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氣候變化和自然環境的特性——2025高考地理一輪復習易混易錯專項復習【易錯點分析】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方法Ⅰ由赤道到兩極分異規律的判斷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東西方向(受地形影響,南北美洲西海岸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帶變化: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導因素:熱量。Ⅱ從沿海向內陸分異規律的判斷①看更替方向:東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帶變化:森林→ 草原→荒漠。④看主導因素:水分。下圖為四幅氣候類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上述四種氣候類型,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2.除南極洲以外,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3.下列有關圖中①—④敘述正確的是( )A.①降水較多時常吹偏東風 B.②常年受西風帶影響,降水多C.③地降水最少時,地中海沿岸降水多 D.④地受西風帶影響6一7月降水多下圖為亞歐大陸40°N附近東側的甲地和西側的乙地1、4、7、10四個月的氣候資料。完成下面小題。4.影響甲、乙兩地氣候特點的成因是( )①甲地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②乙地冬季受西風帶影響③甲地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4乙地夏季受低壓帶影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甲地7月的降水年際變率較大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風不穩定 B.臺風雨占比高 C.副高控制較強 D.梅雨年變率大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積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間的孔隙)烘干后質量與烘干前體積的比值。一般來說,有機質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有機碳濃度是指單位質量土壤中有機質所含碳元素的質量,與土壤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下圖為東祁連山某區域高寒草甸不同海拔、坡向的土壤容重和有機碳含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導致圖中南坡、北坡土壤容重差異的最主要影響因素是( )A.熱量、植物 B.熱量、水分 C.海拔、坡度 D.坡度、植物7.據圖推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南坡2800m處,單位體積土壤干重最小B.北坡3200m處,土壤有機質含量最少C.南坡4000m處,土壤水分條件最好D.植被覆蓋率隨海拔上升先升高后降低8.南坡土壤整體有機碳濃度比北坡小,其原因是( )A.蒸發強,土壤水分少,植被少 B.熱量條件好,植被茂盛C.降水豐富,有機碳流失多 D.氣溫高,有機質積累多下圖為我國南方某低山丘陵區某小流域水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9.由于人類某種活動,蒸騰作用顯著減弱時,可能直接導致該區域( )A. 降水增加 B. 地表徑流增加 C. 水汽輸送增加 D. 地下徑流增加10.若要進一步增加該流域水資源的豐富程度,下列措施中作用不明顯的是( )A. 封山育林 B. 退耕還林 C. 修建梯田 D. 修建小型水庫11.關于水循環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全球地理環境的原因,敘述正確的是( )①它是地球上最活躍的能量交換過程之一,能緩解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②它是地球上最活躍的物質轉移過程之一,是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③它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循環運動,但不能塑造地表形態④它對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能起到傳輸作用,但不能起吸收和轉化的作用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伊比利亞半島自然環境多樣,氣候類型多樣,即使相同的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差異也較大。西南部海峽是聯系大西洋與印度洋的捷徑。下圖為伊比利亞半島地理要素示意圖。(1)據圖描述伊比利亞半島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2)比較柑橘生長區中甲地和乙地氣候特點的異同并簡要分析成因。(3)推斷西南部海峽表層和深層海水的流向并簡要分析其成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據圖判斷①氣候雨熱不同期,且為冬雨型,為地中海氣候;②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為熱帶雨林氣候;③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應為溫帶季風氣候;④氣候同③相似,但冬季氣溫始終在0℃以上,應為亞熱帶季風氣候。③④同屬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的氣候類型,B項正確。2.答案:A解析: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除南極洲之外各大洲均有此類氣候。3.答案:C解析:由氣候類型圖可知,四圖都是北半球氣候圖。①降水較多時主要受盛行西風控制,風向偏西,A項錯誤;②常年受赤道低壓帶影響,高溫多雨,B項錯誤;③降水最少時為冬季,此時為地中海氣候的雨季,降水較多,C項正確;④氣候位于大陸東岸,不受西風帶影響,D項錯誤。4.答案:A解析:讀圖可知,甲地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為亞歐大陸東側的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①正確,③錯誤;乙地終年溫和濕潤,為亞歐大陸西側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②正確,④錯誤。綜上所述,①②正確,故選A。5.答案:A解析:根據上題分析可知,甲地為亞歐大陸東側的溫帶季風氣候,因夏季風不穩定,7月降水的年際變化大,A正確;臺風主要發生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副熱帶地區,該地位于溫帶,臺風雨占比不高,B錯誤;7月副高一般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該地7月不受副高控制,C錯誤;梅雨發生在江淮地區,該地區沒有梅雨,D錯誤。故選A。6.答案:B解析:南坡向陽,北坡背陰,所以南坡的熱量條件較好,蒸發強,水分差,容重較大;而北坡由于熱量條件較差,蒸發弱,水分好,容重小。同時,南坡和北坡的降水差異也會導致土壤水分條件的不同,祁連山的北坡降水多于南坡,土壤含水量多,北坡土壤容重小。熱量、水分是導致土壤容重的主要因素,B正確,海拔、坡度關系不大,植物主要受熱量和水分影響,ACD錯誤,故選B。7.答案:D解析:由上題可知,土壤的水分越多,土壤容重就越小。而土壤容重越小,土壤的含水率就越高,越有利于植被的生長,由圖可知,隨著海拔的升高,該區域的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升高,表明含水率先升高后降低,因而被覆蓋率也應先升高后降低,D正確;圖中南坡2800m處的土壤容重并不是最小,說明在此處的土壤水分條件不是最好,A錯誤;北坡3200m處,土壤有機質含量最多,B錯誤;南坡4000m處,容重最大,有機碳含量最低,說明土壤的水分條件最差,C錯誤,故選D。8.答案:A解析:南坡位于陽坡,且為背風坡,降水少,蒸發強,土壤水分少,植被少,有機碳濃度比北坡小,A正確;熱量條件好,但降水少,植被稀少,B錯誤;南坡位于背風坡,降水少,植被少,有機碳含量低,C錯誤;南坡為陽坡,氣溫高,有機碳分解快,有機質積累少,D錯誤。故選A。9.答案: B解析:能夠使植物的蒸騰作用顯著減弱的人類某種活動多是對森林植被破壞的結果,該結果使區域內植被涵養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水下滲的概率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出現洪災的概率增大,B正確,植被減少,蒸騰作用顯著減弱時,可能會導致局地小氣候變干,可能引起降水減少,對水汽輸送影響不大,植被減少,下滲減少,地下徑流減少ACD錯誤。故選B。10.答案: C解析:若要進一步增加該流域水資源的豐富程度,可以通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來增加區域的植被覆蓋率,從而提高區域涵養水源的能力(增加了地下水的數量).AB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通過修建小型水庫不僅可以增加攔蓄地表徑流的能力還可能增加大氣中的水汽含量,D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修建梯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水土流失,對增加區域內水資源的豐富程度作用不明顯C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故選C。11.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水循環是地球上最活躍的能量交換過程之一,能緩解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①對,水循環是地球上最活躍的物質轉移過程之一,海陸間大循環是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②對:水循環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循環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重要力量,③錯:水循環對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能起到傳輸、吸收和轉化的作用,④錯。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12.答案:(1)降水量地區分布不均;南部少,北部多,自南向北遞增;中部山區有多雨中心。(2)相同點:兩地均為地中海氣候。不同點:乙地緯度偏低,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時間較長,因此降水較少,(氣溫年較差較大)。甲地位置偏北,受西風帶的影響時間較長,降水較多。(氣溫年較差較小)(3)表層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深層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地中海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時間長,降水量較少,晴天多,蒸發強,鹽度高,密度大,水位低,深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大西洋鹽度低,密度小,水位高,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解析:(1)由圖可知,伊比利亞半島降水量地區分布不均;南部少,北部多,自南向北遞增;中部山區有多雨中心。(2)結合兩地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可知,兩地均為地中海氣候。不同點主要從氣壓帶和風帶角度分析,乙地緯度低,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時間較長,因此導致降水較少,(氣溫年較差較大)。甲地位置偏北,受西風帶的影響時間較長,降水較多。(氣溫年較差較小)。(3)西南部海峽出現的洋流是典型的密度流,由于地中海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時間長,降水量較少,晴天多,蒸發強,鹽度高,密度大,水位低,故深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大西洋鹽度低,密度小,水位高,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