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2022課程標準 了解19世紀中后期的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核心概念】甲午中日戰爭是近代列強侵華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構成了近代列強侵華的主線索。甲午戰爭之后簽訂的《馬關條約》,其危害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戰爭也刺激了列強的侵華野心,從而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此后中國更加全方位地被迫開放,陷入了嚴重的民族危機。從近代中國革命的進程看,也正是這場戰爭使清朝腐朽不堪的本質徹底暴露,它也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1894~1895)1.原因(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2.經過:①豐島海戰(開始)→②平壤戰役(左寶貴中炮犧牲)→③黃海海戰(致遠艦.鄧世昌殉國)→④ 遼東陸戰(旅順大屠殺)→⑤威海衛戰役(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甲午中日 戰爭失敗)。3.結果:1895 年,清政府戰敗求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4.《馬關條約》內容(割地、賠款、通商、設廠)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其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 2 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 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經濟侵略方式變化:商品輸出→資本輸出)5.影響:①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陸腹地。②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③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表現:三國干涉還遼;時局圖;美國“門戶開放”政策)【重難點突破】《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各帝國主義國家援引片面最惠國待遇,獲得了《馬關條約》中除割地賠款以外中國給予日本的所有特權。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總之,《馬關條約》使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的程度。【易混易錯點】1.與《南京條約》最大的不同是,《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標志著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2.易錯字:鄧世昌、威海衛、北洋艦隊。【課后鞏固】一、基礎過關(一)甲午中日戰爭1、背景:日本對朝鮮覬覦已久,征服朝鮮是日本企圖 、 的重要步驟。2、導火線:1894年, 黨起義。3、開始標志:1894年7月, 。4、主要戰役平壤戰役:清軍將領 犧牲。黃海海戰:致遠艦管帶 犧牲。旅順戰役:日軍占領旅順,制造了 。威海衛戰役: 全軍覆滅。5.結果:1895年,清政府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 。(二)《馬關條約》的簽訂主要內容割地:清政府割遼東半島、 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賠償日本兵費白銀 兩;通商:開放 、 、 、 為商埠;辦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 ;2.影響:使 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 程度。(三)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1.方式: 、強租海港、劃分 的瓜分狂潮。2.門戶開放政策(1)提出:1899年, 提出。(2)內容: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 機會。(3)評價:“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 上的矛盾。二、問題思考1.甲午中日戰爭的起止時間和原因分別是什么?2.列舉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鄧世昌壯烈犧牲是在哪場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是在哪場戰役?甲午中日戰爭結果如何?3.《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分別是什么?4.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具體表現是什么?門戶開放政策的內容和實質分別是什么?【歷史小課堂】李鴻章與《馬關條約》1895年,李鴻章已經72歲了。這一年的前面,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中國慘敗。慘敗的一方,自然得接受獲勝一方提出的條件。誰去參加這個注定是屈辱的談判呢?慈禧太后說:我看還得李鴻章。于是,1895年3月19日,作為清王朝的全權代表,72歲的李鴻章率團抵達日本馬關。面對失敗者,日本人獅子大開口,除了割地之外,索賠白銀3億兩(當時日本的全年財政收入不過8000萬兩白銀左右)。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只給李鴻章兩個選擇:同意,或不同意,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李鴻章請示朝廷后說:不同意。事實上,按照當時中國的慘狀,基本是沒有什么討價還價的籌碼的。但是5天之后的3月24日,發生了一件事。在李鴻章在回到下榻住所的路上,被一個叫小山六之助的日本年輕人槍擊。手槍子彈擊中面部,滿臉是血。根據小山被捕后的供述,他不希望中日就此議和,而希望日本乘勝追擊,直搗北京,所以他就做出了刺殺李鴻章的舉動。李鴻章的槍傷經救治后,并沒有大礙,只是因為年事已高,無法手術,子彈就永遠留在了他的眼眶下,直到他蓋棺。他曾叮囑手下,不要將他中彈時的血衣洗掉,而是要帶回國內,因為“此血可報國矣!”這件事震動日本朝野,因為害怕中國就此尋找借口中斷談判,每天來看望李鴻章的日本朝野政要絡繹不絕,天皇的妻子都送來了親手制作的繃帶。但李鴻章需要的是實惠。因為這一顆子彈,日本索賠的款項,從3億兩白銀減到了2億兩白銀。(其實其中也有日本怕列強干涉的因素)。而面對那2億兩,李鴻章還做了最后無用的掙扎。日本當時的外相陸奧宗光回憶:“他要求減少五千萬兩,視不能達此目的,他則乞減少二千萬兩,最后他竟對伊藤全權哀求以此些少減額為其歸途之餞別。”按照陸奧宗光的說法,連“少要點錢當回國盤纏”這種話都說出來了,實在有失李鴻章這種人的身份。李鴻章回國后,輿論對他罵聲一片,但唯獨有一句評價:“李鴻章挨了一槍,省了一億兩”。簽下“馬關條約”之后,李鴻章發誓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1896年,李鴻章出使俄國,必須取道日本,李鴻章堅決不肯在日本住宿,連換船時都不肯搭乘日本的小舢板,而是在兩船之間搭一塊木板,李鴻章以73歲之年齡,中國第一重臣之身份,就這樣在風中顫顫巍巍地走過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