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8.1 法治國家(目標)8.2 法治政府(主體)8.3 法治社會(基礎)第八課 法治中國建設第三單元 全面依法治國一體建設聿見思政統編新教材教學網 www. 原創作品8.3 法治社會一. 法治社會的內涵(內涵和基本特征)二. 建設法治社會(措施和意義)視頻議題一:惡犬傷人 新規頒布任務一:結合情境,你認為惡犬傷人背后涉及哪些方面的責任?任務二:從法治國家的基礎而言,如何遏制惡犬傷人事件的頻繁發生?2023年10月16日上午,成都崇州一小區發生犬只傷人事件,一名兩歲女童被咬傷。看過視頻的網友,估計都會被那觸目驚心的畫面驚嚇。不敢想象,惡犬給孩子造成了多大的痛苦和恐懼。盡管女童已經脫離生命危險,但發生如此血淋淋的悲劇,除了心痛憐憫受害人外,相信很多人心里還有憤怒與不解——惡犬傷人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狗主人又是誰?咬人的狗為羅威納犬,屬于大型烈性犬,因體格大、攻擊性強,在很多城市都屬于禁養犬之列。禁養犬出現在城市小區,且沒有遛狗繩、嘴套等相關約束性的工具,是此次悲劇的直接導火索。事件背后牽涉的責任是多方面的。一些養狗人士,在“我家狗不咬人”的盲目自信下,遛狗不牽繩、不戴嘴套,放任犬只在公共場所四處狂奔,只要沒有發生咬人糾紛,類似違反規定的行為,往往不會受到任何追究或處罰,沒有絲毫的違法代價。探究提示一:養狗人既違反條例,擅自圈養大型烈性犬;小區物業如果沒有及時驅趕,也將承擔連帶責任;相關職能部門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探究提示二:應建設法治社會,實現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用法律來規范明確養狗人義務。2024年2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飼養動物致人損害典型案例,呼吁文明養犬、依規養犬,強化養犬有責、養犬負責意識,形成嚴格執法、全民守法的養犬氛圍和環境。通過典型案例,最高法明確了一系列處理此類案件的具體原則,包括:禁止飼養的大型犬傷人,無論受害人有無過錯,犬主均應承擔全部責任;孕婦被犬咬后終止妊娠,飼養人應承擔相關費用;犬只追逐路人致其受驚嚇摔傷,“無接觸式傷害”飼養人也擔責;等等。任務一:結合情境,你認為惡犬傷人背后涉及哪些方面的責任?任務二:從法治國家的基礎而言,如何遏制惡犬傷人事件的頻繁發生?一、法治社會的內涵(是什么)1、法治社會的內涵 P93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法治意識)(法治實施)(法治效果)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2、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征(3個)(1)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信法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對于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2)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守法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到履行,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3)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用法在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P94二、建設法治社會(怎么做)1、措施(4點)(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P95-96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22年度中國城鎮犬只數為5119萬只。養犬者端正觀念,嚴格遵守法律規定,是文明養犬的應有之義。長此以往,有助于形成更加“寵物友好”的社會氛圍。養犬相關法規落實得如何 近日,記者走訪了一些公園、廣場、小區。喜:公園、景區等公共場所,市民遛狗都拴繩。憂:一些小區和道路上,還有個別狗沒有拴繩,甚至個人市民表示不知道相關法律法規。惑:對于法規誰來實施,大家都不想理;公園里有些老人,被流浪狗咬了找不到求助的渠道。 任務:針對情境中的問題,你認為如何將依法文明養犬真正落到實處?探究提示:①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依法養犬意識;②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完善基層社區、小區依法治理;③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完善對被咬老年人法律援助制度……二、建設法治社會(怎么做)1、措施(4點)(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共同參與、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法治教育、法治觀念)有意識(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①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②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社會治理是指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多種主體通過平等的合作、對話、協商、溝通等方式,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引導和規范,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有氛圍(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公共、法律援助、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有依托相關鏈接:我國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公共法律服務是政府公共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服務性和保障性工作。(1)提供法律知識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動(2)為經濟困難和特殊案件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3)開展公益性法律顧問、法律咨詢、辯護、代理、公證、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4)人民調解活動等(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有機制①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②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包括商事仲裁、勞動爭議仲裁、農村承包合同糾紛仲裁等。當事人之間發生糾紛時,提交仲裁機構進行仲裁。當事人發生糾紛時再行協商,在尊重雙方利益的基礎上,就爭議的事項達成一致,解決糾紛。和解調解通過第三方的疏導、說服教育,促使發生糾紛的當事人自愿達成協議,解決糾紛。訴訟訴訟俗稱“打官司”,在糾紛主體參與下,由法院解決糾紛的活動。訴訟分為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三種類型。訴訟是解決糾紛的最后途徑。仲裁名詞點擊行政裁決是指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組織,依照法律授權,對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民事糾紛進行審查,并作出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主管行政機關提出復查該具體行政行為的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對被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并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一種法律制度。材料:老王和老許兩家是鄰居,因為雨水排放問題產生糾紛,甚至動手打架。聽到這一消息后,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連忙趕到現場。主任指出他們不該動手,待他們情緒穩定后,給他們講道理、說法律,分析利弊,幫助他們認識動手打人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經過勸導,兩家最終協商解決了雨水排放問題。人民調解員植根基層,來自群眾,熟悉社情民意,處于預防化解矛盾的最前沿。通過人民調解,大量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筑牢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防線。人民調解制度已經成為訴訟程序之外化解矛盾、解決紛爭的重要方式。結合社會現實,說說人民調解制度是如何發揮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作用的。(P96探究與分享)人民調解:指在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以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社會公德為依據,對民間糾紛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規勸疏導促使糾紛各方當事人互諒互讓,平等協商,自愿達成協議,消除紛爭的一種群眾自治活動。老王和老許兩家是鄰居,因為雨水排放問題產生糾紛,甚至動手打架。經過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勸導,兩家最終協商解決了排水問題。通過人民調解,大量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人民調解制度已經成為訴訟程序之外化解矛盾解決紛爭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人民調解制度①是制度創新,有利于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②有利于激發人民群眾主人翁意識,增強其獲得感③是處理糾紛的最好方式,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保障④有利于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筑牢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D2、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為什么)(1)能夠使全社會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2)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P96學習筆記第82頁核心歸納“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主觀題:練透第154頁第17題1、是什么(內涵 + 基本特征)(1)內涵: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2)基本特征(法治意識、法律實施、實施效果)①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 (法治意識)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②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法律實施)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到履行,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③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 實施效果 )在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2、如何建設法治社會?(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①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②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建設基層多元主體協同共治格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2、如何建設法治社會?(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2)提高 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①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②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一、法治社會的內涵二、建設法治社會1、4措施2、2意義1、內涵2、表現(1)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1)形成學法、信法、用法氛圍,維護社會秩序。(2)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信法守法用法易錯點突破:1、建設法治社會,要強化道德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 ,建設法治社會,要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2、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 ,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3、檢察院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是加強檢察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社會監督。 ,檢察院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是加強檢察機關對行政機關的司法監督。(2022江蘇無錫高三模擬)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法治社會應該是( )①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②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③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④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下列屬于法治社會建設的措施的是( )①不斷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精準挑選援助對象,縮小援助范圍 ③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 ④強化道德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1.對醫院治療不滿意,于是揪著醫生不放;勞動糾紛商議無果,就采取極端方式示威;發生事故不走法律程序,聚眾大吵大鬧……不知從何時起,一些人遇事就靠“鬧”來解決,似乎不鬧就得不到合理解決。靠“鬧”解決問題( )①是生活中一種既方便又高效的維權方式②缺乏法治觀念和思維,不能理性表達訴求③說明法律不能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問題④啟示需要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C2.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是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平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完善用戶體驗,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有利于( )①使公民的政治權利不斷擴大 ②推動依法治國戰略落到實處 ③建立完備的法律監督體系 ④化解社會矛盾,實現公平正義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D3. 某市司法局積極推進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建設,整合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專職人民調解員等力量提供相關法律服務。上述做法( )①促進了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完善②維護了城鄉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法律服務的權益③提高了城鄉居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能力④推進了司法體制改革, 有利于提高司法行政效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司法局是政府的司法行政機關。受黨委與政府的領導。司法局規格比法院、檢察院略低,是政府宣傳管理法律的專業職能部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