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馬說》導寫案—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馬 說①韓 愈世有伯樂②,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③辱于奴隸人④之手,駢死⑤于槽櫪⑥之間,不以千里稱⑦也。馬之千里者,一食③或③盡粟一石⑩。食 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且 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 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執策而臨 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①選自《韓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這是作者《雜說》四篇中的第四篇。題目是后人加的。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②〔伯樂〕本名孫陽,字伯樂,春秋時秦國人,擅長相馬。③〔祗(zhǐ)〕同“衹”(“只”的繁體字),僅。④〔奴隸人〕奴仆。⑤〔駢(pián)死〕(和普通馬)一同死。駢,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⑥〔槽櫪(li)〕馬槽。⑦〔不以千里稱〕不以千里馬而著稱,指人們并不知道。⑧〔一食〕吃一次。⑨〔或〕有時。⑩〔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食(sì)〕同“飼”,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讀音和意思與此相同。 〔外見(xiàn)〕表現在外面。見,同“現”。 〔且〕猶,尚且。 〔策之〕用馬鞭趕它。策,馬鞭,這里是動詞,用馬鞭驅趕。 〔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 〔食之不能盡其材〕喂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材,才能、才干。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臨〕面對。 〔其真無馬邪〕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其,表示加強詰問語氣。課文說明一、關于作者及寫作背景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早孤,由兄嫂撫養,刻苦自學。唐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后因事被貶為陽山令,赦還后,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后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后官至吏部侍郎,病逝后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北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在文學方面,他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陳言務去”“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世影響很大。他的詩歌風格奇崛雄偉,力求新警,但有時流于險怪。又善于鋪陳,好發議論,后世有“以文為詩”之評,對宋詩影響很大。詩與孟郊齊名,并稱“韓孟”,有《昌黎先生集》傳世。《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說》的姊妹篇。二、內容分析“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馬說》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三、參考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雖然有很名貴的馬(即千里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同步練習一、閱讀課文,完成各題。1.解釋加粗字的含義。(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2)不以千里稱也(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對下面加粗的字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A.故雖有名馬(雖然)雖有千里之能(即使)B.一食或盡粟一石(shí 吃)食之不能盡其材(sì 同“飼”,喂)C.策之不以其道(用馬鞭驅趕)執策而臨之(馬鞭)D.其真無馬邪 (表示加強詰問語氣)其真不知馬也!(他們)3.下面加粗的“之”字的用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馬之千里者(賓語前置的標志,不翻譯)B.雖有千里之能(助詞,的)C.策之不以其道(代詞,代千里馬)D.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不翻譯)4.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語氣特點。(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嗚呼!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5.說說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什么觀點,寄寓了怎樣的情感。6.這篇短文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馬”,卻不顯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馬”的方式有哪幾種 各具有怎樣的效果 7.閱讀下面的短文,結合課文,談談你對人才問題的看法,不超過100字。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③,豈借才于異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德彝慚而退。——《資治通鑒·唐紀八》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名倫,字德彝,唐代官員,官至尚書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國家達到大治的人。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龍 說①韓愈龍噓氣②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③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靈怪矣哉!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⑥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云從龍。”既曰:龍,云從之矣。【注釋】①《龍說》,是《馬說》的姊妹篇,文中的龍和云分別喻指君與臣。②噓氣:吐氣,呼氣。③茫洋:遼闊無邊際的樣子。④感:同“撼”,搖動,震動。⑤汩(gǔ):淹沒。⑥神:這里是顯示的意思。1.請為加點詞選擇恰當的選項。加粗詞 詞義選擇 選擇云固弗靈于龍也 A.固不知子矣B.求之下游,固顛C.汝心之固 (1) 薄日月 A.薄暮冥冥B.不宜妄自菲薄C.厚積薄發 (2) 乃其所自為也 A.乃記之而去 B.乃不知有漢C.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3.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三、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乙】景公問晏子曰:“蒞①國治民,善為國家者何如 ”晏子對曰:“舉賢以臨國,官能②以敕民,則其道也。”公曰:“雖有賢能,吾庸③知乎 ”晏子對曰:“賢而隱,庸為賢乎 吾君亦不務④乎是,故不知也。”公曰:“請問求賢 ”對曰:“觀之以其游⑤,說⑥之以其行。君無以靡曼⑦辯辭定其行,無以毀譽非議定其身。如此則不為行以揚聲⑧,不掩欲以榮⑨君。故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夫上士難進而易退也,其次易進易退也,其下易進難退也。以此數物者取人,其可乎!(選自《晏子春秋》,有刪改)【注釋】①蒞:治理,下文的“臨”“敕”與此同義。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職。③庸:怎么,哪里。④務:致力,專門從事。⑤游:交游,交結的朋友。⑥說:評說,評論。⑦靡曼:指言辭華麗。⑧聲:名聲,聲譽。⑨榮:通“營”,迷惑。1.下面句子中加粗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食不飽,力不足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B.策之不以其道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C.善為國家者何如 弗學,不知其善也(《雖有嘉肴》)D.夫上士難進而易退也 是進亦憂,退亦憂(《岳陽樓記》)2.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1)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2)以此數物者取人,其可乎!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三處)故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4.【甲】文中“千里馬”喻指 ,“伯樂”喻指 。【乙】文中,晏子向景公建議的治國方法是“ ”。(用原文回答)。5.在對待“賢能”的問題上,景公與“食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四、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各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馬至者三。(《戰國策 千金求馬》)【注】①涓人:國君身邊的侍從。②期年:滿一年。1. 請解釋下列加粗詞在文中的意思。(1)駢死于槽櫪之間 駢: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3)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以: (4)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捐: 2. 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2)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3、【乙】兩文都借于里馬表達了作者的人才觀,但在寫法上卻有很大的不同,從表達方式上看【甲】文以_______為主,【乙】文以_______為主。4、【甲】【乙】兩文中“千里馬”的命運截然不同,請簡答它們的不同之處。 五、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乙】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馬②。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③而黃。”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驪⑤。報穆公,穆公不說,召伯樂,曰:“子所薦求馬者,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馬也?”伯樂曰:“皋之所觀,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馬至,果天下之馬也。(《九方皋相馬》,有刪改)注:①姓:指子孫。②天下之馬:指天下最好的馬。③牝(pìn):母馬。④牡:公馬。⑤驪(lí):純黑色馬。1.下列加粗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飽,力不足B.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馬C. 才美不外見 請見之D. 鳴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無馬邪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穆公見之,使行求馬。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 甲文通過對千里馬不遇伯樂的議論,表達作者對賢才難遇明主的憤懣,寄寓著對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B. 乙文通過記敘伯樂舉薦九方皋為秦穆公尋找天下最好的馬的故事,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獨具慧眼,看其實質。C. 甲文中表明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真不知馬”。D. 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興,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馬,想當然地認為這不是天下最好的馬。4.關于人才問題,甲乙兩文給我們哪些啟發?參考答案一、1.(1)辱:受屈辱。(2)稱:著稱。(3)等:等同,相等。2.A(“雖”有“雖然”和“即使”兩個意思,前者表示既成事實,后者表示將來和假設。這里兩個都是“雖然”)3.A(定語后置的標志)4.(1)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陳述語氣)(2)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不能辦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反問語氣)(3)唉!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詰問、感嘆語氣)5.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有了伯樂,才能發現人才”的觀點,并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發現和選用人才的伯樂卻不常有。這寄寓了作者對人才遭屈辱、被埋沒的感慨悲憤之情。6.(1)直稱。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嚴正。(2)暗稱。如“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雖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稱。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詞,都是指稱千里馬的,表意簡潔含蓄。7.從課文和課后所給材料來看,每個人都可能是“人才”,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用人者要善于發現和使用其長處,不應求全責備,更不應因某種私利而拒絕人才。二、1.(1)B (2)A (3)B2.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3.象征(借物寓意)。本文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參考譯文】龍吐出的氣形成云,云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云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這云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云,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借的云,實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妙啊,龍所憑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說:“云跟隨著龍。”那么既然叫做龍,就應該有云跟隨著它啊!三、1.D都是“在朝做官”的意思(A足:充足/值得。B之:代詞,代千里馬/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善:善于/好的方面)2、(1)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2)憑著這幾種情況來選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3.故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4.(1)人才 善于發現和選用人才的人 舉賢以臨國,官能以敕民(2)景公:有求賢的主觀愿望,虛心求教。食馬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乙文參考譯文】景公問晏子說:“治理國家和民眾,善于治理國家的人怎樣行事 ”晏子回答說:“任用賢人治理國家,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職來治理百姓,就是他的辦法。”景公說:“即使有賢能之人,我怎么能發現呢 ”晏子回答說:“賢能而隱居,怎么能算作賢人呢 您也沒有致力于這方面,所以沒有發現。”景公說:“請問求賢的方法是什么呢 回答說:“從他交游的人觀察他,用他的行為來評論他的品行。君王不要以華麗的言辭來判定他的品行,不以非議判定他的品性,這樣,(他)就不會故意做出某種舉動來張揚名聲,也不會掩蓋自己的目的來迷惑君王了。所以通達時看他都做些什么,困頓時看他不做什么事;富有時看他向外分放什么,貧窮時看他不要什么。最賢能的人不輕易進身為官而容易引退,次一等的人能輕易為官也能輕易引退,再次的人能輕易為官而不易引退。憑著這幾種情況來選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四、1. (1)并列 (2)同“飼”,喂 (3)用 (4)舍棄,浪費2. (1)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2)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3. 議論 記敘(敘述)4. [甲]文中的“千里馬”因為不能得到統治者的賞識、任用,最終不能“以千里稱”。[乙]文中的“千里馬”因為君主渴求并能夠采納正確的建議,而得以脫穎而出。五、1. B(安:怎么,哪里)2. ①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②秦穆公接見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尋找好馬。3.D4.《馬說》啟發我們要善于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不要埋沒人才。《九方皋相馬》啟發我們使用人才要看重其真正的能力(實力);還要善于推薦人才,這樣才能薪火相傳。初中古詩文同步學習28初中古詩文同步學習 · 目錄上一篇古詩文同步學習:課外古詩詞誦讀【九下(1)】下一篇古詩文同步學習:《曹劌論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