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春江花月夜》學案檢測學習目標1、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賞析本詩含蓄雋永、情景理渾然天成的詩情畫意。2、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及由此引發的對人生、宇宙的聯想與感慨,體會詩中表現的游子思婦的相思相愛之情;二、學習過程(一)作者簡介張若虛(約670年—約730年),揚州人,唐朝詩人。曾任兗州兵曹,以“文詞俊秀”而名顯 長安,開元初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其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二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有“一詞壓兩宋,孤篇蓋全唐”“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之譽,聞一多評價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另一首詩是《代答閨夢還》。(二)文題解讀此詩題材雖為游子思婦之傳統主題,但已擺脫宮體藩籬(在于對人生宇宙的思考和哲理闡發),予舊題以新意。(三)內容分層概括(四)文本細研1、文章標題包含了五個意象,你認為哪個意象是全詩的紐帶?本詩展現了它的哪幾種狀態?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這四句表現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意象來表現?3、本詩主旨。答案(三)內容分層1-8句,寫月下之景,表現月色無垠、月色純凈;9-16句,寫人生短暫、宇宙永恒的哲思;17-36句,寫思婦懷遠、游子思歸之情。(四)文本細研1、月在文中共出現15次,本詩以月升月落的時間順序為線索,分別寫了明月初升、月上中天、月漸西落、月沉江海的四種狀態。2、白云:其飄忽比喻游子的萍蹤不定。青楓浦:兩水分流之所,暗示離別之意。明月:引發相思之情的景物,有月圓人不圓之意。樓:思婦望月懷人之所。3、以江為場景,以月為主體,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游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