;東部地區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大多數年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等。(2)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在資源配置、技術創新、人才支撐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同時依托良好的政策,在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技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成效顯著;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能源依賴性較大且利用率較低,城鎮土地擴張方式相對粗放,同時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其中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占比較高。(3)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帶動作用下,長江流域依托區位優勢聯動協調發展,加強低碳節能技術交流合作,推動創新技術成果轉換,探索建立區域碳交易市場,促使該區域碳排放績效顯著提升。解析:(1)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征描述遵從先整體再局部。由圖可知,中國碳排放績效無論是整體還是各個地區均呈波動上升趨勢;但各區域分布不平衡,差異較顯著;東部地區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區大多數年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等。(2)由材料可知,我國碳排放績效受地理位置、資源環境條件、發展階段、區域低碳技術創新、能源效率提高、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等因素影響。東部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較高,在資源配置、技術創新、人才支撐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同時依托良好的政策,在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技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成效顯著,碳排放績效高;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但人口少、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較大且利用率較低,城鎮土地擴張方式相對粗放,同時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其中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占比較高,導致其碳排放績效較低。(3)由材料可知,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將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展,加強東中西部互動合作,對于長江流域碳排放績效的影響也可體現在區域低碳技術創新、能源效率提高、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帶動作用下,長江流域依托其東部地區即下游地區的區位優勢聯動上中游地區協調發展,加快全流域的產業結構調整,加強各區域的低碳節能技術交流合作,推動創新技術成果轉換,探索建立區域碳交易市場,促使該區域碳排放績效顯著提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