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2024)語文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 古詩文梳理 學案(8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2024)語文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 古詩文梳理 學案(8份打包)

資源簡介

3課外古詩詞誦讀
峨眉山月歌
寫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當時李白即將離開家鄉外出闖蕩,在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
品 詩詞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qiānɡ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邊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晶亮月影。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我只好戀戀不舍去向渝州。 內容理解:首句中的“秋”字既點明遠游時令,又形容月色之美;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全詩用五個地名,強調詩人正連夜從青溪驛出發,向三峽駛去,傳達出詩人江行的獨特體驗,抒發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煉字:“入”和“流”兩個動詞說明月影映入江水,仿佛隨江水流動,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快。
作品主旨
這首詩寫詩人即將離開故鄉外出遠游時,秋夜行船所看到的夜景,抒發了詩人即將離開故鄉外出闖蕩的憧憬、喜悅以及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龜年
文學常識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被后人尊稱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
品 詩詞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岐qí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當年經常在岐王府邸里見到您,在崔九堂前多次聽聞您的音樂。 內容理解: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年間國力強盛的眷懷,對盛世生活的深情懷念。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如今正是江南風景大好的時候,在這落花時節又與您重逢。 內容理解:“落花時節”寓意國運衰微、人生落魄、盛時不再。詩人用江南美景反襯離亂世事和沉淪身世,表達了對開元盛世的無限懷念,對國運衰微的現實的無限感慨,以及對自己身世飄零的深切感傷。
作品主旨
詩人運用對比手法,通過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及如今與李龜年在他鄉重逢的對比,流露出對開元盛世的無限懷念,對國運衰微現實的無限感慨和對個人身世飄零的深切感傷。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文學常識 岑參(約715—770),唐代邊塞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
品 詩詞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惜再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修辭、情感:用典,第二句化用有關陶淵明“重陽節王弘送 酒”的典故。反用其意,表明在戰亂中,又身處軍旅,雖是重陽節也無人像王弘那樣送酒來,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 寫出了旅途的凄涼蕭瑟,暗寓“行軍”的特定環境。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憐愛遠方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靠近戰場的地方盛開。 煉字:“遙”字,是詩人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烘托了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憐”字,直抒胸臆,不僅表達了詩人對故園之菊的眷戀,更寫出了詩人對故園之菊開在戰場上的憐惜之情。
作品主旨
這首詩寫詩人“強欲登高”而“無人送酒”,又聯想到故園的菊花,慨嘆故園已成戰場,抒發了詩人思鄉的惆悵和對國事的憂慮,寄托著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對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聞笛
文學常識 李益(748—約829),字君虞,唐代邊塞詩人。
品 詩詞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xiáng城外月如霜。 回樂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白霜。 內容理解:前兩句詩描寫了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夜晚登城遠望,月華如霜,邊城夜色,凄神寒骨。后兩句詩正面抒情,蘆管悲聲引發了戍邊將士思念家 鄉、懷念親人的感情。寫作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前兩句寫景,第三句寫聲音,末句抒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抒情做鋪墊, 全詩將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為一體。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不知何處響起凄涼的蘆笛聲,一夜間,出征的將士們都在思念家鄉。
作品主旨
這首詩描述了在萬籟俱寂的大漠之中,夜風送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陡然喚醒了“征人”的思鄉情緒,表現了將士們的思鄉懷親之情。
秋詞(其一)
文學常識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有“詩豪”之稱,與白居易合稱“劉白”。
品 詩詞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zhāo。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悲嘆秋天冷清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內容理解:開篇以議論起筆,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先棄“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勝春朝”的新見,氣勢不凡。表現手法:用對比手法,把古人悲秋和自己頌秋進行對比,表現了詩人樂觀豁達的情懷。煉字:“自古”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日晴空萬里,一只仙鶴推開云層扶搖直上,把我的詩情也帶到了藍天。 內容理解:直接推出“證據”—“晴空一鶴排云上”,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抒發激蕩澎湃的詩情。煉字:“排”是推開的意思,寫出孤鶴飛向長空的豪情壯志, 抒發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寫作手法:寫景、抒情相結合。通過描繪“晴空一鶴排云上” 的明麗秋景,表達了詩人的豪邁之情。
作品主旨
詩人有力地否定了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熱情贊美秋天,以明麗的秋景引出豪邁的詩情,隱含詩人因支持變法而屢遭貶謫,卻愈挫愈奮的樂觀、豪壯的情懷。
夜雨寄北
文學常識
李商隱( 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唐代詩人,與杜牧并稱“小李杜”。
寫作背景
本詩是詩人在巴蜀羈旅期間寫給家人的。因為長安在巴蜀的北方,所以題目中用“寄北”。
品 詩詞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zhǎng秋池。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 我尚未定歸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 雨水漲滿秋池。 內容理解:在兩個“期”的一問一答間,詩人將對“歸期”的希望與“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涼蕭瑟的景色之中,寫出了詩人客居異地的孤寂情懷和對妻子的深切思念。煉字:“漲”字富有動態感,既寫出了巴山夜雨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將人的情感波動融入其中,表現了詩人的羈旅之愁與難歸之苦。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同剪燭西窗; 我再告訴你今夜在巴山聽雨時,我對你的思念。 內容理解:想象回家后剪燭西窗、共話今宵的情景。詩人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寫作手法:虛實結合,通過設想來日重逢,暢談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襯今夜的孤寂。
作品主旨
這首詩虛實相生,既有眼前實景,又想象未來的情景,表現了詩人羈旅他鄉的孤寂和渴望與家人團聚的心情。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文學常識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豪放派詩人。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存詩9300 多首。
品 詩詞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shù輪臺。 我在孤寂荒涼的鄉村里躺臥不起, 但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還想著替國家守衛邊關。 內容理解:“僵臥孤村不自哀”敘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 態,“尚思為國戍輪臺”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 前后照應,形成對比。處境艱難,卻不以衰老自棄,內心仍有衛國戍邊的志愿。煉字:“僵”“臥”“孤”三字寫出了作者此時凄涼的境遇。“僵” 字寫作者年邁、衰老;“臥”字寫作者多病;“孤”字寫作者生活孤苦,居處偏僻。這三個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后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狀況。“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表現詩人不以衰老自棄,仍有衛國戍邊之志。
夜闌lán 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聽著那風吹雨打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馳騁北方疆場。 內容理解:作者因“尚思為國戍輪臺”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到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進而聯想到戰爭的風云、軍旅的生活。這樣聽著、想著,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情感:作者有心報國卻無法上陣殺敵,一腔御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感人至深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寫作手法:虛實結合,實寫雨夜聽風吹雨打聲,虛寫夢境戰場殺敵景。
作品主旨
這首詩借寫風雨之中的夢境,表達了詩人為國戍邊的強烈愿望,表現了詩人感人至深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
潼關
文學常
識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
寫作背景
潼關,在今陜西潼關北,歷來為軍事重地。詩人寫這首詩時才十多歲,當時隨父親赴甘肅上任,途經陜西潼關,被北方壯闊的風景所震撼,寫下此詩。
品 詩詞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終古高云簇cù 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從古至今,高空的云就一直簇擁著這座古城,清脆的馬蹄聲被秋風吹散。 內容理解:首句寫高云簇擁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見,異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寫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秋風吹散,又顯出孤城的寂寥與遼遠。煉字:“簇”字以動寫靜,表現潼關古城高聳入云、巍峨壯觀的景象,體現潼關城地勢險要。“吹散”本來并不用于聲音,這里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風聲與馬蹄聲互相交織的聲響,渲染了一種寂寥的氣氛,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 不解平。 黃河流入廣袤的原野還嫌拘束,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便不知何謂平坦。 內容理解:運用擬人修辭,以“猶嫌束”襯托河流的奔騰和壯 闊,以“不解平”襯托山的巍峨險峻,表現了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作品主旨
全詩描寫了潼關地勢的險要以及北方遼遠而壯闊的風景,表現了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72 梅嶺三章
文學常識
陳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品 詩歌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一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現在要死了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經百戰才創立了這番事業,多么不易啊!這次我要到陰間去召集為革命犧牲的同志,用十萬大軍殺死兇惡殘暴的閻羅。 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借助奇偉的想象來抒發強烈的感情。“招”字旗幟鮮明, 寫出了領導者的號召力;“斬”字表現出力度強、速度快, 果斷干脆, 寫出了與反動派斗爭到底的決心和必勝信念。“旌旗”在這里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借指軍士,表現出部隊的昂揚士氣、浩大聲勢。
二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后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國內革命戰爭已經打了十年了,死后頭顱要掛在城門上。那些還活著的同志要多多努力,用勝利的消息來祭奠和安慰我。 修辭手法:化用了伍子胥“懸昭東門”的典故,表達了詩人關心革命,即使犧牲了也要親眼看到同志們取得戰斗勝利的愿望,表現了詩人視死如歸、對革命忠貞不貳的崇高品質。內容理解:著重寫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人視死如歸,勉勵同志們努力作戰,以勝利的消息來告慰英魂。表現了詩人關心國家命運、盼望人民解放的崇高愿望,以及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三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革命者四海為家,血腥味的風雨應當有止境。今天為正義的事業犧牲生命, 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將實現。 修辭手法:“取義成仁”運用引用的修辭手法,借用古語“殺身以成仁”“舍生而取義”,表現為真理而獻身的豪情。“自由花”用借喻的修辭手法,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內容理解:堅信革命必勝、民族解放,表現了作者樂觀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甘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
作品主旨
首章追懷往昔,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表現革命者視死如歸的氣概和除惡務盡的決心。次章叮嚀后死者奮勇殺敵,頻傳捷報,表達作者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末章展望未來,抒寫革命者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終生的崇高理想。
24 狼
文學常識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文學家。著有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等。
品 文言文對照翻譯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里的肉已經賣完了,只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屠戶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了下來,另一只狼仍然跟從。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后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扔完了,可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戶。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 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屠戶處境很困迫,恐怕前后一起遭受它們的攻擊。看見野地里有一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一樣。屠戶于是奔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著屠戶。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 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 寐,蓋以誘敵。 過了一會兒,一只狼徑直離開,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似乎閉上眼睛,神情很悠閑。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正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見另一只狼正在積薪中打洞, 想要從通道進入,從背后對屠戶進行攻擊。狼的身子已經鉆進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戶從后面砍斷了狼的后腿,也殺死了這只狼。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 大概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詭詐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作品主旨
這個故事通過寫屠戶與狼相斗,表現了人的智慧和力量,啟示我們面對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協讓步,既要敢于斗爭,又要善于斗爭,以奪取勝利。
記 文言知識
字詞梳理
1. 重點課下注釋
①顧(看,視)野有麥場
②弛(解除,卸下)擔持刀
③意(這里指神情、態度)暇(從容、悠閑)甚
④止露尻(屁股)尾
2. 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一狼洞其中(挖洞) 恐前后受其敵(攻擊)
②名詞作狀語: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從通道)
3. 一詞多義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企圖)

意暇甚(這里指神情、態度)
恐前后受其敵(攻擊)
敵 蓋以誘敵(敵方)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匹敵、相當)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狼不敢前(上前)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有剩骨(僅,只)
投以骨(把)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來)
恐前后受其敵(代詞,它們的,指兩狼的)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
4. 古今異義
屠自后斷其股
古義:大腿
今義:股票
蓋以誘敵
古義:表示推測,相當于“大概”。一說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理由
今義: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古義: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今義:指幾何學
止增笑耳
古義:罷了
今義:耳朵
31 古代詩歌四首
觀滄海
文學常識
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與其子曹丕、曹植,并稱“三曹”。
品 詩歌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東臨碣jié石,以觀滄海。 策馬東來,登上碣石山。我要飽覽這大海的壯觀。 內容理解:開篇點題,點明了“觀”的方位、地點及對象。
水何澹dàn澹,山島竦sǒng峙zhì。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海面水波蕩漾,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邊。島上的樹木,一叢叢生長著,百草豐茂繁密。大海在蕭瑟秋風中,洶涌起伏著不盡的波瀾。 內容理解:此處實寫詩人眼前的景觀,神奇而又壯觀。表現手法:動靜結合,“水”和“山島”動靜結合,顯示出大海的遼闊和威嚴。“樹木”“百草”是靜景,展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秋風”“洪波”是動景,展現出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顯示出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太陽和月亮晝夜不停運轉,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吐納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內容理解:此處虛實結合,作者運用想象,寫出了自己的情懷和抱負。情感:在豐富的想象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抒發了詩人想要一統天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今日我觀賞大海,真是幸運到了極點,且讓我引吭高歌,傾吐宏偉的心愿。 內容理解:詩歌合樂時所加的套語,與正文內容沒有直接關系。
作品主旨
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和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抒發了詩人想要一統天下的遠大抱負。
次北固山下
文學常識
王灣,洛陽( 今屬河南) 人,唐代詩人。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北,倚長江而立。
寫作背景
詩人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當船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詩人心中的情思,便產生了這一千古名篇。
品 詩歌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我要走的道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蕩漾,我乘船向前。 內容理解:首聯對偶點題。先寫“客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后寫“行舟”,點明遠離故鄉,暗寓思鄉之情。這兩句詩明寫青山與綠水,暗示旅途奔波之意。情感:首聯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羈旅之情,與尾聯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潮水漲滿,與兩岸齊平,整個江面十分開闊,水上的風吹拂著,一葉白帆高高懸掛。 內容理解:運用對偶,寫船上所見景色。詩人筆下平野開 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景色也象征著人生旅途充滿期待,表現了詩人樂觀昂揚的情緒。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夜還未消盡,紅日已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 舊年未過新春已來。 內容理解:運用擬人手法,寫了海日東升將驅盡黑暗,春意萌動闖入舊年之景,蘊含舊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提示出新舊交替的變化規律,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家書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 內容理解:用設問,借用西漢蘇武“鴻雁傳書”的典故,寄托思鄉之情。情感:呼應首聯,使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思鄉愁緒。
作品主旨
這是一首羈旅詩。全詩借景抒情,描寫了早春作者在北固山下所見到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壯麗之景,抒發了作者深深的思鄉懷親之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文學常識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合稱“李杜”。王昌齡,字少伯,唐代邊塞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尉,因此有人稱他“王龍標”。
品 詩歌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柳絮已經落盡,杜鵑鳥在不停地啼鳴,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流。 內容理解:首句以“楊花”“子規”起筆,寫景兼點時令,借景抒情,渲染凄涼哀愁的氣氛。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它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邊。 內容理解:詩人想象奇特,將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抒發了詩人對友人被貶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作品主旨
此詩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詩歌開頭通過對暮春景物的描寫,奠定了全詩悲涼的基調,后又借明月表達了詩人對王昌齡遭遇不幸的同情。
天凈沙·秋思
文學常識
天凈沙,曲牌名。馬致遠( 約1251—1321 以后),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并稱元曲四大家。《天凈沙 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寫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曾長期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困窘潦倒。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凈沙 秋思》。
品 詩歌對照翻譯及賞析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理解賞析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干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著黃昏時將要回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有幾戶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 內容理解:這三句運用白描的手法,把九種景物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秋日晚景圖。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煉字:“瘦”字襯托,以馬瘦襯人瘦,突出了旅途跋涉之苦。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悲傷到極點的旅人還漂泊在遠離家鄉的地方。 內容理解:“夕陽西下”點明了時間,照應上文的“昏”字,“斷腸”一詞為全曲之“眼”,直抒胸臆,表現了游子浪跡天涯時的孤苦悲傷之情以及對家鄉的思念。
作品主旨
此曲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清冷、蒼涼的秋日晚景圖,抒發了漂泊異地的游子的羈旅之苦和思鄉之情。
45 寓言四則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文學常識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家代表著作。戰國末秦相呂不韋(?—前235)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全書二十六卷,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
品 文言文對照翻譯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 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 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澆田, 經常要有一人在外面(專門做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訴別人說:“我家挖井得到了一個人。”有人聽說了這件事,并傳播開來說:“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居住在國都中的人都在講述這件事,(有人)向宋國國君報告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詢問,丁氏回答說:“(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個人。”尋到的消息如此,還不如不知道。
作品主旨
這篇寓言通過寫一戶姓丁的人家挖井節省了一個勞動力被誤傳為從井里挖出了一個人的故事,告訴我們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易相信傳聞,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
記 文言知識
字詞梳理
1. 詞類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聞之于宋君(聽到,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
2. 古今異義
國人道之
古義:居住在國都中的人 今義:本國的人
丁氏對曰
古義:應答,回答 今義:相合;正確;正常
穿井得一人
古義:挖掘、開鑿
今義:把衣服鞋襪等物套在身體上
3. 一詞多義
問之于丁氏(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
宋之丁氏(的)

國人道之(代詞,代指這件事)
國人道之(講述)

道聽途說(道路)
杞人憂天 《列子》
文學常識
《列子》,舊題為列御寇著。據后人考證,可能是晉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列御寇,相傳是戰國時的道家人物,鄭國人。
品 文言文對照翻譯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 廢寢食者。 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崩塌,地會陷落,自己無處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 “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 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擔心而擔心,就去開導他,說:“天, 不過是聚積的氣體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動,為何還擔心天會崩塌呢?” 那個人說:“天如果真的是聚積的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 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聚積的氣體中那些能發光的, 即使掉下來,也不會有什么傷害。”
其人曰:“奈地壞何?” 那個人又說:“地陷下去怎么辦?”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 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聚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方, 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為什么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個杞國人消除了疑慮,非常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消除了疑 慮,非常高興。
作品主旨
文章通過寫杞人憂天地崩墜的故事,諷刺了那種整天懷著毫無必要的擔心和無窮無盡的憂愁、既自擾又擾人的庸人,告訴人們不要毫無根據地憂慮和擔心。
記 文言知識
字詞梳理
1.重點課下注釋
①因往曉之(告知,開導)
②終日在天中行止(行動,活動)
③奈何憂崩墜乎(為何,為什么)
④只使墜(縱使,即使)
⑤亦不能有所中傷(傷害)
⑥充塞四虛(四方)
2. 通假字
①其人舍然大喜(同“釋”,解除、消除)
②身亡所寄(同“無”,沒有)
3. 古今異義
若屈伸呼吸
古義:你
今義:如;好像
4. 一詞多義
其人曰(那)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
41《世說新語》二則
詠雪
文學常識
《世說新語》,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志人小說集,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
品 文言文對照翻譯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輩談論文章的義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二哥的長子胡兒說:“在空中撒鹽大體可以相比。”他大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乘風漫天飛舞。”太傅高興地大笑起來。(謝道韞)就是謝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作品主旨
文章通過寫謝家小輩即景詠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溫馨美好的家庭氣氛,表現了謝道韞的文學才華和聰明機智,同時也透出謝家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記 文言知識
字詞梳理
古今異義
未若柳絮因風起
古義:趁、乘
今義:因為
與兒女講論文義
古義:子女,文中泛指家里的小輩,包括侄兒侄女
今義:兒子與女兒
陳太丘與友期行
品 文言文對照翻譯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時分。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丟下(他)而離開,(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 您) 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跟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時分。(您)正午沒有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友人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家門。
作品主旨
文章通過記述陳元方與來客對話的情景,告誡人們做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處世應講禮守信的道理;同時,贊揚了陳元方聰明機智、明白事理。
記 文言知識
字詞梳理
1. 重點課下注釋
①與人期(約定)行
②舍(丟下)去(離開)
③相委(丟下)而去
④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在不
⑤下車引(拉)之
⑥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
2. 詞類活用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友人慚(感到慚愧)
3. 通假字
尊君在不(同“否”)
4. 古今異義
太丘舍去
古義:離開
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
下車引之
古義:拉
今義:引導;引用
入門不顧
古義:回頭看
今義:注意;照管
相委而去
古義:丟下
今義:把事交給別人去辦;委任
期日中
古義:約定
今義:預定的時日;日期
33 誡子書
文學常識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品 文言文對照翻譯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君子的行為操守,他們以寧靜專一來修養身心,以節儉來培養品德。不內心恬淡就無法明確志向,不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立志就無法學有所成。放縱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 去,意志隨同歲月而喪失,于是人變得年老志衰,沒有用處,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地守著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時再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
作品主旨
本文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主要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記 文言知識
字詞梳理
1. 重點課下注釋
①誡(告誡、勸勉)子書(書信)
②夫(助詞,用于句首,表示將發議論)君子(有才德的人)之行
③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以(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
④非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明志
⑤年與(隨同)時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⑥ 遂(于是,就)成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
⑦悲守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 詞類活用
①形容詞作動詞:非學無以廣才(增長)
②形容詞作名詞:非寧靜無以致遠(遠大目標)
3. 古今異義
夫君子之行
古義:fú, 助詞,用于句首,表示將發議論
今義:丈夫
險躁則不能治性
古義:輕薄
今義:地勢險惡、復雜,不易通過;險要
4.一詞多義


非淡泊無以明志(志向)
非志無以成學(立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記載)
處處志之(做記號)
22 《論語》十二章
文學常識
《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 篇。東漢列為“七經”之一,宋代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 今山東曲阜東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品 文言文對照翻譯
教材原文 參考譯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了,然后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 卻不惱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謀劃事情,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嗎?同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 按時溫習了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事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上天的意旨,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就可以順從意愿,又不越過法度。”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借( 這一點)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 樂。賢哉,回也!” (《雍也》)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 孔子說:“懂得某種學問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研究這種學問為快樂的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 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浮云一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行走,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 夜。” (《子罕》)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 不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但平民百姓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子張》) 子夏說:“廣泛學習且能堅定志向,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作品主旨
所選十二章,闡述了學習態度(第7、9 章)、學習方法(第1、4、5 章)和修身做人(第1、2、3、6、8、11、12 章)等。這告訴我們:學習要有端正的態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誠實守信、安貧樂道、意志堅定、理想遠大。
記 文言知識
字詞梳理
1.重點課下注釋
①人不知而不慍(生氣,惱怒)
②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③ 逝(往、離去)者如斯(代詞,這,指河水)夫
2. 詞類活用
①形容詞作名詞:溫故(學過的知識)而知新(新的理解和體會)
②動詞作名詞: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③名詞作動詞:飯疏食(吃)
④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快樂)
⑤名詞作狀語:學而時習之(按時)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3.通假字
①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4.古今異義
吾日三省吾身
古義:多次 今義:數詞,二加一后所得的數目
可以為師矣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助動詞。表達可能或能夠
不亦君子乎
古義:有才德的人 今義:人格高尚的人
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義: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
今義:無學識、無智謀的人(多見于早期白話)
5.一詞多義

可以為師矣(做)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不義而富且貴(合乎正義)

與兒女講論文義(義理)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快樂)

樂亦在其中矣(樂趣)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个旧市| 阿城市| 雷山县| 达州市| 杭州市| 彝良县| 临泽县| 鹤峰县| 衡阳市| 澄城县| 东阳市| 大同市| 镇康县| 黄冈市| 枞阳县| 阜新市| 武功县| 黑龙江省| 车致| 永修县| 西昌市| 东城区| 开化县| 中江县| 海盐县| 河源市| 囊谦县| 赞皇县| 额济纳旗| 中江县| 安阳县| 西林县| 名山县| 玉林市| 海阳市| 耿马| 灌南县| 邵阳市| 尼玛县| 卢龙县| 舒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