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言文全解精練愚公移山作者簡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稱“圄寇”“國寇”),是戰國前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畢生致力于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列子一生安于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其余篇章均已失傳。其中包括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等。作品簡介《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屬于文學體裁中的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常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在本文所述故事中,當時的生產力極不發達,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中心思想本文通過一個老人一愚公決心率領他的子孫們挖掉擋住他家出路的兩座大山,最后感動了天帝,天帝派了兩個神仙把山背走了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74愚公移山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的毅力,也說明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決心,有毅力,踏實苦干,堅韌不拔,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取得勝利。寫作特點1.對比手法的運用相當成功為了突出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強調矛盾可以互相轉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性,文中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去掌握這一哲理思想,文中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對比;為了說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顯示這一哲理思想所產生的威力,文中以智叟一開始的“笑而止之”與被駁后的“無以應”對比,等等,可以說全文在對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藝術形象的塑造。2.故事情節的安排比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揮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么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過討論,眾人商量了辦法,出現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不休,不料又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文言文注釋及評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名師點評太行: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王屋: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古今異義1.指通豫南方:指面積。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75文言文全解精練參考答案中考對接三峽1.(1)逆流而上(2)延長(3)看,回頭看對接訓練(4)就是-、1.B2.A2.A3.(1)酈道元南北朝地理學文學3.(1)這(白帝和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2)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重慶奉節多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馭著長風,也湖北宜昌(3)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素不覺得(比它)快。(2)登上山走了一湍綠潭回清倒影哀傷悲涼寒氣透骨里多路,就看見山泉汩汩地往下流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4.第一問: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二、1.(1)于,在(2)同“缺”(3)直立像秋水小而清冷。第二問:危壁出泉:疏竹掩映。屏障的山峰(4)早晨的陽光,這里指太陽(5)大的土山,這里泛指山陵短文二篇(6)即使(7)肅殺,凄寒(8)延長對接訓練(9)傳來-、1.A2.C3.D4.D2.沿溯朝暮5.(1)陶弘景南朝齊梁(2)山川之3.峽谷深澗懸泉瀑布急流綠潭高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猿怪石古柏寒林實是欲界之仙都(3)蘇軾文集蘇軾4.寒肅凄哀子瞻東坡居士文學散文蘇洵5.點明了地點和范圍。蘇轍三蘇(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6.(1)到(2)有的(3)停止(4)快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曠達(5)資料,(書上)記載(6)稱贊二、1.信給謝中書的信7.一到那里,感到特別欣喜,才相信耳聞2.(1)對偶、夸張(2)對偶、借代不如親眼所見。3.通過寫人間奇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8.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然的喜愛之情。9.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4.A5.B哀轉久絕。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6.賞月的閑適,被貶官后的淡淡哀愁,面過萬重山。對挫折的豁達。118參考答案中考對接愛和歸隱山水之后的愜意自得之情。文1.(1)考慮,想到(2)共同,一起(3)有句運用排比、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描時(4)命名繪了石門山山高谷翠、壯麗秀美的自然2.B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山水的熱愛和歸隱3.(1)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山水之后的愜意自得之情。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中考對接(2)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面南稱1.(1)隨著,順著(2)至,到達2.D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3.(1)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4.C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2)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與朱元思書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對接訓練4.寧靜淡泊或淡泊名利,向往寧靜閑適的生活-、1.B2.D3.C4.B唐詩五首5.(1)吳均南朝梁叔庠吳均體(2)先總后分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對接訓練比喻夸張清澈湍急山高樹多一、1.A景美富春江兩岸群山(3)書信2.(1)王績唐代田園詩山水詩游記(寫景)散文(4)風煙俱凈天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2)唐朝山共色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姜姜鸚鵡二、1.(1)告(2)僅僅,只洲(3)唐代王維摩詰詩佛孟2.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浩然五律邊塞(4)李白唐代成韻。浪漫詩仙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3.蟬鳴鶴叫,水聲清越,猿猴啼叫,和諧(5)白居易樂天香山居士唐最動聽的聲音相互混雜,聲調悠長有音韻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之美二、1.(1)小牛,這里指牛群(2)看4.敘述敘述抒情不慕榮利、熱愛2.詩歌領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山水、歸隱自然、崇尚淡泊寧靜生活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5.“爭”“限”“含”“蓄”四字運用擬人手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法寫出了峭壁努力向上、孤峰阻擋的威的情懷。力、幽深山谷掩藏白云、深谷小溪集聚翠3.詩人在現實生活中輾轉漂泊,彷徨苦綠的秀美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山水的熱悶,找不到精神歸宿,又沒有真正的知11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文言文全解精煉】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 7《愚公移山》(共11頁,pdf版).pdf 【文言文全解精煉】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 參考答案(pdf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