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1)協商民主地位: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協商民主:(2)渠道: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社會組織協商(3)意義:(1)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進黨和國家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2)有利于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和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3)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4)有利于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維護社會團結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6.2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第六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目 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第一目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第三目 我國的宗教政策與法律議題一怎樣理解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議題二為什么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總議題:如何全面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如何理解我國的宗教與法律議題三探究與分享議題一:多元一體,一家親——我國的民族格局有何特點?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樂章中人民始終是主旋律,56個民族是一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請同學們說說我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民族格局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各民族對國家的貢獻?基于這一特色國情,我國行政區域設置有何獨特之處?1.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是我國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運共同體,多元一體是我國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點。民族格局特點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另一方面, 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個統一的命運共同體中。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貢獻成果分享議題一:多元一體,一家親——我國的民族格局有何特點?項目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別行政區目的 便于國家行政管理 ,有利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團結 。 是為了解決民族問題而實行的區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結合。 是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導下賦予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制度。適用區域 省、市、縣、鄉等 適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 適用港澳臺等地區自治程度 / 自治程度低于特別行政區 自治程度較高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民族區域自治法》 《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知識擴展議題一:多元一體,一家親——我國的民族格局有何特點?2.我國行政區域的類型: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別行政區。2.我國行政區域的類型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特別行政區自治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行使高度自治權民主集中中國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別行政區都必須接受中央政府統轄。成果分享議題一:多元一體,一家親——我國的民族格局有何特點?國家主權地方性的自治權≠主權(國家集中行使)①含義:一個國家在所轄領土范圍內獨立處置內政、外交事務而不受他國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權力。②基本特征:對內至高無上新,對外獨立自主性。③中國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一部憲法、一個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別行政區都必須接受中央政府統轄。在國際交往中,我國的主權由中央政府統一行使。①含義: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物的權力。②權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自治權(體現民主)厘清認識議題一:多元一體,一家親——我國的民族格局有何特點?3月28日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63年前,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徹底推翻了“三大領主”的黑暗統治,徹底摧毀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百萬農奴不再是“會說話的牛馬”,不再是“除了自己的影子一無所有的奴隸”,從而獲得了做人的自由和尊嚴,真正成為國家、西藏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從此,西藏昂首闊步地走上了社會主義康莊大道!如今,西藏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今,15年公費教育全面實施,醫療衛生機構覆蓋城鄉……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了72.19歲。”“如今,……不少群眾吃上了‘旅游飯’‘生態飯’,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結合視頻和材料,思考:1.西藏巨變說明形成了怎樣的民族關系?2.西藏的發展成就側面反映出我國處理民族關系堅持怎樣的方針,基本制度?探究與分享議題二:方針政策,促和諧——怎樣促進各民族和諧發展?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高舉民族平等的旗幟,鏟除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①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新型民族關系的建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③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族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實現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成果分享議題二:方針政策,促和諧——怎樣促進各民族和諧發展?1.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2.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方針基本方針 含義 原因或意義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依法平等地履行應盡的義務。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我國各族人民都對祖國的文明作出了貢獻,都是國家的主人。各民族在平等基礎上和諧相處、友好往來、互相合作、共同奮斗。意義:民族的團結、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一的基礎。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原因: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是國家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成果分享議題二:方針政策,促和諧——怎樣促進各民族和諧發展?可借助“關鍵信息”來區分三方針:民族平等:“無優劣之分”“權利和義務平等”“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人大代表”“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風俗習慣”;民族團結:“和睦”“合作”“共同奮斗”“反對民族分裂”“相互離不開”;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對民族地區的財政、政策支持”“對口支援民族地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治基礎各民族共同繁榮前提條件物質保證1.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方針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2.我國的民族差別正逐漸消失。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提示: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方針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提示:我國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現了平等,但各民族之間的差異將長期存在。提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厘清認識議題二:方針政策,促和諧——怎樣促進各民族和諧發展?2021年12月《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發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好不好、行不行,中國人民最有發言權”。結合視頻和教材內容分析解讀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探究與分享議題二:方針政策,促和諧——怎樣促進各民族和諧發展?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處理民族關系的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1)含義≠居住成果分享議題二:方針政策,促和諧——怎樣促進各民族和諧發展?前提和基礎自 治 地 方自 治 機 關核 心 內 容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自治權依法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依法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保護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遺產,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1234自治權:123前提和基礎、特點、地位、重要性4前提和基礎特點地位重要性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是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制度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保證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符合我國國情,在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在加強民族平等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成果分享議題二:方針政策,促和諧——怎樣促進各民族和諧發展?2.原因:根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大雜居、小聚居、相 互交錯”的民族分布特點,以及各民族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 民族關系,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重要性:1.地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一個重要制度保障。2.作用:既保證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做主。實踐證明,它符合我國國情,在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在加強民族平等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總結:(2)為什么要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要性:1.從根本上是由我國國體決定的: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要切實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①要充分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切實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推動民族自治地方發展。②維護國家尊嚴,依法處理矛盾和問題,依法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堅決反對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進行的滲透、破壞活動。③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進群眾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如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①要充分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切實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推動民族自治地方發展。②維護國家尊嚴,依法處理矛盾和問題,依法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堅決反對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進行的滲透、破壞活動。③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進群眾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 護民族權益打 擊分裂勢力深化團結教育必須補充:(4)還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5)堅持和維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6)堅持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7)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知識歸納:怎樣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判斷正誤提示:民族區城自治制度以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2.民族區城自治制度以民族平等為前提和基礎。( )×3.我國在少數民族居住區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提示:聚居區≠居住區,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1.我國正在形成并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提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已形成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4.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區、自治縣、民族鄉。( )提示: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不包括民族鄉。×6.2(上)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課堂小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我國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點:多元一體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3.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平等、團結、共同繁榮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表現、貢獻、行政區劃民族問題答題思路:民族關系+方針+制度(地位+意義)1.“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①中華民族是我國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運共同體②多元一體是我國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點③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了我們偉大祖國的疆域④五十六個民族不分彼此,沒有差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練習鞏固2.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少數民族代表320名,占全國人大代表名額的12%左右,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有1名代表。這體現了( )A.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B.民族平等的方針C.各民族事實上不平等D.民族團結的方針B練習鞏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