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核心素養目標1.找出雨果的具體觀點,厘清行文思路。 2.揣摩作品語言,學習本文寫作上善用鋪陳、類比和反語的特點,并體會其表達效果。 3.體悟雨果偉大的情操和人道主義精神,培養珍視人類文明成果的情感。點睛每課一法反語反語是指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即故意使用與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子來表達本意,字面意思與實際意思正好相反的一種修辭手法。不論是正話反說,還是反話正說,比起直白的表達,反語可以委婉含蓄而又有力地表達感情,給人的印象也更加鮮明。比如本文當中的“豐功偉績”“收獲巨大”“文明”“野蠻”等詞語就是運用了反語的手法,具有辛辣的諷刺意味,揭露了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大規模劫掠和焚毀的罪行,表達了對英法聯軍強盜行徑的極大憤慨和諷刺。反語的作用:(1)揭露、批判、諷刺或嘲弄某一行為,增強語言的戰斗力。(2)突出地表明說話人的態度和立場。(3)使語言有變化,不死板,使說話或文章幽默風趣。(4)表現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斗爭,將憋在心里的話說出來,有時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答題模板】運用反語的修辭手法,強烈地批判(諷刺)了……,表達了……的情感。梳理整體感知夯基積累運用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都正確的一項是 ( A )A.呵護(hē) 殺戮(lù) 納粹(cuì) 譴責(qiǎn)B.瞥見(piē) 琉璃(lí) 琺瑯(fà) 綴滿(chuò)C.閃爍(shuò) 肅穆(mù) 鞠躬(jū) 驚駭(ɡài)D.箱篋(xiá) 憧憬(chōnɡ) 瓦礫(lì) 綢緞(chóu)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B )A.贊譽 制栽 典范 獨一無二 B.耗費 贓物 洗劫 不可名狀C.劫掠 野蠻 恍若 眼花潦亂D.朱鷺 振憾 宮殿 富麗堂皇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最恰當的一項是 ( C )A.有大霧的清晨,護城河兩岸仿佛籠罩在多層紗簾的后面,撲朔迷離。B.我們班能發生如此巨變,與班主任不辭勞苦反復做思想工作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C.幾經周折,老人終于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長年漂泊在外的愁緒蕩然無存了。D.登山途中,同學們跌倒了又爬起來,前仆后繼,終于在十二點前登上了峰頂。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B )A.近年來,僑批作為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廣泛受到了人們的關注。B.雨果不僅在文學成就上,更在人格精神上贏得了我們的崇高敬意。C.學校的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學生心靈美、行為美。D.能否持之以恒、科學健康地進行體育鍛煉,是一個人擁有健康體魄的保證。5.下列句子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B )A.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B.我們看到,這整個事件還與額爾金的名字有關,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憶起巴特農神廟。C.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D.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 為了各國人民。6.對“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復句類型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B )A.因果復句 B.轉折復句 C.并列復句 D.遞進復句7.某校九年級準備開展以“圓明園的昨天和今天”為主題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請你積極參與并完成以下任務。(1)下面是一則有關圓明園的新聞,請為以下新聞擬寫一則標題。(不超過15個字)據圓明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推動公眾考古的發展,也為了讓公眾更深入地了解圓明園遺址的考古和保護工作,今天,圓明園首次嘗試在新媒體上直播遠瀛觀遺址考古現場,并通過實時互動,讓更多的人了解考古發現和考古知識,進一步傳播歷史文化,讓公眾走近文化遺產,也讓文化遺產融入大眾的生活。答: 圓明園遺址考古首次進行網絡直播 (2)一位同學分享了下面一張有關圓明園文物牛首銅雕的圖片,請你根據圖片進行描述,不少于50字。答: 圓明園牛首銅像外表深沉厚重,雙眼圓似銅鈴,雙角彎曲向前,威風凜凜,儼然有一股不可侵犯的氣勢,令人不由心生敬畏。 (3)圍繞“圓明園是否該重建”這一話題,同學們紛紛發表了意見。請你也圍繞該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甲:圓明園應該重建,這樣可以讓國人一睹昔日圓明園的風采,增強民族自豪感!乙:圓明園不應該重建,要讓后人牢記這段沉痛的歷史,以史為鑒,發憤圖強!答: 示例一:圓明園應該重建。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斗獸場,我們中國不能沒有圓明園!示例二:圓明園不應該重建。讓圓明園的斷壁殘垣時刻警示國人不要忘記那一段沉痛的歷史。 賦能閱讀鑒賞【課內精讀】閱讀課文,完成問題。(13分)1.下列有關選文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3分) ( B )A.課文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寫的一封信,同時也是說理文章的典范。作者超脫狹隘的民族主義,站在人類良知的立場上,表達了愛憎鮮明的觀點。B.這封信主要表達了對英法聯軍侵略中國、劫掠毀滅世界奇跡圓明園罪行的譴責,對被侵略的中國的熱愛和贊美之情。C.“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于人類的”這句話表明:藝術不只是屬于某一個國家,它應該屬于全世界,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有欣賞藝術的權利。D.本文中,作者以熱烈的情感、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筆法,展現出浪漫主義作家行文的語言風格,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2.從語言表達的角度賞析下面句子。(4分)(1)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答: 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顯示出英國和法國掠奪圓明園后心滿意足的樣子,反襯出它們的卑鄙無恥。 (2)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干的事情。答: “文明”“野蠻”用反語,有辛辣的諷刺意味,寫出了英法政府顛倒是非、厚顏無恥的嘴臉。 3.課文第4段在結構和內容上有何作用 (3分)答: 在結構上,承上啟下,“奇跡”是對上段描寫的圓明園的總括贊美,“消失”引出下文英法的強盜行徑。這一句獨立成段,在內容上與前文形成強烈反差,達到一種震撼人心的效果,表達了作者的極端憤慨之情。 4.雨果是法國人,但對法國的“勝利”沒有喜悅,沒有贊美,而是站在正義和良知的立場上揭露和批判了這次“勝利”。他這樣是不是不夠“愛國” 對此,談談你的看法。(3分)答:示例一:這不是不夠愛國,這展現的是雨果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格”。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顯赫聲望,讓他為遠征中國的所謂“勝利”捧場。但雨果這位正直的作家,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他代表了人類的良知,是非分明,愛憎分明,公開抗議本國政府的強盜行徑,他的愛國是超越政府和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的。示例二:這不是不夠愛國,這展現的是雨果良知的可貴。雨果是在強盜統治的國度里發表他的言論。如果雨果有一點奴顏媚骨,迎合巴特勒之流,迎合政府當局,就不可能仗義執言。雨果有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是難能可貴的。【拓展閱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問題。(11分)砥礪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王守學①“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這就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擲地有聲,態度堅毅,彰顯出中華民族的風骨。②風骨者,氣概、品格也。一個民族有怎樣的風骨,影響生存質量和發展前景。風骨凜凜,不懼威脅,則民族生生不息;風骨柔弱,一味妥協,則民族難以長存。新時代,讓中華民族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永續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砥礪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③“悠悠華夏,風雨卓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歷經挫折而不倒,飽受磨難而不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這種風骨,在近代幾次反侵略中更得以彰顯。正如一名思想家所說:“中國共產黨出現在這個國家并領導他們的民眾戰勝強敵后,這個民族表現出的氣概和品格,讓覬覦他們的人更小心翼翼了。”④民族風骨,時窮節乃見。當年日寇侵華之初,因國力懸殊,有外國政要直言,“中國將會成為第二個埃塞俄比亞(193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吞并)”。然而,中國人民寧死不屈,視死如歸,以“桑梓之地,誓不從倭”的決絕和堅定,“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在贏得抗戰勝利的同時,也讓中華民族重新找回自信,贏得尊嚴。⑤民族風骨,烈火中永生。70年前,面對美國威脅如果參戰,就把中國炸回到“石器時代”的狂妄,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不信邪、不屈服,冒著槍林彈雨勇敢沖鋒,頂著狂轟濫炸堅守陣地,忍饑受凍絕不退縮,烈火燒身巋然不動,硬生生將強大對手打到談判桌前。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中華民族不可侵犯的民族風骨,也在與強敵較量中愈發凜然。⑥在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被后人打上不同的烙印。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被稱為“強漢”;唐,“橫制六合,駿奔百蠻”,被稱為“盛唐”。而當時世界經濟總量排名第一的宋朝,之所以被稱為“弱宋”,就是因為其“兵雖多而戰力弱,國雖富而軍不強”,面對元、遼、金甚至弱小西夏的入侵,都一味求和,結果一退再退、一敗再敗。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與列強的“和約”越簽越多,和平卻離中國越來越遠。清史研究專家李鴻彬一針見血指出:“部隊羸弱,又不敢誓死一搏,讓中華民族很是蒙羞。”現實告訴我們,抵制強暴、反抗強權,光喊口號、發聲明、作譴責、提抗議是不夠的。面對強暴強權敢于亮劍的軍隊,永遠是民族風骨最有力的支撐。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里的“必”,就是敢于斗爭的精神和膽略。只有敢于斗爭,堅決回擊強暴強權,才能“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習主席強調指出:“當嚴峻形勢和斗爭任務擺在面前時,骨頭要硬,敢于出擊,敢戰能勝。”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本身就是一種威懾。⑧人民軍隊有敢戰能勝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既來源于歷史積淀,也是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鍛造而成的。近日,電影《金剛川》熱映。影片結尾,一名美軍看見志愿軍在湍湍江水中用身體架起的橋后說:“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創造了神跡。這不是人類能完成的事,但你們做到了。”中國軍人身上所表現的民族風骨,讓敵人膽寒,令對手尊敬。⑨今天,我們捍衛和平的手段和選擇多種多樣,但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手段。只有保底手段保得了底,國家安全才有底數,民族復興才有底氣。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遇到重大挑戰時,人民軍隊必須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C )A.文章第①段與第⑦段引用習主席的話作用相同,都是為了論證我們要有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B.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新時代,讓中華民族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永續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砥礪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C.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能夠歷經挫折而不倒,飽受磨難而不滅,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D.第⑧段以《金剛川》中美軍對志愿軍說的話為論據,論證了人民軍隊敢戰能勝的傳統是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鍛造而成的。2.氣勢磅礴、論證有力是本文的突出特點,結合文章第④⑤段簡要分析。(4分)答:示例一:文章使用大量四字詞語,使文辭典雅,節奏酣暢,氣勢磅礴。示例二:文章使用大量整句(對偶句),如“冒著槍林彈雨勇敢沖鋒,頂著狂轟濫炸堅守陣地”“忍饑受凍絕不退縮,烈火燒身巋然不動”等,增強了文章氣勢,使論證更有力。示例三:文章采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如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等,對比鮮明、事例豐富、道理充分,使文章觀點突出,氣勢磅礴,論證有力。3.試分析第⑥段的論證思路。(4分)答: 首先指出歷史上“各個朝代被后人打上不同的烙印”。其次從正反兩方面舉出漢與唐“強”“盛”、宋與清“弱”“求和”的例子進行對比,用李鴻彬的話點出民族蒙羞的原因。最后提出“面對強暴強權敢于亮劍的軍隊,永遠是民族風骨最有力的支撐”的觀點。 2 8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核心素養目標1.找出雨果的具體觀點,厘清行文思路。 2.揣摩作品語言,學習本文寫作上善用鋪陳、類比和反語的特點,并體會其表達效果。 3.體悟雨果偉大的情操和人道主義精神,培養珍視人類文明成果的情感。點睛每課一法反語反語是指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即故意使用與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子來表達本意,字面意思與實際意思正好相反的一種修辭手法。不論是正話反說,還是反話正說,比起直白的表達,反語可以委婉含蓄而又有力地表達感情,給人的印象也更加鮮明。比如本文當中的“豐功偉績”“收獲巨大”“文明”“野蠻”等詞語就是運用了反語的手法,具有辛辣的諷刺意味,揭露了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大規模劫掠和焚毀的罪行,表達了對英法聯軍強盜行徑的極大憤慨和諷刺。反語的作用:(1)揭露、批判、諷刺或嘲弄某一行為,增強語言的戰斗力。(2)突出地表明說話人的態度和立場。(3)使語言有變化,不死板,使說話或文章幽默風趣。(4)表現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斗爭,將憋在心里的話說出來,有時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答題模板】運用反語的修辭手法,強烈地批判(諷刺)了……,表達了……的情感。梳理整體感知夯基積累運用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呵護(hē) 殺戮(lù) 納粹(cuì) 譴責(qiǎn)B.瞥見(piē) 琉璃(lí) 琺瑯(fà) 綴滿(chuò)C.閃爍(shuò) 肅穆(mù) 鞠躬(jū) 驚駭(ɡài)D.箱篋(xiá) 憧憬(chōnɡ) 瓦礫(lì) 綢緞(chóu)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贊譽 制栽 典范 獨一無二 B.耗費 贓物 洗劫 不可名狀C.劫掠 野蠻 恍若 眼花潦亂D.朱鷺 振憾 宮殿 富麗堂皇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有大霧的清晨,護城河兩岸仿佛籠罩在多層紗簾的后面,撲朔迷離。B.我們班能發生如此巨變,與班主任不辭勞苦反復做思想工作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C.幾經周折,老人終于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長年漂泊在外的愁緒蕩然無存了。D.登山途中,同學們跌倒了又爬起來,前仆后繼,終于在十二點前登上了峰頂。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近年來,僑批作為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廣泛受到了人們的關注。B.雨果不僅在文學成就上,更在人格精神上贏得了我們的崇高敬意。C.學校的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學生心靈美、行為美。D.能否持之以恒、科學健康地進行體育鍛煉,是一個人擁有健康體魄的保證。5.下列句子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B.我們看到,這整個事件還與額爾金的名字有關,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憶起巴特農神廟。C.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D.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 為了各國人民。6.對“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復句類型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因果復句 B.轉折復句 C.并列復句 D.遞進復句7.某校九年級準備開展以“圓明園的昨天和今天”為主題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請你積極參與并完成以下任務。(1)下面是一則有關圓明園的新聞,請為以下新聞擬寫一則標題。(不超過15個字)據圓明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推動公眾考古的發展,也為了讓公眾更深入地了解圓明園遺址的考古和保護工作,今天,圓明園首次嘗試在新媒體上直播遠瀛觀遺址考古現場,并通過實時互動,讓更多的人了解考古發現和考古知識,進一步傳播歷史文化,讓公眾走近文化遺產,也讓文化遺產融入大眾的生活。(2)一位同學分享了下面一張有關圓明園文物牛首銅雕的圖片,請你根據圖片進行描述,不少于50字。(3)圍繞“圓明園是否該重建”這一話題,同學們紛紛發表了意見。請你也圍繞該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甲:圓明園應該重建,這樣可以讓國人一睹昔日圓明園的風采,增強民族自豪感!乙:圓明園不應該重建,要讓后人牢記這段沉痛的歷史,以史為鑒,發憤圖強!賦能閱讀鑒賞【課內精讀】閱讀課文,完成問題。(13分)1.下列有關選文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3分) ( )A.課文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寫的一封信,同時也是說理文章的典范。作者超脫狹隘的民族主義,站在人類良知的立場上,表達了愛憎鮮明的觀點。B.這封信主要表達了對英法聯軍侵略中國、劫掠毀滅世界奇跡圓明園罪行的譴責,對被侵略的中國的熱愛和贊美之情。C.“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于人類的”這句話表明:藝術不只是屬于某一個國家,它應該屬于全世界,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有欣賞藝術的權利。D.本文中,作者以熱烈的情感、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筆法,展現出浪漫主義作家行文的語言風格,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2.從語言表達的角度賞析下面句子。(4分)(1)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2)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干的事情。3.課文第4段在結構和內容上有何作用 (3分)4.雨果是法國人,但對法國的“勝利”沒有喜悅,沒有贊美,而是站在正義和良知的立場上揭露和批判了這次“勝利”。他這樣是不是不夠“愛國” 對此,談談你的看法。(3分)【拓展閱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問題。(11分)砥礪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王守學①“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這就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擲地有聲,態度堅毅,彰顯出中華民族的風骨。②風骨者,氣概、品格也。一個民族有怎樣的風骨,影響生存質量和發展前景。風骨凜凜,不懼威脅,則民族生生不息;風骨柔弱,一味妥協,則民族難以長存。新時代,讓中華民族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永續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砥礪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③“悠悠華夏,風雨卓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歷經挫折而不倒,飽受磨難而不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這種風骨,在近代幾次反侵略中更得以彰顯。正如一名思想家所說:“中國共產黨出現在這個國家并領導他們的民眾戰勝強敵后,這個民族表現出的氣概和品格,讓覬覦他們的人更小心翼翼了。”④民族風骨,時窮節乃見。當年日寇侵華之初,因國力懸殊,有外國政要直言,“中國將會成為第二個埃塞俄比亞(193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吞并)”。然而,中國人民寧死不屈,視死如歸,以“桑梓之地,誓不從倭”的決絕和堅定,“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在贏得抗戰勝利的同時,也讓中華民族重新找回自信,贏得尊嚴。⑤民族風骨,烈火中永生。70年前,面對美國威脅如果參戰,就把中國炸回到“石器時代”的狂妄,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不信邪、不屈服,冒著槍林彈雨勇敢沖鋒,頂著狂轟濫炸堅守陣地,忍饑受凍絕不退縮,烈火燒身巋然不動,硬生生將強大對手打到談判桌前。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中華民族不可侵犯的民族風骨,也在與強敵較量中愈發凜然。⑥在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被后人打上不同的烙印。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被稱為“強漢”;唐,“橫制六合,駿奔百蠻”,被稱為“盛唐”。而當時世界經濟總量排名第一的宋朝,之所以被稱為“弱宋”,就是因為其“兵雖多而戰力弱,國雖富而軍不強”,面對元、遼、金甚至弱小西夏的入侵,都一味求和,結果一退再退、一敗再敗。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與列強的“和約”越簽越多,和平卻離中國越來越遠。清史研究專家李鴻彬一針見血指出:“部隊羸弱,又不敢誓死一搏,讓中華民族很是蒙羞。”現實告訴我們,抵制強暴、反抗強權,光喊口號、發聲明、作譴責、提抗議是不夠的。面對強暴強權敢于亮劍的軍隊,永遠是民族風骨最有力的支撐。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里的“必”,就是敢于斗爭的精神和膽略。只有敢于斗爭,堅決回擊強暴強權,才能“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習主席強調指出:“當嚴峻形勢和斗爭任務擺在面前時,骨頭要硬,敢于出擊,敢戰能勝。”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本身就是一種威懾。⑧人民軍隊有敢戰能勝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既來源于歷史積淀,也是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鍛造而成的。近日,電影《金剛川》熱映。影片結尾,一名美軍看見志愿軍在湍湍江水中用身體架起的橋后說:“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創造了神跡。這不是人類能完成的事,但你們做到了。”中國軍人身上所表現的民族風骨,讓敵人膽寒,令對手尊敬。⑨今天,我們捍衛和平的手段和選擇多種多樣,但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手段。只有保底手段保得了底,國家安全才有底數,民族復興才有底氣。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遇到重大挑戰時,人民軍隊必須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與第⑦段引用習主席的話作用相同,都是為了論證我們要有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B.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新時代,讓中華民族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永續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砥礪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C.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能夠歷經挫折而不倒,飽受磨難而不滅,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D.第⑧段以《金剛川》中美軍對志愿軍說的話為論據,論證了人民軍隊敢戰能勝的傳統是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鍛造而成的。2.氣勢磅礴、論證有力是本文的突出特點,結合文章第④⑤段簡要分析。(4分)3.試分析第⑥段的論證思路。(4分)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單元 8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 學生版.docx 第二單元 8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