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單元重點字詞梳理短文兩篇1.字音怡情(yí) 傅彩(fù) 藻飾(zǎo) 矯(jiǎo) 狡黠(xiá) 詰難(jié) 蒸餾(liú) 滯礙(zhì) 睪腎(gāo)闡證(chǎn) 王粲(càn) 死摳(kōu) 豁然(huò) 吹毛求疵(cī) 不求甚解(shèn)2.釋義滯礙:不通暢。狡黠:狡詐。怡情:使心情愉快。傅彩:(給言辭)增添光彩。學究:指迂腐的讀書人。詰難:詰問、為難。要訣:重要的訣竅。藻飾:修飾(多指文章)。開卷有益:只要讀書就會有所收益。文采藻飾:修飾言辭,使之富有文采。味同嚼蠟:形容寫文章或說話枯燥無味。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高談闊論:漫無邊際地大發議論(多含貶義)。尋章摘句:搜尋、摘取文章的片斷詞句。指讀書時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咬文嚼字:過分地斟酌字句(多用來指死摳字眼兒而不注重實質內容)。因小失大: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損失。豁然貫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開闊或通達的樣子。不求甚解:意思是說讀書只領會精神實質,不咬文嚼字。現多指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山水畫的意境1.字音靈魂(hún) 惆悵(chóu) 掠影(lüè) 熟悉(shú) 柏樹(bǎi) 宇宙(zhòu) 渲染(xuàn)意匠(jiànɡ) 真摯(zhì) 碧空(bì) 遙望(yáo) 賦予(fù) 身臨其境(lín)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 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2.釋義惆悵:傷感,失意。真摯:真誠懇切,多指朋友之間的感情。渲染:畫國畫時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意境: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標本:指在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為代表的事物。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黃昏,指短暫的時間。富麗堂皇:形容房屋宏偉豪華。也形容詩文詞藻華麗。金碧輝煌:形容建筑物裝飾華麗,光彩奪目。千方百計:想盡或用盡一切辦法。苦心經營:用盡心思去籌劃安排。身臨其境:身體不在那個地方,卻仿佛親自到了那個地方。胸有成竹:畫家作畫前,對所畫的對象已經有了整體把握,非常熟悉。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和掠過的影子一樣,一晃就消逝。無言之美1.字音意蘊(yùn) 附麗(fù) 姑且(qiě) 蛾眉(é) 縹緲(piāo) 頃刻(qǐnɡ) 譬如(pì) 諺語(yàn) 寂寥(liáo)含蓄(xù) 獨愴(chuànɡ) 心曠神怡(yí) 信手拈來(niān) 目不忍睹(dǔ) 栩栩如生(xǔ)2.釋義附麗:附著,依附。盡致:詳盡細致,達到極點。蛾眉:也作娥眉,指女子細長的眉毛,泛指貌美的女子。惟妙惟肖:描寫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慘。心曠神怡:心境開闊,精神愉快。銖兩悉稱:一絲一毫都相吻合。閑情逸致:指悠閑的心情和安逸的興致。瞬息萬變: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栩栩如生:形容畫作、雕塑中的藝術形象等生動逼真,就像活的一樣。輕描淡寫:原指描繪時用淺淡的顏色輕輕地著筆。 現多指說話、寫文章時把重要問題輕輕帶過。信手拈來:隨手拿來。多指寫文章時能自由純熟地選用詞語或應用典故,用不著怎么思考,就能寫出來。驅遣我們的想象1.字音契合(qì) 曠遠(kuànɡ)茍安(ɡǒu) 拘泥(nì) 悵然(chànɡ) 宛如(wǎn) 洶涌(yǒnɡ) 仿佛(fú)鑒賞(jiàn) 歌謠(yáo) 海嘯(xiào) 驅遣(qiǎn)2.釋義契合:投合,意氣相投。驅遣:驅使;差遣。橋堍(tù):橋兩頭地的地方。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茍安:指只顧眼前,暫且偷安。拘泥:固執,不知變通。鑒賞: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掠過:掃過,擦過;閃過。從上面飛過。得意揚揚:形容稱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樣子。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他的主要著作有《隨筆》《新工具》《培根論人生》等。2.馬南邨(1912—1966),鄧拓的筆名,福建閩侯人,新聞記者、作家。60年代初,以“馬南邨”等筆名,創作了一批引人入勝、啟人心智的雜文。主要著作有《燕山夜話》《鄧拓詩詞選》等。3.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畫家。他是畫家齊白石的弟子,自幼喜愛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晚年用筆趨于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代表畫作有《漓江勝境圖》《萬山紅遍》等;代表畫集有《李可染水墨寫生畫集》《李可染中國畫集》《李可染畫牛》等。4.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西方美學史》《悲劇心理學》《朱光潛全集》經典作品精編《厚積落葉聽雨聲》《一升露水一升花》等。5.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江蘇蘇州人,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主要作品有:童話故事《稻草人》,白話小說《春宴瑣譚》和長篇小說《倪煥之》。雜文的閱讀方法 雜文是一種文學體裁,一般采用議論的表達方法。它短小、活潑、鋒利、雋永,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凡是有關社會生活、事件動態、日常工作、學習的雜感、雜談、雜論、隨筆、短評、札記(包括一部分讀后感),都可以歸入雜文一類。 閱讀雜文,首先要把握雜文的文體特點,從雜文的特點出發,容易理解、欣賞雜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雜文本質上是說理的,可以運用邏輯思維去閱讀雜文;雜文又是形象地說理的,因此又要運用形象思維去閱讀雜文。 閱讀雜文要注意如下幾點: 一要了解雜文內容的針對性。我們讀一篇雜文,要了解它是什么時候寫的,是針對什么人、什么事寫的。是魯迅式的戰斗性很強的雜文,還是談工作、談學習或批評人民內部種種消極的現象一類的雜文。這些,都會決定一篇雜文的寫法、議論基調和語言風格。例如《文學和出汗》、《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魯迅20年代和30年代針對當時的反動文學觀和反動輿論寫的,所以采用揭微顯隱的寫法來“立刻給以反響和抗爭”,語言的格調是冷嘲熱諷,幽默雋永。 二要注意雜文寫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別是說理的形象性。雜文的一般寫法是“從實入手,以實論虛”,即常從一個人、一樁事,甚至一句話、一首詩、一條諺語、一個故事、一種現象、一段傳說入手,通過對照、聯想、借喻、類比等方法來揭示隱藏在里面的意義。雜文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見大”,即從有重要意義的事件中選取一個側面或一點來做文章,“從一滴水里看世界”。例如《拿來主義》中心論點的提出方式,是在批評錯誤觀點的基礎上闡明作者自己的主張,作者先論述“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揭露其危害后,以此作鋪墊,提出勇敢地“拿來”的主張。先駁后立,兩相比照,議論就很自然地更見深度了。 三要注意雜文豐富多彩的語言風格。雜文,正如它的形式多樣一樣,語言也因作者不同,針對的對象不同,談論的問題不同,寫作的社會背景不同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風格。有的隱晦曲折,言近旨遠;有的明白曉暢,酣暢淋漓;有的亦莊亦諧,尖銳潑辣;有的感情奔放,筆姿縱橫;有的凝煉含蓄,耐人尋味;有的恬淡明麗,清新雋永;有的娓娓而談,親切動聽。盡管風格不同,但具有藝術的魅力,則是一致的。我們在閱讀時要細加體味。單元寫作方法指導單元寫作任務:1.學會順讀原文,從文中找出原文的問題。2.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對文章進行潤色,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3.掌握常用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能從不同的角度修改作文,使之被潤色得更加貼切、出彩相關潤色的技巧、方法:“文章不厭百回改。”文章寫成后,多讀幾遍,做些修改,直至滿意為止,這是一種很好的寫作習慣。修改文章前要善于問:一問文章扣題緊不緊二問文章材料新不新三問文章立意高不高四問文章結構順不順五問文章句子通不通六問文章用詞準不準修改文章時,首先要著眼于全篇,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確,觀點是否鮮明,內容是否充實而有新意,根據發現的問題作出調整。調整的內容主要包括:改正觀點,觀點不正確或失之偏頗,需要加以改正;完善主題,不正確、不深刻、不集中、影響全局的主題,應當加以修改;增刪材料,材料不翔實,需要補充,材料過多,淹沒觀點,則需要刪減。第一,對文章的“意”進行修改。1.關注全篇,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確。2.分析觀點是否鮮明,看立意是否深刻新穎。建議文章開頭簡短明了,要有清晰的點題句。結尾再次點題、總結、升華并且獨立成段。一篇文章的立意是否深刻、新穎,和開頭的點題句,以及結尾的主題升華句有直接的關系。3.關注文章所選的材料,看內容是否深刻且富有新意。所選材料應該是新穎的典型材料,且能很好地揭示主題。對所選材料要適當地進行增刪調換。4.關注文章文體。首先,文體要符合題干的要求;其次,文體會受立意和材料限制,應依立意和材料確立文體;最后,文體必須明確,不能“四不像”。第二,對文章的“言”進行修改潤色。階段一:改對。1.對錯別字,有問題的標點、詞語,病句逐一修改。2.對文章段落進一步調整和加工。階段二:改好。1.補充內容,使材料豐盈。比如寫一篇記敘文,如果只是平鋪直敘,粗線條勾勒,就很難打動人心;可以適當補充一些描寫性語句,如描寫人物、描繪場面等。又如寫景,除了從視覺角度進行描寫,還可以補充從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幻覺等角度的描寫;有了靜態描寫,不妨增加一些動態描寫;還可以從遠近、上下、左右等不同角度進行描寫。如果寫議論文,可以考慮增加幾個事實論據,或引入幾句名言,或增加一兩種論證的方法,使論據更充分、論證更嚴密。如果寫說明文,可以增加幾種說明方法,使說明對象的特征更鮮明。2.恰當使用一些修辭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更有感染力。如: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常見修辭手法的使用。3.適當引用古詩詞。在文章中恰當引入幾句古詩詞,可以豐富文章內容,增添文章的文學氣息,為文章增色不少。4. 恰當使用特殊句。根據內容表達的實際需要,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排比句、對偶句、短句,或者駢散結合的句子,使句式靈動、優美、變幻多姿。5. 適當煉字、煉句。比如郭沫若寫劇本《屈原》,有句臺詞初稿為“你是無恥的文人”,在排演時接受演員的建議,改為“你這無恥的文人”,一字之差,力度迥然有別。這就是煉字的功效。寫作實踐一,要通讀材料和提示,明確本次寫作的要求是修改文章。修改前,要著眼于全篇,先多讀幾遍《尋人啟事》例文,從立意、選材、語言等方面對例文進行大致了解,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確,觀點是否鮮明,內容是否充實而且有新意,根據發現的問題作出調整。然后,看結構,品詞句。看行文中段落安排是否合理,銜接是否緊密,詳略安排是否恰當,等等,都是修改時應重點關注的。此外,還要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補充內容,加工潤色,逐字逐句地作出修改,使文章內容更充實,語言更富有文采。修改時要先閱讀文章,發現其長處與不足,不足之處就是潤色的重點;其次要注意從內容與語言兩個角度潤色,動筆時要反復斟酌推敲,以便點石成金。單元實踐寫作范文一、閱讀下面的短文,根據你的理解和感受,試著修改潤色這篇習作。尋人啟事一節作文課上,老師一邊講尋人啟事的要點,一邊叫我們寫一則尋找媽媽的尋人啟事。“最前面的是姓名和性別。”同學們快速地寫下幾個字。“然后就是年齡。”我和大部分同學很快就寫好了兩個數字;有的同學想了幾秒也很快寫上了;還有的同學涂涂抹抹寫了好幾次也沒寫出準確的數來。“寫好了嗎 再然后就是外貌特征。你們知道什么是外貌特征嗎 ”“我媽媽有一顆痣!”一位同學說道。“很好,”老師說,“要寫出具體位置哦。”我們都努力地回想著。臉上好像是有顆痣,可我怎么知道在哪兒?胳膊上應該有條疤,可是到底有沒有啊?我胡亂編了幾條特征寫了上去。大部分同學則干脆空著不寫。“下面是很重要的一點——穿著。今天早上看到媽媽時她穿著什么衣服呢?”“我媽好像有一件紫色的上衣吧?”“我記得她穿過一條黑褲子,是今天嗎 ”……平時哪個同學的衣服很好看,或是穿了雙名牌鞋,大家很快就都發現了;雖然沒當面見過最喜歡的明星,但他在什么場合穿了什么衣服,都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剛送自己來上補習班的媽媽穿的是什么樣子的衣服,卻沒有注意過。最后,一則簡單的尋人啟事,竟沒有一個人寫完整。可當我回家后請媽媽寫一則尋找我的尋人啟事時,她卻寫得又迅速又具體。(改編自孫道榮《尋找媽媽的尋人啟事》)【提示】:1.仔細閱讀文章,發現其長處與不足,不足之處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2.從內容和語言兩個角度修改文章,使內容更充實,語言更流暢,有表現力。3.無論是改動還是增刪,動筆前都要反復斟酌,以防與原意不符。【寫作分析】題目給出了一篇改編自孫道榮《尋找媽媽的尋人啟事》的短文,要求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對文章的內容和語言進行修改潤色。首先,要對文章的長處與不足進行分析辨別。這篇短文從內容上看取材真實,貼近生活實際,容易寫出真情實感。文章不乏細節,這些細節都能夠反映出同學們在生活中對媽媽疏于關心與了解。同時,還選取了“大家敏銳地覺察同學衣著變化”和“明星穿著”兩個事例與“記不清媽媽今天穿什么衣服”作對比,主題突出。不足之處在于文章對作者的情感流露與真實感受著墨不多,未能凸顯作者內心對不了解母親的愧疚之情,對于今后該如何做也并未提及,思想不夠深刻。在語言上,敘述略顯平淡煩瑣,缺少生動細致的細節描寫。可以增加對同學們的神態描寫,或者寫作文時抓耳撓腮的場景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增添語言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佳作展示】尋找媽媽的尋人啟事 彭達霖“今天的作文課,我們來學寫尋人啟事。”老師一邊下發尋人啟事格式模板,一邊說。我們都在下面嘀咕:“尋人啟事?不就是對著模板填空嘛,這作文簡單!”小王喊道:“老師,找誰?我五分鐘就能寫完!”老師莞爾一笑說:“就寫一則尋找媽媽的尋人啟事吧。”同學們得到指令,立刻動筆寫下標題、姓名、性別。然后是年齡。“誒?媽媽今年是幾歲啊 ”教室里開始竊竊私語,大家面露難色地看向老師。老師說:“不知道就先空著,接下來寫外貌特征。”“我媽媽不高,有點兒胖。”“我媽媽的嘴角有顆痣!”……大家嘰嘰喳喳討論著,老師說:“很好!但你們應該客觀具體地描繪媽媽的外貌特征。”這下大家又犯難了,我想了半天,只好寫下“左手或右手掌心有顆痣”。有的同學涂涂寫寫,紙上多了幾處扎眼的黑墨團;有的同學干脆空著,紙上還是只有姓名和年齡這幾個孤零零的文字。到穿著了,老師提示道:“穿著是最重要的一點,你最后一次見到媽媽時,她穿著什么樣的衣服褲子?什么鞋子?有沒有背包?……”同學們炸開了鍋,有的哀嚎道:“啊!早上來得急,我真的沒留意媽媽穿了什么衣服啊!”平時哪個同學穿了新衣服,或是換了名牌鞋,大家一眼就能發現;素未謀面的偶像明星,在什么場合穿什么衣服,也是大家課余的談資。可是,剛剛才送我們來上課的媽媽到底穿了什么衣服,我們卻都不確定……寫作時間快到了,大家看著手中那殘缺不全、斷斷續續的尋人啟事面面相覷,帶著哭笑不得的神情看向老師。老師也嚴肅起來,語重心長地說道:“同學們,你們對媽媽實在是了解得太少,關心得太少了!”是啊!無論有多忙,媽媽總能在我生日那天送上我惦記了很久的禮物。每天出門,我的保溫杯總裝著溫度不冷也不熱的牛奶。可我的媽媽喜歡吃什么,喜歡什么顏色,穿多大碼的鞋子……這些我都說不出來。任憑她每天在我跟前忙前忙后,我卻從來未留意她頭上的白發是什么時候變多了的,她筆直的腰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慢慢變彎的,她那記憶中白嫩光滑的手是怎么在我不知不覺中添了這么多道褶子……尋人啟事不難寫,只是媽媽好像在我的心間走丟太久了。等下課媽媽來接我,我一定要好好看看我的媽媽。像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一樣,我也應該貼心地呵護我的媽媽!【點評】:文章遵循原作的立意進行了修改潤色,對原作的旨意把握精準。內容上,增加了幾處對同學神態的細致描繪,如“面露難色”“哭笑不得”,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同學們對母親缺乏了解的尷尬情狀。同時,還增加了寫作過程的場景描寫,比如疑惑時的竊竊私語,絕望時的哀嚎,這些都讓文章內容更具有感染力。語言與結構上,刪減了原文“流水賬”似的過渡銜接語句以及單一的以對話組成的段落,或以簡潔的敘述引出下文,或以心理描寫呼應主旨,豐富了句式變換,層次清晰。文末既回應題,又點明主旨,立意深刻,極具感染力與號召力。二、選一篇自己這學期寫的作文,從“言”和“意”兩個方面進行修改。【提示】:1.重讀以前的作文,你可能在布局謀篇上又有了更好的想法,不妨作一些修改。2.可以嘗試邊朗讀邊修改。通過朗讀,往往會更容易發現哪些地方順暢,哪些地方拗口。也可以讀給同學聽,請他們提出修改建議。3.修改之后與原稿進行對比,說說你修改的理由。【寫作分析】這道作文題要求選一篇自己以前的作文進行修改。按照中考的評分標準,應該從“內容”“語言”“結構”“文面”四個方面進行評判。寫作前,應該先分析自己的作文在這幾個方面是否存在不足之處。找到不足之處之后,再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改。【佳作展示】選擇(修改前)舞臺上暖色的燈光在一行行詩句間跳躍,第二名的號碼在屏幕里公布。我沒有看錯,真的是我,但我心中并沒有勝利應有的雀躍,只有選擇正確的釋然——我最終選擇了去挑戰。比賽前一周,一個雷雨交加的早晨,我趴在書桌上和一大本詩詞大眼瞪小眼,心里亂成一團包繞的荊棘,煎熬而刺痛。“怎么了?”一旁的朋友放下書,安撫般地拍拍我的肩。“我很糾結……”我又翻了翻厚得令人絕望的詩詞本,“到決賽了,本來我和爸媽說好要開學不去的,又覺得太可惜。但我也不一定去了就能贏,因為這次題很難……”窗外的雨極密,結成霧一般縹緲的屏障,令人難以看清路的方向。“你覺得很難,怕輸,所以想放棄,開學什么的都是借口而已,對吧?”朋友一針見血地揭開了我的怯懦。我有些不服地小聲辯解:“真的很難,我又沒背那么多詩詞,開學又忙……”“好了好了,我就問一句,你想不想去?”“……想。”我憋出一個字來,說到底我還是想為我對詩詞的熱愛去拼一次的,但難題還是那短短四字:題難,怕輸。“這不就好了嗎?”朋友笑著翻開詩詞本第一頁,“想去就去,別想這些有的沒的。只要你愿意開始,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題難怕什么?萬變不離其宗嘛。你去了還能拼一把,不去就什么都沒了。”雨小了,霧漸漸開始消散。“那……”我仿佛站在橋的一端,試著踏上一只腳,“我糾結浪費了這么多天,還來得……”“來得及。”朋友打斷我,“你選擇了去挑戰,就一切都來得及。”纏繞在心中的荊棘終于散開,綿延一周的雨終于在這一刻云開霧散,露出一片蒼藍的天穹。清風穿堂而過,送來雨后清冽的香氣。“你看,雨停了。”我抬頭自信地笑起來,抱緊了手里的資料:“對啊,可以開始奔跑了。”我最終在奮力一搏與怯懦退縮中選擇了去拼一把,我至今感謝。因為這次意義非凡的選擇,讓我在以后面對挑戰的時候也能像那天一樣露出自信的笑,說:“我選擇去試試,也相信我可以。”選擇(修改后)舞臺上暖色的燈光在一行行詩句間跳躍,第二名的號碼在屏幕里公布。我沒有看錯,真的是我,但我心中除了勝利的雀躍,更多的是選擇正確的釋然——我最終選擇了去挑戰。比賽前一周,一個雷雨交加的早晨,我趴在書桌上和一大本詩詞大眼瞪小眼,心里亂成一團纏繞的荊棘,煎熬而刺痛。“怎么了?“一旁的朋友放下書,安撫般地拍拍我的肩。“我很糾結……”我又翻了翻厚得令人絕望的詩詞本,“到決賽了,可又要開學。不去又覺得太可惜。但不一定去了就能贏,這次題難,我怕輸。”窗外的雨極密,霧結成縹緲的屏障,令人難以看清路的方向。“你覺得很難,怕輸,所以想放棄,開學什么的都是借口而已,對吧?”朋友一針見血地揭開了我的怯懦。我有些不服地小聲辯解:“我又沒背那么多詩詞,實力也不強……”“好了好了,我就問一句,你想不想去?”“……想。”我憋出一個字來,說到底我還是想為我對詩詞的熱愛去拼一次的,但難題還是那短短四字:題難,怕輸。“這不就好了嗎?”朋友笑著翻開詩詞本第一頁,“想去就去,別多想。只要你愿意開始,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題難怕什么?你去了還能拼一把,不去就什么都沒了。”雨小了,霧漸漸開始消散。我仿佛站在橋的一端,試著踏上一只腳:“那我糾結浪費了這么多天,還來得……”“來得及。”朋友打斷我,“你選擇了去挑戰,就一切都來得及。”纏繞在心中的荊棘終于散開,綿延一周的雨天終于在這一刻云開霧散,露出一片蒼藍的天穹。清風穿堂而過,送來雨后清冽的香氣。“你看,雨停了。”我抬頭自信地笑起來,抱緊了手里的資料:“對啊,可以開始奔跑了。”放下了心理包袱,我開始向目標努力。早上背詩,中午理解重難句,晚上聽課,心中的熱愛與信念仿佛是一盞明燈,照亮了那些我奮筆疾書的夜晚。我最終在奮力一搏與怯懦退縮中選擇了去拼一把,我至今感謝。因為這次意義非凡的選擇,讓我在以后面對挑戰時可以自信而堅定地說:“我選擇去試試,也相信我可以。”【點評】:從文章結構來看,作文題目為“選擇”,應當適當增加做出選擇后的行動,從而更好地表現文章主題——面對挑戰要選擇勇敢嘗試,以積極的態度克服困難。增加選擇后的行動也可以使得事件更完整飽滿。從文章語言角度來看,修改前的文章語言描寫較多,所以要適當刪減,并增加人物神態、動作等描寫。一方面令語言更加簡潔明了,行文節奏更緊湊;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只有語言描寫,增加了表達的生動性。三、回顧自己以往的寫作情況,如寫了哪些文章,哪幾篇寫得好,哪幾篇不太好,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談談我的寫作》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提示】:1.首先梳理自己寫作的基本情況,用簡潔的語言作介紹。2.總結寫作中表現好的方面,想想不足的地方,提出改進的辦法。3.寫完后先放一段時間,再進行修改,看看除了字、詞、句以外,立意、結構等方面是否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完善。【寫作分析】題目要求回顧自己以往的寫作情況,寫一篇以《談談我的寫作》為題的作文。“提示”當中已經給出了寫作要求。首先是簡要介紹自己的寫作情況,然后總結寫作中的優點和缺點,并且提出改進的辦法。這篇作文可以看作是一個寫作經驗的總結,既可以是對自己寫作能力的經驗總結,也可以列舉具體寫作事例進行分析。【佳作展示】談談我的寫作一方書案,一盞燈,一本稿紙,一支筆,無數幻想與回憶從筆尖涌出,流淌在紙上。談到寫作,我的腦海中出現了這些印象。時光流逝,不變的,是我伏案寫作的身影。最早接觸寫作,是小學時的看圖寫話。一張圖片,用文字敘寫出其背后的故事。從開始的信息羅列,到后來發揮想象,編寫故事,這大概就是我寫作的興趣啟蒙點。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師開始要求我們寫命題作文。我剛開始也懵懵懂懂,大概就是寫個故事陳述主題,并沒有領悟到寫作的美。由于作文成績平庸,我開始閱讀一些作文書,驚于其中優美流暢的語言、清新幽遠的意蘊。閱讀書中的文字,我仿佛置身于文中描繪的世界:漫山紅葉,層林盡染,倦鳥歸巢,鳥鳴幽幽。順著文中細膩的情感描寫,我一點一點與文中人物共情,體會他們的迷茫、驚喜、思念、悲傷……心中氤氳的復雜情感和腦中浮現的別致風景,讓我體悟到了寫作的魅力。有段時間,我迷戀上了讀書,成天泡在圖書館里。吃飯、走路……時時刻刻,我手中總捧著一本書。打開書,我就能穿越時空,到達一個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漸漸地,我寫作會下意識地模仿書中的詞句。寫著寫著,書中讀到的字詞和句子,就會自己冒出來。因此,我的表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可能和看書時我的聯想體驗有關,我的作文多以細節描寫見長,尤其是我接觸了詩詞后,詩句融入文中,文采自然就有了。說了語言表達,自然會提到邏輯構思。這一方面,我不太擅長。寫作時,我一般以故事發展或人物心理變化為主線,很少能做到構思新穎獨特,情節波瀾起伏。在這方面,我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也許是平時訓練不多,不大關注,直至中學,慢慢訓練多了些,我在題材構思方面才有了一些起色。多想、多練、多看,是我對這方面問題總結的方法。平時構思作文時,應多注意邏輯順序,培養思辨能力。關注時事,積累新穎的素材,避免內容過于陳舊。同時,寫作也是一個需要反復修改的過程,我們應多多總結,積累經驗和方法,提升寫作能力。我真正稱得上“寫作”的階段應該在剛上初一的時候。那時,我來到了一個新的校園,植被豐富,環境宜人,那里的新鮮感讓我一時文思如泉涌,寫了幾篇較為明快的文章。其中有篇《四季雨》讓我印象頗深。平時沒有特別喜雨,可在寫作時,那種漫步雨中的歡快和喜悅,卻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寫完這篇文章,我仿佛重新體驗了行走在雨中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寫作過程中激發出來的獨特的快樂,也是我熱愛寫作的原因。我的作文也并非一次就寫得盡善美。第一次寫議論文時,我運用的論據冗長,論證不夠充分,甚至連中心論點都出現了偏差。修改時,我大刀闊斧地刪掉了許多篇幅;從自己的立意角度分析,完善,改進論點;發散思維,從多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如此這般,才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水平。爸爸曾鼓勵我:“寫作和畫畫一樣,寫作是用文字去添加色彩。”是的,我會堅持以文字為顏料,不斷修改潤色,創作出屬于我的美麗畫卷! 【點評】文章敘述作者對寫作從懵懂到熱愛的過程,點明了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性,也總結了自己的不足并提出了解決方法,闡述自己對寫作的熱愛,并表達了對寫作的堅持。語言簡潔,情感自然,立意深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