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課《西歐的思想解放運動》教學設計設計理念根據2017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基于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的邏輯、教學過程的環節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等,更重要的是在教學理念上要以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教學的本位、重點。故此,本課以“破繭”為全課的主題與明線,將抽象的“思想解放運動”具象化;“破三觀”為暗線,便于學生理解,提高其課堂興趣。借助學案與課件,創設歷史情境,問題引領,史料研讀,引導學生思考并參與課堂問題的探索,潛移默化地落實核心素養,真正實現以學生學習活動作為整個教學活動中心的“學習中心課堂”。(二)學情分析授課對象:高一學生優勢:學生在初中時對西歐思想解放運動的基本史實已有所了解,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基本的歷史思維能力;劣勢:對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兩個核心概念以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內在的發展脈絡認知有限,對思想運動與政治變革之間的雙向影響還缺乏認識。對策:以時間軸梳理相關史實(時空觀念),結合史料引導學生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對思想解放運動的實踐(唯物史觀),提升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能力。教學目標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理念的初步實現。史實:通過構建歷史年表,學生知道西歐思想解放運動中的重大事件的時空范圍,理解時代背景,落實時空觀念核心素養。史學:通過呈現西歐思想解放運動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解讀史料,解釋人文主義與理性主義這兩個核心概念,認識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從而理解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是對西歐思想解放運動的初步實踐,落實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史識:通過介紹西歐思想解放運動的代表人物,感受他們為了人思想的解放所作的不懈努力,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涵養家國情懷。重難點重點:理解西歐思想解放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淵源;難點:理解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通過板塊教學、史料教學、問題教學、情境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史料研讀、問題探究來突破重難點。教學思路1、導入新課:開門見山,直拋主題2、新課框架:主題引領,邏輯推導(1)西歐人的“繭”(2)“繭”內蘊育的矛盾(3)破“繭”歷程(4)重繭得脫,舞動新生3、課堂小結:提綱挈領,銜接新課二、教學過程(課前準備:分發導學案,展示課件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始學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四單元第8課《西歐的思想解放運動》。課標要求是了解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與資產階級革命之間的歷史淵源。我給本課取了一個標題叫作《破‘繭’成蝶,舞動新生——西歐的思想解放運動》。什么是西歐人的“繭”?他們又是如何破繭,開啟自由新生的呢?(一)西歐人的“繭”師:首先,我們來看三張圖片。(展示課件2)結合圖片,分析中世紀時西歐人的三觀如何?受到怎樣的束縛?生1:第一幅是上帝造人,體現了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生2:第二幅是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說明人有原罪,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生3:第三幅是最后的審判,說明來世有審判,對于今生要消極對待。師:大家說的都很好,總結來說中世紀西歐人的三觀就是:世界觀:以神為本;人生觀:禁欲主義;價值觀:消極處世。所以他們都受到基督教宗教神學的束縛。這樣的束縛持續了將近一千年,被稱為黑暗的中世紀。(二)“繭”內蘊育的矛盾但這樣的束縛并不是一直不變的,“繭”的里面正蘊育著激烈的矛盾。我們來看到14世紀的意大利。(展示課件3)通過地圖我們可以發現,意大利有很多的商貿中心、紡織業中心,這說明什么?生:意大利的工商業非常繁榮。師:對了,新興的資產階級追求財富和現世的享樂,關注人本身的發展,這就與當時基督教的意旨產生了深刻的矛盾。所以他們打著復興希臘羅馬文化的旗號,宣揚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展示課件4)破“繭”歷程1:人性復蘇,自由信仰師:文藝復興有哪些“破繭之作”?它們是如何破“繭”的?結合教材與初中所學,完成文藝復興主要成就簡表。國別 領域 人物 代表作品意大利 文學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美術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英國 文學 莎士比亞生:回答如下。師:結合材料,思考它們是如何宣揚“人文主義”的?(展示課件5)(1)發現“繭”中的自我材料1 “你再不用期望我的言語或手勢;你的意志已經自由、正直和健全,不照它的指示行動是一種錯誤;我現在給你加上冠冕來自作主宰。”——【意】但丁《神曲》,朱維基譯師:閱讀但丁《神曲》的部分內容,這體現了人文主義的什么內涵?生:從材料“你的意志已經自由、正直和健全”及“自作主張”可以看出對人意志的肯定,原來人要聽神的意志,現在可以依靠自己的意志。師:很好,所以這是對以神為本世界觀的突破,神的旨意變為人的判斷,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世界觀。材料2 我見她如此姣美地走過,我的靈魂戰栗,不敢飛向她;她發出陣陣嘆息,像在保衛自己,她是愛情之敵,也是我的冤家。哦,如果我沒錯兒,我在她高揚而陰郁的眉間,看到一絲憐憫的光芒,使我那顆憂傷的心豁然開朗。于是我又振作精神;我正想在她面前冒昧地作一番表白,可要說的話太多,竟不敢啟齒把話兒講。 ——《歌集》(節選)師:閱讀彼特拉克的《歌集》,這又體現了人文主義的什么內涵?生:從材料“姣美地走過,我的靈魂戰栗”、“我正想在她面前冒昧地作一番表白”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深陷愛情,非常渴望表達自己的感情。師:所以這又是一種突破,人生觀從原來的禁欲苦行到現在肯定自然的欲望;從憧憬來世的消極價值觀,轉變為積極追求現世幸福的價值觀。(展示課件6)師:觀察課件展示的三張圖,說出其名稱與作者。“美術三杰”展現了人怎樣復雜的內心世界?生1:第一幅是拉斐爾的《圣母像》,圣母很慈祥,很有母性光輝;生2:第二幅是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耶穌將要被賣的那個晚上的聚餐,門徒們懷疑誰要出賣耶穌,面面相覷;生3:第三幅是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表現圣母馬利亞抱著死去的耶穌的情景。她表面平靜,但內心非常悲痛,說明圣母也是人,兒子去世也會傷痛;師:大家說的都非常棒。總結來說,三個作品分別體現了兒子出生的喜樂、門徒背叛的猜疑、兒子去世的悲傷。“美術三杰”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現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這也是表達人文主義的一種方式。(2)與“繭”抗爭,爭取信仰自由(展示課件7)師:隨著文藝復興的發展,天主教會越來越被人們所質疑。因此,在最受教會壓榨的德國,率先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維登堡教堂門口張貼了一張“大字報”《九十五條論綱》,抨擊天主教推銷贖罪券的欺騙行為,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情境還原:請兩位同學分別扮演路德與天主教代表展開辯論,完成表格。天主教代表 馬丁路德權威論得救論事奉論教會論同學A代表天主教,同學B代表馬丁路德(課前學生已有準備)A:你們都要聽教皇的,他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B:不,教皇不是權威,圣經才是。圣經才是我信仰的唯一依據。A:人得救要靠善行,買贖罪券是積功德,是善行的一種。B:圣經告訴我們人的靈魂得救靠自己的信仰,贖罪券是騙人的東西!A:事奉上帝的人必須是一班特殊的人,像主教、神父、教士等。B:不,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可以事奉神。A:你大逆不道,我要開除你離開普世的大公教會!B:你們這么腐敗,我也要離開你們。我會建立獨立于你們的廉儉的德意志民族教會。(雙方不歡而散)師:兩位同學的辯論針鋒相對,非常精彩!總結來說,在權威論上,天主教主張教皇是最高權威,而馬丁路德認為是圣經;得救論上,天主教主張因行稱義,馬丁路德主張因信稱義;事奉論上,天主教主張圣品階級,馬丁路德主張人人平等;教會論上,天主教主張普世公會,而馬丁路德主張民族教會。(展示課件8)材料3 文藝復興理直氣壯地承認人性的合理性,熱情而坦然地享受現世生活;宗教改革追求真正的內心圣潔和精神自由而無須拘泥于外在的宗教形式……——摘編自趙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進》師:結合材料及教材內容,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分別破了什么繭?概括人文主義的含義。生1:文藝復興突破了壓抑人性的宗教戒律,肯定了自然的人性與欲望,主張享受現世生活;生2:宗教改革突破了天主教的權威統治,突破老舊的信仰形式,使人可以按照自己理性的自由去信仰。師:總結來說,它們分別突破的是壓抑的宗教戒律與天主教的神權統治。根據兩位同學的描述,我們認識到人文主義的含義就是主張一切以人為本(世界觀),宣揚個性解放(人生觀),追求現世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價值觀)。自由信仰是人運用自己理性的表現,表明人的解放從肯定人的欲望向運用人的理性發展。(展示課件9)材料4 “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師:莎士比亞宣揚的人文主義更加側重人的什么方面?人類運用這個武器開始破除哪些領域的繭?生:理性;自然領域與社會領域。師:是的,現在我們就進入到破繭歷程的第二個階段(展示課件10)破“繭”歷程2:科學之刃,啟蒙之光學習任務: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列出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的破繭先鋒。師:請同學們完成學案上的時間軸。生:回答如下(1)剖開自然領域的“繭”:科學革命師:首先是自然領域的科學革命,哥白尼的“日心說”否定了天主教會的“地心說”,開始改變了人們的宇宙觀。(展示課件11)師:根據提示與所學,概括牛頓的科學貢獻,完成學案相關內容,請同學回答。生1:太陽系與蘋果意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生2:三棱鏡折射白光為七彩光,代表牛頓的光學貢獻;生3:左下角的書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生4:右邊的是反射望遠鏡,月亮與海平面解釋的是潮汐現象的成因。師:思考科學之刃如何剖開人們神權世界觀的繭?生5:牛頓的科學貢獻推翻了原有的神權世界觀,推動了科學世界觀的形成。(2)剖開社會領域的“繭”:啟蒙運動(展示課件12)師:結合教材,回答:什么是社會領域的“繭”?生:一切束縛人的東西,包括專制王權與教會思想。(展示課件13)學習任務:結合教材,概括啟蒙運動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完成學案相關內容,請同學回答。人物 國別 思 想 主 張伏爾泰 法國孟德斯鳩盧梭亞當 .斯密 英國康德 德國生:回答如下教師活動:點擊宏課件1,分析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方案的目的是什么?生:制約與平衡,因為權力的集中容易導致專制。師:是的,所以他主張通過權力的分立來保證政治民主與人民自由。(返回課件13,點擊宏課件2)材料5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力而不論出身。人們應自由訂立社會契約,組成國家。……這是至高無上的人民主權,不可侵犯……為維護這一主權,必須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社會契約論》師:根據材料,概括盧梭的思想主張。生1:第一句體現了天賦人權;第二句體現了社會契約;第三句體現了人民主權;最后一句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返回課件13,展示課件14)材料6 隨著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完成,科學的理性傳統就基本確定下來。牛頓力學的理性光芒不僅照亮了自然界,而且通過霍布斯、洛克、亞當斯密等照亮了人類社會。洛克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杰出科學家,他批判神權統治,批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認為必須以“理性”為武器探索社會的“自然”基礎和規律。——姚慶海、楊學功《論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師:閱讀材料6,說明近代科學和啟蒙運動的關系,并概括理性主義的含義。生:啟蒙運動是對近代科學的繼承與發展。師:是的,啟蒙運動代表人物接受科學革命中所遵循的理性思想,以此探究社會規律,所以是對科學革命的繼承與發展。那由此我們也可以概括一下理性主義的含義。和人文主義的含義類似,它以什么為中心,主張什么?生:以理性為中心,認為自然界和社會都是有規律的,我們應該借助理性去認識世界。師:結合教材,我們知道理性主義崇尚理性,肯定客觀世界的規律性,提倡科學,重視知識,反對愚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性社會。(展示課件15)回顧破繭歷程:思考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之間有什么關聯?思考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關系。師: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主要是破的是神權統治,科學革命是破的是神權世界觀,而啟蒙運動要突破一切外在的權威。宗教神權和封建專制都是對人本身的壓迫。因此,不管是人文主義還是理性主義,都試圖完成人本身的解放,所以理性主義是對人文主義的繼承與發展。(點擊課件16)(四)重繭得脫,舞動新生材料7 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所以才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利,系得自被統治者的同意。如果遇到任何一種形式的政府變成是損害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權利來改變它或廢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材料8 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自由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師:破繭之后的西歐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舞動?分析西歐思想解放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之間有什么關系?生1:《獨立宣言》中提到人生而平等,就是天賦人權;人民有權建立政府,體現了人民主權;《人權宣言》提到人生來自由,并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體現自由平等的思想,所以它們都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生2:西歐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礎。師:美國《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宣言》的內容都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啟蒙運動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為主線的思想解放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啟蒙運動也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武器。(展示課件17)(五)小結師: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興起,而科學革命、啟蒙運動推崇的理性主義是對人文主義的繼承與發展。兩者共同組成了西歐的思想解放運動,最終促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最后一句話結束本課:破繭的自由是舞動新生的開始!謝謝大家。三、教學反思本課教學立意鮮明,主題為心,明暗雙線,板塊間環環相扣,課堂設計邏輯性較強;圖表梳理,材料多樣,落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素養;啟發式引導,探究性學習,體現以學生為主的課堂地位,在史料研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理解核心概念,培養歷史解釋能力;內容重組,突出重點,感知思想運動、政治變革是一定經濟發展的反映。(唯物史觀)困惑:如何協調與平衡繁雜的教材內容與有限的課堂時間之間的沖突;如何將核心概念更加深入淺出地表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