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紅河谷》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紅河谷》是一首在加拿大、美國流行的民歌。歌曲為G大調,4/4拍,一段體結構,有兩個相同節奏的樂句構成,采用問答式旋律進行和前呼后應的手法,速度為中速,節奏穩健,弱起節奏特點突出,富有動感。旋律圍繞主和弦1、3、5三個音展開,樸實、舒展,以級進為基礎。音域適中,不超過八度,適于中學生演唱。此曲有很多版本的歌詞,教科書選用的歌詞反映移居北美洲的先民拓荒創建家園歷史,更有教育意義。詞曲結合的十分諧美,柔美寬廣的旋律,意境闊達的表達,聽后總不免使人浮想聯翩,大地與人心都是敞開的,令人感到大自然和人生都是那樣的美好。教學目標一、能用中等速度、平緩的呼吸、整體統一的聲音,較準確地演唱歌曲《紅河谷》。二、理解弱起節奏的特點,并會根據節奏重拍來打節奏。三、體會音樂的情感表達,樹立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念。教學重難點理解弱起節奏的特點,并會根據節奏重拍來打節奏。教學過程一、導入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的音樂之旅要來到一個大家不曾去過的美麗國度(課件展示,美麗的楓葉景色)楓葉之國----加拿大。(課件展示楓葉國旗,地標建筑CN塔)2、師:大家覺得漂亮嗎?但大家想知道曾經這片土地是什么一種景象嗎?又是誰改變了它呢?我們一起從下面一首歌曲里找找答案。多媒體出示《紅河谷》譜例,聆聽旋律。二、初聽歌曲,感知大意。1、啟發式提問揭示歌詞的含義。師:同學們找到答案了嗎?曾經的這片土地什么景象?生:野牛成群,荒無人煙的草原。師:誰改變了這一切?生:人類。師:人類用雙手做了那些努力?生:開墾土地,建造城市。師:所以人類的智慧和雙手是多么偉大!懷著一份對未來美好生活無限向往,可以將荒蕪的草原打造成今天繁華美麗的加拿大。讓我們再來感受下他們那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吧!三、學唱歌曲1、再次聆聽,熟悉旋律,第一遍學唱:課件播放歌曲,學生用“hu”來哼唱主旋律(提示學生哈欠狀態吸氣再哼唱),請學生標記換氣記號,教師用手勢引導學生正確換氣。2、第二遍學唱:教師彈唱示范,請學生認真聆聽前奏接唱是幾拍。(三拍)3、第三遍學唱:填詞,跟課件演唱。老師發現問題并及時提醒。4、第四遍學唱:跟琴學唱,主要解決節奏問題。5、第五遍學唱:有感情演唱,教師通過示范和畫旋律線引導學生。四、弱起節奏學習師:同學們認真的唱這么多遍,有沒有注意到這首歌曲它的節奏有什么特別的?觀察下譜例?生:每一句都從一小節的最后一拍開始。師:這就是弱起。 課件出示弱起的講解。師:下面我們一起來體驗下弱起節奏的強弱變化。1、節奏譜例對比:出示課件比較兩個節奏的區別。第一個是弱起,第二個不是弱起。2、節奏練習:根據重拍標示來分別打節奏。示范第二個,全體一起練習,并糾正。第一條弱起節奏,先讓同學們自己練習下,請同學演示節奏,再全體一起打節奏。3、再次演唱歌曲:強調弱起在歌曲演唱中的應用,注意歌曲前奏的接唱,第四拍起唱。教師指揮,點評、表揚。五、拓展延伸播放紅河谷英文版本歌曲,及加拿大風光圖片。同學們,剛才播放的是教科書上英文歌詞版本,《紅河谷》也還有其它很多歌詞的版本,內容均不相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學唱,下節課請會唱的同學來表演一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