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作者簡介: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樹人,曾用名周樟壽,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吶喊》《彷徨》等。 二、內容概述:魯迅青少年時代價值取向和人生選擇的變化,大致分為四個階段,魯迅的青少年時代,他的價值取向和人生選擇經歷了一個復雜而深刻的演變過程,這一變化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一)魯迅少年時期的初步覺醒。在封建禮教和家庭傳統的熏陶下,他最初接受的是傳統的儒家教育,對科舉制度抱有一定的期待。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他開始接觸到新思想、新文化的沖擊,特別是閱讀了一些改革派的書籍和文章后,他的內心開始萌發出對舊有體制的質疑和不滿。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么,是否應該僅僅局限于追求功名利祿。(二)魯迅青年時期的激烈反叛。在這個階段,他更加深入地接觸到了新思想、新文化,開始更加明確地表達自己的反封建、反傳統的立場。他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討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命運。他通過寫作,猛烈地抨擊舊有的封建禮教和道德觀念,呼吁人們擺脫束縛,追求自由和平等。(三)魯迅留學日本期間的深刻反思。在異國他鄉,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開始對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進行更加深入的反思。他意識到,僅僅依靠反叛和抨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更加具體的行動和策略。他開始學習醫學,希望通過醫學來拯救國民的身體,進而拯救國民的靈魂。然而,在日本的經歷讓他意識到,醫學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國人的愚昧和麻木,于是他又毅然棄醫從文,希望通過文字的力量來喚醒國民的意識。(四)魯迅回國后的堅定實踐。在回國后,他更加積極地投身于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之中,用自己的筆桿子和行動來實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他寫下了大量具有深刻社會意義和文學價值的作品,如《狂人日記》、《吶喊》、《彷徨》等,用鋒利的筆觸揭露了社會的黑暗面,喚起了人們的覺醒和反抗意識。同時,他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如發起文學社團、組織文藝講習所等,為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四個階段,構成了魯迅青少年時代價值取向和人生選擇變化的完整軌跡。從最初的覺醒到激烈的反叛,再到深刻的反思和堅定的實踐,魯迅的人生選擇和價值取向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反映了他個人的成長和變化,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現代文學史和社會進步歷程。三、經典題目鏈接1.《朝花夕抬》是一部魯迅先生的成長史,它生動記錄了魯迅青少年時代的成長軌跡,班級開展了”探尋魯迅成長的足跡”的專題活動,請你參與活動。(探究影響)結合文中具體內容,說說《藤野先生》對“魯迅早年的生活經歷對他的人生產生的影響”。魯迅早年的生活經歷對他的人生產生的影響:| 留學日本 | 魯迅赴日留學,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 | 1. 開拓了魯迅的國際視野,使他接觸到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文化思想。2. 促使魯迅開始思考國家與民族的命運,為他后來棄醫從文,以筆為劍,喚醒國民意識奠定了基礎。 || 遇見藤野先生 |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的老師,他嚴謹治學、關愛學生的品質深深影響了魯迅 | 1. 藤野先生的嚴謹治學精神激發了魯迅對學術的尊重與追求。2.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愛讓魯迅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增強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鼓勵和支持,使魯迅在遭受挫折時能夠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 學習經歷與感受 | 在日本的醫學學習過程中,魯迅體會到了國民的愚昧與麻木,這使他深感痛心 | 1. 魯迅開始意識到醫學雖然能治病救人,但無法改變國民的精神狀態,于是他決定棄醫從文,用文字喚醒國民意識。2. 這段經歷讓魯迅更加關注社會現實,關注底層人民的命運,為他后來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和民主戰士奠定了基礎。 || 回國后的反思與行動 | 魯迅回國后,結合在日本的學習經歷和見聞,開始投身于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 | 1. 魯迅用銳利的筆觸批判了社會的黑暗面,喚醒了許多麻木的國人,推動了社會的進步。2. 魯迅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3. 魯迅的一生都在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而奮斗,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后人。2.分析一下魯迅童年生活?答:當我們深入探討魯迅的童年生活時,不禁會被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生活細節所吸引。魯迅,原名周樹人,出生于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童年生活既承載了家族的傳統期望,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當時社會變革的微妙影響。首先,魯迅的童年生活是受到嚴格家族規矩約束的。作為家中的少爺,他從小就被灌輸了尊卑有序、長幼有別的封建倫理觀念。在家族長輩的教導下,他學習了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這些學習不僅是為了日后能夠繼承家族事業,更是為了培養他成為一位有德有才的君子。然而,魯迅對這些枯燥的學習內容并不感興趣,他更渴望接觸外面的世界,了解新的知識。其次,魯迅的童年生活也受到了當時社會變革的影響。在清末民初這個動蕩的時代,各種新思想、新觀念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魯迅的家族雖然保守,但魯迅本人卻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他通過閱讀報紙、雜志等途徑,接觸到了許多新思想,這些思想在他的心中激起了波瀾,也為他日后成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奠定了基礎。再者,魯迅的童年生活還充滿了與小伙伴們的歡樂時光。盡管家族規矩嚴格,但魯迅仍然能夠在有限的自由時間里與小伙伴們一起玩耍、探險。他們一起捉蛐蛐、放風箏、打雪仗,這些無憂無慮的時光成為了魯迅心中最美好的回憶。在這些游戲中,魯迅不僅鍛煉了身體,還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解決問題。最后,魯迅的童年生活也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常常站在家族的藏書樓前,望著那些塵封已久的古籍和珍本,心中充滿了向往。他渴望打開這些書籍,探索其中的奧秘。這種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最終驅使著他不斷努力學習、不斷進步。綜上所述,魯迅的童年生活是一個既充滿傳統束縛又充滿新思想和新觀念碰撞的時期。他在這個時期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為他日后成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奠定了基礎。3.請模仿示例,根據小貼上進行撰寫。示例:阿長者,浙江紹興人也。小魯迅之保姆,無名無姓,生卒年不詳。其人黃胖而矮,青年守寡,有一繼子。阿長目不識丁,愛切切察察,喜無拘無束,明規矩,懂道理,對歷史故事略知皮毛,有時令人生厭,但其熱心淳樸,曾千方百計為迅哥購得《山海經》一書,令迅哥大為感激,多年后仍念念不忘小貼士 小傳特點:1.可以用第一或第三人稱,寫出個人經歷的全就,交代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經歷等。內容必須具實。2.著重放在幾件典型事件上,不能寫成小說或故事。3.基本采用客觀敘述的方式。要有全面、客觀、公正的態度,切總主觀色彩過濃地大段評論。請用第一或第三人稱,在下面撰寫魯迅小傳。(200字左右)答:【答案】示例: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早年留學日本,深受現代思想影響。回國后,他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用筆桿子為中國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一生著述豐富,尤以小說、雜文、論文等著稱,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深刻揭示了社會現實,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魯迅以其犀利的筆觸和深邃的思想,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4.《朝花夕拾》讓我們得以探尋魯迅先生的思想演變,其中,他在南京礦路學堂畢業后的人生抉擇尤為引人注目。他選擇繼續深造,前往日本仙臺學習,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折。在日本仙臺學習期間,魯迅先生因對醫學的熱愛和對國家未來的憂慮,決定棄醫從文,以文字喚醒國人。這些抉擇均源于他內心深處的思考與追求,并簡述其原因。【答案】由于對于舊中國的封建制度和官僚腐敗深感失望,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了憂慮。因此,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礦路學堂所學,轉而投身于文學和教育事業。魯迅認為,文學是改變人們思想、喚醒民族意識的重要工具。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筆,揭露社會的黑暗面,喚起人們的覺醒,為國家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外,他也看到了教育在培養人才、傳承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他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希望能夠在講臺上傳授知識,培養新一代的青年人,為國家注入新的活力。而在日本仙臺學習時,魯迅再次面臨了人生的重要抉擇。在異國他鄉,他深刻感受到了中國與日本的差距,同時也看到了日本在明治維新后所取得的巨大進步。這使他更加堅定了要改變中國的決心。然而,當他看到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領土的侵略和欺凌時,他深感憤怒和屈辱。在這種情況下,他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棄醫從文。魯迅認為,醫學雖然能夠拯救人的身體,但無法改變人們的思想和國家的命運。而文學則可以通過文字的力量,喚醒人們的意識,推動社會的進步。因此,他毅然放棄了醫學學業,轉而投身于文學創作。他要用自己的筆,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喚起中國人民的覺醒,為中國的獨立和繁榮而奮斗。魯迅的這一選擇,不僅展現了他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深切關懷,也體現了他對于文學事業的執著追求。他的這一抉擇,為中國的現代文學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中國的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