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師說》學案檢測學習目標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梳理文章內容。2.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3.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二、學習過程(一)關于“說”“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屬議論文,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像現代雜文的風格。“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篇目舉例:《愛蓮說》、《馬說》、《捕蛇者說》、《少年中國說》、《黃生借書說》等。(二)作者介紹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三)古文運動唐代中期韓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種文體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他們提出“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故稱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來流行已久的駢文對立。它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散文文法。(四)寫作背景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監。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可以為官。因此,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尊“家法”而鄙師的心理。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五)預習檢測檢測字音句讀 ( ) 或不焉 ( ) 經傳( )近諛 ( ) 老聃 ( ) 傳道( )李蟠 ( ) 萇弘 ( ) 無少( )擇師而教之 ( ) 不恥相師( )(六)文本細研1、第一段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中心論點。說明需要老師。為什么需要老師?需要什么樣的老師?提出了怎樣的擇師標準?(原文原句回答)2、第二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是怎樣進行論證的?3、第三段中的舉例論證是?道理論證是?4、第四段交待寫作緣由,但仍隱含著作者的觀點,哪些句子可以表現作者觀點?答案(六)文本細研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2、對比論證古之圣人 —— 今之眾人擇師教子 —— 自身恥師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3、舉例論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如孔子。道理論證: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4、不拘于時能行古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