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地球的宇宙環境 教學設計高中地理必修 第一冊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教材分析】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一太陽系一銀河系一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么適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條“標準”的重點要求。從本條“標準”的設計來看,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恒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準”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學情分析】根據本條“標準”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教學目標】1.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宇宙環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環境。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為普通的行星是與八大行星比較,在運動特征上和結構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環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條件。2.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天體系統,掌握用框圖結構說明地理事物系統的方法;通過分析圖文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進而初步掌握比較地理事物,分析和綜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3.通過學生積極查閱相關資料和參與課堂討論的活動,感受到世界是物質的、普遍聯系得和運動發展的,世界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能為人類認識的,從而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規律的興趣,促進學生初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學重難點】重點: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確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識,是說明地球宇宙環境的基礎。2. 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處——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確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體體現,地球有了生命和人類才有可能探討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四大圈層環境的發展規律。難點:地球生命存在的條件。確定理由:學生易于從自然常識角度認識地球上為什么有生命,而難以從地球的宇宙環境探索地球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新課導入】古籍記載著中國古人認識宇宙的“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商周時代形成的《周髀算經》認為,天的中央是北極星空,日月星辰圍著北極星空不停息地往右向左旋轉,天因此是圓的。大地因為有東西南北的方向,所以地是方的,這就是“蓋天說”。盤古在“渾沌”中開天地,是“渾天說”的宇宙觀。東漢時期的星象家郄萌在“渾天說”的基礎上,提出宇宙“高遠無極”,并且“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晉書天文志》)的“宣夜說”。認為日月星辰都是懸浮在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的“氣”里,日月星辰的自生,也是由“氣”凝聚成的。這都是古代的宇宙觀,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地球的宇宙環境,了解一下現在的宇宙觀。【新課講解】(一)行星地球1、行星的分類(1)類地行星:在太陽系的八顆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更靠近太陽,有固體表面,體積較小,稱為類地行星。(2)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遠離太陽,主要由氣體構成,其中木星、土星因體積巨大,稱為巨行星。(3)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因與太陽相距很遠,稱為遠日行星(圖1.9)。2、八顆行星的運動特征八顆行星都圍繞太陽公轉,而且公轉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轉軌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轉軌道形狀具有近圓性(表1.2)。3、地球的普通性無論是從距日遠近、自身的體積,還是從公轉方式來看,地球都只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1)和諧的外部條件——“安全”和“穩定”① “安全”太陽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為地球提供安全的宇宙環境。② “穩定”億萬年以來,太陽光照條件沒有明顯的變化,為地球提供穩定的太陽光照。(2)適宜的自身條件——“三個適中”①日地距離適中 表面溫度適宜②自轉、公轉周期適中 存在液態水 生命的產生【板書】【課后反思】基于學情可以引入最基本的天體:恒星和星云。星座的概念:大熊星座、小熊星座、天琴和天鷹星座(可繪出簡圖,光年的概念)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可以讓學生說,童年閱讀的十萬個為什么和故事書有介紹。拓展學生認識宇宙的視野,也可以給出閱讀素材。設計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我國對宇宙探索取得了那些成就,激發學生熱愛地理的興趣和探索宇宙的熱情等。新課標要求閱讀的不是深度,而是廣度。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