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單元重點字詞梳理魚我所欲也一.字音惡( wù ) 簞( dān ) 羹( gēng ) 蹴( cù )二.詞意1.重點詞語(1)二者不可得兼(同時得到)(2)故不為茍得也(茍且)(3)故患有所不辟也(禍患,災難)(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樣)(6)賢者能勿喪耳(丟掉)(7)蹴爾而與之(用腳踢;給予)(8)乞人不屑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9)萬鐘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處)(10)妻妾之奉(侍奉)(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棄)(12)此之謂失其本心(天性,天良)2.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同“辨”,辨別)(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同“德”,感激;“與”同“歟”,語氣助詞)(4)鄉為身死而不受(“鄉”同“向”,從前)3.一詞多義(1)為:今為宮室之美為之(接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介詞,為了))(2)得: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感激)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擁有))(3)而: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折,卻) 呼爾而與之(表修飾,不譯))(4)于:萬鐘于我何加焉(介詞,引出陳述的對象,對)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詞,比))(5)與:呼爾而與之(給予)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助詞))4.古今異義(1)一豆羹 豆:今義:豆類的名稱 古義:古代一種木制盛食物的器具。(2)萬鐘于我何加焉 加:今義:增加 古義:指帶來好處)(3)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以:今義:能夠 古義:“可”和“以”兩詞連用,可以用來。(4)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使:今義:讓,派 古義:假使,如果。(5)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今義:判斷動詞 古義:這。5.詞類活用(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名詞作動詞,感激)(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名詞作動詞,合乎禮義)6.特殊句式(1)判斷句魚,我所欲也 “……也”表判斷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者也”表判斷(2)倒裝句萬鐘于我何加焉 疑問代詞“何”賓語前置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詞結構“于生者”狀語后置7.出自課文的成語及釋義。 舍生取義:原意是舍棄生命而選擇正義,后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唐雎不辱使命一.字音唐睢(jū) 怫(fú)然 免冠徒跣(xiǎn) 以頭搶(qiāng)地 休祲(jìn)縞(gǎo)素 色撓(náo )二.詞意1.重點詞語解釋(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換)(2)安陵君其許寡人(用來加重語氣的助詞,不譯)(3)大王加惠(給予)(4)以大易小(交換)(5)故不錯意也(置意)(6)請廣于君(擴充)(7)輕寡人與(疑問語氣助詞)(8)豈直五百里哉(只,僅僅)(9)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樣子)(10)布衣之怒(平民)(11)以頭搶地耳(撞)(12)此庸夫之怒也(平庸無能的人)(13)非士之怒也(文中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14)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15)天下縞素(白色的絲織品,文中指穿喪服)(16)秦王色撓(屈服)(17)長跪而謝之曰(道歉)(18)寡人諭矣(明白,懂得)2.通假字(1)故不錯意也(“錯”同“措”,安置)(2)倉鷹擊于殿上(“倉”同“蒼”)3.一詞多義(1)徒:徒以有先生也(僅僅,只) 亦免冠徒跣(光著))(2)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3)以:徒以有先生也(因為) 以君為長者(以……為,把……當作))(4)怒:天子之怒(發怒) 懷怒未發(憤怒))(5)于:使唐雎使于秦(到) 請廣于君(給))4.古今異義(1)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使:今義:讓 古義:派遣(2)雖然,受地于先王 雖然:今義:作轉折連詞,常與“但是”配套使用 古義:樣、如此(3)休祲降于天 休:今義:常用為休息 古義:吉祥(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今義:容易 古義:交換(5)非若是也 是:今義:表判斷的動詞 古義:這樣(6)徒以有先生也 徒:今義:徒弟 古義:只,僅僅5.詞類活用(1)亦免冠徒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免,脫去;使……徒,光著)(2)天下縞素(名詞作動詞,穿喪服)(3)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伏;使……流)(4)且秦滅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亡,滅亡)(5)請廣于君(形容詞作動詞,擴大、補充)(6)輕寡人與(形容詞作動詞,輕視、看不起)6.特殊句式1.判斷句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 (前一分句用“……也”表肯定判斷, 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斷。)2.倒裝句受地于先王 (“受地于先王”即“于先王受地”, 介詞結構后置, 翻譯時應將其語序調整回來。)送東陽馬生序一.字音嗜學( shì ) 逾約( yú ) 執經叩問( kòu ) 叱咄( chì )( duō )俟其欣悅( sì ) 媵人( yìng ) 皸裂( jūn ) 僵勁( jìng )負篋曳屣( qiè )( yè )( xǐ ) 綺繡( qǐ ) 容臭( xiù )燁然( yè ) 缊袍敝衣( yùn )( bì )二.詞意1.重點詞語解釋(1)余幼時即嗜學(愛好)(2)無從致書以觀(沒有辦法;取得,文中指買到)(3)每假借于藏書之家(借)(4)弗之怠(懈怠)(5)既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要行加冠禮,表示進入成年)(6)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有德行學問的前輩)(7)門人弟子填其室(塞滿,充滿)(8)未嘗稍降辭色(緩和;言語和臉色)(9)援疑質理(引,提出;詢問)(10)俯身傾耳以請(詢問,請教)(11)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周到;回答)(12)負篋曳屣(書箱;鞋子)(13)窮冬烈風(隆冬,深冬)(14)媵人持湯沃灌(澆洗)(1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旅店;兩次)(16)同舍生皆被綺繡(同“披”,穿)(17)腰白玉之環(腰上系著)(18)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香囊;光彩照人的樣子)(19)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供養)2.通假字(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同“肢”,肢體)(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同“披”,穿)3.一詞多義(1)至:至舍(動詞,到達) 禮愈至(形容詞,周到))(2)和:言和而色夷(謙和) 久而乃和(緩解、緩和))(3)患:無凍餒之患矣(憂患)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擔憂))(4)以:以中有足樂者(連詞,因為) 以衾擁覆(介詞,用))(5)再:一鼓作氣,再而衰(第二次) 日再食(兩次))(6)故:廣故數言欲亡(故意) 故余雖愚(因此))(7)慕:略無慕艷意(羨慕) 益慕圣賢之道(仰慕))(8)之: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指抄書)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不譯))(9)其:缊袍敝衣處其間(代詞,代同舍生) 門人弟子填其室(代詞,代鄉之先達的))4.古今異義(1)媵人持湯沃灌 湯:今義:湯水 古義:熱水(2)走送之 走:今義:行走,走路 古義:跑(3)窮冬烈風 窮:今義:貧窮,窮盡 古義:深(4)嘗趨百里外 趨:今義:趨勢 古義:奔赴(5)主人日再食 再:今義:又 古義:兩次(6)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假今義:與“真”相對 古義:借(7)卒獲有所聞 卒今義:兵;完畢 古義:終于(8)右備容臭 臭今義:臭氣,氣味難聞 古義:香氣(9)門人弟子填其室 填今義:填滿,填充 古義:擠滿5.詞類活用(1)腰白玉之環(名詞作動詞,腰上系著)(2)手自筆錄(名詞作動詞,動手;名詞作狀語,用筆)(3)戴朱纓寶飾之帽(名詞作狀語,用紅纓,用珠寶)(4)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名詞作動詞,穿著舊棉襖、破衣服)(5)錄畢,走送之(動詞作狀語,跑著)(6)主人日再食(名詞作狀語,每天)6.特殊句式(1)判斷句: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2)倒裝句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介詞短語后置,應為“每于藏書之家假借”)弗之怠。(賓語前置,應為“弗怠之”)7.出自課文的成語及釋義。 (1)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多用以稱頌年高而有名望的人。(2)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形容虛心請教,認真求學。詞四首一.字音1. 右擎qíng蒼 2、千騎jì 3、鬢bìn微霜 4、分麾huī下炙zhì5、馬作的dí盧 6、秋瑾jǐn 7、垓gāi下二.詞意(1)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2)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3)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4)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5)聊:姑且,暫且。(6)會:定將。(7)八百里:指牛。(8)作:像……一樣。(9)了卻:了結,完成。(10)可憐:可惜。(11)苦將儂:苦苦地讓我。(12)蛾眉:美女的代稱,文中指女子。(13)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還,仍然。未,不。屑,顧惜,介意。(14)熱:激動。(15)青衫濕:失意傷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義。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為官職最低的服色。2.古今異義詞會翻可憐3.詞類活用(1)將軍白發征夫淚(名詞作動詞,流淚)(2)左牽黃,右擎蒼(均為形容詞作名詞,黃犬,蒼鷹)(3)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均為名詞作動詞,戴著錦帽,穿著貂裘)1.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學宗師,對后世文化的影響很大,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主張“仁政”,推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反對暴政害民。這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2. 《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代的國別體史書。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韓、魏、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其敘事年代起于戰國初年,終于六國滅亡,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事件,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后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有重大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寓言,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等,至今還為人所稱引。3. 劉向(約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代表作品《新序》《說苑》《列女傳》。4.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的作者是 宋濂,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與劉基、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5. 序:本文題目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6.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他工于詩文,語言精練暢達。其散文鮮明剛健。有《范文正公集》傳世。7.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其散文方面的成就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方面的成就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方面的成就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繪畫方面的成就則是開創了湖州畫派。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傳世。8.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思想家、文學家,豪放派代表詞人之一。其詞大多抒寫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后人把他和婉約派的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稱作“濟南二安”。有《稼軒長短句》存世。9.秋瑾(1875—1907),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革命烈士。10.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標志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和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漢,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詞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約派)。文言文閱讀考點突破常見文言文閱讀考點如下:(一)識記作者作品、文學常識。(二)解釋文言實詞、虛詞。(三)準確翻譯句子,把握關鍵句。(四)準確斷句、劃分朗讀節奏。(五)篩選概括信息、理解內容。(六)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七)評析人物、理解寫法并結合選文談感悟、啟示。考點突破(一)識記作者作品、文學常識。可結合課本注釋以及課外資料加強對作者作品基礎知識的識記。解釋文言實詞、虛詞。這類題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及重點虛詞含義。答題策略如下:1.回歸課本,注意積累。平時注意積累,熟記背誦書上的注釋,重視那些在所學課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那些意義與現代漢語中已有較大差異的詞語,以及一詞多義的詞語。2.翻譯文言語句,根據語境加以推斷。解釋詞語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結合句子本身的含義,推斷詞語的含義。如:“彼竭我盈,故克之”一句的意思是“敵方士氣衰竭,我方士氣正旺盛,所以打敗了他們。”由此可知“故”解釋為“所以”。3.組詞、換詞法。古漢語大多數是單音節詞,遇到需要解釋的字詞時,用現代漢語組詞,看所組的詞放在文言句中是否通順,如果文意連貫,那組詞后的詞語就是這個文言實詞的意思。如果所組的詞放到句中感到別扭,再進行調整,變成合適的近義詞,直到準確為止。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一句中“可”譯為“可以”,“以”譯為“憑借”。4.課內外相互遷移法。遇到課外語段中的文言實詞,要根據課內學過的詞語的知識舉一反三,互相比照,辨別異同,以解釋課外文段中的實詞詞義。如:“謂之競渡”一句中的“謂”。由“此之謂大丈夫也”(《富貴不能淫》)一句可知解釋為“叫做、稱作”。(三)翻譯句子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要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其次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文言文斷句遵循“兩個原則”即:結構原則和意義原則。(按結構和句意劃分)具體斷句方法如下:(1)根據句子的結構成分按照“主/謂”或“主/謂/賓”的原則進行劃分。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2)句首語氣詞之后要斷開,句末語氣詞之后往往斷開句首語氣詞主要有:嗚呼、噫、嗟夫(乎)、夫、若夫、蓋等。句末語氣詞主要有:也、乎、哉、矣、耳、焉、邪、耶、與、歟等。如:①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②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愛蓮說》)③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孫權勸學》)(3)在轉折連詞前應斷開。如: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4)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復音詞的,要斷開。如: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5)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動詞謂語“鼓”,“再”和“三”后面應作停頓,以體現謂語的省略。(6)根據文意和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狼》)①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語,“犬”在句中作狀語,修飾“坐”,譯為“像狗一樣”; ②中的“山”修飾“行”,“山行”譯為“在山上走”,它們都應連讀。(7)對話、引文的標志后斷開如:①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②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五柳先生傳》)(8)時間詞之前往往斷開。時間詞主要有少頃、少時、未幾、俄頃、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如:①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口技》)②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口技》)(9)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斷開如:①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對》)②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內容理解首先要整體閱讀,把握內容。先從整體上瀏覽全文,疏通文意。把握文體,全文的框架與主旨。其次要鎖定區域,準確篩選。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結合題干在原文找到對應的區域,然后在具體區域中準確篩選或概括,從而找準有效信息點。教第三要抓中心句、關鍵句。理解文章內容要注意文題、中心句、關鍵句、段首句、段尾句等。最后巧妙運用“摘”“拼”“析”三種方法。“摘”就是摘錄文章中相關的原詞、原句作答;“拼”就是拼接法,即將分散的詞句有機的拼接起來;“析”就是分析法,即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提取、歸納等。(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結合具體的事件來分析。通過主人公做的事,提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2.通過人物的正面描寫來分析。通過文中描述的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來分析。教3.通過側面描寫來分析。通過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情感去分析。4.通過評價性的句子來分析。(議論句)(七)評價感悟考點突破:1.認真閱讀原文。要有針對性的反復閱讀原文,明確作者或文段中表達的好惡,然后結合自己的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見解。2.善于捕捉信息。要運用恰當的組合,對詞義、文章、人物、事件、主題思想或文學形象等重要信息進行篩選概括,形成自己的見解。教3.聯系生活實際。要緊扣文本的寫作意圖,結合當今世界主流價值觀以及自己的人生經驗,對文章的內容和思想發表觀點和看法。4.組織語言表達。注意語言表述要做到簡潔明了,要做到有理(有觀點)、有據(聯系生活實際)、有序(表達合理,通暢)。單元寫作方法指導【單元寫作任務】1、通過學習,初步了解常見的布局謀篇的方法。2、通過練習,學會運用恰當的結構形式進行寫作。3、通過感悟,領悟作文布局謀篇的技巧。【方法指導】布局謀篇是在審題立意、選材之后,對材料的組織、結構的安排等做整體謀劃。如果將謀劃的內容簡要地記下來,就是列提綱。列提綱有助于理清思路,把握全局,避免寫作時信馬由韁,偏離文章的主題。首先,要圍繞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對材料作全面的梳理,擬出全文的框架。材料的安排要各得其所,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層次結構要清楚,即所謂“言之有序”。某個材料放在什么位置,是詳寫還是略寫,要依據與主題的契合度、可能發揮的作用等來安排。這時可利用一些形象化的圖示幫助構思,擬出合理的框架。比如,《在路上》一文的在修改稿中,以朝圣之路為線索,詳寫了我在朝圣之路上的見聞與感受,有人,有物,有情,合理排布,不疾不徐。相較原稿看他人在路上,條理更清晰,表達更加地準確流暢。其次,在擬定框架之后列出寫作提綱。寫作提綱是在簡單的框架圖示的基礎上,進一步用簡要的文字明確文章的全貌,包括怎樣開頭、怎樣結尾、中間部分怎樣展開、如何承接與過渡等,要盡可能考慮清楚。比如,文章開頭是作者敘述的起點,往往也決定了文章的“調子”。可以開門見山,開宗明義;也可曲折入題,借詩詞歌賦渲染氣氛,借故事、道理等引出主題。文章的結尾,可直抒情懷,深化主題;可出人意料,不落窠臼;可含蓄蘊藉,令人回味;等等。總之,要根據文章主旨、體裁、題材等做全面考慮。在《在路上》一文的寫作過程中,作者從開篇純為寫景,到修改后與題目內容相關,開宗明義;從邏輯前后不夠連貫內容所指不明,到修改后文氣貫通;從僅寫朝圣一事,到寫自己對所朝之圣的深刻理解。看似豐富嚴整的結構,有時是真的形聚神散;而能夠做到布局謀篇上線索簡明,邏輯清晰,主體完備,詳略結合的文章,自然是好的作品。單元實踐寫作范文一、古老的建筑、獨特的物產、美麗的傳說……這些都可能是你家鄉的名片。試以《家鄉的名片》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提示】:1.在你熟悉的范圍內確定寫作的具體內容,或景點,或物產,或名人,或民風民俗,所選對象要足以代表家鄉的某種文化、風貌或精神。2.前面的圖示可以作為參考,看看如何進一步展開,使內容更加豐富。3.在圖示的基礎上列出寫作提綱,使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完整。【寫作分析】這是一道命題作文題。研讀題目,抓住“家鄉”一詞確定寫作對象;抓住“名片”一詞確定寫作范圍。“家鄉的名片”即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家鄉。題目給出了“建筑”“物產”“傳說”這三個提示詞,后用省略號來引起學生的聯想。學生應當在自己熟悉的范圍內確定寫作內容,并且要求對象要代表家鄉的某種文化、風貌或精神,表達對故鄉、對土地、對人民、對民風的謳歌和贊美。【佳作展示】家鄉的名片說到家鄉名片這個話題,人們都會興奮地嘰里呱啦說起自己的家鄉各種好來……我呢?會對你說一句話,就是——雷猴啊!welcome to廣州!是的,當這句粵語迸出我的口,你就應該知道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廣州人。說到廣州,人們總會想起廣州的美食,茶樓里的一盅兩件……可是,廣州還有另一個名字——花城。花的品種數不勝數,形狀千姿百態。當然,廣州人最愛的是市花——木棉花。木棉在廣州,可謂隨處可見,街心公園、街道兩旁、校園,甚至村落里都會栽種。它有著碩大的軀干,筆直而挺拔,頂天立地,活活就是一個偉男子模樣。木棉花開在寒冷的二月,花朵紅得鮮艷,紅得熱烈,即使花敗落下顏色也不變,如英雄臨危而不懼,所以它也被贊譽為英雄花。從古至今,廣州人身上散發著像木棉一樣堅韌的品格,不屈的品格。追溯到清朝,廣州三元里人民不畏強暴,勇敢地和英國軍隊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打響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第一槍;甲午中日戰爭時期,鄧世昌帶領“致遠”艦,在艦傷彈絕的危急時刻也不屈服,依然堅韌,和士兵們血戰黃海,最后英勇犧牲……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來襲,中國疫情暴發,廣州醫護人員沒日沒夜地工作,沖在疫情的前線,勇敢地和病毒抗爭……這些,都無不體現了廣州人的堅韌不屈,體現了廣州人身上的木棉精神,廣州人與木棉早已鑲嵌在了一起,交融在了一起……如木棉一樣,為護國土披甲能上陣,為護家園脫甲能生活的廣州人,把木棉的積極向上精神融入生活的每個角落,木棉開敗掉落時,會被廣州人撿拾回去熬一鍋祛濕的靚湯;木棉絮飄飛時,會被廣州人撿拾回去做一個松軟的枕頭。這時的木棉是廣州人熱愛生活的最好的見證。這就是我家鄉的名片-一木棉。歡迎你來賞木棉,喝木棉花湯。【點評】文章選取了木棉作為家鄉的名片,有詳有略。先是略寫美食這一特色,引出廣州的另一個名字:花城。由花城寫到市花木棉,對木棉進行介紹時,略寫了木棉的外形、花色和木棉的功用,更多是介紹木棉的品格,把廣州人和木棉的品格融合在一起,把木棉所代表的廣州精神表達了出來。文章的材料安排有序,結構嚴謹,語言流暢生動。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從中選擇你感觸最深的一點,自擬題目,自定文體,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寫出來。不少于600字。孩子拿著橘子問:“媽媽,為什么吃橘子要剝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訴你,你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勞動的。”“橘子里的果肉為什么是一瓣兒一瓣兒的呢?”“那是橘子在告訴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來慢慢享用的。還是為了告訴你,你手中的東西,不能獨自享用,要懂得與別人分享。”【提示】:1.認真分析材料中“付出”“享用”“分享”的含義,確定文章的立意。2.根據立意,搜集相關材料,并確定所用的材料。3.斟酌材料使用的先后與詳略,列出寫作提綱,并據此寫作。【寫作分析】這是一道材料作文題,研讀這則材料,抓住母親的話,深悟母親話中的內涵。母親話中的關鍵語“你想要得到的東西……是要付出勞動的”,所表明的深意是:生活中只有付出了勞動,才會有所收獲。母親話中的另一關鍵語“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來慢慢享用的”,所表明的深意是:要懂得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幸福和甜蜜。母親話中的第三處關鍵語是“你手中的東西,不能獨自享用,要懂得與別人分享”,其深意為:和人相處,要懂得同別人分享自己的所有。選擇自己最有感悟的立意,確定文體并進行選材即可。【佳作展示】天 賦午后,陽光和煦。我坐在書桌前,埋頭與英語對決,這難纏的語法,這難背的單詞,讓我幾欲放棄。仰坐于椅上,高舉英語詞典,手無意識地翻動,忽然,一張紙條緩緩掉落——發黃的紙張,稚嫩的字跡“一分天分,一分付出”,這熟悉的字句,一下子撞開了我歲月深處的一扇門。“為什么還是畫不好!”眼前畫板上僵硬、呆板的線條讓我欲哭,畫中如猙獰的怪獸,比例嚴重不協調的人物讓我淚目。我看別人畫畫時,明明就是用簡單的線條,輕松勾勒即成一幅美作,而我呢,畫的畫人不人,鬼不鬼。我大概真的沒有天賦吧,算了吧,不畫了。我煩躁地推開眼前的畫具,躺在床上,閉上眼睛。窗外,陰天,冷風一陣接著一陣。吱,門被推開,媽媽拿著橘子進來了,對我笑了笑說:“怎么?不畫了?要不先吃水果?”我拿起橘子,剝開,金黃的橘子瓣緊密地圍在一起,像個小拳頭。我邊把橘子肉放進媽媽嘴里邊說:“我沒畫畫的天分呀,別人輕松幾筆畫出來的就好看極了,我不行!”媽媽拿過橘子肉說:“吃個橘子還得剝皮,付出努力,就會有天賦!”我一愣:是呀,吃個橘子尚且得先付出才有甜蜜,我才剛學畫畫,就想有別人學了幾年的成就,未免也太天真了,沒有付出何談有沒有天賦呢!我重新坐好,拿起畫筆,靜下心來慢慢地畫。一根一根線條地練習鋪排,一點一點顏色地練習明暗。一天天不厭其煩地畫,一天天不厭其煩地修改,天天地付出,畫作也一天天地進步。最后,當我的畫作代表書畫社參加比賽時,我知道,所謂的天賦也就從我的畫作里流露出來了:線條柔和,人物的高光,明暗部處理細致。我也知道,天賦來源于一天天的付出,付出了努力,付出了時間,付出了熱愛,天賦會不請自來!吱,門開的聲音打斷了我的回憶。哥哥進來的時候,一股橘子的清香也自門而入。“英語很難吧?你也許沒有語言天賦,算了吧!”“哈!我先吃個橘子,然后我告訴你,我能行!”我邊說邊走出房間。是的,一個橘子告訴我,我能行,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天賦自然就有了!【點評】本文作者用插敘的手法寫了自己初學畫畫時,認為自己沒有天賦而傷心失落。媽媽以吃橘子尚且要付出“剝”這個過程啟發了她,讓作者從中受到啟發,重新練習取得了成功。文章詳略安排精當,圍繞著“所謂的天賦就是來源于付出”的立意選材。學畫畫初始和受到媽媽啟發時的內容詳寫,受到啟發后的內容略寫,詳略得當。三、我們每天都在路上。生活路上有歡笑,學習路上有艱辛,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路上,我們有堅實的腳步,有豐富的體驗,有無盡的期盼與思考。請以《在路上》為題,自定文體,寫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提示】:1.認真審題,想一想"在路上”的含義,確定合適的立意。2.“在路上”可能引發你很多聯想。構思時要思考材料與立意的契合度,恰當選取材料。3.根據布局謀篇的要求,先與同學交流自己的寫作思路,互相提出改進完善的建議,再根據同學的建議,列出寫作提綱,完成寫作。【寫作分析】這是一道給材料的命題作文題。材料中列舉了諸多“路”,這些路都是延伸出的“路”的象征義。生活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我們歷經各種體驗;學習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我們雖有艱辛,但也有豐厚的收獲;追求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我們有無盡的期盼和思考。由此拓展開去,我們還可以賦予“路”其他的象征義,比如讀書之路、進取之路、拼搏之路、成功之路、人生之路等。【佳作展示】在路上一條路并不因為它路邊長滿荊棘而喪失美麗,旅行者照舊向前進。——《紅與黑》望盡天涯路當我第一次踏上鋼琴之路時,我就明白,我不是一個音樂天才,我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很快,我就遇上了挫折——別的同學指下流淌出的,是清澈的小溪,向前向前,最終匯入大海;而我的琴聲卻總是在路上遇見石頭和高山,斷斷續續,難以前行。我心中焦急又惆悵,正如晏殊《蝶戀花》里那一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路難偏要行炙熱的陽光,燥熱的空氣,一首曲子練習了無數次,我睜著酸澀的雙眼盯著琴譜,雙手機械地按壓著琴鍵,琴聲仍晦澀停滯。放棄還是堅持?雙手用力一拍琴鍵,在心中無聲地怒吼:“難道我就這樣放棄了嗎?不行!李白即使嘆道‘行路難,行路難’,但也仍堅信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又怎么能因為這一點坎坷就消極畏縮!”深呼吸,平復心情。我緊蹙眉尖,強忍指縫間怪異的黏膩和手腕處的疼痛,任憑汗水布滿額際,任憑肩膀的酸痛蔓延,我仍執著地彈奏著,彈奏著,仍執著地在學琴的路上走著,走著……花明路不迷夜間,月光,純凈,清冷。我已數不清這是第幾個夜晚。手指輕輕搭上黑白相間的琴鍵,毫無意識地抬指,下壓,手指在琴鍵上舞蹈,抬放自如。抬手,一曲終了,余音繞梁,久久不散。我意猶未盡,手微微發抖,嘴角微微揚起,眉眼間神采飛揚。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我知道,因為堅持,我到達了想要的彼岸。我相信,只要堅持,總有一天我能到達陽光燦爛的遠方,那時,一路上的荊棘將會化成花朵,寒風中也會漾滿溫柔與笑意。為此,我,在路上!一直在路上!【點評】文章圍繞著“在路上只要堅持定能到達彼岸”的立意,選取了學鋼琴路上的艱辛來行文,詳寫了學鋼琴路上遭遇挫折后的做法,表現了路上雖有坎坷,但自己仍會熱愛并堅持前行的態度,材料的選擇和立意契合度高,詳略得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