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二課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第一框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探究與分享(一)結合探究成果,說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保持和踐行初心的。2021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查找資料,了解與黨的創建有關的歷史紀念物背后的故事,完成下表。名稱 紀念物的位置 紀念物背后的故事北大紅樓 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上海中共一大會址 上海市黃浦區興業路紅船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探究與分享(一)名稱 紀念物的位置 紀念物背后的故事北大紅樓 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 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活動基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 上海市黃浦區興業路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簡稱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1921年7月23日至30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紅船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 1921年,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會議從上海轉移至浙江嘉興,在南湖的一條游船上勝利閉幕,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井岡山革命烈士 紀念碑 江西省井岡山市 1927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西柏坡“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五位領袖銅鑄像 河北省石家 莊市平山縣 西柏坡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黨中央和毛澤東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有“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中國命運定于此村”的美譽。答案:(1)探究與分享(一)答案:(2)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無論是處于順境還是處于逆境,都從未動搖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圍繞救國、興國、強國的歷史邏輯,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持續推進改革開放,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鮮明體現了黨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政治追求。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努力奮斗,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黨的性質和宗旨1、黨的產生和性質(1)產生:(2)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7年6月,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建立。馬克思、恩格斯在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相關鏈接2、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宗旨(1)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是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1)根本立場:人民立場(2)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黨的性質和宗旨的要求:(2)在任何時候,黨都應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與人民同甘共苦,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更不允許任何黨員凌駕于群眾之上。(3)全體共產黨員要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把握歷史發展大勢,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始終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習近平(一九九〇·七·十五)中夜,讀《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是時霽月如銀,文思縈系……相關鏈接黨的好干部 焦裕 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探究與分享(二)結合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談談你對毛澤東這段文字的理解。《為人民服務》是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的會上的講演。張思德是四川省儀隴縣人,1933年參加紅軍,1937年入黨。他參加過長征,作戰機智勇敢,曾多次負傷,后因病留在延安做警衛工作。他勤勤懇懇,不計名利,主動要求承擔燒木炭這一又臟又累而對技術要求又高的工作。1944年9月5日,在安塞縣(今延安市安塞區)石峽峪燒炭時,炭窯崩塌,張思德為保護戰友英勇犧牲,年僅29歲。張思德(版畫)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探究與分享(二)答案: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它除了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1)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2)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因此,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二、黨的執政理念----1、原因立黨為公、執政為民(1)立黨為公,就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都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2)執政為民,就是黨的全部工作必須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2、內涵:(3)具體表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期盼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達到更高水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3、措施:(1)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牢記執政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堅持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2)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要堅持人民立場和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切實做到緊緊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探究與分享(三)結合十八洞村的變化,談談你對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解。2013年,習近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當地縣委縣政府以這一思想為指導,立足自身,敢想敢干,緊扣“精準”二字,下足功夫。他們精準識別貧困對象,精準發展支柱產業,找準村里所具備的勞務經濟、特色種植、特色養殖、苗繡、旅游服務五個優勢;精準改善基礎設施,先后實施農村“五改”(改廁、改水、改圈、改廚、改路)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精準扶貧激發出了十八洞村人走出貧困的志向和動力。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的十八洞村由深度貧困村到13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由默默無聞的苗寨到鄉村旅游勝地,由精準扶貧首倡地到全國精準扶貧典型,為全國的脫貧攻堅樹立了榜樣。十八洞村竹子寨探究與分享(三)答案:①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黨的全部工作必須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地縣委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當地實際,精準發展支柱產業,找準村里所具備的優勢,發展特色經濟。②派駐工作隊,從村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助推了十八洞村的發展,真正做到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3)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必須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探究與分享(四)探究與分(四)答案:(1)“我”的愿景與自己的實際相符即可。四位采訪對象可以選擇:同學、老師、家長等。(2)其中的共同之處:人們的愿景基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而定。(3)機遇:國家的發展進程。挑戰:自己的主觀努力。(4)建議:抓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契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而不懈努力。(1)國家:到21世紀中葉,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2)人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3)民族: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宏偉藍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黨的性質: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執政理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根本立場:人民的立場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奮斗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決定知識綜合知識歸納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黨的執政理念黨的性質和宗旨黨的產生和性質原因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宗旨內涵黨的性質和宗旨的要求措施宏偉藍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