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3.2推動高質量發展【教學目標】1、理解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2、識記高質量發展的內涵3、理解怎樣推動高質量發展【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增強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待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轉化,用全面的觀點理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原因和措施。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發展實體經濟重要性的科學認識。法治精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各參與主體必須遵循法律。公共參與:乘著高質量發展之風,為家鄉的發展建言獻策,喊出自己心目中的標語。【教學重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措施。【教學難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措施。從區域發展:2018年10月考察廣東期間,總書記在清遠指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廣東經濟總量已連續30多年居全國第一,但在區域發展層面,2022年,珠三角9市經濟總量占全省比例超過八成,粵東西北地區12市加起來占比不到兩成。此次考察選擇湛江,飽含著總書記對廣東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殷切希望。【議學任務一】個人思考及小組討論(3分鐘)1、根據議題材料,你認為總書記考察湛江的深刻寓意是什么?湛江為什么要進行高質量發展呢?2、“廣東經濟總量已連續30多年居全國第一”是否代表廣東已完成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你認為 “高質量”發展應該是怎樣的發展呢?二、展示目標010203為什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什么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重點)(難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是什么:推動高質量發展2、為什么:重要性:①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的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時代背景)②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現階段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地位)③國內矛盾:我國社會發展中的矛盾主要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要求我們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P39相關鏈接)④國際意義:提高發展質量,有利于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和諧安定。(1)全面的、綜合式的發展,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起點,逐步跨越經濟領域,向社會生活各領域滲透。(2)不是單一的經濟發展要求,而是在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綜合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拓展提升高質量發展 “高”?經濟發展≠經濟增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3、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4、高質量發展的特點:①這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領域)②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空間)③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時間)高質量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面對國內外產業對“碳”的廣闊需求,陳興杰響應推動林場轉型發展“碳中和”,以滿足國內國外的碳需求;依據三道溝林場“天然菜園子”的地區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成立有機農產品公司、大森林網絡生鮮網站、大森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為村民提供就業和股權,帶動林場人民增加收入,實現共同富裕,三道溝居民遷入邊河市,促進了城鎮化發展,為東北鄉村振興和區域發展提供了范式,這都體現了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材料中林場是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轉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呢?議學情境二構建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怎么做(重點)(1)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內涵)②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①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供給側改革改革原因: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主要在供給側。如:我國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我國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購買的商品已從珠寶首飾、名包名表、品牌服飾、化妝品等奢侈品向電飯煲、馬桶蓋、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產品的供給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結構性有效供給不足。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消 費出 口投 資勞動力土 地資 本技 術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供給側需求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側刺激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擴大內需消費升級判斷供給側與需求側①根據要素來判斷。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②根據原因來判斷。供給側改革基于生產決定消費,需求側改革基于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③根據內容來判斷。需求側改革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來提高總需求,而供給側改革強調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有效利用。(2)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新型工業化是發展經濟學概念,指知識經濟形態下的工業化,增長方式是知識運營,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態化是其本質特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體經濟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科技創新(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①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②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拓展: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農業強國”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重要性: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措施:把“三農”放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①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②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一)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共建園區、對口幫扶、轉移支付、區際利益補償等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不斷豐富完善,區域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明顯增強。)(二)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增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國土空間體系。(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和邊境地區等,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上。)(四)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升發展優勢區域綜合承載能力。(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動城市群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5)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含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指的是古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中國內陸和沿線國家,主要是通過陸路運輸和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來加強區域聯系和經濟合作。“一路”則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涉及到海洋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通過構建海上物流通道和港口建設等措施,加強地區經濟發展和貿易合作。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6)推進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經濟發展總方針)① 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理念)②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主題)③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格局)④ 以教育、科技、人才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支撐)時政鏈接:習總書記指出東北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門戶,在暢通國內大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要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始終堅持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頭等大事,多措并舉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要加強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平。要加大數字貿易、知識產權、跨境人員流動、跨境數據流動等領域的創新探索,推動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開放。要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發展改革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推進東北全面振興行動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習書記的話體現了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呢?要堅持擴大內需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貫徹新發展理念總結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措施(怎樣構建新發展格局?)1.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5.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6.總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怎么樣推動高質量發展1、 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2、建設現代產業體系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5、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6、 總體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高質量發展含義1、首要任務是什么——高質量發展3、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或意義—為什么怎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1、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時,指出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下列符合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做法是①增加居民收入,著力培育高端產品和服務消費②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結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③全國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取得積極的效果④通過稅收調節信貸支持推動投資經濟穩步增長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A針對訓練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種尋求經濟新增長新動力的思路,主要強調通過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創新)的配置優化、提高使用效率來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下列做法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的是( )①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進口國內市場需要的高質量產品 ②積極推動個稅改革,增加稅前抵扣項目,減輕居民稅負 ③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打造中國產品優質名片 ④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生產高質量多樣化的產品滿足市場需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需求側需求側拔河、插秧、趕小豬,鄉村燃起“土味”運動會,帶動了體育興村的鄉村振興新模式。某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攀巖項目,抱回了“全國攀巖第一村”的金字招牌,連續4年舉辦了全國美麗鄉村攀巖系列賽,吸引游客10多萬人次,促進村集體年均增收150萬元。體育興村的創新實踐有利于( )①創造以城帶鄉新機制,促進農民增收②提高農民健康水平,推進鄉風文明建設③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④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壯大集體經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典例分析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下列傳導路徑中,能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是( )A.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優化營商環境→擴大我國對外投資規模B.增加銀行存款準備金→增加貨幣供給量→擴大國內消費需求C.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縮小居民收入差距D.整合國有企業資源→優化國有經濟結構→提升國有資本配置效率D典例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