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言文全解精練參考答案中考對接三峽1.(1)逆流而上(2)延長(3)看,回頭看對接訓練(4)就是-、1.B2.A2.A3.(1)酈道元南北朝地理學文學3.(1)這(白帝和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2)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重慶奉節多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馭著長風,也湖北宜昌(3)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素不覺得(比它)快。(2)登上山走了一湍綠潭回清倒影哀傷悲涼寒氣透骨里多路,就看見山泉汩汩地往下流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4.第一問: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二、1.(1)于,在(2)同“缺”(3)直立像秋水小而清冷。第二問:危壁出泉:疏竹掩映。屏障的山峰(4)早晨的陽光,這里指太陽(5)大的土山,這里泛指山陵短文二篇(6)即使(7)肅殺,凄寒(8)延長對接訓練(9)傳來-、1.A2.C3.D4.D2.沿溯朝暮5.(1)陶弘景南朝齊梁(2)山川之3.峽谷深澗懸泉瀑布急流綠潭高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猿怪石古柏寒林實是欲界之仙都(3)蘇軾文集蘇軾4.寒肅凄哀子瞻東坡居士文學散文蘇洵5.點明了地點和范圍。蘇轍三蘇(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6.(1)到(2)有的(3)停止(4)快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曠達(5)資料,(書上)記載(6)稱贊二、1.信給謝中書的信7.一到那里,感到特別欣喜,才相信耳聞2.(1)對偶、夸張(2)對偶、借代不如親眼所見。3.通過寫人間奇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8.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然的喜愛之情。9.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4.A5.B哀轉久絕。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6.賞月的閑適,被貶官后的淡淡哀愁,面過萬重山。對挫折的豁達。118參考答案中考對接愛和歸隱山水之后的愜意自得之情。文1.(1)考慮,想到(2)共同,一起(3)有句運用排比、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描時(4)命名繪了石門山山高谷翠、壯麗秀美的自然2.B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山水的熱愛和歸隱3.(1)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山水之后的愜意自得之情。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中考對接(2)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面南稱1.(1)隨著,順著(2)至,到達2.D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3.(1)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4.C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2)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與朱元思書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對接訓練4.寧靜淡泊或淡泊名利,向往寧靜閑適的生活-、1.B2.D3.C4.B唐詩五首5.(1)吳均南朝梁叔庠吳均體(2)先總后分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對接訓練比喻夸張清澈湍急山高樹多一、1.A景美富春江兩岸群山(3)書信2.(1)王績唐代田園詩山水詩游記(寫景)散文(4)風煙俱凈天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2)唐朝山共色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姜姜鸚鵡二、1.(1)告(2)僅僅,只洲(3)唐代王維摩詰詩佛孟2.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浩然五律邊塞(4)李白唐代成韻。浪漫詩仙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3.蟬鳴鶴叫,水聲清越,猿猴啼叫,和諧(5)白居易樂天香山居士唐最動聽的聲音相互混雜,聲調悠長有音韻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之美二、1.(1)小牛,這里指牛群(2)看4.敘述敘述抒情不慕榮利、熱愛2.詩歌領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山水、歸隱自然、崇尚淡泊寧靜生活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5.“爭”“限”“含”“蓄”四字運用擬人手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法寫出了峭壁努力向上、孤峰阻擋的威的情懷。力、幽深山谷掩藏白云、深谷小溪集聚翠3.詩人在現實生活中輾轉漂泊,彷徨苦綠的秀美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山水的熱悶,找不到精神歸宿,又沒有真正的知119唐詩五首唐詩五首野望作者簡介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縣,后遷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唐朝著名詩人。王績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績一生郁郁不得志,除一度做過六合縣丞、太平丞等卑職外,大部分時間隱居于故鄉東皋村。他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自比阮籍、陶淵明。其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與唐初流行的浮靡詩風顯然有別。王績的田園詩繼承了陶淵明田園詩的特點,同時加入了他同樣深愛的謝靈運山水詩的特點,形成其獨特的田園山水詩風格。這種寄情山水別業的做法和詩歌風貌影響了宋之問、王維、孟浩然等后來的詩人,也直接影響了陳子昂。他對聲律發展的貢獻也功不可沒。作品簡介《野望》描述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有幾分彷徨和苦悶。這是王績的代表作。野望:跳望原野。33文言文全解精練中心思想全詩以樸素的筆墨描寫秋天傍晚的山野景色,在閑適的情趣中透露出詩人彷徨無依的莫名苦悶和與世俗不合的落寞情懷。寫作特點1.寫景與抒情融為一體,在情與景的交互作用中構成完整的意境。全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彷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地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悅。尤其是額聯頸聯,寫景極具特色,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2.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這首小詩雖寫田園隱居生活,卻表現了鄉居秋夜特有的美以及對這種美的心領神會,色調明朗,富于生活氣息。文言文注釋及評析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名師點評該歸依何方。東皋(gā0):地名,在今山西萬榮。作者棄官后前兩句化用曹操《短歌隱居于此。皋,水邊高地。薄暮:傍晚。薄,接近。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徙倚(xiy):徘徊,彷徨。依:歸依。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評析:首聯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表達內心的情愁。中間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物,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落暉:落日的余光。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34唐詩五首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物回歸家園。犢(d心):小牛,這里指牛群。禽:泛指獵獲的鳥獸。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評析:頷聯和頸聯寫所見。最后兩句抒發自己在現實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中孤獨無依,不得不追懷古代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采薇:采食野菜。薇,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交朋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全詩取境開闊,風格清新,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以“采薇”代指隱居生活。屬對工整,格律諧和,是唐初最評析:尾聯抒情,表達志向。早的五言律詩之一。文脈梳理時間:薄暮野望地點:東皋情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內容:樹、山、牧人、犢、馬黃鶴樓作者簡介崔顥(704一754),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進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寫詩,《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其早期詩作多寫閨情,流于浮艷輕薄。歷邊塞后,他的詩風大振,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尤其是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明人輯有《崔顥集》,《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3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文言文全解精煉】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 4《唐詩五首》(共18頁,pdf版).pdf 【文言文全解精煉】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 參考答案(pdf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